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燈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煤氣燈效應”又叫認知否定,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
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
“煤氣燈效應”來源於一部1940年的黑色懸疑電影《Gaslight(煤氣燈)》。
《Gaslight(煤氣燈)》主要講訴了少女寶拉因為姑媽的意外身亡而繼承了一大筆財產,青年安東為了謀取寶拉的遺產,先是向寶拉求愛確定關係,其後用盡各種方法企圖把寶拉逼瘋,將她送進精神病院,從而獲得寶拉的巨額財產。
例如:
安東對所有的僕人說,寶拉生病了,而且暗示寶拉是“精神”有問題;
安東故意交給寶拉一些小東西,讓她“收好”,但不久他又偷偷將這些東西再藏起來,然後質問寶拉它們去了哪裡;
安東將家中的煤氣燈調得忽明忽暗,讓寶拉以為自己出現幻覺。
美國耶魯大學的情商中心副主任、精神分析學家羅賓·斯特恩,曾出版過一本書叫《煤氣燈效應:隱蔽的控制你生活》,書里說:“對方的目標就是說服你,說你記錯了,你誤解了,給你製造疑問,讓你脆弱,這是一種讓你的意識處於不穩定的手法。”
哈佛醫學院講師、《反思自戀:認識和應對自戀者的秘密》的作者、心理學家克雷格•馬爾金(Craig Malkin):“Gaslighting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情感虐待形式,因為它會削弱你的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Robin Stern受到這部電影的啟發,並根據20多年的臨床經驗,寫了一本叫《煤氣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在書中Robin Stern描述了“煤氣燈”其實是一種難以識別的情感虐待和操縱,甚至更難以擺脫。
佛羅里達州的執業心理學家托尼·費雷蒂(Tony Ferretti)、《愛之戰》一書的作者說,“煤氣燈效應的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權力和控制,他們這麼做實質上是在轉移自己的深層不安全感。”
在現實生活中,“煤氣燈效應”更多地存在於親密關係中,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1、建立自己的社交系統,不要太過依賴與某個人
當你與外界的接觸總是需要通過一個人的時候,你也給予了這個人控制你生活的能力。所以,你需要自己去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社交網路,不需要經過一個人去傳遞彼此之間的信息,這樣才避免操控者通過隔離你與身邊的人,從而操控你的結果。
2、察覺“操控”,從小事開始脫離控制
其實被操控的過程,你是可以意識到的,只是有時候你因為太過相信某個人,而導致自我懷疑,自我的不信任。當你意識到這個過程後,你可以通過自己掌管自己的事情,從小事開始,慢慢一步步進行控制的脫離。
3、相信自己,客觀分析他人本身與其行為
你需要充分瞭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樣你才能從別人對你的評價中,清楚認識到哪些評價是客觀真實的,哪些是錯誤扭曲的。只有在足夠瞭解自己後,才能理智地去看待操控者本身和ta的行為,辨別出ta是否在扭曲事實,隱瞞真相。
pua嗎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