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人格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目錄

什麼是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可簡單定義為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

  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征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征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人格心理學理論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而發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論,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論、社會認知論、人本主義及生物學派等。

  精神分析論

  根據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他並提出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來解釋以上三個層次。

  社會認知論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學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為不但受個人控制,亦受環境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即相互決定論。他提出個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高低會影響他適應生活及剋服障礙的能力,而根據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個人的觀察學習能力亦對性格形成和發展有所影響。

  人本主義觀點

  以馬斯洛(Abraham Maslow)為首的人本主義(Humanistic)認為個人有五種天生的需求層次,而滿足這些需求的行為就是從學習得來的。人格受先天、後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生物學觀點

  生物學派(Biological)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透過遺傳影響子女,亦關乎腦袋的生理構造,並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大維度,即外向與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經過敏症傾向 (Neuroricism)和精神癥狀傾向(Psychoticism)。

人格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儘管人格心理學曾經有過光輝的過去,各大心理學流派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理論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學的園地中爭奇鬥妍,但現在的人格心理學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險。那麼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McClelland以TAT研究成就動機聞名於世的人格心理學家,認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有四個特征:第一,人格大體上仍然是對自我印象的研究。這是針對人格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它仍以自我報告為主;第二,當前的人格研究仍然基本上只涉及意識的或認知的變數;第三,人格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累的科學,而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他說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第四,與心理學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樣,人格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過程上,而不是內容。心理學還是一門研究“ing”的科學。

  劉兆永在談到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現狀時也認為,當前傳統的人格理論並未死去,而又產生了更多的新的人格理論,但又缺乏能整合前人資料、進一步指導研究的人格理論。

  Epstain認為人格心理學衰落的原因不在於它太狹隘,而是它沒有一個大的人格理論可以有效地與經典理論競爭。

  很多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缺少一個大理論(a grand theory)來指導和統一研究,因而大家都發出了對大理論的呼喚。而Funder.DC卻嚴肅地提出了三個問題:這樣的大理論可能嗎?它真的可取嗎?它是否已經存在?Funder自己對幾個問題作了概括的回答。首先人格研究太廣泛而不能被一個(即使是一個大理論)所完全囊括。經典的人格理論流派一般都只能較好地解釋某一方面的問題。第二,他認為現存的幾大理論已經讓人格心理學顯得寬泛、多元化而且開放,而一個大理論反而會削弱這一點。他還用借喻的手法警告呼籲大理論的人們:“一個昆蟲學家在路上發現了一隻臭蟲,他不知道該把它歸入哪一類,於是上前一腳把它踩死了。”第三,由於前兩個問題已經作出了否定回答,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否定的。但Funder認為象“大五”、社會學習理論、進化生物學等這樣的理論即使能算上所謂的“大一”理論(A Big One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那麼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框架。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看上去生氣勃勃、百花齊放,但在理論上卻少有建樹。而研究不能結晶為理論就毫無意義。因此人們呼喚一個大理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麼這樣一個大理論究竟有沒有誕生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兩個例子。

“大五”模型(Five-Factor Model)

  人格特征(trait)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個人的感覺、思考及表現方式。人格特征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學家們就組織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Big Five model)。此模型例出了五種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和善性 (agreeableness)、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和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大五”是當代人格心理學的新型特質理論。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和完善,其理論和研究模式已經由初具規模趨向成熟。主要做法是這樣:首先把某一語系的所有描寫人的辭彙挑選出來,然後進行篩選、比較和匹配,根據語義將詞分入不同的範疇組,製成詞表,用這個詞表讓被試對自我或他人進行描述,最後對各個範疇求出相關,形成相關矩陣,再作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幾個因素,取前幾個載荷量大的因數作為人格的基本因素。

  近年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論是用英語辭彙還是用中文辭彙,不論是讓被試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描述,不論採用什麼因素抽取和旋轉法,結果都是得到了五個主要因素,它們是:E:外向、有活力、熱情;A: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公正、拘謹、剋制;N:神經質、消極情緒、神經過敏;O:直率、創造性、思路開闊。這五個因素的字母縮寫為OCEAN,意味著“大五”系統的廣泛代表性。

  “大五”提出以後,與任何新生理論一樣都遭到了毀譽參半的待遇。其中主要的異議有:FFM (Five-Factor Model )這種外部觀察不足以理解人格和構建人格模型;FFM支持者對於這個模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莫衷一是;FFM假設人們在填寫詞表時會激活自我概念,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是不准確的;FFM對於人格過程沒有任何貢獻,而只是對於這些過程的結果提供了一些標簽; FFM所依賴的因素分析技術也是值得懷疑的……

  針對這些攻擊, FFM的代表人物之一, McAdams積極地捍衛自己的理論。他首先承認人格不等於特質,但特質研究是有價值的,而且它可以進一步深化。為此他提出了人格研究的三部曲。第一步:找到先天性的特質(dispositional traits);第二步:把人格特質置入時間、地點、角色的情景中去(contextulizing);第三步:整合生活故事(life stories),從這方面去挖掘人格。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大五”是有其貢獻和價值的,但它卻很難承擔一個大理論的責任,從本質上說人格不可能簡單歸結為幾個因素就了事。如果為了追求經濟、簡明的大理論而對人格的複雜性視而不見,這將使人格研究蒙受重大的損失。 FFM的實證研究只能說明人格中存在這樣一些因數,但人格決不僅僅是這些因數,更何況FFM遠未揭示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解答它們如何與情景交互作用,如何決定行為表現等關鍵問題。 FFM充分體現了人格的靜態性,然而人格最富魅力的動態過程卻毫無涉及。還有因素分析的使用也有些純技巧嫌疑,它也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FFM的說服力。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Cabbage,鲈鱼,连晓雾,Mis铭,Tracy,Lin,刘维燎.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格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王乾壬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2月2日 08:39 發表

瞭解了!

回複評論
蒋文兴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9月17日 20:01 發表

Good!

回複評論
183.94.59.* 在 2013年11月8日 21:29 發表

武漢有研究所嗎?

回複評論
36.225.101.* 在 2015年3月12日 23:07 發表

thx so much!!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