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資本輸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資本輸出的涵義

  資本輸出是指一個國家政府或個人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利息而對國外進行的投資貸款。資本輸出按其主體不同,可分為私人資本輸出和國家資本輸出。私人資本輸出是指由個人或集團對外輸出資本,包括私人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私人出口貸款等。

  國家資本輸出是指由政府及其所屬機構對外輸出資本,包括贈與、貸款和政府出口信貸等。無論是私人資本輸出還是政府資本輸出,其資本輸出的基本形式可分為兩種,即借貸資本輸出生產資本輸出。

  前者指對外國政府或私人企業提供貸款,或是購買國外的證券股票等所進行的間接投資

  後者是指在國外直接興辦各類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投資。資本輸出早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即已出現,但那時只是少量的個別現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少數國家中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本,資本輸出才得以大規模地發展,併成為普遍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經濟生活國際化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資本輸出表現出新的特征,即國家在資本輸出中的作用提高、直接投資即生產資本輸出日益占重要地位、跨國公司成為資本輸出的重要工具等。

資本輸出的原因

  1.就資本輸出國和資本家來講,資本輸出的根本目的是為追求剩餘價值,追求剩餘價值是所有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本質目的,資本輸出當然也不例外。

  2. 過剩資本的大量產生必然導致資本輸出。

  ①從國內來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組織所獲利潤越來越多。壟斷組織通過銀行、股份公司對中小資本吞併也加快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同時,又由於壟斷組織為了確保自己的壟斷地位和壟斷利潤,阻止新的資本投入它所壟斷的部門,從而大大限制了國內資本的運作,這樣過剩資本便出現了。

  ②從國際上看,由於少數最富有的國家利用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加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資本財富急劇膨脹,但這部分資本在國內也找不到有利可圖的市場,於是也變成了過剩資本。

  ③一方面壟斷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過剩資本,而另一方面,資本又不能停止運動,所以,這些過剩資本必須輸往那些能夠繼續獲利的地方,首先是那些落後的、資本短缺的國家。

  3.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市場、壟斷原料的需要。壟斷使生產規模擴大了,也使市場和原料短缺的問題尖銳起來,為此而展開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資本輸出不僅可以帶動商品輸出,而且可直接開發國外的自然資源,控制原料、燃料,加強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4.國內生產的成本提高也是資本輸出的重要因素。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化比國家的勞動力價格地租、原料燃料價格隨之上漲,加上運費、關稅等因素,使歐美輸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商品成本上升了,這樣,商品的競爭力和所獲利潤下降了。相反,資本輸出則可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免除關稅、降低運費,從而使產品競爭力大大增強,所獲利潤大大增加。

  5.資本輸出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①帝國主義國家已憑藉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逐漸完成了對世界的分割或占領,它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已享有許多特權,這是它們能夠進行資本輸出並獲得壟斷利潤的根本保證。

  ②這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形成,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落後國家的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勞動力、商品市場已經形成,這些都是資本輸出的有利環境。

  ③科技的進步,也為資本輸出創造了交通運輸、銀行、郵電、通訊等方面的物質條件。

資本輸出的形式

  資本輸出的形式主要有: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

  借貸資本輸出是指由政府、私人銀行或企業對別國政府、私人銀行或企業提供的貸款。它又被稱作間接投資。生產資本輸出是指政府或資本家在國外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礦山、銀行等企業。它又被稱作直接投資。就輸出主體而言,資本輸出主要有:私人資本輸出和國家資本輸出。

  私人資本輸出是指由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輸出的資本。國家資本輸出是指以政府為主體輸出的資本。

資本輸出的影響

  1 、資本輸出在輸出國產生了兩種後果:一方面資本輸出使輸出國獲得了大量財富,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另一方面,輸出國也因此產生了食利階層,而且由於大量資本投向國外而使國內投資減少,從而造成本國經濟發展的停滯和緩慢。兩大資本輸出國——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在19世紀末2O世紀初的緩慢發展便是很好的證明。

  2、資本輸出給輸入國造成雙重後果:一方面資本輸出在客觀上加速了輸入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帶來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併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短缺的矛盾,從而促進了輸入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由於資本輸出的目的是為了壟斷落後國家的市場,攫取超額利潤,所以資本輸出會破壞、阻礙當地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或使輸入國的民族資本處於從屬地位。這就造成了落後國家經濟的畸形、緩慢發展,而最根本的後果是阻礙了輸入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3、資本輸出還加劇了各種矛盾。①由於資本輸出的實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的一種手段,因此它加劇了帝國主義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引發了亞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②同時,資本輸出又是搶占落後國家市場、打擊競爭對手、劃分或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一種手段,並加強了帝國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資本輸出也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4、資本輸出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世界擴張的反映,它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推動了資本和生產的國際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中國資本輸出的發展策略

  1、價值鏈上比較優勢分工

  國與國之間的分工是在價值鏈上比較優勢的分工。外國直接投資並不簡單是一個資產交易過程,包括了非金融和無形資產的轉移。企業是否應當向國外發展取決於行業性質、國家比較優勢和企業所處的價值鏈地位。

  企業的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基本增值活動和輔助性增值活動。基本增值活動又分上游環節和下游環節。上游環節包括材料供應、產品開發和生產運行。其中心是產品;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取決於產品技術或生產規模。下游環節包括成品分運、市場營銷售後服務。其中心是顧客和銷售渠道。如果跨國公司的優勢在於價值鏈的上游環節則應當採用全球策略,如果優勢來自於下游環節則應當採取地區性的產品策略。關鍵是要保持在戰略環節上的比較優勢,而並不需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保持比較優勢。戰略環節要緊緊控制在企業內部,很多非戰略性的活動則可以以合同的方式承包出去,儘量利用市場合作以降低成本

  在香港和大陸的分工中香港主要是在價值鏈的後半部分發揮了商品營銷的功能。其優勢來自於香港的信息、銷售渠道、營銷和組織能力。中國大陸則發揮了勞動力價格低廉,生產成本低的比較優勢。

  經過改革開放20年之後,中國不僅在某些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在商品營銷上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如果在高科技產品中有一個環節,例如產品裝配是勞力密集型產品,那麼中國企業就會在這個環節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現代化的運輸和信息使得產品分工更加仔細,可以在一個產品的許多個生產環節上進行分工。中國的資本輸出既可以在上游環節開展,也可以在下游環節突破。

  2、中國資本輸出的地區選擇

  中國資本輸出的最佳地區應當是那些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和中國僅僅差半拍的國家和地區。也許東歐和中亞各國比較符合這一條件。

  東歐各國的工業基礎不比中國差,民眾的教育和工人的技術水平不比中國差。但是,有些東歐國家國內市場化的程度不如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也遠遠不如中國。東歐各國出口能力很差,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麼競爭能力。從這些方面講,中國的經濟發展比東歐各國快了半步。中國和東歐各國之間的合作能夠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

  外資直接投資最終都要解決一個國家之間的協調問題。各個國家的目標幾乎肯定不完全一致。例如,對通貨膨脹的巨集觀管理,保護就業,對未來的預測,政府目標和國家長期目標也許並不一致等等,在利益和成本上各個國家之間的分配也會出現許多矛盾。這些分歧必然會導致各個國家所追求目標不一致。因此,資本輸出就一定要追求雙方在一定時期內共同的目標。這個目標必然具有時間性。要設法保護這個共同目標儘可能存在於更長的時期。

  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比西歐產品更適合於東歐市場。中國企業的運行規律和東歐各國企業更為相近。有利於企業之間的合作。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中更容易得到其他相關產業的支持。在國際合作中每一個國家承擔不同的責任,各自去追求它的目標的一部分。必須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目標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中國開發初期最需要的是資金和關於傳統商品的市場信息。需要解決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問題,建立民營企業,發展體制外經濟成分。

  到了90年代後期,中國所面臨的是產品市場和國內就業問題。東歐各國在目前要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外匯儲備、出口額和稅收,關鍵在於解決資金短缺和擴展市場渠道。中國有可能帶動東歐國家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走向世界。跨國經營的過程是跨國公司追求最大利潤的行為,但同時也是幫助所在國開發比較優勢,從而達到雙方互利的過程。只要中國能夠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雙方就存在著長期合作的前景。

  3、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發展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根據在世界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各國都有各自得"夕陽工業"和新興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生產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平均工資水平上升,這些工業逐漸成為夕陽工業,隨後被轉移到日本。日本在六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就得益於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當日本失去了比較優勢之後,亞洲四小龍迅速取而代之,成為"雨傘王國","鞋帽王國".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逐漸轉移到了中國大陸。

  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改革開放20年以後,沿海地區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程度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不少傳統的支柱產業,例如輕紡產業,玩具、包箱等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為了持續發展就必須迅速實現產業升級,集中財力、物力和人才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事實上,在沿海地區的一些生產自行車,紡織品的企業已經開始把他們過剩生產能力向內地轉移。通常人們認為,中國尚且存在著非常廣闊的內地市場,所以當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和生產成本上升之後,這些產業會逐步向內地轉移,而這個轉移過程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不過,放眼全球,這個產業升級的過程完全可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進行。沿海的夕陽產業不僅可以向內地轉移,也可以向那些發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國的地區轉移。在上海、廣東的夕陽工業向甘肅、新疆轉移固然可以降低成本,幫助開發西部地區,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市場規模。因此,夕陽工業的擴散轉移過程應當是全方位的:在國內由東向西擴散的同時走出國門,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向一切能夠開發市場的地區發展。

  4、中國資本輸出的主體

  中國現有的許多對外經濟合作機構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他們的規模比較大,也具有一些經驗。但是,如同其他國有企業一樣,由於內部產權不清,缺乏正確的激勵機制,他們不僅在國內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能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更加暴露出許多弊病。在沒有徹底改革之前,很難指望這些企業擔負起資本輸出的重任。

  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在國內競爭中迅速成長起來,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超過了國有部門。但是,大多數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對外交往的人材和經驗。因此,應當在今後有計劃地扶植民營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在各種對外政策上解除對民營企業的約束,提高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鼓勵更多的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走向世界。中國未來的資本輸出的主力軍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營企業。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資本輸出"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