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貧困經濟學(Economics of Poverty)
目錄 |
貧困經濟學是研究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和脫貧致富發展規律的科學。
中國古漢語對“貧”、“窮”、“困”的釋義主要是指處於財貨匱乏的境況。
關於“貧”,《說文》釋義:“貧,財分少也。”《廣韻真韻》曰:“貧,乏也,少也。"
關於“窮”,《廣雅釋詁四》釋義:“窮,貧也。”
也就是說,“貧”與“窮”含義大體相同,都是指缺乏財物。
但“貧”與“窮”有里或程度方面的差別。《左傳昭公十四年》說:“大體貧窮相類,細言窮困於貧,貧者家少財貨,窮謂全無家業。”《荀子大略》道:“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為貧,至無有者為窮。”意思說“窮”比“貧”更為極端,即一無所有。
關於“困”,《廣雅釋詁四》釋義:“困,窮也。困的另一個函義,是指處於艱難窘迫或無法擺脫的境地,即困境。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將“貧窮”和“貧困”釋義為財物極為缺乏的艱難窘迫境況。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大略》關於“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為貧,至無有者為窮”的論述,闌明瞭物質上“貧”與“富”的相對性和可里度性。這一定義,要比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關於貧與富的定義要早2000多年。
在20世紀後期,對中國農村中存在的貧困現象,一種較普遍的說法是“食不裹腹,衣不遮體,房不避風雨”。這同樣是對貧困的一種傳統理解一財貨匱乏論。
西方古典經濟學體系創始人亞當·斯密對“貧”與“富”涵義的闡述,也是從財物或財 富多寡的角度來解釋的。所不同的是,他從勞動價值論出發來論述財富的價值或商品 交換價值,從而將“貧”與“富”定義為擁有支配或購買勞動的多與寡。斯密在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說:“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在什麼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亞當斯密著: 《國民財 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 ,上捲,第26頁,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他接著說:“勞動是衡里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極小部分仰給於自已勞動,最大部分須仰給於他人勞動。所以,他是窮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這裡所說的勞動,不是具體勞動,而是一種抽象勞動,是指凝結在財富或商品中的價值或交換價值。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對斯密關於貧與富取決於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多察,即取決於財富多寡的觀點,是持贊同態度的。但是,李嘉圖不贊成斯密把財富與價值等同的觀點,因而,他認為斯密關於貧與富取決於所能購買的勞動里多寡是不恰當的。李嘉圖認為:“價值與財富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因為價值不取決於數里多寡,而取決於生產的困難或便利。製造業中一百萬人的勞動永遠生產出相同的價值,但卻不會永遠生產出相同的財富。由於機器的發明,由於技術的熟練,由於更好的分工,由於使我們能夠進行更有利的交換的新市場的發現,一百萬人在一種社會情況下所能生產的必需品、享用品和娛樂品等財富可以比另一種社會情況下大兩倍或三倍,但他們卻不能因此而使價值有任何增加。”他指出,“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錯誤之所以發生,就是由於對於這一問題的錯誤看法,由於把財富的增加和價值的增加混為一談”李嘉圖認為,財富是指生產出的商品或物品,評價財富的多寡或窮與富的尺度,是商品或物品數里即使用價值的多察,而不是勞動價值的多寡。“如果兩個國家所具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數里恰好相等,我們就可以說它們同樣富有,但是它們各自的財富的價值取決於這些財富生產上的相對便利可困難條件。”
朗特裡將貧困定義為:“家庭總收入不足以支付僅僅維持家庭成員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里生活必需品開支。”朗特裡所說的最低里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和取暖等項,但不包括報紙、郵票、煙酒、消遣等“享受品”、“娛樂品”或“奢侈品”。根據最低里生活必需品的數里及其價格,從而得出了劃分貧困家庭的收入標準,即貧困線。這是關於收入貧困和貧困線的經典研究,朗特裡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世界銀行在《2000/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對發 展中國家的收入貧困人口規模現狀進行了計算分析。世界銀行在《報告》中評價說,與朗特裡研究相比,儘管兩次收入貧困的計算相隔1個世紀,“不過它們採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非常相似”。經濟學家們大多從收入角度來解釋或定義貧困概念。如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說:“貧困是一種人們沒有足夠收入的狀況”。由於收入是評價居民生活狀況的一個十分重要指標,並且它比較容易進行統計、測里和監則,因此收入貧困成為當今各國反貧困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貧困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貧困的原因和貧困種類的研究。從整個世界來說,有的地區經濟發達,如歐洲和北美洲。有的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如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與經濟發達的地區比較就出現了貧困地區。貧困地區的形成總有一定的原因。其中,有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差、土地貧瘠、交通落後、氣侯惡劣等;也有社會條件,如技術落後、管理混亂。勞動者素質差等。貧困經濟學首先要找出某一地區形成貧困的原因,然後,根據不同的原因,對貧困種類進行劃分,以便為貧困的具體分析創造條件。
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研究。各個國家都有貧困地區的存在,在這些地區的經濟現在都有或多或少的發展,儘管這一發展是不穩定的,有時呈現為負發展,這是由於戰爭或自然災害等破壞生產力因素的作用結果。通過對這—歷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從中總結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為貧困地區今後發展提供正確的可行方案。
貧困地區現狀的研究。其中包括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狀況、風土人情面貌、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人的文化素質、知識結構、工農業、交通運輸及能源的發展狀況等。通過對這些現狀的研究、可以準確地瞭解和把握貧困地區的各種優勢,為制定各種符合貧困地區具體情況的政策提供客觀依據。
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研究。主要有:
(1)貧困地區的開發和貧困地區自然資源保護關係。歷史上,貧困地區(如美國西部)的開發,都付出了較大的代價。許多被開發的貧困地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不僅影響了被開發地區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也造成了被開發地區的各種社會問題。在貧困地區進行開發時,如何在保持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條件下,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是貧困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2)對開發貧困地區的原則、方針、政策及戰略步驟、戰略規劃、戰略措施的研究。
(3)貧困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商品經濟的關係,一般說來,貧困地區是商品經濟比較落後,自然經濟大量存在拘地區,加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於破除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的]影響,提高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使其走上富裕道路有著重大作用。
(4)對貧困地區開發中其他各種關係的研究。在開發貧困地區過程中,會形成各種各樣、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有人和物的關係,也有人與人的關係,它們都在影響著貧困地區的開發。貧困經濟學必須對這些關係有個正確的認識。
貧困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經濟管理學、人口學、社會學、法學等社會科學和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為理論基礎的一門立用經濟學科。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低是中國的特點。儘管經過四十年的努力,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經濟還很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也比較低,許多地區仍然十分貧窮。所以,開展貧困經濟學的研究,對我國經濟發展,擺脫貧困,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