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果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效果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物質資料生產及其活動的經濟效果的經濟科學。
經濟效果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和社會實踐經濟效果的實現方式、關係及其運動的客觀規律。經濟效果學研究的範圍很廣,涉及到資金、技術、生產力佈局、管理體制、結構、發展戰略,以及預測和決策等各個經濟領域。此外,還要探討各種社會勞動消耗的評價和計算方法,不同制度的經濟效益比較,確定經濟效果的定量原則等。從一定意義上說,經濟效果學是生產力經濟學的分支。
根據目前研究的情況,經濟效果學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於經濟效果的性質、特點、形態和方法論的研究。經濟效果的核心,是勞動時間的節約程度。它的確切涵義,是指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消耗。這兩種勞動所獲得的價值大於消耗的總量,它的使用價值是符合社會需要的生產成果。因此經濟效果具有兩重性,一是從生產力角度考察的一般物質屬性,二是從生產關係角度考察的社會歷史屬性。前者體現了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稱為基本經濟效果,後者體現了社會屬性,稱為社會經濟效果。物質生產的經濟效果是以勞動消耗與生產成果的比例關係為依據的,計算的基本公式為:
K(經濟效果繫數)= | P(產出的成果) | |
L(投入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 |
經濟效果的形式很多,諸如t按照數量來劃分,有個量經濟效果和總量經濟效果。個量是指個別生產單位或實體的生產活動所獲得的經濟效益,表現為產值和利潤;總量是指一定時期的個量經濟效益的代數和,表現為總產值和總稅利。按照作用來分,有微觀經濟效果和巨集觀經濟效果。微觀經濟效果是指個人、家庭或個別企業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反映了當前和局部利益;巨集觀經濟效果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重要生產部門的經濟效益(又稱國民經濟效益或社會經濟效益),反映了全局和長遠利益。按照範圍來劃分,有工業、農業、基本建設、交通運輸、郵電、環保等各個部門的經濟效果。按照性質來劃分,有管理、服務、信息、技術等經濟效果。
經濟效益的形態,包括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方面。前者體現為各種物質產品和勞務,後者體現為產值和利潤。
二、關予巨集觀的國民經濟效果和微觀的部門經濟效果的研究。巨集觀經濟效果是全面的社會經濟效果,它反映了社會再生產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全局和未來。研究的課題有:經濟效果規律、巨集觀經濟決策、經濟效果機制、國民經濟調整、經濟管理、結構改革,以及提高國民經濟效果的方法、原則,等等。其中特別是巨集觀經濟決策的研究對經濟效果的關係極大。此外,與巨集觀經濟效果有關的價值規律、節約勞動時間規律、經濟效果規律、勞動生產率提高規律等,也是巨集觀經濟效果研究的重要內容。
微觀經濟效果屬於當前或局部性質的經濟效果,它主要反映在物質資料的生產與流通領域里,是提高巨集觀經濟效果的基礎,涉及到部門經濟的各個領域,既包括對工業、農業、商業、交通、建築、服務等不同產業經濟效果的研究,也包括對資金、技術、能源、市場預測、生產力佈局的經濟效果的研究,還包括對投資效果的可行性研究和管理的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的實現,分狹義與廣義兩個方面:前者指生產中所形成的經濟效益,它以產品和劈務的形式進入流通領域後得到實現,使國家、企業和個人獲得收益,後者則有賴於再生產過程中的全部環節,不僅使產品能夠順暢地銷售,而且也能合理地分配於生產與生活的消費。提高經濟效果的途徑很多,從巨集觀意義上說,包括改革經濟管理體制,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加強科學生產管理,從微觀意義上說,包括對企業的技術革新、改造,減少必要勞動時間和產品的物質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等等。此外,與提高經濟效果有密切關係的經濟計劃、決策、科技政策、技術革命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對經濟效果學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也是這一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關於衡量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的分析研究。衡量生產活動的經濟效果的標準,有價值指標,它主要分為勞動消耗指標、勞動占用指標、投資效益指標;使用價值指標,它分為數量指標、質量指標、品種指標、時間因素指標,等等。運用經濟效果的指標體系測算和比較不同方案的數值,是評價經濟效果的有效手段.通常使用的經濟效果計算與比較方法有:社會全員勞動生產率法、純收入法、凈產值法、投資收入率法、成本利潤率法、年生產費用法、物資消耗法和價值分析法,等等。中國主要使用的是以成本比較為特點的償還年限法和確定標準效果繫數數值的年計算費法。此外,巨集觀經濟效果的評價原則,微觀的部門經濟效果比較,以及外資和技術引進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也是近年來中國經濟效果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經濟效果學的研究方法,除採用一般社會科學中的抽象方法外,還藉助於生產力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中有關的因素分析法、系統分析法、比較法、靜態和動態考察、質態分析和數量分析,以及體現效益分析特征的特殊方法,如經濟核演算法和綜合平衡法,等等。近年來,現代數學方法也廣泛運用於經濟效果學。此外,經濟數學中的平衡法、經濟模型法、線性規劃、數理統計等,逐漸成為經濟效果學方法論中的新方法。
經濟效果學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中投資的比較效果理論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較有影響的有蘇聯學者諾沃日洛夫的《費用和成果的測定》,諾特京的《在蘇聯工業中經濟效率的確定問題》等。到了六十年代以後,以巨集觀的國民經濟效果和微觀的技術經濟效率為主要特點的綜合理論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的重點,如普魯勃斯特的《新技術的經濟效率》,哈恰圖洛夫的《基本投資的經濟效率》,普雷舍夫斯基的《經濟增長和效率》等,在當時頗有影響。近年來,國外對經濟效果的研究又有新的進展,特別在微觀領域,出現了從研究產品、投資和管理等方面的效益,轉向對新技術革命領域中的新材料、新能源和微電子產業的效果和效益的研究;在巨集觀領域,對國民經濟的結構、體制和組織等經濟效果的探討,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
中國學者對經濟效果的研究始於五十年代,如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有關文章中,已經出現了經濟效果的概念。到了五十年代後期,經濟學界逐漸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經濟效果理論體系。但作為經濟效果學,則源於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於光遠的《社會主義經濟效果學導論》問世,經濟效果學在中國才正式創建起來。近幾年來,中國的經濟學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密切配合,圍繞社會主義經濟效果的實質和範圍,經濟效果和經濟核算的關係,評價經濟效果的指標、方法,提高巨集觀經濟效益的途徑,以及新技術革命對促進經濟效果的作用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