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統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國民經濟統計[1]
國民經濟統計是以國民經濟為總體,反映和研究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的數量關係,即從總體上說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全貌和在再生產過程中由各種縱橫交錯的複雜經濟聯繫所形成的各項比例關係的狀況與變化,特別是國民經濟運行供求總量和結構的狀況與變化,為國民經濟巨集觀調控及決策提供系統、完整的資料。
國民經濟統計的主要內容[2]
國民經濟統計內容的構造應該以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為主線,按照經濟運行的不同階段,分別組織再生產條件的核算、產品生產過程的核算、商品流通過程的核算、價值分配過程的核算以及產品使用過程的核算等。歸納起來,現行國民經濟統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生產和使用統計:以國內生產總值為中心,闡述國民經濟生產統計的內容以及生產與使用(包括消費和積累)的平衡關係,最終形成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表。
2.收入分配和財政金融統計:一方面介紹財政統計、金融統計的基本內容,同時按照資金流量表原理說明收入分配統計原理。
3.貿易活動及價格統計:一方面著眼於商品市場介紹貿易活動統計的內容,同時針對價格和價格指數的統計方法做系統說明。
4.對外經濟統計:闡述對外貿易統計、利用外資統計以及外債統計的內容,同時對反映一國對外經濟活動整體狀況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做簡單介紹。
5.國民資產負債統計:針對一國所擁有的國民財產介紹統計範圍、統計指標和國民資產負債表。
6.自然資源和環境統計:說明如何針對一國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及其環境進行統計。
7.人口和勞動力統計:針對一國人口和勞動力狀況的統計描述。
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方法[3]
國民經濟統計在研究國民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時,除運聞統汁學原理中已闡述的各種方法,如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相關分析法、抽樣法等方法外,還運用其它一些特有的統計方法。這些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它是以平衡表式來直接表現需要進行平衡核算的某一現象總量雙方及其內部構成的平衡關係。當反映某種現象在同一時期內的總量及構成的乾衡關係寸,採用靜態平衡。
1,靜態平衡法。包括橫向平衡和結構平衡。
(1)橫向平衡。它是指有聯繫的兩個時期指標的平衡或許多個時期指標的連續性和相關性的平衡。例如,收入與支出的平衡,供應量與需求量的平衡,資源量與消費量的平衡等等,橫向平衡的宅要作用是,能反映某些現象在國民經濟活動過程中,於一定時期內形成的各環節之間總量平衡關係,找出影響乾衡的各種因素,併在平衡核算中找出平衡項目。
(2)結構平衡。它是指層、量指標在內部構成七或總量的各項來源與去向中的平衡關係。例如,國內生產總值從來源看,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從使用方向看,是最終用於消費,投資和出口的數額。由此組成了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的各項來源總量與去向總量間的平衡關係。
2,動態平衡。動態平衡是指總量間在期末、期初兩個時點上變動的平衡。其基本公式為:
例如,主要商品平衡表中:期初庫存+國內純購進+接受進口=國內純銷售+供應出口+期末庫存
動態平衡的基本要求是,在兩個日寸點總量中找出影響其數值變動的因素及有關數值,汁算影響因素變動的數量差額,以求得雙方統計指標在數量上的平衡。常用的平衡表式如表1所示。
xx產品平衡表
上年 | 本年 | 本年比上年增加(減) | ||
絕對值 | 相對數 | |||
來源 1.期末結存 2.本期生產 3.接收進口 4.其他 去向: 1.生產維修用 2.基本建設用 3.生活消費用 4.對外出口 5.其他 6.期末結存 |
它是西方國家進行國民經濟核算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基本方法。這種平衡法採用一系列會計核算中的帳戶表式,對每一項活動的數量,在相互有關聯的對應帳戶中本著“有收有支,收支相等”和“項目對等、不重不漏”的原則,平衡地登記兩次。因為每筆交易涉及兩個主體,所以具有雙邊性質;一次登在付款人的帳戶作為支出,一次登在收款人的帳戶作為收入。也就是說,進入一個帳戶的“收入”必定是出自另一個帳戶的“支出”。
例如,各交易主體有l0項經濟活動的發生額如下:
l、消費品購買和銷售 300
3、出口品購買和銷售 60
4、進口品購買和銷售 60
5、國內生產的總收入 350
6、固定資產折舊 -20
7、來自國外的已分配要素收入凈額 4
8、向國外現期轉移凈額 6
9、儲蓄 28
lo、向國外貸出凈額 -2
將上述10項經濟活動數值,在下列四個賬戶中記錄和反映其基本平衡關係(見表2、3、4、5)。
支出 | 收入 |
1.生產要素支出(9) 350 2.購買進口品(18) 60 | 3.消費品銷售(6) 300 4.資本品銷售(12) 50 5.出口品銷售(16) 60 |
合計 410 | 合計 410 |
支出 | 收入 |
6.購買消費品(3) 300 7.儲蓄(15) 28 8.向國外限期轉移凈額 6 | 9.國內生產的總收入(1) 350 10.固定資產折舊(13) -20 11.來自國外的已分配要素收入凈額(17) 4 |
合計 334 | 合計 334 |
支出 | 收入 |
12.購買資本品(4) 50 13.固定資產折舊(11) -20 14.向國外貸出凈額(20) -2 | 15.儲蓄(7) 28 |
合計 28 | 合計 28 |
支出 | 收入 |
16.購買出口品(5) 60 17.已分配要素收入的支付凈額(11) 4 | 18.進口品銷售(2) 60 19.現期轉移凈額(8) 6 20.從國內借入凈額(14) -2 |
合計 64 | 合計 64 |
本例中的四個賬戶,收支對應,相互制約,邏輯嚴密,形成具有明顯特點的帳戶體系。它把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收支流量有機地歸集起來,使人一目瞭然。例如,生產帳戶的收入方反映了生產者生產的最終產品在銷售後得到的收入(為410),它同時又與消費帳戶、積累帳戶、國外帳戶中的支出方相對應。生產帳戶中支出方反映了生產稈在收入形成後的使用方向,即用於支付工資、稅金、利潤、固定資產消耗等,另外還要購買進口商品,其支出合計(為410),與收入相等:它同時又與消費帳戶、國外帳戶中的收入方相對應。
投入產出法是對國民經濟中各個部門間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係進行數量分析的一種方法。所謂“投入”是指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力。“產出”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及其分配去向。利用投入產出表,可以詳細地記錄一個時期內產品在國民經濟部門間輸送的過程和流量,從而揭示部門間或單位間及各項生產活動間投入與產出所具有的一定數量依存關係相比例關係。
經濟數學模型簡稱經濟模型,它是根據某種經濟理論和某些假設條件,用數學方程去模擬現實經濟現象間相互關係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經濟現象和過程中存在的數量依存關係進行數學形式的描述,簡化了客觀存在的複雜的經濟數量關係。
常用的經濟模型有:
(1)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相適應模型。它是按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原理建立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模型。
(2)投入產出模型。
(3)經濟增長模型。例如哈羅德——多馬模型是分析經濟增長及其制約因素的模型。
(4)大型巨集觀經濟模型。從巨集觀角度模擬經濟發展變化過程的模型。例如美國著名的克萊因—戈德伯格模型、沃頓模型、布魯金斯模型等。
(5)其它表現經濟現象變數之間或變數內部依存關係的方程式。例如有名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數,這些模型在闡述經濟發展的進程、進行預測等方面,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國民經濟統計的要求[2]
為了充分發揮其作為巨集觀經濟管理工具的重要職能,國民經濟統計必須遵循系統分析的原則來組織進行,具體表現為滿足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1.“整體性”要求: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相應的,國民經濟統計就必須從整體上考慮問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核算體系。這一體系的內容應該能夠全面反映國民經濟迴圈的主要數量方面。
2.“層次性”要求:國民經濟是一個多部門、多環節、多層次的有序整體,相應的,國民經濟核算就必須對其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為此,需要充分運用各種統計分類和統計標準去組織大量、豐富的核算資料,形成不同層次的核運算元系統。在此基礎上,構造出層次井然、組織有序的完整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3.“關聯性”要求:國民經濟是一個內部聯繫錯綜複雜的整體,相應的,國民經濟核算就必須充分考慮這些聯繫,通過具體的核算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環節、備要素、各方面的數量關係。同時,還要適當地反映出國民經濟系統與社會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科技教育等系統的交叉關係和相互影響。
國民經濟統計的任務[4]
1983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總則第二條規定:“統計的基本任務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資料,實行統計監督。”這是對所有統計工作任務總的概括,具體到國民經濟統計可以歸結到如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研究和制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以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再生產為對象的一套整體核算制度。
研究和制訂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國民經濟統計設計的基本內容,它將在一定的經濟理論基礎之上,為國民經濟統計明確規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則,制定一整套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體系,分類標準和科學的核算方法以及相應的表現形式,提供一套邏輯一致和結構完整的核算框架。有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才能系統地搜集國民經濟統計資料,系統全面地反映國民經濟及其運行狀況。完成這項任務是進行國民經濟統計的前提。
(二)組織實施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利用各種適用的調查方法,搜集並整理本國國民經濟及其運行過程的統計資料和國際經濟統計資料
組織實施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搜集管理本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所需要的各種資料是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任務。但僅此還不夠,還要從反映、分析整個國民經濟及其運行過程著眼,搜集和整理一些國際經濟統計資料,以便加以對比分析,提供給各有關部門在制定規劃及各種方針政策時參考。
(三)進行國民經濟統計分析
進行國民經濟統計分析是統計任務的高級階段,是實現統計咨詢和監督職能的重要步驟。通過本國資料的總量分析和結構分析,通過與歷史對比及與國際資料對比,就能發現問題,找出差距,監督國民經濟各部門按規律運行。
進行國民經濟統計分析,不僅可以總結出國民經濟及其運行的利弊及發展趨勢,還能發現核算體系本身的問題,為進一步改善核算體系提供依據。
(四)採取科學的方法向有關部門提供統計信息,向群眾宣傳統計信息,使人們接受統計信息
統計從其對社會的影響作用來看,具有信息。咨詢和監督三大職能。但就其本身的直接活動過程來看,它只有“生產”的職能。“生產”的職能是實現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的前提,是基礎。因為,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職能不是由統計人員直接實現的,而是由統計的成果——統計工作所提供的各種信息產品來參與實現。這種信息產品能否實現信息、咨詢和監督職能,取決於資料的準確性和實用性,也取決於公眾對統計信息的接受程度。與物質產品生產出來要最後實現最終消費一樣,統計信息產品也必須最後實現使用,否則就是無用產品,其價值與使用價值就得不到實現。因此,統計工作的最後一項任務還必須設法使產品得到社會的承認。這也就決定了國民經濟統計的最後一項任務是用科學的方法向有關部門提供國民經濟統計信息,向群眾宣傳國民經濟統計信息和使人們接受國民經濟統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