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利率變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利率變化

  利率變化是所有固定收益證券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證券價格利率成反向變化,即利率上升(下降)時,證券價格會下降(上升)。如果投資者將證券持有至到期日,那麼證券到期前價格的變化不會對投資者產生影響;但是如果投資者在到期之日前出售證券,那麼利率的上升就會導致資本利得的損失。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證券的息票利率越高,其價格對利率的變化就越敏感;或證券的到期期限越長,其價格相對於利率的變化就越敏感;或利率水平越低,證券的價格相對於利率的變化就越敏感。

利率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

市場利率受到巨集觀主體的調控

  利率變化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利率政策的效果上。西方國家自19世紀以來,在大部分時間里,利率政策成為其調節經濟的主要杠桿。魏克塞爾在1898年出版的式利息與物價》一書中,提出了有力的證據,說明利率政策是有效的。魏克塞爾關於利率政策的效果提出瞭如下三個命題:

  (1)中央銀行變更利率,商業銀行將隨之作出相應的變更;

  (2)整個長短期利率體系將全面而同時相聯繫地隨著中央銀行利率的變動而變動;

  (3)借款人和儲蓄人對利率的變動的反應均具有彈性

  魏克塞爾的這三個命題發表以後,一般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和金融家都毫不懷疑地接受了這一理淪。直到1927年和1933年伯爾吉斯(W.R.Burges)和里芙勒(W.W.Riefler)發表著作,指出這三個命題與實際情況有差異,即:(1)中央銀行變動利率不會自動誘發商業銀行相應地變動利率;(2)短期利率的變動即使影響長期利率,其影響也是很微弱的;(3)對各類企業而言,在當時主要靠內部融資,因此利息費用與其他費用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因而可以忽略不計。對邊際企業而言,其他費用的變動比利息費用的變動更為重要,如果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則利率政策將難以發揮作用。

  凱恩斯在1930年發表的《貨幣論凈中也認為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他認為,金融當局變動利率可以影響儲蓄投資,進而使其相等。但到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時,由於經濟金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凱恩斯又認為在經濟周期的某個階段,在某種低利率下貨幣需求具有無限大的可能性,貨幣掉進“流動性陷阱”,投資對利率無彈性,貨幣政策失靈。

  凱恩斯的這一見解引起了一般人對利率的效應和整個金融政策的懷疑。20世紀30年代末,牛津大學等機構對投資的利率彈性進行實證檢驗,從而這一見解作為一種理論被普遍接受。當時,牛津大學、哈佛商業學院、法國羅萊統計研究所和國民經濟統計研究所等機構,都對許多企業進行了測驗調查,調查結果都得出了利率不是影響投資的重要因素的結論。這些結論正好成為凱恩斯上述理論的堅實基礎與證據。這是與當時經濟大危機和信用狀況完全相符合的,由於當時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普遍不“看好”,再加上當時信用經濟不甚發達,利息在當時的企業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利率政策的效應在當時就顯得很微弱。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金融結構上卻出現了兩種重大的變化:一是政府債券的巨額累積和大部分政府債券被私營金融機構持有。如美國在1914年共有公私債券約650億美元,其中政府債券占1.50%,債券的半數以上被公司或個人持有。而到1948年,債券總額增加了6倍,其中政府債券占50.40%,而且債券的3/4被金融機構持有,公司和個人僅持有1/4。二是金融中介機構的大發展,它們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大大增強。因為這些金融中介機構是負責為公眾保管資金的,所以非常關心資產的安全性,特別偏好風險小且利率較低的債券。而且這些機構以微小的利益管理資產,所以對利率的微小變動也特別敏感。

  由於以上情況的出現,金融市場對利率的變動變得特別敏感。因而金融當局通過變動利率,可以對經濟發揮有效的作用。於是,魏克塞爾所提出的三個命題,在經過如下修正後仍然成立:(1)中央銀行通過政府債券的公開市場操作,不但可以影響商業銀行的準備金,而且可以引起各種貸款人相應地變動其資金運用的結構。例如,中央銀行若在公開市場買進政府債券,則不但可以使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增加,而且可以使其他持有政府債券的結構和個人的資金運用可能性增大;如果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則效果相反。(2)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各種期限的政府債券,可以使長短期利率體系相聯繫地變動,必要時還可以通過直接變動基準利率,引導市場資金流向。(3)中央銀行通過貼現政策或公開市場政策,可以變動市場利率水平以影響貸款人和借款人雙方的決策。對借款人的影響是:一方面通過利率影響對某種資金的需求成本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利率影響企業的成本甚至利潤分配來發揮作用。對貸款人的影響是:通過變動利率來影響貸款人的信用提供意願。

  這樣,魏克塞爾的三個命題又成立了,金融當局變動利率又可以收到所期望的政策效果了,但這種效果不僅是從借款人的利率敏感性中產生的,而且主要是從貸款人的利率敏感性中產生的。在紐約聯邦銀行工作的羅沙(R.V.Roosa)在嫂利率與中央銀行》一文中,對傳統的利率作用理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傳統的利率作用理論存在很大片面性和局限性,即只註意利率變動對借款人和儲蓄人的刺激作用,而忽視了利率變動對貸款人的重大作用,因而錯誤地否定了利率對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羅沙認為,利率的作用首先表現為中央銀行通過變動利率影響金融機構的放款決策,其次的作用才是對借款人和儲蓄人的作用。後來的托賓、斯科特,特別是林德伯格(As—sarLindbeck)對羅沙的分析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利率的一般流動性效應,說明瞭為何金融機構(貸款人)對放款的態度會隨利率而變化。具體地說,是用貸款人對所持資產的流動性大小來分析利率變動對其放款態度的影響,這一理論的分析是十分精辟的,因此,為許多國家的貨幣當局所採納。

  在當今現實世界中,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金融市場都不是自由放任的。政府或中央銀行都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或多或少地調控著金融市場。

  在美國,美聯儲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控制聯邦基準利率(1981年以前)、控制貨幣供應總量和視窗指導等手段來調節市場利率,更有甚者,艾倫·格林斯潘的一句話就可以使市場利率發生變化。格林斯潘之所以有女口此的力量,是因為他用後續手段懲戒市場反應遲鈍者。正是由於個人關註自己私利這個因素,市場的參加者時刻關註著格林斯潘的一舉一動。而作為巨集觀經濟的調控者,格林斯潘也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一心理。

  從巨集觀角度來看,利率對政府籌資行為有著巨大影響。政府作為經濟中的公共部門,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公共開支為經濟運行投下了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來源有三:一是稅收,二是舉債,三是通貨膨脹。由於稅率不能隨意提高,政府增加收人只有後兩條途徑。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通貨膨脹不僅會給經濟運行造成困難,而且會給政府帶來政治上的災難,所以,舉債就成了政府在短期內擴大收入的最佳選擇。這樣,利率的高低就直接決定了政府籌資成本的大小。如果利率上升,政府只能相應提高其債券利率,否則不足以吸引居民和企業(包括商業銀行)購買政府債券。當利率高到一定水平,政府已難以承受高昂融資成本時,政府也會考慮採用通貨膨脹的方式來降低其融資成本。當利率降到一定水平、經濟“過熱”時,政府也會採用貼現率準備金率或公開市場業務等手段來提高利率,以便經濟“軟著陸”。例如,2000年2月,格林斯潘第五次(自1999年6月算起)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使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達到6.00%,第四次提高貼現率,使貼現率達到5.5%。最新資料顯示,美國一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CPl)僅上0.2%,同時,商務部公佈的去年12月貿易赤字為255億美元,比預期的要低。所以,在一向以抑制通貨膨脹為己任的美聯儲看來,通脹壓力無疑是加息的最重要依據,但是在CPI較小時,就業狀況和股市狀況就成為影響利率政策的兩大因素。格林斯潘也承認,由於越來越多的人投資於美國股市,美聯儲在決策時必須比以往更加註重股市的變動情況。這是因為,作為經濟“晴雨表”的美國股市,已經成為推動美國經濟過熱、滋生通貨膨脹的溫床。格林斯潘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一方面反映了他想通過高利率擠出美國股市上的泡沫;另一方面高息也成了他手中的籌碼,一旦經濟泡沫破滅,連續降息就成為他輓救美國經濟的“稻草”。

  在開放的條件下,利率的高低還影響到一國的對外經濟活動。理論上的探討是利率平價理論,在現實中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對進出口的影響;二是對資本輸出輸入的影響。當利率水平較高時,一方面由於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出口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高息抑制了投資,使得生產規模減小,出口降低,容易引起貿易逆差。當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時,高息將吸引外國資本的大量流人(暫不考慮匯率變動)。大量的外資涌人,雖可以暫時緩解國際收支逆差,但使用這些外資必須從不斷創造出的生產成果中支付其本息,並且將占去本國部分消費資源。此外,沉重的還本付息負擔還會造成新的國際收支逆差。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就是一個證明。

利率變化的影響因素[2]

1.經濟因素

  (1)經濟周期。危機階段:利率節節上升;蕭條階段:利率降低;複蘇階段:利率較低;繁榮階段:前期利率不很高,危機前利率上升。

  (2)通貨膨脹。會造成借貸資本金貶值,實際利率下降,因此,應該提高利率。

  (3)稅收。利息稅率直接影響利率。

2.政策因素

  自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推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其中利率成為國家對經濟活動實行巨集觀調節的重要工具。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把調節利率作為調節信用,從而調節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規定差別利率與優惠利率實現對重點產業、部門或項目的扶持,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完成國家預期的經濟目標;通過規定和調整官方利率以影響整個市場利率的變動。因此,國家經濟政策對利率有重要的影響。

3.制度因素

  主要是利率管制。在一國經濟的非常時期或在經濟不發達的階段,利率管制也是影響利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有關部門實行利率管制,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變動的界限。由於利率管制具有高度行政干預和法律約束力量,排斥各類經濟因素對利率的直接影響,因此,實行利率管制的範圍是有限的,而且,一旦非常時期結束或經濟已走出不發達的階段,應及時解除管制。

4.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世界經濟Et益國際化、一體化。在開放經濟體系中,國際間的經濟聯繫使國內市場利率受到國際市場利率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資金在國際間的流動來實現的。當國際市場利率高於國內利率時,國內貨幣資本流向國外。反之,當國際市場利率低於國內利率時,貨幣資本流進國內。不論國內利率水平是高於還是低於國際利率,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都會引起國內貨幣市場上資金供求狀況的變動,從而引起國內利率變動。

5.風險因素

  主要包括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償還期風險以及政策性風險。

參考文獻

  1. 黃胡曙光著.利率理論與利率風險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2. 張炳達 芮曄平編著.21世紀高職高專通用規劃教材 金融理論與實務.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年08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asd,Dan,泡芙小姐,连晓雾.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利率變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f126d6235151fc4d219149728d03f7e8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2月1日 19:22 發表

可以增添利率變化對微觀個體的影響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