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稅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稅源簡稱“稅源”,即稅收收入的經濟來源,它主要是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當年創造的國民收入或往年累積的國民收入。
經濟稅源作為稅收收入的經濟來源,其豐裕程度決定著稅收收入量的規模,稅收收入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不斷地增長。經濟稅源的調查與預測,是對經濟發展與稅收分配增長變化關係的調查、研究、分析和預測,其目的是為領導進行稅收分配決策和編製稅收計劃提供可靠的依據。所以,正確地開展經濟稅源的調查研究與預測,對於加強稅收工作的計劃性,提高稅收徵管水平,保證財政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稅源的分類,是按一定標準對經濟稅源進行劃分歸類,其目的是對不同稅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調研與預測,達到有效管理。
1.按稅源的自然狀態,可分為自然稅源和再生稅源
自然稅源是指自然存在的稅源。如對資源徵稅資源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開發資源,就必須依法納稅。再生稅源是指經過勞動創造後產生的稅源。如對產品或商品徵稅。稅源的大部分是再生稅源。
靜態稅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不大,可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靜態稅源是保證稅收收入完成的基礎條件。動態稅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較大,不能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對於動態稅源,應加強對其管理,使之朝著有利於擴大稅源的方向發展。
3.按稅源可構成稅收收入量占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可分為一般稅源和重點稅源
一般稅源是指可供稅收分配的收入較少,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的稅源。一般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造稅收收入的總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重點稅源是指可供稅收分配的收入規模較大,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占比例較大的稅源。重點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稅規模較大的大型企業單位。
4.按稅源的存在形態,可分為有形稅源和無形稅源
有形稅源是指能看得見的稅源。如產品銷售收入、利潤額、房產等。無形稅源是指看不見的稅源。如行為、專利、特許權、商譽等。
(一)一定時期內經濟政策措施對稅源的影響
黨和國家在各個時期所採取的各項經濟政策和措施,必然對稅源產生重大的影響。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所有制結構變化對稅源的影響
在我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既有國有經濟,又有集體經濟、私營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個體經濟以及外商投資和外國企業等經濟成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後者的比重將不斷上升,即來自國有經濟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的稅收將不斷上升。這些所有制結構內部構成比例及其發展變化等,對稅源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經濟稅源調查與預測時,必須考慮這一變化,並取得這方面的詳細資料。
2.產業結構變化對稅源的影響
產業結構主要是指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結構比例、工業和農業的結構比例以及農、輕、重的結構比例。一般來說,相對於農業和重工業而言,輕工業發展所能提供的稅收占分配的比例較大。因此,制定稅收計劃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變化的影響。
3.產品結構變化對稅源的影響
產品結構主要是指工農業產品、輕重工業產品和長短線產品結構。由於各種產品的稅率不同,提供稅收的多少有很大差別。因此,及時掌握產品結構的變化情況,對弄清稅源變化對稅收的影響程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情況對稅源的影響
稅收來源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創造的國民收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情況對稅源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業生產方面
工業是創造國民收入的重要部門,工業企業的產值、產量、銷售、品種、數量、金額、結構的變化情況直接影響著稅收的增減;原材料供應、能源分配、運輸能力設備及資金周轉速度間接地影響稅收的增減。稅務部門應及時掌握這些因素的變化情況,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
2.農業生產方面
農業生產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總產量、收購量,以及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的現狀和發展規劃,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程度,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稅收的增減。
3.商業經營方面
商業企業的商品零售額和商品可供量的趨勢,社會消費結構的發展變化趨勢,社會購買力的增減變化趨勢,對稅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4.價格方面
商品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稅收的增減,稅務部門在制定稅收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價格的變化情況及其對稅源的影響。
(三)稅制變化和新稅收政策措施對稅源的影響
稅收制度的改革,直接影響著稅收收入的變化。如稅種的開徵與停徵、征收範圍的調整、稅率的調整、減免稅措施的調整等,這些稅收法令的變更是影響經濟稅源變化的直接原因。近年來,我國稅制進行了多次改革,並將不斷地加以完善,稅收政策也將有較大變動。因此,稅務部門對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措施的每次變化,都要及時組織經濟稅源調查,以利於稅收的計劃管理和征收管理。
(四)重大財政措施和財務制度規定變化對稅源的影響
重大財政措施和財務制度規定變化往往影響稅收收入,因此必須進行調研與預測。例如財政體制改革,財務會計制度改革,職工工資的調整,各項補貼、津貼制度的實施,固定資產折舊辦法的改變,以及會計法、成本法的頒佈等,往往會使產品的價格、成本、利潤發生變化,相應地引起稅源稅收的增減變化。
經濟稅源調查是稅務機關為掌握稅源發展變化情況,觀察稅源變化趨勢及其對稅收收入的影響程度而進行的一種專業性調查。它是正確編製稅收計劃,檢查計劃執行情況,組織稅收收入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提高稅收計劃管理和征收管理水平的一項基礎工作。
(一)經濟稅源的調查方法
經濟稅源的調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經常性調查和專題性調查兩種。
1.經常性調查
經常性調查是為了系統地掌握每個時期的經濟稅源情況而進行的常規性調查。這種調查,一方面須圍繞稅收計劃編製、分配、考核、檢查等工作進行,另一方面又要貫穿到日常征收管理、組織收入等工作中。經常性調查通過收集、積累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發現問題 ,查找原因,預測趨勢,從而掌握稅源變化的 規律。
經常性調查通常可採用定期、定點、定內容的調查方法。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建立重點稅源調查報告制度。各級稅務機關應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特點,按所屬征收單位的稅源分佈情況,確定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和稅源重點戶,作為觀察經濟稅源的基點,令其按期報送統一格式的數字和文字資料。對重點稅源調查所取得的數據情況,經過加工整理,應按企業或行業、經濟性質、稅種,編製重點稅源情況調查表,並建立重點企業稅源資料檔案。通過各種數據相比較,以便進一步掌握經濟稅源變化的動向。
(2)建立經常性的互相提供資料聯繫制度。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或不同時期的統計資料是研究稅源發展變化、編製稅收計劃的重要依據。經常性調查就是要及時地、全面地掌握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和發展動態。各級稅務機關要加強與計委、統計、物價等綜合部門和企業主管部門的橫向聯繫,相互提供信息,收集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的資料。
(3)定期整理彙總各項稅收統計資料。稅收統計是根據有關納稅資料並結合會計核算資料,對稅收工作要求的主要指標定期地進行歸納整理。通過對不同時期的經濟稅源資料的對比,分析研究經濟稅源發展變化情況和趨勢。
2.專題性調查
專題性調查是為分析研究稅收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或者為檢查稅收計劃和稅收政策執行情況所進行的專門調查。專題性調查可以是一次性調查,也可以就某一個專題,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多項調查或多次調查。由於這種調查的主題鮮明、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所以要求突出重點,反映問題及時,分析情況透徹。
在實際工作中,專題性調查通常採用的方法有:
(1)普查。這是對經濟稅源情況進行的全面調查。通過這種調查能達到全面系統掌握經濟稅源資料的目的。但由於這種調查工作量大,需要動員較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一般不採用這種調查方法。
(2)重點調查。這是在總體中選擇少數企業或產品進行的調查。這種調查雖然對象不多,但由於是重點企業或產品,所以可以掌握大量重點的經濟稅源資料。這是經常採用的一種經濟稅源調查方法。
(3)典型調查。這是根據調查的目的和要求,選擇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企業或產品,通過解剖麻雀的方法,進行深入、具體的調查,從中揭示調查對象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做到以點代面。
經濟稅源調查除經常性調查、專題性調查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外,還可以採用“三結合”的方法,即重點調查與一般調查相結合,直接調查與間接調查相結合,內部調查與外部調查相結合,以取得比較滿意的調查結果。但不論採用哪種方法,都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占有資料,抓住重點,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經濟稅源的調查步驟
經濟稅源調查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
1.明確調查研究的任務。這實際是明確調查研究的目的。一般是由稅務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和矛盾,或根據某項稅收經濟措施加以確定。
2.制定調查計劃。這主要是確立調查研究的內容和對象。
3.收集調查資料。經濟稅源資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稅務機關內部的統計資料和會計資料;二是計劃部門、統計部門、被調查單位的資料。
4.設計調查表格。這是一項智慧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問卷措詞要恰當,不能模棱兩可,否則,調查結果就會發生差異甚至錯誤。
5.確定調查方法。這是經濟稅源調查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稅務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6.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人員可以採用直接觀察法,親自深入現場,實地瞭解;也可以採用採訪法,到與調查對象有關的單位進行個別採訪或召開座談會集體採訪,還可以根據需要擬定調查表式,由有關單位填報。
7.整理調查資料。對於調查收集到的資料,應按照研究問題的需要進行整理、分類、統計和分析,藉以觀察稅源的分佈及變化。
8.提出調查報告。這是經濟稅源調查工作的總結,通常採用書面報告形式,但也可採用報告會形式,以便相互交流經驗。調查報告的篇幅不宜過長,內容不要過多,文字力求簡練,做到有數字、有情況、有觀點、有分析、有發現的問題,又有改進的建議。
經濟稅源預測是從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對稅收來源的變動情況,進行科學的預見和推測。它是經濟預測一個重要方面。通過預測,可以掌握經濟發展狀況對稅源的影響程度,便於稅務機關制定稅收制度,調整稅收政策,以保證稅收計劃的實現。
(一)經濟稅源預測的分類
經濟稅源預測可以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常見的分類方法有:
1.按預測範圍,可分為巨集觀預測和微觀預測
巨集觀預測是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趨勢和稅務工作本身的變革趨勢對稅收收入進行的預測;微觀預測是對某一具體稅種、某一行業、某一納稅人進行的預測。
短期預測一般指1年以內的預測,如旬、月、季、年預測;中期預測一般指3~5年的預測;長期預測一般指5年以上的預測。
定性預測是根據調查資料對預測目標的未來發展進行定性判斷,從而來估量稅源變化發展趨勢的一種預測方法。它主要依靠稅務領導人員和專業人員的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進行主觀估計;定量預測是根據以往的歷史統計資料,對影響稅源的各種因素進行數量分析,從而推算稅源發展變化情況的一種預測方法。它主要靠大量正確的數據資料和應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計算。在實際工作中,定性預測與定量預測應結合使用,才能使預測結果更加準確。
(二)經濟稅源預測的方法
經濟稅源預測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是定性預測,二是定量預測。現分述如下:
1.定性預測
定性預測是根據調查資料對預測目標的未來發展進行定性判斷,從而估量稅源變化發展趨勢的一種預測方法。它實際上是一種經過科學加工的主觀估計。定性預測的具體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領導人員意見調查法。這是指通過調查稅務領導人員的意見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靠領導人員的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來進行。具體做法是:預測人員將預測對象和預測目的要求通知各有關業務領導人員,各業務領導人員根據各自掌握的資料準備好個人意見,然後通過召開會議的形式,由各業務領導人員發表各自的意見,進行充分的集體討論。最後,由預測人員集中多數人的意見,確定預測結果。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便實用,可以從全局出發,做到預測及時,且預測成本費用較低。缺點是,如果領導人員對某些情況不甚瞭解,或者事先瞭解掌握的資料不全面、不准確,則易產生主觀臆斷,影響預測結果。所以,採用這種方法,要求在預測前,領導人員必須充分掌握有關的數據資料,這是保證預測質量的先決條件。
(2)專業人員意見調查法。這是指通過調查稅務機關專業人員的意見,預測稅收前景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靠稅務專業人員所掌握的數據資料、情況和以往的經驗來進行。具體做法是:預測人員通過召開會議或採用書面的形式,把預測的目的和要求告訴稅務專業人員,要求其根據各自掌握的資料和情況提出估計數字,然後,由預測人員按事先擬定表格形式進行彙總和整理,求得預測方案。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利用專業人員對情況比較熟悉,數據資料也比較切合實際的條件。缺點是,受稅務專業人員的經驗和判斷力影響較大,如果稅務專業人員經驗不足或判斷力較差,則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影響預測結果。所以,領導人員在參考過程中必須充分註意到這一點,儘量消除這些不利因素。
(3)專家意見調查法。這是指通過調查在稅務方面具有專長的學者、專家的意見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通過向稅務專家分別徵詢意見,將專家的意見有組織地集中起來,形成儘可能可靠的統一意見,在此基礎上,確定預測結果。其工作步驟主要分三步:①做好預測準備。包括確定預測對象、選定專家和制定調查提綱(或調查表) 等。②逐輪徵詢專家意見。即預測人員以匿名的方式逐輪征求專家意見,並將收集到的專家意見彙總整理,再作為參考資料寄發給每個專家,供他們分析判斷,提出新的意見。如此反覆多次,使專家們的意見基本趨於一致。③作出預測結論。即預測人員運用統計方法整理專家們的意見,最後得出預測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各個專家可以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互啟發,預測結論比較切實可靠。缺點是預測時間較長,責任較分散。一般適用於對稅源、稅收總額和稅政預測。
2.定量預測
定量預測是根據以往的歷史統計資料,對影響稅源的各種因素進行數量分析,從而推算稅源發展變化情況的一種預測方法。由於這種方法難以考慮複雜多變的各種客觀經濟因素,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與定性預測方法結合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常用的定量預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趨勢周期預測法。這主要是利用比較長期的稅源變化或稅收收入實際統計資料,通過細緻的分析,來判斷其變化趨勢,提出預測數據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先把過去相當一段時期的稅源變化或稅收收入統計數據繪成趨勢圖,在繪製過程中,如果發現個別或不正常的因素或數據,應予以剔除。然後通過分析判斷,就可以找出其規律,並由此推算出未來的預測數據。採用這種方法,必須占有全面的、大量的、較長時期的數據資料,否則,就會失去其科學性和正確性。
(2)移動平均法。這是應用簡單的數學公式求平均值,並通過不斷引入新的數據來消除引起激烈變動的某些因素,以修改平均值(即預測數)的一種方法。
(3)加權移動平均法。移動平均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但把以往不同時期對未來的影響等同看待而加以平均化是不夠合理的。加權移動平均法則可以剋服移動平均法的這一缺點。這一方法的特點是根據以往各個時期實際資料數對預測數影響程度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權數,如近期資料與預測期接近,對預測數的影響較大,就給予較大的權數,而遠期資料對於預測數的影響較小,就給予較小的權數,然後進行平均,算出預測數。這裡所說的權數,就是一定的繫數,用以表明影響程度的大小,它一般根據預測者的經驗來加以確定,但各資料期權數之和必須等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