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目錄 |
什麼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1]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指商業銀行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價、風險評估和風險處理等環節,預防、迴避、分散或轉移經營中的風險,從而減少或避免經濟損失,保證經營資金安全的行為。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環節[1]
- (一)商業銀行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第一個環節,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判別商業銀行所承受的風險在質上歸屬於何種具體形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多種多樣,且相互交織,需要認真地加以識別,才能對其進行有的放矢的估計、評價和處理。風險識別的基本方法有:
1.財務報表法。商業銀行的財務報表主要有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可獲得各種風險指標,如貸款與存款比率、資本與資產比率、負債與流動資產比率等。進行財務報表分析,不僅要分析風險指標的狀況及變化,而且要對銀行整個財務狀況進行綜合分析。除了比率、比例靜態分析外,還要進行時期、趨勢等動態分析。對具體業務,還要對與之往來的銀行或客戶的財務報表進行風險分析。採用綜合、系統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才能準確地確定銀行目前及未來經營的風險因素。
2.風險樹搜尋法。它是以圖解的形式,將商業銀行風險逐層予以分解,使之可以順藤摸瓜,最終找到銀行所承受的風險具體形態。因為風險分散後的圖形呈樹枝狀,故稱風險樹。採用這種建立風險樹的識別方法,商業銀行可以清晰、準確地判別明白自己所承受風險的具體形態極其性質,簡單、迅速地認清所面臨的局面,為以後的相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3.專家意見法。這種方法操作過程是,由風險管理人員制定出調查內容,以發放調查表的方式連同銀行經營狀況的有關資料一起發給一些專家。專家根據調奩表所列問題,並參考有關資料各自獨立提出自己的意見。風險管理人員彙集整理專家意見,把這些不同意見及其理由反饋給每位專家。經過這樣多次反覆,最後由風險管理人員將意見彙總成基本趨勢一致的結果。這種識別方法,既能使專家各自提出觀點,互不幹擾,又能使每個專家從中得到肩發,從而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4.篩選一監測一診斷法。篩選是指將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分類,確定哪些風險因素明顯會引起損失,哪些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哪些因素明顯不重要應該排除出去,監測是指對篩選出來的風險凶素進行觀測、記錄和分析,掌握這些結果的活動範圍和變動趨勢。診斷是根據監測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對風險進行識別。
- (二)商業銀行風險估計
風險估計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第二個環節。通過風險識別,商業銀行在準確判別所承受的風險在質上是何種形態後,隨之需要進一步把握這些風險在量上可能達到何種程度,以便決定是否加以控制、如何控制。主要方法有客觀概率法、統計估值法、回歸分析法等。
1.客觀概率法,是指商業銀行在估計某種損失發生的概率時,如果獲得足夠的歷史資料,用以反映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發生的經濟損失,則可以利用統計的方法計算該種經濟損失發生的概率。
2.統計估值法,是指利用統計得來的歷史資料,可以確定在不同經濟條件下,某種風險發生的概率;或在不同風險損失程度下,某種風險發生的概率。
3.回歸分析法,是通過找出問接風險因素與直接風險因素的函數關係,來估計直接風險因素的方法。
- (三)商業銀行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第三個環節,它是指在取得風險估計4的基礎上,研究風險的性質、分析風險的影響、尋求風險對策的行為。
常見的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風險效益分析法、權衡風險法、綜合風險法、統計型評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採取某種措施的情況下,需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2.風險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採取某種措施的情況F,需要承擔多大風險,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3.權衡風險方法,它將各種風險所致後果進行量化比較,從而權衡各種風險存在與發生可能造成的影響。
4.綜合分析法,它是利用統計的分析法將問題構成因素劃分為不同範疇的要素,對各範疇內的具體項目進行專家調查統計,評出分值,然後根據分值與權數,計算要素實際評分值與最大可能值之比,作為風險程度評價的依據。
5.統計型評價方法,它足對已知發生概率及損益值的各種風險成本及效果比較分析,進而進行評價的方法。
- (四)商業銀行風險處理
風險處理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第四個環節,它具體包括風險預防、風險規避、風險分散、風險轉嫁、風險抑制和風險補償。
風險預防,是指對風險設置各層預防線的辦法。商業銀行抵禦風險的最終防線是保持充足的自有資本。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都有明確的規定,並將其作為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內容。如前所述,《新巴塞爾協議》規定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最低比例為8%,並對風險資產的權重提出了比較規範的計算方法。因此,要達到風險預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強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主動調整風險資產結構,使之隨時與資本狀況相適應。此外,在資產份額中保持一定的準備金也能起到良好的風險防範作用。平時分期提取專項的風險補償金,如風險基金和壞賬準備金等,以補償將來可能出現的損失。
風險規避是指對風險明顯的經營活動所採取的避重就輕的處理方式。一是決策時,事先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對超過商業銀行風險承受能力、難以掌控的活動予以迴避;如對於風險較大、難以控制的貸款,必須規避和拒絕;資產結構短期化,以降低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債權互換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外匯業務,努力保持硬通貨債權、軟通貨債務,規避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二是實施方案過程中,發現不利的情況時,及時中止或調整方案。
風險分散,包括隨機分散和有效分散。隨機分散是指單純依靠資產組合中每種資產數量的增加來分散風險,每種資產的選取是隨機的。在業務發展正常的條件下,利用擴大業務規模來分散風險。有效分散是指運用資產組合理論和有關的模型對各種資產進行分析,根據各自的風險、收益特性和相互關係來實現風險、收益最優組合。商業銀行風險分散的具體做法有:資產種類的風險分散、客戶種類的風險分散、投資工具種類的風險分散、貨幣種類的風險分散、國別種類的風險分散。
風險轉嫁,是商業銀行通過保險、簽訂合同、轉包等形式把風險部分或者全部轉嫁給其他單位,但同時往往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如履約保證金、手續費、收益分成等。轉移風險形式主要有:購買保險;簽訂遠期合同;開展期貨交易;轉包等。
風險抑制,是指商業銀行承擔風險之後,要加強對風險的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爭取在損失發生之前阻止情況惡化或提前採取措施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風險抑制常用於信用貸款過程,主要方法為:發現借款人財務出現困難,立即停止對客戶新增貸款,儘力收回已發放貸款;追加擔保人和擔保金額;追加資產抵押等。
風險補償,是指商業銀行用資本、利潤、抵押品拍賣收入等資金補償其在某種風險上遭受的損失。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內容[1]
- (一)利率風險管理
儘管近年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開拓了銀行更廣泛的非利息收入來源,但利息收入在銀行的總收人中仍然占有重要份額。20世紀80年代以後巨集觀經濟的變化帶來市場利率的波動,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利率波動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的基本風險之一。因此利率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利率風險是指由於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銀行金融風險。除了影響利率變動的一些客觀因素外,銀行自身的存貸結構差異是產生利率風險的主要原因。因為,如果一家銀行的存款和貸款的類型、數量和期限完全一致,利率的變動對銀行存款與貸款的影響一致,就不會影響到銀行存貸之間的利差收益,從而也不存在利率風險。因此銀行管理者在進行利率風險管理時,要將資產和負債作為一個系統,將兩者結合起來,具體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運用利差管理技術,通過預期的資金成本率來確定盈利資產的最低收益率,保持正的利差,再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的期限組合和利率結構,使利差大於零。二是進行利率敏感性分析,不斷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適應利率變化。三是制定缺口戰略,爭取最優的風險效益組合。
- (二)信貸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指銀行在放款後,借款人不能按約償還貸款的可能性。同時也稱為違約風險。這是商業銀行的傳統風險和主要風險之一。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是一個完整的控制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預先控制、過程式控制制和事後控制。
預先控制,包括制定風險管理政策、辦法,制定信貸投向政策,核定客戶等級和風險限額,確定客戶授信總最。
過程式控制制,包括按照授權有限的原則,制定授權方案,完善盡職調查和風險評審機制,對各類超許可權授信業務進行審查。
事後控制,包括對授信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執行情況和授信項目執行情況進行現場或非現場檢查,對貸後管理、資產質量狀況作後評價,並以此相應調整授信政策和授權方案。
在整個風險控制過程中,重要環節是單筆資產的風險識別,即將若幹單筆資產的集合構成的整體資產組合。其中,客戶評級體系和債項評級體系(貸款風險分類)構成的兩維評級體系,又是風險識別的重要內容。
客戶信用評級體系,是指根據企業的客觀指標(財務指標),並結合主觀因素進行分析,確定風險大小。由於各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結構和操作特點各不相同,風險級別的設定,每一級別對應的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級別的主體、方法都不盡相同。銀行在設計評級系統時要權衡許多因素,如銀行業務特性、內部評級用途、評級一致性、員工激勵等。
銀行對客戶評級時考慮的因素有:對借款人財務報表的分析,對借款人行業的分析,對借款人財務信息質量的分析,對借款人資產的變現性分析,對借款人管理水平的分析,對評級交易的結構分析等。
債項評級體系(貸款風險分類)是貸款資產組合質量管理信息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背後隱藏著貸款的損失率與清償率,是銀行制定貸款損失準備金和貸款定價決策的依據。
目前世界各國的貸款風險分類制度主要有兩類:一是以風險為依據,按銀行所承受的風險大小來劃分貸款質量的分類法,即通常所說的將貸款分為正常、關註、次級、可疑、損失五類的“五級分類法”,這種分類法體現了貸款風險的預警思想。目前大多數國家實行這類方法。二是以期限為依據,按貸款是否付息,將其分為正常和受損害兩類。實行這種分類方法的主要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大洋洲國家。
資產組合管理是指購入和持有資產的控制過程。商業銀行進行資產組合管理時,首先要對資產整體風險進行定量分析,且在對風險有較為準確認識的基礎上,根據目標約束條件,運用最優化模型測算出擬新增每筆貸款的風險對銀行組合總體風險的影響大小,最終確定貸款投向。
- (三)投資風險管理
隨著商業銀行投資業務品種的增多,證券投資風險的管理越來越重要。證券投資風險包括證券發行人信用風險、市場價格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證券投資風險估計大多採用數學方法,如證券價格差異率法、證券收益離差法等。風險處理包括:投資時做好市場調研預測,進行風險預防並採用分散投資原則和各種套期保值手段;投資期間做好市場跟蹤,隨時瞭解風險動向;出現問題時,擇機脫手,擺脫風險,降低損失。
但對於不同的證券投資風險,具體的管理方法又有所不同。如對信托投資風險,可以採取這樣一些手段:(1)比例控制,使信托投資額不超過自有資本的一定比例;(2)單項投資額控制,使投資風險得以分散;(3)投資網報率控制,以保持較高的投資收益,使之能夠補償風險帶來的損失;(4)準備金控制,即留存一定的準備金,以防範風險承受能力。房地產投資風險則立足於做好投資前的項日可行性的分析,其中包括合法合規性的分析、贏利性分析、技術可行性分析、資金充足性分析,以及整個項日計劃安排等。
商業風險管理的主要策略[2]
- 一、風險分散
(一)含義
風險分散是指通過多樣化的投資來分散和降低風險的方法。
(二)主要作用
馬柯維茨的資產組合管理理論認為,只要兩種資產收益率的相關係數不為1(即完全正相關),分散投資於兩種資產就具有降低風險的作用。而對於由相互獨立的多種資產組成的資產組合,只要組成資產的個數足夠多,其非系統性風險就可以通過這種分散化的投資完全消除。
(三)實現手段
根據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的原理,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是全面的,不應集中於同一業務、同一性質甚至同一國家的借款人。
- 二、風險對沖
(一)含義
風險對沖是指通過投資或購買與標的資產(UnderlyingAsset)收益波動負相關的某種資產或衍生產品,來沖銷標的資產潛在的風險損失的一種風險管理策略。
(二)主要作用
風險對沖是管理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票風險和商品風險非常有效的辦法。
(三)實現手段
商業銀行的風險對沖可以分為自我對沖和市場對沖兩種情況。自我對沖是指商業銀行利用資產負債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負相關性質的業務組合本身所具有的對沖特性進行風險對沖。市場對沖是指對於無法通過資產負債表和相關業務調整進行自我對沖的風險,通過衍生產品市場進行對沖。
- 三、風險轉移
(一)含義
風險轉移是指通過購買某種金融產品或採取其他合法的經濟措施將風險轉移給其他經濟主體的一種風險管理辦法。
(二)主要作用
風險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統性風險,而對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統性風險卻無能為力,此時採用風險轉移策略是最為直接、有效的。
(三)實現手段
風險轉移可分為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保險轉移是指為商業銀行投保,以繳納保險費為代價,將風險轉移給承保人。非保險轉移是指擔保和備用信用證等為投資者管理信用風險提供了類似期權合約的工具,將風險合法轉移給第三方。同時,金融市場還創造了類似於保險單的期權合約,使投資者可以採取風險轉移策略來管理利率、匯率和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
- 四、風險規避
(一)含義
風險規避是指商業銀行拒絕或退出某一業務或市場,以避免承擔該業務或市場具有的風險。
(二)主要作用
風險規避使商業銀行不承擔風險。
(三)實現手段
不做業務,不承擔風險。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規避風險的同時自然也失去了在這一業務領域獲得收益的機會和可能。風險規避策略的局限性在於它是一種消極的風險管理策略,不宜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主導風險管理策略。
- 五、風險補償
(一)含義
風險補償主要是指事前(損失發生以前)對風險承擔的價格補償。
(二)主要作用
對於那些無法通過風險分散、對沖或轉移進行管理,而且又無法規避、不得不承擔的風險,投資者可以採取在交易價格上附加風險溢價,即通過提高風險回報的方式,獲得承擔風險的價格補償。
(三)實現手段
投資者可以預先在金融資產的定價中充分考慮風險因素,通過加價來索取風險回報。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3]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是以資產風險管理為基礎,由銀行風險測評系統、銀行風險控制系統和銀行風險監管系統三個子系統構成的。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架構,可簡略地用圖1示意。
- 圖1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框架示意圖
1.金融風險測評系統。銀行風險異常複雜、變幻莫測,要對之進行防範、控制,首先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銀行風險進行定性定量的測算和評價。因此銀行風險測評系統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基礎。銀行風險測評系統由客戶資信風險測評、信貸資產風險測評和銀行整體風險測評等構成。該系統的主要職能是:①對銀行風險,包括具體業務風險和銀行整體營運風險,進行科學、準確的定性定量的測算;②對銀行風險的狀態、程度作出客觀的評價;③給出風險控制合理狀態的閾值,為風險防範、控制和監管提供基本的依據和科學的手段。
2.銀行風險控制系統。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目的,是按照“預防為主”的原則,防範和控制銀行風險。所以,銀行風險控制系統是防範化解銀行風險的關鍵組成部分。它由決策風險控制系統、資金風險控制系統、信貸風險控制系統、會計風險控制系統、電腦系統風險控制系統、銀行風險化解系統等組成。該系統的主要職能是:全面防範經營過程中的銀行風險,規避風險過大的業務;全面防止因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缺陷而引起的銀行風險;對經營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銀行風險進行全過程的控制,使之負面作用降低到最小程度;對已經出現並形成一定後果的銀行風險進行轉化,將銀行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銀行風險監管系統。銀行風險監管系統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中必要的約束系統,主要由一線崗位監管系統、專業監管系統、事後監督系統、稽核系統、監察系統等組成,形成對銀行人、財、物及經營管理全過程、多方位的監管。該系統的主要職能是:及時發現經營管理活動中的違規違法行為;及時發現經營過程中發生的風險事件;對違規行為、風險事件及時進行處理,強制整改;堵塞經營管理中的漏洞;確保銀行合規合法、穩健審慎經營。
上述3個子系統既相互獨立運作,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繫,共同組成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機整體。其中銀行風險測評系統是基礎,銀行風險控制系統是主幹,銀行風險監管系統是必要的約束。完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內容和要素諸多,但從近幾年國內外銀行風險事件屢發不斷的情況以及風險管理理論來看,這一工作最基礎和最重要的部分是要完善商業銀行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完善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機制,是完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牛鼻子”和“主心骨”。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歷程及驅動因素[4]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中,我國銀行業經歷了長達30年的改革演變過程,風險管理隨之從無到有逐步發展。
第一階段是1978--1985年。我國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1979年提出“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1984年工商銀行從人民銀行分離,陸續形成四大專業銀行,我國銀行體制就此告別“大一統”,變為二元銀行體制。但這時的專業銀行仍然受到很強的計劃約束,不需要任何風險管理。
第二階段是1985--1995年。1987年重新組建交通銀行,陸續設立10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旨在增加市場競爭的微觀主體;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銀行,實現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這時處於經濟體制轉軌初期,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貸款規模受到控制,利率匯率實行管制,經營損失由國家兜底,因此銀行也用不著風險管理。
第三階段是1995--2003年。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佈,從法律上明確要辦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提出了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經營目標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管理原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讓我國決策者意識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首次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陸續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1998年註入2700億資本金,1999年剝離1.4萬億元不良貸款,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實行銀證保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商業銀行開始實施授權授信、審貸分離、集體審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資產質量考核等制度,風險內控機制得以初步建立。
第四階段是2003年至今。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金融開放設置5年過渡期。2002年,召開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現代金融企業的屬性進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決定選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通過匯金公司註資450億美元。為摸索經驗,安排交通銀行2004年先行先試,一年之內完成從財務重組到引進外資再公開上市的“三步走”。建行、中行和工行相繼完成重組、股改並上市,農業銀行最後也在2008年底完成股改,2010年掛牌上市。至此,五家大型銀行在公司治理、經營管理、業務創新、資產質量、風險管理、盈利能力和市場價值等諸多方面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其中,風險管理作為銀行核心能力,變化最為突出。
我國銀行業真正開始談得上風險管理不過10餘年時問。在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為重點的股份制改革中,各家銀行都高度重視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制,著力提升風險管理水平。主要採取了五方面措施:一是制定風險管理總體改革方案。如工商銀行2004年制訂了未來八年全面風險管理改革整體規劃,交通銀行在2005年制訂了(2005--2007年全面風險管理綱要》以及後續的(2008--2010年全面風險管理規劃》,建設銀行2006年頒佈了《風險管理體制改革方案》。二是再造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在董事會和管理層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設置首席風險官和各級風險經理,前中後臺分離,上收審批許可權,設立地區授信審批中心和地區審計部。三是完善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建立雙線監控報告、定期風險評估、責任認定追究、內部控制評價等制度,改造業務流程,制定標準化的信貸業務手冊、風險管理手冊。四是建設風險管理技術工具。實施數據大集中工程,實現全行業務電子化操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引入風險監控工具,開發內部評級模型。五是培育風險意識和風險文化。倡導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意識,引人風險偏好、風險容忍度、信貸成本、經濟資本、風險收益平衡等理念,實施經濟利潤績效考核體系,強調風險管理創造價值、風險管理人人有責、事在人為的觀念。
在實施上述措施之後,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面貌正在發生積極、快速和明顯的變化,具體可概括為“九個轉變”:一是風險管理對象從境內對公不良貸款,向包括個人貸款、表外資產、非信貸資產、境外資產乃至過程監控轉變。二是風險管理內容由傳統的信用風險為主,向包括信用、市場、操作、流動性、合規等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轉變。三是風險管理方式由事後處置向事前預警、事中控制和事後處置相結合轉變,前移風險關口。四是風險管理對象由單筆貸款、單一行業、單純的風險監測向客戶或集團的整體風險、資產組合管理和風險收益的整體監測轉變。五是風險管理範圍由國內向全球轉變。六是風險管理重點由強調單一風險防範向構建集中的風險管理體系轉變。七是風險管理技術由定性分析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轉變。八是風險管理架構由條線分割、功能分散向垂直化、集中化、專業化轉變。九是風險管理文化由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對立割裂,向二者和諧統一轉變。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進展,不僅表現在管理面貌的改觀上,還體現在近年來風險和財務指標的改善上。截至2009年年底,一是我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為1.58%,比年初下降0.84個百分點。二是不良貸款餘額為4973.3億元,比年初減少629.8億元,連年實現餘額和占比“雙降”。三是資本充足率從自2007年末首次達到國際監管要求的8%以來,一直持續保持充足,雖然2008年高速放貸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各行的資本充足率,但依然滿足監管要求。四是撥備覆蓋率從2004年末的25.28%上升到155.02%,風險抵補能力明顯增強。此外,在這個過程中還摸索出風險管理實踐必須堅持的一些經驗做法,比如:自上而下,持續推動;循序漸進,重在落實:關口前移,不留死角;專業分工,精細管理;立足自我,善用外援,探尋國際經驗與本土特征的最佳結合點。這對我國商業銀行未來風險管理的持續進展可能更為寶貴。
近年來推動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快速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1)外部環境的壓力。①來自監管機構的監管壓力。從近30多年全球實踐看,推動銀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的壓力主要來自監管當局。監管當局往往會在某個重大風險事件發生之後制定針對性的補救規則,從而推動整個銀行業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東南亞金融危機促使我國下決心實行分業經營,成立了專門監管銀行機構的銀監會。從2003年開始,銀監會執行管風險、管法人、管內控並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思路,借鑒國際經驗,出台了數十項監管指引,對於推動銀行改善風險管理以達到強制標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來自市場約束的壓力。在成為國際公眾上市公司之後,銀行必須定期對外公開披露重要信息。按季發佈業績報告,接受國際會計師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進行審計;每年進行路演,接受投資者、分析師、交易所、中介機構等的監督聆訊。還要面臨資本市場對同業經營業績進行比較的壓力,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在這個過程中,風險管理無疑是重點。③來自經營環境變化的壓力。國有企業完成改革後逐步邁向集團化、市場化、全球化經營,包括外資、民營等市場參與主體迅速多元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巨集觀調控政策頻繁出台,對外開放使國內外經濟聯繫更加緊密,同業競爭更加激烈,經營環境中不確定性增加,這都要求銀行必須加強風險管理。
(2)銀行內部的動力。①最原始的動力來自不良貸款集中處置。2003年,四家國有銀行第二次剝離了數千億元不良貸款,加上1999年第一次剝離,我國大銀行共計剝離了約2萬億的不良貸款。儘管形成這些不良貸款的原因非常複雜,但銀行自身風險管理水平低下顯然難辭其咎。於是,在實施外科手術式的大規模剝離之後,如何防止商業銀行重新冒出大量不良貸款,既是各方關註的焦點,也是銀行努力的方向,即要探索建立一種能夠防止未來不良貸款大量產生的風險管理長效機制。②完善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機制本身就是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更是銀行公司治理題中應有之義,同時也是公司治理有效運轉的基礎性制度。③銀行內部實行嚴格的責任認定與追究制度,將經風險調整後的利潤作為績效考核目標,也有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預警與緩釋研究II基於全面風險管理視角利於引導各級管理層、經營者重視風險管理。
(3)市場科技的助力。①我國於2001年底加入WTO時做出了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承諾,外資銀行陸續進入我國,特別是2006年12月底過渡期結束之後,外資銀行紛紛設立在華子行,一方面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包括風險管理在內的先進理念和做法。②多家中資銀行引入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從引資、引制過渡到引智,為我國銀行業直接貼身學習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提供了絕好的途徑,有的風險管理工具甚至拿來就用,比如交通銀行借鑒匯豐銀行的三層風險過濾技術,建行引入美洲銀行的六西格瑪管理方法等。③一些咨詢公司、中介機構、顧問公司陸續將國際最佳實踐介紹到我國,並結合實際進行改造,為銀行提供咨詢規劃、建議報告、建模技術和知識轉移,客觀上推動了我國銀行業改善風險管理。④開放的姿態和發達的資訊使我國銀行業能夠在第一時間接觸和吸收國際風險管理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比如巴塞爾新資本協議、COSO全面風險管理統一框架、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IAS39和IFRS7等,從而以加速度跟上先進銀行步伐,並有可能在局部領域獲得後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