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社會購買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社會購買力

  社會購買力是指一定時期內,社會各方面用於購買產品的貨幣支付能力。市場規模要取決於人口基數、購買力購買欲望三個因素。

  社會購買力,由居民購買力社會集團購買力和農業生產資料購買力三個部分組成。它不包括農村集市貿易上農民之間通過商品買賣而相互轉移的那部分貨幣。因為這是購買力在農民之間的轉移,不增加或減少對國家的商品需求。城市居民個人之間通過商品買賣、相互提供勞務或賭養關係所發生的貨幣收支,一般也不計算購買力。

  1.居民購買力,是指城鄉居民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付能力,城鎮職工的購買力取決於職工就業人數和平均工資水平,農村社員購買力取決於向國家出售農副產品數量和提供勞務的程度。城鄉居民購買力約占社會購買力總額的75%左右。

  2.社會集團購買力,是指機關、團體、企業、事業、部隊、人民公社(包括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以及各種合作組織,用國家經費或集體資金購買,供其內部使用的公用消費品的貨幣支付能力,約占社會購買力總額的10%左右。

  3.農業生產資料購買力,是指農村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和社員個人,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貨幣支付能力,約占社會購買力總額的15%左右。[1]

測算杜會購買力的方法[1]

  社會購買力的測算,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是一項十分複雜細緻的l二作。根據多年的實踐,預測和計算社會購買力的方法是;

  1.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

  一是,測算社會購買力一定要充分體現計劃期內黨和政府在發展國民經濟中的有關方針政策。例如,在當前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恰當地安排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減少積累基金,增加消費基金,要相應地提高社會購買力的水平。但是,由於我國生產力水平還不高,消費品生產還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社會購買力還應當採取控制的方針。總的原則是,堅持在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二是,測算社會殉買力要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使鄉村購買力的增長快於城市,使農民購買力的增長快於職工。當然要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生產建設事業的合理佈局和調整,有計劃有步驟地縮小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差別。

  三是,測算社會購買力一定要堅持精兵簡政,節約非生產性開支,嚴格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因為這部分是由國家財政支付的行政管理費用,和企業用生產資金支付的非生產性開支,在它形成購買力時,不僅不能向市場提供任何產品,而且要增大市場商品需求量

  2.必須與有關的計劃相互銜接一致。社會購買力構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有關計劃決定的。例如: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工資收入,是根據國家的勞動工資計劃,它反映了在計劃期內勞動就業人數的變化和工資水平提高的程度,農村社隊和社員出售產品收入,其主要部分是根據國家的農副產品收購計劃,農村社隊和社員從財政上得到的收入,是根據國家財政預算的有關計劃,農村社隊和社員向銀行貸款收入,是根據國家的信貸計劃,等等。在社會購買力總額中,直接根據國家有關計劃決定的一部分約占80腸左右。至於占社會購買力加腸左右的各個項目,則需要根據歷史統計資料,典型調查資料以及計劃期內有關事業發展的趨勢,進行反覆分析、研究測算。

  3.必須聯繫計劃期內農業和輕紡工業生產發展情況,它不僅決定市場商品供應量的大小,而且還制約社會購買力的規模和增長速度。目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農業和輕紡工業提供的市場商品供應量占到70腸以上。因此,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同社會購買力有著密切關係。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在一般情況下,社會購買力增長低於輕紡_〔業增長1一2呱的速度,市場供求才能保持基本平衡。這就是說,在測算社會購買力時,一定要聯繫輕紡工業發展速度進行平衡。

  4.在測算一個地區的社會購買力時,還要考慮地區間購買力的轉移,即計算流出或流入的貨幣。它包括居民委托銀行或郵局匯出匯入的貨幣,和居民隨身帶出帶入的貨幣,這兩個部分貨幣,通常叫做流動購買力。計算的方法,可以把流出或流入的貨幣,分別列入貨幣收入和支出項目。但為了計算上的方便,也可以只計算其差額,即流入大於流出,應將其差額列入貨幣收入,流出大於流入,應將其差額列入貨幣支出。

  5.對社會購買力中商品需求構成的測算,根據通常情況,有以下兒種方法:(1)以家計調查為依據。根據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水平,進行歸組分析。只要選點選得好,有一定的代表性,這是研究居民需求構成的好辦法。(2)以歷史需求構成情況為依據。這個比例不能反映今後的需求變化。因此,要結合計劃期內的新情況、新問題,預測大致的趨勢。(3)以商業銷售情況為依據。例如,在商店設商品需求登記,一次性商品需求普查,以及定期召開顧客座談會,征求用戶意見等方式,進行分析研究。(4)以工業生產情況為依據。在某些商品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般根據生產發展的可能進行預測。對這類商品,要搞好合理分配,保證供應。

社會購買力與貨幣的區別[2]

  第一,叢產生的源泉看。社會購買力本質上是商品的價值,因此只有生產商品的勞動才能filJ造社會購買力。例如:農業有多大的購買力,基本上取決於農業向社會提供多大價值的農副業產品的商品量;工廠的工人有多大的購買力,基本上取決於工廠產品的價值有多大部分當作工資分配給工人;國家射政有多大的購買力,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產品的價值有多大部分交給國家射政集中使用。這些購買力無一不是由產品價值轉化而來,無一不是來自於勞動生產。

  反之,當作一般等價物的貨幣,當它起價值尺度機能時,可以只在硯念上存在,當它現實地參加流通時,又可以為本身並無價值的貨幣符號所代替。儘管農業的購買力、工資財政收入都耍採取貨幣的形式,但貨幣本身並不是農業購買力、工責和時政收入,而只是代表這些實有的產品價值的形式或流通的工具。因此,國家財政支出(在抉義的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或債權債務關係(在信用貨幣流通的條件下)都可以成為產生貨幣符號的源泉。

  第二,從數量看。社會購買力只有一次性的作用,因為每個商品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又用於購買商品之後,就會退出流通,進入生產或個人的消費,這個購買力就不再存在於流通中了。只有新的商品再生產出來拜經過銷售,才能形成新的購買力。計算一定時期的社會購買力,需要把每天發生的商品交易額果計起來算總帳。社會上有多少總價值(表現為總價格)的商品相互交換,就有多少社會購買力。商品交易的速度、結算的方式都不能沖銷社會購買力的數量。

  反之,貨幣當作流通工具卻可以反覆流通,多次當作購買手段發揮作用。貨幣流通量雖然也耍受商品總價格的制約,但是它的流通速度卻可以大大抵銷它的數量。不僅商品交易的速度可以減少貨幣流通量,而且貨幣流通的技術佈置(如不同單位發放工資的時間適當交錯,同一單位發放工資的問隔時間適當縮短,合理設置銀行機構,通過銀行在各地與各單位之間收付貨幣資金而不由各單位自行運送等)也可以大大減少貨幣流通量。在計算一定時期的貨幣流通量時,不能把每天的貨幣流通量累計起來算總帳,只能計算平均餘額或最高餘額。

  第三,從它們所體現的經濟比例關係及發生過多過少的原因看

  社會購買力的對立面是社會商品供應量。如前所述,社會購買力在本質上就是社會商品自身的價值。因此,如果撇開商品銷售與購買在時間上脫節的情況1,那麼社會購買力與社會商品供應在總量上總是可以平衡的。籠統地說社會購買力的增長總是跑在社會商品供應量增長的前面,或社會購買力的增長總是落在社會商品供應量增長的後面,或說社會主義社會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耍總是大於或小於社會生產,都是不正確的。

  但是,社會購買力井不是一個抽象的總量,而是表現為對各種不同商品的購買力。大別之,可以分為生產資料的購買力和消費資料的購買力兩類。這兩類物資的購買力如果同社會上這兩類商品的供應量不相協調,就仍然會發生社會購買力與社會商品供應量在品種結構上的不平衡。社會購買力與社會商品供應量在品種結構上不協調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由於社會商品的價值構成與社會商品的使用價值構成不相適應所引起的。

  大家知道,社會商品從價值上耍分解為c(生產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v(生產者個人收入)m(社會純收人),通過再分配形成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蔚備基金。其中補償基金形成對生產資料的購買力;消費基金形成對消費資料的購買力;儲備基金中大部份形成對生產資料的購買力,另一部份形成對消費資料的購買力。這些購買力雖然來源於社會產品的價值,但在構成上卻受社會生產需耍和消費需要的調節。而社會產品在使用價值上的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卻是在生產中就已經確定了的。這杯,價值構成的購買力,與使用價值構成的兩大部類就有可能不協調。而在兩大部類中,對各品種的需耍與已經生產出來的品種不相協調的可能性就更多了。這樣,從兩大部類看或從各個品種看,就表現為社會購買力大於或小於商品件應量。

  由此可晃,社會購買力與社會商品供應在品種結構上的不平衡,雖然在現象上表現為用於購買這一種商品的貨幣多於其供應量;用於購買另一種商品的貨幣又少於其供應量。但實質上是社會上參加交換的各類商品相互間的北例關係不協調,亦即各種商品的生產此例不相協調。只不過因為商品交換分裂為銷售與購買兩個階段,貨幣作為流通工具煤介於商品交換之中,因此才使參加交換的這一部分商品與另一部分商品的生產此例不平衡的問題,表現為貨幣與商品在數量上的比例關係不相協調。這樣就容易使人把購買力問題誤認為是貨幣流通量的間題。

  反之,貨幣流通的對立面是商品流通量。貨幣流通量的多少問短,實質上是流通工具的數量是否適應商品流通量的需耍,亦即“物資籌碼”與待流通的物資在數量上的比例關係。這確確實實是以流通中貨幣的數量為一方,以待流通的商品的數量為另一方所構成的比例關係。

參考文獻

  1. 1.0 1.1 孫志芳,郝鈞.第二十六章 社會購買力和商品可供量的平衡.計劃經濟研究.1982.39:24~26
  2. 向愚.論社會購買力與貨幣流通的關係.江漢學報.1964,6:10~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會購買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