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老年經濟學(Mature Economics)
目錄[隱藏] |
老年經濟學是以老年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一些國家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引起了人們對老齡問題的關註,有關著述接踵而至,特別是老年經濟問題是各種著述中的核心論題,因此建立老年經濟學已被提到日程上來。
老年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
(1)老年社會保險問題。包括研究養老保險金的籌集和管理、老年保險特征,保險制度的改革、不同類型老年保險問題,等等。
(2)老年福利問題。
包括研究老年福利的特殊性、老年福利的層次,等等。
(3)老年再就業問題。包括研究老年就業形式、老年就業特點、老年就業報酬,等等。
(4)老年消費經濟。包括研究老年消費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消費特點、消費需求規律、需求結構,等等。
(5)人口老化對經濟發展各方面的影響。
老年經濟學體系包括:老年社會保險學、老年福利學、老年消費經濟學、老年再就業學、老齡人口經濟學等部分。老年經濟學涉及到入口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及相關的各種經濟學。
(1)行為人有限理性及代理決策假設。這是老年經濟學研究的第一個前提。老年人的經濟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決策行為,而這種行為應該是理性的。但是,當一個人進入老年後,其決策能力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可能下降甚至喪失,這種情況一般會導致其他人的代理決策的現象。因此,我們關於老年經濟學的研究必需是以有限理性和代理決策為前提。
(2)個人資源生命周期合理配置假設。一個人的一生是個人資源不斷開發和使用的過程,但是這些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生命周期劃分為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的話,那麼在成長期,個人是以個人資源的開發為重心;在工作期則是個人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並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將超過開發;在退休期則是以個人資源的使用為主。就老年經濟學而言,雖然從錶面上看是研究老年人的經濟特征及其影響,但是,本質上應該是研究一個人一生中的資源配置問題,即以生命周期為基礎的個人資源開發(包括生育、人力資本投資、社會資本投資)與個人資源的合理配置。
(3)社會資源代際轉移假設。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一個人一生擁有的個人資源包括了家庭內部以及社會範圍內的轉移資源。家庭內部資源的代際轉移主要通過人力資本投資、遺贈、贍養等形式實現,而社會資源的代際轉移則主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來實現。當然,資源的代際轉移有兩種流向:一是從前代流向後代;二是從後代流向前代。而老年經濟學關註的是後一種流向。在傳統的社會中,家庭內部的資源代際流動是資源代際轉移的主要形式,這是一種封閉式的代際資源轉移模式。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以社會保障為基礎的開放性的社會資源代際轉移已經成為主導模式。因此,在老年經濟學的研究中,社會代際資源轉移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前提。
(4)生命周期個人福利最大化原則。老年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個人福利最大化。傳統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理論、家庭效用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如何實現效用最大化,但是其方法論的基礎是時期分析。這個原則在老年人經濟行為(特別是消費行為)的分析中依然成立。但是如果從生命周期角度考慮,基於時期分析的原則就遠遠不夠了。換言之,老年經濟學研究的對象雖然是老年人,但是我們必須把老年人的整個生命經歷考慮在內。一個人在老年時期的經濟狀況、經濟行為與其生命周期的其它階段的經歷是密切相聯的。作為一個理性的人,當其具備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的時候,老年時期的生活安排(收入、風險等)就在其決策範圍之內。因此,從生命周期角度考慮,效用最大化原則就必須修正為個人生命周期福利最大的原則。這個新原則的另一個特性還包括了個人資源的開發和配置。個人資源開發主要包括人力資本投資、社會資本投資(婚姻、社交等)和生育。而個人資源的生命周期配置包括了個人時間資源、經濟資源、家庭資源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合理配置,以實現個人生命福利的最大化。
(5)代際利他與利己均衡原則。老年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中還包括代際關係,雖然這種代際關係與老齡化經濟學中所研究的代際關係不同。老年經濟學中的代際關係是指家庭內部的代際關係,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經濟關係)。基於這種關係,也就必須為老年經濟學確立另一個重要原則: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均衡,理想的狀態是家庭資源代際公平分配。一般來說,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包括了利他和利己兩種傾向。利他傾向和利己傾向可以有不同的類型:按照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結果可以分別劃分為主觀利他和客觀利他、主觀利己和客觀利己。父母的利他傾向既有生物學基礎(例如,在動物界,親代對子代哺乳完全是一種利他行為。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動物之所以必需這樣做是種群生存的需要),也有社會學原因,但同時也有經濟學的動機。生育經濟學理論認為,父母之所以生育孩子,是因為他們既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滿足,也可以從子女那裡得到經濟和保障方面的收益。實際上,父母的利己傾向也非常明顯,孩子經濟和保障價值的降低使得許多人減少了生育就是證明。另一方面,子女的利他傾向和利己傾向對老年人的經濟影響更為明顯。因此,在研究家庭內部的代際關係時必須關註利他傾向和利己傾向。這將是未來老年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我們或許可以稱其為“家庭政治經濟學”。
(6)人口隊列(cohort)。老年經濟學雖然研究老年人的一般經濟特征和經濟行為,但是應該註意的是,不同國家或即使是一個國家但處於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老年人之間可能存在著差別,甚至可能存在非常明顯的差別,特別是當社會和經濟處於轉變迅速的條件下,更可能如此;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規範性研究來推斷老年人一般經濟特征和經濟行為。但實際上,各個國家或者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老年人的行為方式卻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例如,一個人進入老年以後,其儲蓄傾向是否會降低?從目前的有關研究文獻看,還沒有看到一致性的結論。因此,在老年人經濟學研究中應該註意“隊列”分析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同時出生或者經歷相同的老年人一般具有相同的經濟特征和經濟行為模式。例如,老年人的消費傾向、消費方式、儲蓄傾向、就業模式等都與其過去的社會和經濟經歷有密切的聯繫。在這種方法中,註意區別的是“此時的老年人非彼時的老年人”。特別是在我國,由於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都非常迅速,隊列分析方法的意義也就更加突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老年經濟學和老齡化經濟學研究出現了三個重要趨向:
第一,老年經濟學和老齡化經濟學研究的政治化。可以說,這種趨向是政治經濟學的復歸。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高福利制度遇到了嚴重的挑戰,甚至導致了一些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危機。但是,這場挑戰和危機的本質並非資源短缺,而是資源代際轉移和公平分配關係問題,因此,代際關係變得更加敏感和複雜。這種關係的表現已經不僅僅表現在倫理和道德層面上(是否承認老年人過去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如何評價老年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老年人的社會經濟角色等),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矛盾和衝突上(資源和機會如何實現代際轉移、權利和義務怎樣均衡、老年人和其它年齡人口的公平競爭等)。此外,在一些民主選舉的國家,由於老年人口規模的增長,使得政治家們開始把老年人作為一個重要的選票來源,因此,在這些國家,老年人的政治影響力有擴大的趨勢。在這種政治背景下,世代之間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均衡關係也面臨著新的調整。
第二,加強了對綜合性政策方面的研究。由於老年人口規模的迅速增長和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經濟運行的各個領域的影響日益明顯,並導致了一些重要的經濟問題,如勞動力供給和社會負擔加重、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衝擊、代際經濟利益衝突的加劇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及矛盾和衝突的緩解都需要從綜合的角度來考慮,特別是各項相關制度與政策之間的協調已經成為政府和學者關註的焦點。
第三,開始重視對老年消費品及其服務市場和老年產業發展的研究。在許多西方國家,目前的老年人享有很高的社會保障水準,而隨著這些國家老年人口規模的迅速增長和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專用和專註商品(服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在這種背景下,老年經濟學研究中出現了對於老年消費品市場和老年產業發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