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會計電算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會計電算化(Computerized Accounting)

目錄

什麼是會計電算化

  會計電算化一詞是1981年中國會計學會在長春市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電腦專題討論會”上正式提出來的。

  會計電算化是指以電子電腦為主、將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實務中的簡稱。具體而言,它是用電子電腦代替人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腦完成的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和判斷的過程。

  目前,會計電算化已成為一門融電子電腦科學、管理科學、信息科學和會計科學為一體的邊緣學科,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如何在會計實務中應用電子電腦,以提高會計核算和管理水平。

我國會計電算化的應用與發展[1]

  電腦在我國會計工作中的應用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由於我國有關財會的規章制度、法令條例規定的比較詳細,實踐中要求比較嚴格,而且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會計原則有很大的差異,因而不能直接採用國外會計軟體,必須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我國的實際,開發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軟體。從電腦在我國會計工作中的開展程度、組織管理和會計軟體開發設計等因素分析,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可分為五個主要階段。

  1.起步階段(1982年以前)

  我國第一臺電腦誕生於1958年,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電腦主要用於科學計算。70年代中期以後,人們開始研究並積極推動電腦在經濟管理領域中的應用,包括用於會計工作中,而且將電腦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稱為電算化。1979年財政部撥款500元,從當時的西德購入一臺小型電腦,專門用於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進行工資核算和材料核算的試點工作,最終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為了對這次試點進行總結,1981年8月,“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電腦的專題研討會”召開,在有關專家、學者的共同提議下,會計上將電子電腦在會計工作的應用簡稱為會計電算化。從此,會計電算化在中國得到了蓬勃發展。

  2.推廣應用階段(1983~1988年)

  從1983年起,一方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內部加強管理,劃小核算單位,加強內部經濟責任制,對會計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微型電腦出現並大量涌入我國市場,微型機剋服了中、小型電腦價格昂貴、體積龐大、操作不方便、使用不靈活的缺點,為會計電算化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尤其在1983年下半年,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全國掀起了電腦應用的熱潮,微機的應用開始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會計電算化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單位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有的部門開展會計電算化比例更高。在此期間,有成百上千家企事業單位聯合或自行設計、開發出適合本部門、本單位管理需求的會計軟體,並不斷地試用、改進和提高;開始了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專門培養,如許多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均開設了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程,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的成果,從而大大地推動了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發展。

  3.普及與提高階段(1989~1994年)

  為了規範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軟體的開發和應用,提高會計電算化工作水平,1988年8月在吉林市召開了“會計電算化學術研討會”,會上提出了開發通用化會計軟體的幾項措施。此後,隨著幾百家專門開發和營銷通用化會計軟體的專業軟體公司的成立和運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會計市場,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促進了我國會計軟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電腦在我國會計工作的迅速擴大應用,從而使我國會計軟體的應用進入了發展和普及時期。

  4.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發展階段(1995~2000年)

  1995年,會計理論和實務界提出引導我國會計軟體從“核算型”向“管理型”發展的建議。原因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核算型”的會計軟體越來越不能滿足企事業單位管理上的要求,需要開發和應用事先有預測決策,事中有規劃控制,事後有核算分析功能的“管理型”會計軟體。1996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研討會”,與會者一致認為,必須推動我國會計軟體從“核算型”向“管理型”發展,並就“管理型”會計軟體的開發和應用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從此,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又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相關的“管理型”會計軟體在市場上也相繼出現,如UFERP、K3ERP、POWERERP、WINERP等。

  5.向著財務集中管理系統的方向發展(2001年至今)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趨勢的到來,企業規模日益擴大,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信息系統整合企業資源、支持企業持續創造價值並提升競爭力,這時出現了財務集中管理系統。財務集中管理,是指為了保證企業經營活動與戰略目標經營目標一致,防範管理漏洞,而對企業的決策權和資源配置權、管理控制、業務處理規範的集中。集中管理的實質是控制,其任務就是通過調節、溝通和合作,使個別的、分散的行動統一起來,追求企業短期長期的整體目標。這是一種新型的會計信息系統,其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障集團財務信息的準確與及時。財務集中管理能夠保證全集團財務核算統一,使得內部各分支機構間財務數據可比。同時,使得集團與分支機構財務信息縱向同步,當經濟活動發生時,以該經濟事件驅動管理軟體中的業務處理模塊對經濟業務進行實時處理,並將結果存放在資料庫中,做到“數出一門,信息集中”,從而極大地保障了企業財務信息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2)提高集團的整體運行效率。財務集中管理模式實現了集團總部與內部分支機構財務信息和業務的協同。集中管理對企業經濟業務數據從最底層或源頭進行實時、垂直採集,解決由於中間層的加工而導致的領導與業務層信息不對稱和控制力度不足的問題。當經濟業務發生時,總部財務可以進行實時跟蹤,從而縮短了信息統計的周期,提高了運行效率,為實時控制管理決策提供最全面、真實的數據。

  (3)提升集團的風險管理能力。財務集中能實現全集團有效的財務管理與監控,擺脫由於集團資源分散、監控力度不夠所帶來的經營風險,降低由於集團企業大型化、發展高速化、地域分散化所帶來的經營風險;同時,通過資金集中管理,還可以達到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效規避資金風險的目的。

  (4)降低了集團總體的運營成本資金集中管理縮短了業務對周轉資金的占用周期,增強了集團成員問資金統籌管理的能力,可以實現在途資金零占用,在總體上降低企業資金運作成本。同時,不同管理人員為了滿足不同管理的需要,可以採用不同的規則,從同一數據源獲取信息並通過報告工具從不同視角生成管理所需的結果

  (5)轉變管理模式。將傳統核算管理模式轉變為數據高度集中,信息安全、可靠的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協助集團本部轉變為對下屬單位的監控模式,由單純的資產監管模式轉變為計劃控制模式。另外,如果把信息集中的範圍擴大到整個供需鏈,只要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有基於網路的應用平臺和開放的體系結構,同樣可以實時地共用信息,實現“協同商務”,體現準確、迅捷的“虛擬企業”精神。鑒於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電子商務開始成為商業活動的主要方式,以及在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可變性的驅使下,使得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依賴性不斷增強。近幾年來,人們又提出了“會計頻道”與“網路財務”的設想,旨在要求會計信息在滿足可靠性的要求下提高相關性,對信息時代的會計理論及實務提出挑戰,以實現會計信息化的目標。

會計電算化的特點[2]

  (1)會計電算化以電子電腦取代人的非創造性腦力勞動,與機器取代人的倒力勞動如出一轍,其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具有手工會計所望塵莫及的數據處理翊度和準確性,這是由電腦固有的特點所決定的。在程式的控制下,電腦可以刃不疲倦地以極高的速度對數據進行對人來說純粹是枯燥無味的各種處理,如分類、彙總、計算、傳遞等,只要程式和原始數據正確,其結果必然精確無誤,並且快速及時。

  (2)會計電算化以先進的磁帶、磁碟或光碟取代傳統的紙張,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特點是數據容量密度極高,大大減少了所占據的自然空間,保管、攜帶相對方便,數據的檢索、傳遞異常快捷。對人來說,這些先進載體中的信息不如紙載信息直觀,必須以電腦設備為媒介才能展現在眼前(輸出到屏幕或印表機);在保管上要採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如防磁、防非法篡改等);對傳統的審計手段也要更新其技術方法,以適應這一先進的信息存儲形式。以上兩點是形式上的變化特點,下述特點是實質性變化。

  (3)會計電算化基於工具的變革,與手工會計相比,人的工作側重點及其工作程式均有較大變化。在手工條件下,人的主要精力放在記賬憑證以後的分類、彙總、登賬、核對、結賬、計算、報表等周而複始的瑣碎事務上。在這過程中,重覆抄錄數據和大量的簡單加減計算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同時也是產生錯誤的根源。實際上,整個會計核算過程從記賬憑證生成之後,其處理流程基本上是固定的,記賬憑證可看成是原始的會計數據記錄。各賬簿中的數據只不過是根據核算要求從憑證中整理彙集而成。在電算化的條件下,上述會計核算過程,從對記賬憑證的處理直至會計報表生成的整個實質性過程均由電腦代勞,無須人的干預。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放在加強對原始單據和記賬憑證的整理和審核上,保證其能夠正確無誤地輸入電腦(在與其他電算系統共同運行的情況下,在完成一項經濟業務的同時即能生成合格的憑證,通過磁碟或聯網能直接傳遞,亦省卻了人工);另一方面將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會計信息的分析、研究上,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管理職能,利用電腦處理的結果,對生產進行有效的輔助調控、計劃和決策,提高經濟效益。會計人員從數據的奴隸變成數據的主宰者。

  (4)會計電算化可以使會計迴圈程式統一,避免了各單位為了減少登錄數據的工作量而各取所需的做法,從而使核算方法規範一致。會計迴圈程式是將經濟業務通過會計憑證記到賬簿,再彙總到會計報表的步驟。在手工條件下,會計迴圈程式有多種形式,其目的在於,不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那些既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完整、系統的核算資料,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形式。“記賬憑證核算形式迴圈程式”是最基本的一種,其總分類賬是直接根據記賬憑證登記的,能較為詳細地反映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賬戶的對應關係和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了。電算化一般採取這種形式,雖然其工作量較大。

  (5)會計電算化的組織機構及對人員的素質要求和配備,有其自身的特點。新形勢首先要求會計人員既要掌握會計業務知識,又要掌握電子電腦的使用知識;其次,在組織機構系統中是以會計事務的不同性質來劃分和設置會計崗位,如工資成本材料、固定資產、銷售等;在電算化系統,所有會計事務均由電腦程式實現,人員組織一般按照會計數據的不同形式或機器處理數據的不同階段來劃分,如憑證編製、數據錄入、審核記賬、數據輸出、系統維護等,當會計電算化達到第二、第三層次時,還應將財務分析、決策計劃納入會計組織機構。

會計電算化的分類[3]

  1.會計核算電算化

  會計核算電算化是會計電算化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一個階段完成的任務主要包括:設置會計科目.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進行成本計算.編製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電算化主要是指這幾個方面運用會計核算軟體。實現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

  (1)設置會計科目電算化。設置會計科目電算化是通過會計核算軟體的初始化功能實現的。初始化功能是供軟體開始正式投入使用時運用的。除了輸入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會計科目名稱和編碼外。還要輸入:會計核算所必需的期初數字及有關資料。包括年初數.累計發生額.往來款項.工資.固定資產存貨.成本費用.營業收入核算必需的期初數字;計算有關指標需要的各種比例;選擇會計核算方法。包括借貸記賬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存貨計價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定義自動轉賬憑證;輸入操作人員崗位分工情況。包括操作人員姓名.操作許可權.操作密碼等。

  (2)填制會計憑證電算化。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對這兩類憑證的處理方法。在各個會計核算軟體中是不同的。記賬憑證是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登記的。有的會計核算軟體是要求財會人員手工填制好記賬憑證。再由操作人員輸入電子電腦;有的會計核算軟體是要求財會人員根據原始憑證。直接在電腦屏幕上填制記賬憑證;有的會計軟體是要求財會人員直接將原始憑證輸入電腦。由電腦根據輸入的原始憑證數據自動編製記賬憑證。前兩種方法比較接近。區別隻在一個是輸入已經手工寫好的記賬憑證;另一個是邊輸入邊做記賬憑證。但都是把所有的記賬憑證輸入電腦。而最後一種方法與前兩種有很大的差別。是由電腦來編製記賬憑證的。

  (3)登記會計賬簿電算化。會計電算化後。登記會計賬簿一般分兩個步驟進行:首先是由電腦根據會計憑證自動登記機內賬簿;其次是把機內會計賬簿列印輸出。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佈的《會計基礎工作規範》考慮到電算化的要求。對電算化條件下登記會計賬簿提出了規範。改變了過去設計會計制度時主要考慮手工方式操作的作法。

  (4)成本計算電算化。根據賬簿記錄。對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採購費用生產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進行成本核算。是會計核算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會計軟體中。成本計算是由電腦根據機內記錄的上述各項費用。按照會計制度規定的方法自動進行的。許多通用會計軟體提供了多種成本計算的方法供用戶選用。定點開發會計軟體提供的成本計算方法則相對少一些。

  (5)編製會計報表電算化。編製會計報表工作。在通用會計軟體中都是由電腦自動進行的。一般都有一個可由用戶自行定義報表的報表生成功能模塊。它可以定義報表的格式和數據來源等內容。這樣無論報表如何變化都可以適應。但在各個會計軟體中。這個功能模塊的開發水平有很大的差別。有的靈活性比較強。有的則比較差。《會計基礎工作規範》規定:“會計報表之間.期會計報表與上期會計報照這一規定自動進行核對的功能。

  2.會計管理電算化

  會計管理電算化是在會計核算電算化的基礎上。利用會計核算提供的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藉助會計管理軟體提供的功能。幫助會計管理人員合理地籌措和運用資金.節約生產成本和經費開支.提高經濟效益等。會計管理電算化主要有以下幾項任務。

  (1)進行會計預測。根據電腦記憶體儲的會計核算歷史數據。並按照現有條件和要求。在會計管理軟體的指導下。補充一部分數據。並選定預測方法後由電腦進行預測和輸出預測結果。

  (2)編製財務計劃。財務計劃是會計預測的系統化和具體化。可由電腦自動完成。編製計劃的方法需要事先在會計管理軟體中加以定義。

  (3)進行會計控制。主要通過預算控制軟體和責任會計軟體來實現。這兩個軟體是會計管理軟體的兩個調試部分。都需要會計核算軟體提供詳細的數據。

  (4)開展會計分析。採用會計管理軟體分析和評價計劃的完成情況。找出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3.會計決策電算化

  會計決策電算化是會計電算化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由會計輔助決策支持軟體來完成決策工作。該軟體根據會計預測的結果。對產品銷售定價.生產.成本.資金和企業經營方向等內容進行決策。並輸出決策結果

會計電算化的意義[4]

  (1)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高會計人員工作效率。實現電算化後,用電腦完成原始數據的錄入、列印輸出各種財務報表、進行日常管理所需的數據查詢等,不但代替原來靠會計人員手工進行的抄寫、計算等工作,有助於提高數據處理的準確性,而且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規範會計工作程式,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會計信息是企業管理信息的主要組成部分。實現電算化後,從會計數據的錄入、處理以及輸出等環節均通過會計軟體完成,數據處理必須符合會計制度的規定和有關操作規範,使得整個會計電算化的過程得到良好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工操作的不規範、不統一等問題,促進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3)推動會計技術、方法、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促進會計自身不斷發展。會計電算化的實現,對傳統會計方法、會計理論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引起會計制度、會計工作管理體制的變革,促進會計自身的發展。

會計電算化的作用[2]

  1.代替手工操作實行會計電算化後,實現了電腦替代手工操作,使會計工作的效率勞動強度等都發生變化,具體區別見下表。

手工操作電腦操作
運算速度慢運算速度快
容易遺忘永久記憶
數據處理有限數據處理無限
人為偏差客觀公正
易疲勞厭煩不疲勞不厭煩

     2.數據儲存與檢索方便

  電子電腦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形成了電子數據處理系統,使得對會計數據的儲存與檢索等十分方便。將所需數據輸入電腦後,可以根據會計核算的要求和業務的需要把有關信息資料進行有效分組或有序排列,並能進行各種算術和邏輯計算,將原始數據或計算結果進行儲存,以便日後使用。同時,電腦提供了數據檢索,即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檢索出所需要的會計數據

  3.充分利用會計資料

  實現會計電算化後,利用電子電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企業、單位的會計資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但財會部門可以利用會計資料進行會計分析會計預測會計決策,同時其他部門如勞動工資部門、計劃部門、審計部門等都可以利用這些資料,達到資源共用的目的。

會計電算化的會計原理

  會計電算化必須要符合國家現行的財會制度記賬方法按照我國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即企業會計核算應該採用借貸記賬法

會計電算化的會計科目的設置

  會計科目的設置必須符合國家會計制度的要求,要適應財務管理的需要,要滿足編製會計報表的要求。

  科目的設置包括定義科目的編碼、名稱、類型、級次等。

  科目編碼是指:每一個會計科目代碼都是為了反映它所對應的會計科目所包含的一定的經濟內容而編製的。即每一個科目代碼代表著一個會計科目。編製會計科目代碼的目的是使數據的表達方式準化、長度統一,便於電腦處理。

  科目名稱是指:科目的類型基本上可以按六要素進行分類,即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收入類科目費用類科目利潤類科目

  科目類型是指:所有的會計科目都應有會計科目代碼與之對應,所有的科目都按統一的編碼規則編碼,互不相重。科目名稱除分屬不同明細科目的多欄科目可以重名外,其他科目都不允許重名。

  科目級次是指:科目級次的含義與總分類、明細分類相關,一級科目的代碼級位數按照國家制定的規範,企業根據管理需要設置二級、三級甚至更多,每個級次占的位數可根據需要由企業統一規定。

  數據處理一般指對數據的收集、校驗、分類、排序、彙總、貯存、檢索、複製、傳輸、顯示列印等。

會計電算化舞弊的手法與特征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員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利用業務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規程或未經允許上機操作,對會計電算化系統進行破壞、惡意修改、電子偷竊和人工偷竊等故意行為。舞弊者手法多種多樣,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類:

  1.非法改動業務數據。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手法。該手法在經濟業務數據輸入電腦之前或輸入過程中,通過虛構、修改、刪除等手段來達到個人目的。

  2.非法改動軟體程式或文件。是指舞弊者為了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對財務軟體應用程式進行非法改動。或者通過維護程式來修改或直接通過電腦終端修改文件中的數據。

  3.非法改動或竊取輸出結果。此類舞弊的方式主要有非法修改、銷毀輸出報表、將輸出報表送給公司競爭對手或利用終端竊取機密信息等。

  4.其他非法操作。如冒名頂替、盜取密碼或磁卡非待進入、仿造或模擬等。

  會計電算化舞弊者大多數具有相當高的電腦專業知識和熟練的電腦操作技能,作案時多採用高技術、高智能的電腦手段。同時,舞弊者大多通過對程式和數據這些無形信息的操作來實現其作案目的,舞弊後對電腦硬體和信息載體可以不造成任何損害,不留痕跡,且作案時間地點不受限制,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因此,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舞弊帶來的經濟損失一般都比較大。如果電算化管理系統遭到破壞,企業在恢復系統之前難以進行正常的業務活動,損失更是難以預計,甚至有可能危及到企業的生存。

會計電算化的展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預示著網路會計即將到來,它影響著會計基本假設、財務報告的要素,並使大規模按需報告成為可能。

  一、網路會計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1、會計主體假設

  在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中,出現了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等虛擬公司。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組織,它可藉助於電腦網路根據工作任務或市場變化,迅速地進行分合、重組,即其主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甚至解散。這將使得會計信息系統活動的空間範圍處於一種模糊狀態。為此,需要重新認識和拓展會計主體假設的空間範圍。有學者就提出,應將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一個實實在在的單位實體)變為相對會計主體假設。

  2、持續經營假設

  虛擬公司是一種臨時性組織,從事的多是一次性的交易。它通常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待目標完成後又可能立即解散,生命周期極短,顯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而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卻設定了企業在未來的一定期間內不會發生解體清算。因此,引發了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否定。有學者就提出,應改持續經營假設為即時經營假設。

  3、會計分期假設

  網路環境下,依靠電腦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得實時財務報告成為可能,即企業在任何時點均可提供滿足不同需要的財務報告,而信息使用者隨時可通過網際網路查詢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而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則是定期提供財務報告,一般是一年一次,網際網路上的會計報告而使用者的決策卻是不斷進行的,因此無法滿足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及時需要。網路會計的實時性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變定期為適時。

  4、貨幣計量假設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貨幣不再是原來的紙幣或硬幣,且已不存在貨款的直接交易,代之的是以電子貨幣進行網上結算。這將對貨幣量度假設產生深刻的影響。

  此外,隨著知識創新技術的進步,對無形資產人力資源、高級專門技術人員和高貨幣量度的考慮級管理人員價值、高科技企業潛在的高風險回報以及通貨膨脹計量等,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如何公允地反映它們的價值將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隨著網路會計的出現,在未來的財務報告中,計量屬性將趨向多元化,而非單一的歷史成本

  二、網路會計對財務報表要素的影響

  現事項會計以及實時報告行財務報告包含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財務報表要素。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財務報表要素的劃分將越來越細,會計目標應立足於提供與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相關經濟事項的信息,由使用者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三、網路會計使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成為可能

  根據決策有用學派,財務會計的目標是以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為導向的。而現行公司財務報告模式是一種通用報告模式,即一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種大批量生產一種標準產品模式,旨在滿足大多數用戶的大多數類似需要。

  然而,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具體決策模式千差萬別,他們所需的信息也各不相同。為了更好滿足不同使用者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在運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條件下,提出了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

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

  會計電算化的內部控制目標和手工操作一致,某些控制制度仍可沿用,但還產生其他問題原控制制度無法解決。為保證會計數據的真實可靠,需要採取相應的適合會計電算化的內部控制制度。它包括一般控制和應用控制

  一、一般控制:

  亦稱管理控制,指的是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組織、開發、應用環境等方面進行的控制。一般控制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每項電腦應用的成敗。它主要包括組織控制、系統開發控制、系統工作環境控制、系統安全控制和文檔控制等。

  包含如下控制:

  1、組織控制

  其目標是減少發生錯誤和舞弊的可能性,其基本要求是職責分離,其主要內容包括數據處理部門與使用部門的職責相互分離,數據處理部門內部的職責分離和數據處理部門之外有檢查和控制其活動的部門或領導等。

  2、系統開發與維護控制

  系統開發與維護控制。系統開發控制是為了保證電腦會計信息系統開發質量而在開發過程中合理設置的控制。因為系統開發一般要經歷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程式設計、系統測試和系統維護等階段,相應地,系統開發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系統分析控制、系統設計控制、程式設計控制、系統測試控制、系統試運行控制和系統運行與維護控制等。

  3、硬體及系統軟體控制

  硬體控制,又稱設備控制,是由電腦生產廠家在電腦設備中實現的控制功能或技術手段。它一般包括奇偶校驗、重覆處理校驗、回波校驗、設備校驗和有效性校驗等。系統軟體控制是利用系統軟體如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而實現的控制。它一般包括錯誤處理,程式保護,文件保護和系統接觸控制等功能。

  4、系統安全控制

  它是為保證電腦系統資源的實物安全,保障系統正常運轉而採取的各種控制措施。它一般包括硬體安全控制,軟體與數據的安全控制,環境安全控制和防病毒、防“黑客”襲擊控制等。

  5、系統文檔控制

  系統文檔包括電腦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憑證、賬簿、報表及有關軟體技術文件,如系統可行性報告、系統分析與設計說明書、程式流程圖、系統調試與測試分析報告和操作手冊等。這些資料對系統及其控制都作了詳盡的描述,因此要建立文檔管理及安全保密制度。如文檔應由專人保管,只有經批准的人才能接觸系統文檔資料等等。

  二、應用控制

  應用控制:指的對電腦會計信息系統中具體的數據處理功能的控制。它一般包括輸入控制、處理過程式控制制和輸出控制三個方面,它們都由電腦程式來控制。

  1、輸入控制

  除對操作人員明確職責以外,還應當用電腦程式來控制,目的是控制有意無意的憑證插入或遺漏。在程式設計時,機內憑證由電腦自動連續順序編號,輸入憑證由人工編製,兩者互相核對。

  2、處理控制

  處理控制是對電腦系統進行的內部數據處理活動的控制。為保證控制數據輸入或運行的真實性、準確性,處理過程式控制制完全由電腦程式來自動控制的。方法有數據控制、無用數據控制、主副控制三種。

  3、輸出控制

  輸出控制是對系統的輸出結果進行的控制。其目標有二:

  一是保證輸出結果的正確性;

  二是保證輸出的結果安全地送到有權使用者手中。

  為此,由電腦程式控制輸出的憑證、賬頁、報表,無論正確與否,任何人不得任意更改。

參考文獻

  1. 黃東坡.基礎會計學.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5.
  2. 2.0 2.1 游夢良,傅鶇.輕鬆學會計電算化.廣東經濟出版社,2007.3.
  3. 張耀武,盧雲峰.會計電算化實用教程.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2.
  4. 金巨集義,商亞平.會計學原理.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會計電算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175.9.* 在 2012年3月20日 14:10 發表

敘述得十分詳細,謝謝。對我很有幫助。

回複評論
222.175.9.* 在 2012年3月20日 14:12 發表

希望本詞條的內容能更豐富一些。

回複評論
58.42.208.* 在 2013年6月3日 21:59 發表

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基礎是什麼

回複評論
123.151.42.* 在 2014年9月10日 09:44 發表

很詳細,不錯

回複評論
223.144.188.* 在 2015年11月24日 18:27 發表

會計電算化的意義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