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稅收專業化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稅收專業化管理

  稅收專業化管理是指集中有限的稅務管理資源,投入到最能產生稅收管理效益活動中去,以獲得更多的效益和更強的競爭力

稅收專業化管理的背景[1]

  1.納稅人數量的迅速增加。

  從稅收工作趨勢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截至2010年底,全國國稅系統管理的納稅人達到1952萬戶,地稅系統管理的納稅人達到2480萬戶。全國的稅收管理員國稅約為14.56萬人、地稅約為14.92萬人、人均管戶國稅約134戶、地稅約166戶。

  2.企業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多樣化。

  隨著經濟和禮會的發展。企業核算的電子化、團隊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稅源管理的複雜性、艱巨性、風險性不斷加大.如何更好地做到強化稅源管理和提升服務質量的有機統一,也對傳統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徵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出。

  隨著管戶的日益增長,徵管業務量逐年增加,徵管力量相對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納稅人組織形式、經營方式、經營業務不斷創新,導致地稅機關獲取納稅人信息的複雜性和工作難度明顯增加。第三是當前職能部門之問存在信息壁壘,也造成徵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出。

  4.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現代信息技術在稅收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將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整合到稅收管理中去,可以使全體稅務人員能夠更容易更直接地獲取相關信息,從而達到提高稅收管理的效率質量的目的。通過稅收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對稅務部門的執法行為、業務操作、優化服務、稅收任務的全面完成等方面都起到了監督、規範和促進作用。

稅收專業化管理的相關理論[1]

  1.信息不對稱理論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行為人之間信息占有不同。信息不對稱理論最早在2001年由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賓塞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反映在稅收管理方面就是對涉稅信息占有不同,因而形成信息不對稱。

  2.流程再造理論。

  所謂流程再造,就是要求對企業的流程組織結構文化進行徹底的、急劇的重塑.實現企業形態由以職能為中心的職能導向型向以流程為中心的流程導向型的根本轉變以達到工作流程生產率的最優化.實現績效的飛躍這是一項顛覆性的活動,嚴格意義上講是將所有工作“最頭再來”。

  3.博弈理論

  博弈論就是根據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斷,研究多決策主體之問行為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種對策理論。稅收博弈是稅收徵納雙方基於稅收這一經濟利益而發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的一系列決策與決策均衡問題。

稅收專業化管理的特征[2]

  現階段經濟社會對稅收專業化管理的特點尚無統一規範,總體來說應具有以下特征:

  1.時代性和階段性。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展,物質資本社會表現形式日趨多樣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迫切需要稅收管理專業化。不僅如此,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產關係的不斷變化,也決定了專業化管理也具有階段性的性質。

  2.普遍性和有限性。效率原則決定了分工和專業化管理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或環節。但是,受交易費用原則的制約,產品的加工鏈不會無限制的延長,管理也必然不會沒有節制的細分,統籌和規劃必然相輔相成的存在於稅收管理的進程中,分工和專業化都不會無限發展。

  3.內生性和外生性。對於分工和專業化管理而言,促進其形成和發展的變數很多。有內生因素,如技術創新要求企業組織生產過程精細分工。也有外生因素,如市場擴大限制組織越來越不能“大而全”,更多的採用“專而精”的組織和生產模式

  4.集中性與分散性——分工和專業化都以將各種資源集中於更少的職能或者事項為直觀的表徵;與此同時,也導致各種職能或者事項的不斷細化和分散。

  由於稅收專業化管理四個特征的存在,使得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稅收專業化管理越來越受到各級稅務機關的高度重視。

稅收專業化管理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2]

  近年來的稅收徵管改革基本反映了稅收專業化管理實踐歷程,比如徵、管、查的分離體現了按業務性質管理的專業化管理思路;國地稅的分設體現了按稅種管理的專業化管理思路;稅收風險管理則體現了按風險級別管理的專業化管理思路。遞進式的變革,都賦予稅收專業化管理新的內涵,極大地推動了稅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稅收專業化管理的現狀

  1.稅收專業化管理與稅源專業化管理的區別

  在研究稅收專業化管理問題時,有必要明確稅收專業化管理與稅源專業化管理的區別。稅源專業化管理,即對稅源實施分行業分規模的重點分類管理,是稅收專業化管理的一個主要方面,在稅收專業化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而稅收專業化管理還包括徵管模式的專業化、納稅服務的專業化和人力資源配置的專業化等方面。在現階段,各地稅務機關在實施稅收專業化管理的實踐中,主要是以點帶面,從稅源專業化管理開始,逐漸將積累的有關經驗擴展和應用到稅收專業化管理的其他方面。

  2.以某國稅局為例,加以研究和探索

  某局於1994年9月16日成立,截至2013年底,局內設11個科室,1個事業單位,直屬機構稽查局,下屬3個稅務分局和7個稅務所。負責全縣844戶納稅企業,4348戶個體工商戶的國稅徵管工作。2011年全年累計入庫127749萬元,同比增長50%,增收42581萬元,圓滿完成了縣政府和市局下達的組織收入任務。全局共有在職幹部144人,其中副股級以上幹部61人,占總人數的42.4%,大專以上學歷142人,占總人數的98.6%。

  近年來,該局積極開展了稅收專業化管理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按業務流程設崗。打破稅收管理員劃片管理模式,按業務流程確定崗位職責,將稅收管理職責細分為納稅服務、基礎管理、風險管理三項,分別由納稅服務團隊、基礎管理團隊、風險管理團隊負責實施,實現稅收管理權分離與制衡.

  二是按企業規模分類。打破局、鄉鎮稅務所屬地管理界限,按納稅人規模設置稅源管理機構,加強對重點稅源的監測管理。對重點稅源實施精細化管理。

  三是風險多級分析。註重信息的採集、加工、利用,建立風險指標特征庫。根據行業風險管理特點,設置風控指標。針對風險點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稅收管理,規避和防範稅收風險,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並逐步實現省、市、縣的風險多級分析層級。

  四是全面推行納稅評估。對納稅人申報的情況進行合法性與合理性審查,設置納稅評估崗,組建納稅評估團隊,設立納稅評估管理中心,實施專項評估、重點評估和日常評估。

  五是實行管理互動。建立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的稅源管理互動工作機制。全面實施專業化、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稅收徵管質量和效率

稅收專業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1.稅收徵管模式需繼續完善

  一是部分工作精細化程度還不夠。對一些企業歷史經營狀況生產經營模式瞭解不深入,在實際徵管工作中籠統而論,運用經驗較多,實際調查分析較少。例如,鐵精粉行業中未能及時掌握企業是自產礦石加工還是來料加工,在徵管工作中極易產生偏差

  二是部分徵管工作落實的不理想。對一些漏徵漏管戶清理補交稅款之後,持續督促檢查還不到位,容易產生徵管風險。

  三是部分徵管環節流程仍需梳理規範。在實際工作中,未能發揮稅收管理員的主體作用,日常管理和日常檢查有待加強,實地核查與日常分析評估、案頭分析結合起來。

  四是監督、激勵機制問題。對稅收管理員的監督和激勵不到位,造成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降低。

  2.納稅服務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稅務機關大力推行“一窗通辦”的工作方法和服務理念。這裡容易產生一個誤區,認為“一窗通辦”和納稅服務專業化是互相矛盾的,認為“一窗式”就不可能專業化,專業化分工就不可能“一窗通辦”。忽略了在納稅服務工作中積極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在“一窗式”服務中,每名人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熟練掌握的知識面等分配職責,以“一窗通辦”為基礎,做好專業化服務。

  3.專業化人力資源配置有待優化

  仍以該局為例,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主要有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年齡結構失衡。目前,該局共有在職幹部144人,平均年齡44歲,45歲以上91人,占總人數的63.2%。其中45歲到50歲之間45人,占總人數的31.2%;50歲以上46人,也占總人數的32%,年齡結構老化。

  二是知識結構失衡。在職幹部中,原始學歷大專以上的48人,占幹部總數的33.3%,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8人,僅占幹部總數的12.5%,而且這些幹部大部分都是在最近五年內新招錄的公務員

  三是能力結構失衡。綜合比對分析年齡結構因素和知識結構因素,發現稅務幹部隊伍在能力結構的分佈上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方面年齡大的同志工作經驗豐富,但知識層次較低,工作中憑經驗辦事較多,運用電腦處理事務的能力不強;另一方面,年輕的同志儘管學歷高,但參加工作時間較短,尚未將所學的知識與稅收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需要進一步在工作實踐中鍛煉。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下,整個幹部隊伍在面對稅收工作中遇到的新形勢、新任務時,在能力和素質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不適應。

提升稅收專業化管理的措施[2]

  (一)統籌規劃,完善稅源專業化管理體系

  1.堅持分類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

  堅持分類管理和分級管理,既有利於保證稅收工作的全面性和效率性,又在某些方面減輕了各級機關的工作負擔。一方面,採取“規模+行業”的方法實行分類管理,針對不同納稅人採取相應的措施,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另一方面,採取“機關+基層”的途徑實行分級管理,上級機關、基層機關以及稅收管理員共同承擔稅源管理職責,發揮各級優勢,增強管理合力。分類管理與分級管理都不可獲缺,只有將分類管理與分級管理有機深入結合,才能形成合縱連橫、齊抓共管的稅源管理新局面。

  2.堅持動態監控和重點稅源分析相結合

  目前,各級稅務機關都已經認識到重點稅源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對重點稅源的監控也逐步規範化制度化,但存在很明顯的局限性,部分重點稅源監控依然存在片面性和節點性。

  重點稅源的持續經營的特點要求對其監控分析必須是動態的和全面的,建立重點稅源動態監控管理檔案,對劃入重點監管範圍的企業,必須全面掌握企業基本情況以及歷史年度和當年的生產經營、稅收收入變化情況,全面掌握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稅源變化特點,深入分析成因,並歸集整理成檔,為開展全面、綜合的分析打下堅實的信息基礎。

  同時,運用科學方法開展稅收經濟關係分析。充分利用重點稅源企業檔案採集到的信息,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從稅收負擔稅收彈性分析入手,從靜態和動態上描述稅收經濟關係,深入開展稅源預警、稅負預警、影響因素、征收力度和征收效能分析,科學判斷稅收收入增減的原因,為強化稅收徵管提供科學依據。

  3.堅持稅收業務和信息化建設相結合

  實現稅源專業化管理,既要註重管理方式的改進、管理業務的創新,又要強調發揮信息化的支撐保障作用。業務需求是信息技術建設的先導,信息技術是業務需求實現的支撐。沒有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措施,信息技術沒有應用發揮的平臺;沒有信息支撐的稅源專業化管理,或者信息支撐不夠及時、不夠有力,就不能實現海量信息條件下的稅源管理更加專業、深入、科學、高效的目標,也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管理。只有通過業務和技術高度融合,才能避免出現業務技術互相脫節現象,才能切實提高稅源專業化管理的效能。

  4.堅持日常管理與風險管控相結合

  日常管理方面,對納稅人資格認定、稅務登記、經營調查嚴格監管,全面採集相關信息併進行備案,日常宣傳輔導,提高納稅人納稅意識和稅法遵從度。風險管控方面,明確職責,嚴格規範納稅申報制度,制定風險管理戰略規劃、制度,統一歸集風險信息,進行風險等級排序,對納稅人信息能夠快速全面查找、分析、發佈和反饋,及時形成風險預警,制定風險應對政策,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明確職責,規範徵管模式專業化流程

  按照科學分類、探索規律、整合資源、集約管理等要求,實現徵、管、評、查四分離,以納稅人自主申報納稅為前提,以促進稅法遵從為目標,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依托專業、信息化管理方式,優化服務,加強評估,集約稽查,依法征收。

  在徵管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提高徵管效率這個問題,一方面通過改革實現合理設置機構,實現科學分工以及現代科學管理技術的普遍應用以提高徵管機構效率,另一方面要致力於徵管制度的建設,強化各項基礎管理,嚴格依法治稅,提高徵管制度效率從而達到全面提高稅收徵管效率的目標。

  按照專業化要求劃分徵管環節。強化申報審核、實地調查、稅收征收、違法調查等環節的專業化。加強各級機關之間的縱向互動和橫向聯動,促進稅收分析結果指導稅源監控的實施、納稅評估計劃和稅務稽查任務的制定;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結果促進稅收徵管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三)整合資源,提高納稅服務專業化水平

  作為稅務部門核心業務之一,納稅服務對稅收徵管具有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不斷改進納稅服務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專業化的理念、專業化的效率、專業化的服務”,在強化納稅服務中引領稅收專業化管理工作向縱深推進。

  1.轉變納稅服務觀念。要始終堅持管理與服務並行,執法與服務並重,切實滿足納稅人需求,尊重納稅人、方便納稅人、服務納稅人。全面推行導稅服務、限時服務、提醒服務、預約服務和延時服務等分類服務,針對重點稅源企業、特殊納稅人群體實行個性化服務

  2.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納稅服務涉及征收、管理、技術等部門。各工作環節應加強協調與配合,根據崗責體系的劃分,進一步明確納稅服務職責,優化工作流程。在稅收執法監督上,要定期對相關執法崗位、執法人員進行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執法過錯和堵塞管理漏洞,並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整改。同時,嚴格執行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把加強對納稅人的管理與公平、公正執法統一起來,形成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統籌兼顧,不斷完善服務功能。

  3.構建有效的績效評測機制。納稅服務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促進今後納稅服務專業化發展,必須要建立績效評測機制,量化考核,加強監督,提高服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四)多管齊下,優化人力資源專業化配置

  人才是基礎,沒有專業化人才就無法實現專業化管理。加強專業化人才培訓,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健全公正透明的專業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壯大與稅收專業化管理要求相適應的專業化隊伍。

  1.稅務機關要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把它作為稅收專業化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先行性工作來抓。要及時調整教育培訓的方向,從學歷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綜合性教育轉向專業教育培訓、高精尖教育培訓,使受教育者多獲取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專門知識。

  2.大力營造組織內學習氛圍。著重加強先進的工作方法學習,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理論學習與有益經驗學習,彌補欠缺。並積極配合,發揮自身特長,打造高素質、高效率的專業化團隊。

  3.建立和擴充各級各類人才庫,對人才統籌管理、合理調配。做到因才施用,唯才是舉。

參考文獻

  1. 1.0 1.1 龔光明.稅收專業化管理理論與實踐探索[J].商情,2012(15)
  2. 2.0 2.1 2.2 王化敏.關於稅收專業化管理的探討[J].消費導刊,2014(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稅收專業化管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