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生態旅游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旅游管理(Ecotourism Management)

目錄

什麼是生態旅游管理

  生態旅游管理是指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對自然風景區或其他風景區的生態旅游線路,實行以生態系統保護為目標的管理決策過程。生態旅游管理的目的是在向旅游者提供滿意的生態旅游產品服務的同時,長時期地維護旅游區的生物多樣性、生態整體性及其生態服務功能和美學價值,維護旅游區的生態系統不受旅游業及其相關活動的過度干擾和人為破壞。由於生態系統是生物要素和環境要素在特定空間的組合,所以,生態旅游管理的實質就是對環境要素和與其相適應的生物要素進行有效管理[1]

生態旅游管理的特征[2]

  生態旅游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生態旅游管理的對象是生態旅游經濟系統

  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生態與經濟系統中進行的,因此,任何產業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對生態和經濟兩大系統的管理。作為旅游活動高級形式的生態旅游,更應把生態系統和旅游系統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管理。這種管理實際上是一個複合的管理結構系統,它既包括了對生態系統的管理,又包括了對旅游經濟系統的管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便形成了具有獨立結構和功能的生態旅游經濟複合體。由於生態系統是生物要素和環境要素在特定空間的組合,所以在進行生態系統管理時必須把對生物和環境兩種要素的有機管理包括在內。對生態旅游業而言,旅游生態系統包括生態旅游環境、生態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區等。

  2.生態旅游的管理主體是廣泛的社會群體

  旅游經濟系統是以旅游產業形式出現的一種複雜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它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旅游行為和環節。從一般理論意義而言,還可將它界定為旅游生產力要素和旅游生產關係要素在一定空間上的組合。它包括各種物質生產要素和各種旅游所有制要素,也包括旅游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層次和環節。可見,旅游經濟系統的運動過程,是人類有目的地開發生態資源的過程,是使自然界中的生態資源轉變成滿足人們精神享受產品的過程。旅游經濟系統通過物質迴圈、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使系統運轉起來,並以生態系統的運動作為基礎。對生態旅游管理而言,管理主體是社會各種組織機構和每一個人,但主要包括政府、行業管理部門、旅游中介組織、旅游專業組織、生態旅游企業等。

  3.生態旅游管理更強調人類的責任與義務

  以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為依托所組成的生態旅游經濟系統,是一個複雜的複合管理系統。對這一複合系統進行管理時,更突出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註重人類的責任與義務,因而還必須有如下幾點清醒的認識。

  ①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運動是交織在一起的。人類的一切旅游經濟活動都不能脫離自然生態系統而孤立進行,應該考慮自然生態系統提供條件的可行性和旅游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②在生態旅游經濟複合系統中,生態系統的運動是經濟系統運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經濟系統運轉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最終都取自於自然生態系統,因為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係到旅游經濟系統的發展和前途。

  ③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是旅游生態經濟系統的主體,他們可以通過自己活動的調整和控制能動地調節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使二者能夠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保持平衡,和諧發展。

生態旅游管理的內容[3]

  生態旅游管理的內容,既包括生態旅游環境旅游企業旅游者,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區、旅游市場等。生態旅游管理就是對上述內容進行系統的規範、協調、控制等的管理活動過程。從主要管理內容來說,尤其強調旅游者、旅游地社區、旅游企業、旅游市場的管理。

  一、對旅游者的生態管理

  旅游者旅游活動對環境影響頗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有必要對旅游者的行為進行規範性管理。這種管理的基本目標是科學區劃分流和疏導游人,合理確定與控制生態環境容量經濟總量,避免生態旅游區超負荷接待游人。

  (一)生態旅游景區對旅游者管理的目標

  1.促進旅游者滿意度的提升

  滿意度是旅游者在生態旅游景區停留游覽之後對整個游覽經歷的個人感知評判,該評判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景區的資源、景區的環境、游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對游客的管理可以促進上述四個方面的優化,從而提升旅游者對生態旅游景區滿意度

  2.強化對旅游過程的控制

  對旅游者的生態管理,就是通過對旅游主體實施全程式控制制和管理,將旅游過程置於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證旅游全過程的流暢性、安全性以及滿意性。對旅游過程的控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對旅游者個人行為的控制,其二是對旅游者的流動規模和流動方向的控制。這兩個層面的控制都必須以整個生態旅游景區統籌管理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對生態旅游景區內的旅游者實現合理的組織,避免因旅游者擁擠而出現游程中斷或暫停,保障旅游者獲得最佳的空間感受和旅游經歷,同時也確保管理者對旅游全過程的安全性實施監控。

  3.優化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效益

  對旅游者的生態管理,從本質上看,是為實現生態旅游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生態旅游景區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從旅游者行為規範化來說,生態旅游景區對旅游者的管理能夠減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為造成的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降低旅游者對生態旅游景區的巨大生態壓力,使生態旅游景區中的生態環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對旅游者進行事先的行為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旅游者因不遵守規則而造成的意外傷亡事故,因此生態旅游景區的管理有助於增加生態旅游景區的社會效益。同時生態旅游景區中旅游者的安全也成為生態旅游景區樹立品牌形象、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在生態旅游景區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保障的條件下,景區形象和品牌較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生態旅游景區對旅游者管理的內容

  1.規範旅游者行為

  規範旅游者行為是指從道德標準出發對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加以糾正。生態旅游景區中常見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包括:亂扔亂刻,破壞公共設施,損害樹木,踐踏草坪,隨意給動物喂食,隨處吸煙和點火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視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在生態旅游景區中由於旅游者在新環境中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淡薄而時有發生。為此,生態旅游景區應採取措施,對旅游者進行行為規範。

  2.對旅游者實行環境意識教育

  環境意識又稱生態意識,其核心是具有生態意識成分和特征的環境倫理。生態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態知識、生態規律、生態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環境倫理、生態文化理論及審美知識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要使游客真正懂得作為一個生態旅游者,必須履行生態義務,奉行生態道德,提倡生態文明。

  3.保障旅游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態旅游景區中,旅游者的不當行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變成為事故或災難,因此生態旅游景區對旅游者管理應該根據不同的生態景區環境為旅游者提供安全行為的指引,避免因旅游者行為不當而引發各種悲劇。

  4.保護生態旅游景區資源

  保護生態旅游景區資源主要可以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對旅游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針對資源保護的措施,防止人為破壞。

  二、對旅游目的地社區的生態管理

  旅游目的地社區與一般意義上的社區不同,它不但包括旅游目的地當地的社區居民,還包括在當地從事旅游業的員工。生態旅游社區管理是指(生態)旅游行業主管部門和社區所在地有關部門通過政策優惠、行政引導、經濟支持、技術引進等手段和方法,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範圍內的社區居民生活、社區環境等方面進行規範、引導、治理和美化,實現社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管理活動。

  (一)生態旅游社區管理範圍的確定

  對生態旅游社區管理範圍的界定,是明確生態旅游社區所管理的客體範疇的問題,即什麼樣的社區應屬於生態旅游社區並納入管理對象範圍。一般說來,在生態旅游地有效輻射半徑內的社區,均屬於管理對象範圍。從其條件上來說,真正成為生態旅游地有機組成部分的社區,應達到以下幾點要求:

  (1)社區自然環境與生態旅游區環境相互協調;

  (2)社區人文環境是生態旅游區吸引力的組成部分;

  (3)社區勞動力中有一定比例參與到生態旅游經濟活動中(如在生態旅游業就業和提供相關服務);

  (4)社區經濟中至少有10%的收益來源於參與生態旅游經濟;

  (5)社區居民與外地旅游者在溝通上無較大障礙(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溝通)。

  (二)生態旅游社區管理的內容

  生態旅游社區管理的內容包括社區環境管理和社區經營服務管理兩部分。

  1.社區環境管理

  這裡的“社區環境”具有廣泛的內涵,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社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衛生環境和旅游環境四方面內容。從生態旅游開展的角度,社區環境管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展現社區自然環境

  生態旅游區內的社區大都具有天然的高質量的自然環境,加之社區內部人文環境吸引力,即社區居民及其飲食、建築、服飾、生活方式等“活”的因素,為社區的自然美景註入了“靈動”的美感,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生態美境界。因而,對社區自然環境的管理應在“展現”二字上做文章,讓游人充分領略到社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管理工作的具體任務包括:

  ①在社區內具有獨特自然景觀的地方設立生態旅游點;

  ②巧妙設計社區內的旅游線路,充分展現社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③對社區內有特殊價值的自然資源進行監管和保護。

  (2)保護社區人文環境

  社區的社會文化環境是生態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資源。但是,旅游業發展中的外來游客的涌人會對社區產生“示範效應”和異化作用,往往會對社區的傳統文化造成“是傳承還是變遷”的困惑。要保持社區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保持社區居民生活方式的獨特性是關鍵。因而,管理社區人文環境應落實在“保護”二字上。

  具體管理任務包括:

  ①禁止在社區內建立與社區環境相悖的旅游項目和建築,保持社區建築的原來面貌;

  ②鼓勵居民用傳統工藝加工銷售社區特色的飲食產品,促進社區飲食文化的傳承;

  ③保護社區居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必要時可以謝絕旅游者到訪(如在舉行重要的宗教儀式時);

  ④組織形式適宜的社區文化藝術展示活動,展示當地的音樂、舞蹈、戲劇、工藝等文化藝術形式(可考慮結合當地傳統節慶活動來進行)。

  (3)整治社區衛生環境

  生活垃圾(如人畜糞便等)有礙觀瞻,會影響社區的環境質量,影響社區生態旅游形象,因而要定期“整治”社區環境,對社區環境進行美化。

  具體管理任務包括:

  ①定期處理生活垃圾;

  ②定期檢查社區提供的旅游飲食產品和接待設施衛生達標狀況;

  ③若社區內設有旅游廁所,則要聘請專人(社區居民)進行日常清掃,管理人員定期檢查。

  (4)營造社區旅游環境

  人們參加旅游活動的目的是想要獲得一種生活經歷和美感體驗。巨集偉壯闊的大自然固然讓人流連忘返,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風情同樣讓人耳目一新。在社區的原有面貌基礎上,稍稍點綴些“風情”,營造出一種既引人人勝又親切溫馨的旅游意境,也是生態旅游社區管理的重要內容。

  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手段,來達到營造社區旅游環境的目的:

  ①選取條件相對好的住戶,設立旅游接待設施,開辦家庭旅館

  ②選取社區適宜地段,形成休憩、購物、娛樂一條街(路);

  ③實施夜間照明工程;

  ④設置與社區環境相襯的旅游標牌。

  2.社區經營服務管理

  社區經營服務管理是專門針對社區居民為生態旅游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行為所進行的規範和引導。主要管理內容包括產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市場秩序管理三方面內容:

  (1)產品管理

  主要指對社區生產、加工並向旅游者出售的旅游紀念品餐飲產品的質量及住宿、交通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的管理,包括抽查旅游紀念品質量、價格,檢查餐飲和住宿的衛生狀況,監督用於社區及生態旅游區內交通運輸的畜力車輛的安全狀況等。

  (2)人力資源管理

  指對社區參與生態旅游服務的人員進行的管理,包括定期培訓(服務、技能、科學文化知識、生態旅游知識等)、定期考核、持證上崗、建檔等。

  (3)市場秩序管理

  指對社區旅游服務和產品市場以及社區勞動力市場秩序的協調、規劃和引導,包括協調勞動力配額、規範產品價格等。市場秩序管理對避免宰客現象的發生、營造良好市場氛圍、促進社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生態旅游企業管理

  生態旅游企業主要包括景區企業、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交通等。

  (一)生態景區企業的生態管理

  景區企業是接納生態旅游者的基本場所。各景區企業的管理機制、旅游項目和產品、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區內旅游建築設施以及環境污染物的凈化和排放措施等是否與生態管理的要求和標準相符合,都是生態管理的內容。旅游從業者的生態意識和素質,直接影響著景區企業的生態環境管理質量。為了提高景區企業的生態管理水平,必須對旅游從業者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景區企業的管理者既是旅游區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和使用者,又是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活動的引導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游人的影響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旅游從業者的生態意識教育比對旅游者的教育更為重要。

  具體的管理任務包括:

  1.引進現代技術和方法,健全生態管理機制

  旅游經營者要不斷引進世界先進的生態旅游管理技術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生態旅游管理體制。如改變生態旅游消費模式,實行增收生態旅游費用的措施;加強生態旅游可行性研究,組織一批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的示範工程;註意交通工具對環境的影響;運用經濟手段限制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積极參与生態旅游信息的交流工作;不斷引進生態管理可持續發展技術。

  2.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預評價

  環境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為了把生態旅游區的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降低到“生態標準”允許的範圍內,在審批建設項目時必須重視環境影響的預評價。預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對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雜訊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等進行單因素影響評價和綜合評價。此外,還有視覺資源影響評價,即以地形、植被、水體、人工設施和地表等形成的線、形、色、質為考察對象,分析視覺環境狀況,進行建設前後的比較,然後對比分級。

  3.旅游企業對生態環境的管理

  這種生態管理主要包括植被和動物兩個系統的管理。植被管理系統的基本目標是保持生態旅游區植被的原野特性,如對植物生態群落髮育良好的地區,採取不幹涉植物生長的方式,任其自然生態發展;對植物生態群落受到人為和自然破壞出現異化的地區,要控制和調整植物物種與群落的發展,採用適當的人為干擾方式,使其更接近原野自然生態與生境;對植物生態大部分或者局部受到破壞的地區,要建立新的生境,引進新的物種,或模擬自然生態,或按人類的需要引進物種,以配置新的生態群落。在防治植物病蟲害時,不得使用化學農藥,而應採用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的生態防治技術。

  野生動物生態管理系統主要是根據自然地帶的特點,保護野生動物不受旅游者的干擾。在生態旅游區內規劃道路和游覽場所時,要與動物棲息地保持一定距離。在建立動物觀察所、站和架設動物嘹望台時,以不破壞生境和景觀質量為度。在允許狩獵的生態旅游區,要嚴格按照國際和國家狩獵規定進行管理,如不在動物哺育期狩獵,狩獵的數量視動物繁殖的年度變化而定,並要考慮動物越冬的死亡率等因素。

  4.對旅游設施、設備和場所的生態管理

  在進行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時,必須考慮設施、設備和場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其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等。如加拿大的生態旅游區多採用五層區劃模式,從內到外分為特別保護區、原野區、自然環境區、游憩區及公園服務區。各層區內配置設施、設備都有嚴格規定:特別保護區內沒有道路和設施;原野區沒有道路,僅有宿營基地和登山者隱蔽處;自然環境區提供非永久性的宿舍和低度運動設施與信息中心;游憩區和公園服務區集中佈置旅游、娛樂、運動等服務設施。

  5.對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的生態管理

  生態旅游區內必須保持無垃圾、無污水、無污物。區內設置專門的衛生管理機構和人員,有保潔隊伍專門負責清掃,並將垃圾及時清運出風景區。區內還要建立嚴格的衛生管理檢查制度,對違反風景區衛生規定的旅游者要進行必要的教育和處罰。飯店、旅社的生活污水必須經過凈化後方可排放。對風景區燃燒設備排出的煙塵要進行技術處理。景區廁所必須保持乾凈,對所積糞便要有嚴格的消毒處理措施。

  (二)旅行社生態管理

  由於旅行社既是生態旅游產品的組織者、銷售者,又是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資源之間的媒介和協調者,因而對其實施行業管理時,具有綜合性、複雜性的特征。其管理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依靠“年檢制度”對旅行社級別、資質和經營績效進行監督檢查(政府管理部門);

  (2)協調旅行社和生態旅游景區(點)和當地社區之間的關係(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會);

  (3)生態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會);

  (4)導游資質評定和管理(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會);

  (5)生態旅游產品的定價、銷售環節(行會);

  (6)相應的市場調查與專業培訓(行會和專業組織);

  (7)生態旅游活動中特殊環節的處理,如對游客生態旅游活動的事前教育、游客與當地人進行交流、組織有助於環保的公益活動等(旅行社導游在行會和專業組織的培訓指導下進行);

  (8)及時瞭解國內外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動向,更新經營管理觀念(行會和專業組織)。

  應該指出,生態旅游業由於發展歷史較短,許多經營管理方面的技術尚處於探索、實驗、積累經驗的階段,這對於處在生態旅游市場第一線的旅行社提出了挑戰。行業管理主體應當在充分關註世界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上,適時地對生態旅游經營者進行市場經驗和經營技法的指導。因而,行會應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與世界生態旅游的專業組織保持經常性的業務聯繫,向權威專家咨詢相關信息,掌握生態旅游業發展動態和行情的“第一手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態旅游業這一前瞻性產業提供最前沿的行業秩序和有效管理

  (三)旅游飯店生態管理

  對旅游飯店來說,由於它不直接組織生產生態旅游產品,只通過相關設施為生態旅游者提供住宿、飲食、康樂、咨詢等服務,與生態旅游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接待生態旅游團隊或散客,提供生態化產品或服務,樹立“綠色飯店”的企業文化形象等方面,因而,生態旅游業行業管理主要體現為在“生態化”思想的指導下,滿足生態旅游活動的需要

  符合生態旅游業要求的“生態型飯店”應在內容上達到以下標準:

  1.生產生態化

  生產生態化是指旅游飯店提供的食宿產品的生產應從能源選擇、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等方面充分體現“清潔、節約、高效、可迴圈、無污染”的“綠色原則”,更新產品生產觀念,為旅游者提供信得過的綠色產品。例如,對常規能源煤、石油等採用節能技術進行合理利用,並輔以太陽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節約生產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服務生態化

  服務生態化包括服務產品和服務過程的生態化。生態化的旅游飯店服務產品包括客房產品和餐飲產品。例如,飯店提供的食品就可與當地社區掛鉤,專門採購和選用以生態和無污染的方式生產的不施化學肥料的“綠色食品”;提供就餐服務時儘量採用可反覆使用的衛生、安全的竹木筷子,而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符合環保要求的餐盒為客人未吃完的菜餚“打包”等等。客房的裝修應儘量選擇無污染的“綠色材料”;客房內的一次性用品(低值易耗品)和毛巾、床單、枕套等也應本著“舒適方便、用料節約”的原則來滿足客人的需要;清理房間時,別忘了為室內的綠色植物澆水,再在茶几上放上一盤嬌嫩清新、香氣怡人的鮮花,讓客人一進房間就感覺到春的綠意和生命的氣息。

  3.管理生態化

  在管理中體現“綠色飯店”的“氣氛環境清新健康、資源用料厲行節約、微笑服務周到親切、經營管理有條不紊”的風格和形象,即可視為管理的生態化。

  可見,生態型的旅游飯店不僅能為客人提供規範化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還能強化生態旅游體驗,為生態旅游者的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因而,旅游飯店也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旅游交通生態管理

  生態旅游交通是指生態旅游活動中為生態旅游者提供生態化的交通運輸服務(含有交通工具和服務)以及為此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活動和現象的總和。這種旅游交通一般應具有下列特性:

  (1)節能性。用於生態旅游活動的旅游交通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非常強調節約能源,減少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用和浪費。

  (2)環保性。傳統的交通工具,如汽車、燒燃料的火車、輪船等,對環境的影響很大,因此要選用利用新型能源的交通工具以減輕對景區環境的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增強其環保功能。

  (3)應景性。即生態旅游的交通工具與當地當時的生態環境相融合,相協調,避免交通方式的突兀性。例如,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畜力、人力或自然能(如風力,水的落差)驅動的交通工具,不僅可以較自然地體現當地原汁原味的生活與生態相融合的意境,而且也對保護生態景區環境和生物群落,減少污染大有裨益。

  根據使用時間、地點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生態旅游業中的交通分為大—中尺度的旅游交通和中—小尺度旅游交通。大—中尺度的旅游交通主要指生態景區之外的交通方式,一般取決於生態旅游區外旅游交通運輸網路;中—小尺度旅游交通主要指旅游者從生態旅游區外圍進入到旅游區,以及在生態旅游區內的生態旅游活動所選用的交通方式。相對於大—中尺度的旅游交通,中—小尺度旅游交通除了自身的運輸功能外,更註重功能上的環保性、節能性、應景性和參與性,而且這類交通運輸方式往往以其形式的獨特性、奇異性和游客對其的新鮮感而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情況下,生態旅游區內的旅游交通,即中—小尺度旅游交通,有兩種隸屬情況:一是隸屬於生態旅游區,是生態旅游區內服務設施的一部分;二是隸屬於旅游區所在地社區,是社區居民參與服務創收的一種途徑。因此,對中—小尺度旅游交通等行業管理主要定位於下述方面。

  景區內部的旅游交通項目:

  ①把年檢作為經營業績和環境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認證,以控發營業資格證。

  ②與環保部門合作,根據專業組織提供的材料和依據檢測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環保性指標,對不達標者應採取措施督促其改進。

  ③適時組織專業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激發經營管理者和服務人員的環保責任感。

  社區參與性經營和服務的旅游交通項目:

  ①與景區(點)經營管理部門合作,定期檢查這些交通工具的安全質量(對於畜力交通工具,應通過檢疫)。

  ②建立安全質量保證金制度,審檢其經營資格。

  ③與社區上一級管理機關建立相應的合作關係,協調社區與景區間的關係。

  ④以組織學習的形式,委派培訓人員進入社區去對社區居民進行生態知識與旅游服務技能的培訓

  對生態旅游區外大—中尺度旅游交通的管理則可通過政府主管部門和旅游車、船行會來共同管理。

  四、生態旅游市場管理

  從本質上說,生態旅游業也是一種外向型產業,遵循市場規律是根本。對生態旅游市場管理應圍繞培育市場機制、建立市場規律、維護市場秩序和營造市場氛圍四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

  (一)培育市場機制

  培育市場機制是生態旅游行業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是行業管理工作和市場機制的切人口,是進行行業管理的前提條件。它是指生態旅游行業管理主體通過政策、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硬性要求”建立生態旅游市場的“門檻”,即通過政策、法律的制定、實施對想進入該市場的旅游企業和機構的“資質指標”作出明確的硬性規定(如對該企業資金實力、經營範圍財務制度償債能力信譽度以及法人代表和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從業年限、學歷、技術等級等進行限定),建立起法規性的市場準人制度和標準。

  培育市場機制的實質就是承認企業是市場的一部分,政府主管部門和其他行業管理部門對企業的管理應始終堅持市場原則,遵循市場規律,放手讓企業的微觀經營接受市場的“洗禮”和考驗。

  (二)建立市場規則

  建立市場規則是生態旅游行業管理的又一重要內容。行業管理部門不應只滿足於樹立起市場意識,還應當更加註重通過建立市場規則來引導市場行為,引入競爭機制。這裡所說的建立市場規則即指一種行業管理中的“政府規制”,也稱為“狹義的公約規制”,是指“公共社會機構依照一定的規則對企業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

  (三)維護市場秩序

  市場的“準人制度”和“競賽規則”確立以後,還要有裁判員來監督和評判比賽是否公正,是否有違規而侵犯別人權利的現象發生。維護市場秩序一方面需要參賽成員自覺遵守競賽規則,合理運用自身的合法權利來創造效益,即依靠被管理者的“覺悟”來保障市場的秩序;另一方面則要依靠管理者監督檢查功能的發揮,建立起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市場監督機制,即生態旅游行業管理主體應具有(或被賦予)一定的監督檢查的執法權力,以法律和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對部分企業不正當競爭的有效遏制,製裁市場非法行為和違規行為,維護生態旅游市場的秩序。

  概括起來,質量監督單位對市場上的旅游企業和服務人員有以下幾方面的監督職能:

  1.經營行為監督

  即對市場上的旅游企業和服務人員(如導游)的經營行為是否違反相關政策法規或行業規定進行監督。主要包括:

  (1)有無超越獲准的經營範圍

  (2)有無超越行業內部所制定的價格規範;

  (3)有無宰客現象;

  (4)有無顧客投訴

  2.企業形象監督

  即監督檢查旅游企業形象是否達到要求標準。監督範圍主要包括:

  (1)營業地點周圍環境衛生;

  (2)營業場所內部環境衛生;

  (3)標牌設置是否規範;

  (4)服務人員儀容儀錶是否整潔。

  3.資格證書監督

  即監督檢查市場上營業企業和從業人員是否被核准具有相關資格證書或是否持證上崗。檢查範圍主要包括:

  (1)企業有無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

  (2)規定企業經營範圍和等級資質的相關證書(如“涉外定點”證書或星級標誌等);

  (3)企業內部從業人員的資格證書;

  (4)導游人員是否持證上崗;

  (5)其他相關資格證書的檢查(如旅游餐館的由衛生部門核發的《食品衛生合格證》等)。

  (四)營造市場氛圍

  在建立上述管理機制的基礎上,生態旅游行業管理主體必鬚髮揮其服務和協調職能,為生態旅游營造市場氛圍。它要求生態旅游行業管理部門通過指導重點產品的開發,幫助旅游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組織生態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提高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組織生態旅游學術研究,加強科研成果對實踐運用的指導;促進信息流通,為企業提供更多市場信息和商機;力Ⅱ大管理主體服務功能發揮,積極爭取其他部門的支持與協助,協調好旅游行業內部及與其他行業和部門的關係,創造有利於生態旅游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則[1]

  根據盧雲亭(2001)的理解,生態旅游管理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則。

  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

  生態旅游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促進二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就成為指導生態旅游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

  人類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認識經歷了蒙昧、對立、和諧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界干擾破壞不大,二者之間尚處於低水平的協調狀態。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主要發生在第二階段,即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不僅認識了某些自然現象和本質,而且以主人公的身份對自然進行了利用和改造,從而創造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一時期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是片面的,人們錯誤地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們可以任意向自然界索取而不受懲罰。這一階段人與自然關係的特點是對立的,整個地球開始出現全面的生態危機。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階段。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而且會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們只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而不應該超越限度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生態旅游囊括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諸多關係,所以對其進行管理時必須樹立人與自然的和諧觀,並以此為指導,形成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雙向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2.經濟主導與生態基礎相結合的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與生態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同時存在,二者同等重要,在實際操作中不可顧此失彼;二是兩者是主導與基礎的關係,經濟在生態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生態處於基礎地位,主導依托於基礎,沒有基礎就不能發揮主導作用;三是生態和經濟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在生態旅游的實際管理工作中,要始終堅持E述理論和原則。只有在利用中保護和在保護中利用,才能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潛力與作用,以便形成經濟主導與生態基礎有機結合的良性管理體制。

  3.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原則

  所謂經濟有效性是指人們在積極發展旅游經濟時,應最有效地利用生態資源。旅游經濟活動的目的在於充分利用自然風景資源,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經濟收益。所謂生態安全性是指人們在組織旅游經濟活動時,應該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協調的原則要求把生態旅游管理的著眼點具體定位在經濟的有效性和生態的安全性上,管理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衡量經濟的有效性上,衡量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管理體制對經濟發展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要把促進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態系統索取資源要適度,堅持控制外延無限擴大的生產方式,反對掠奪式利用自然風景資源和旅游生態資源;第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態感受和生態知識。要重視挖掘自然景觀資源的潛力,反對粗放經營,提倡精品開發。與此同時還需對生態安全性進行定位,生態安全性的基本內涵就是對生態資源的積極保護。生態旅游管理者應該時刻觀察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的動態變化,把游客接待量限定在生態系統持續存在和運行的能力之下,以保證生態安全性。

  通過對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兩個定位指標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經濟的順利發展必須有生態安全性作保證,生態的安全性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投入作基礎。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的統一和協調,才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三大效益整體統一的原則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整體統一的原則是生態旅游管理的一個普遍原則,其理論基礎是現代生態經濟學的三個最基本的理論範疇,它們是:作為經濟活動載體的生態經濟系統;作為經濟發展動力的生態經濟平衡;作為經濟活動目的的生態經濟效益。其中,生態經濟效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協調發展是人類進入生態時代的基本特征。

  運用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整體統一的原則指導生態旅游,最重要的是要強化生態與經濟的時空關聯性,即在生態旅游管理中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生態經濟結合問題。為正確處理生態與經濟在時空上的關聯性問題,各旅游企業必須用經濟、社會、生態三效益統一的原則來檢驗自己的行為,顧全大局和長遠效益,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穩固基礎上。

生態旅游管理的職能[3]

  生態旅游管理是管理主體對旅游環境保護活動施加影響。生態旅游管理對生態旅游業大致有計劃、協調、監督、指導四大基本職能。

  1.生態旅游管理的計劃職能

  由於大多數旅游資源及環境一經遭到破壞和污染就難以恢復,但損壞和污染有一個時空上的漸進過程,因此,管理者不但要採取一些緊急措施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且要制定長期計劃,確定一定時期內應達到的環境保護目標,以採取相應步驟和方法措施,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2.生態旅游管理的協調職能

  生態旅游管理具有交叉性,如既有環保、林業、公安等部門對珍稀物種和野生動物的管理,又有旅游、稅務、工商、物價等部門對旅游市場秩序的管理等。為了減少生態旅游環境保護各個環節間的脫節和避免矛盾,促進各個部門建立協調配合、步調一致的良好分工協作關係,生態旅游管理需要協調職能,把相關部門的利益充分調動結合起來,形成合力,以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預期目標。

  3.生態旅游管理的監督職能

  在生態旅游管理工作中,還需要實施監督職能來監察管理主體的管理工作行為和決策是否與管理計劃預期目標相一致,及時檢查、及時更正,才能使管理計劃真正得到貫徹實施,管理目標得以實現。要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的監督職能,除了管理主體應被賦予一定的權力之外,還要建立起相對健全的執行監督的依據,包括生態旅游規劃、法規、標準以及旅游環境監測指標體系等。

  4.生態旅游管理指導職能

  生態旅游管理指導職能的具體內容是:指導防治生態旅游環境污染和破壞,總結、交流和推廣生態旅游管理和建設的經驗,為旅游區(點)提供投資少、效果好的防治污染實用技術,組織開展旅游環境保護、宣傳活動等。

生態旅游管理的手段[3]

  正確地認識處理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兩個目標的關係,是生態旅游管理的核心問題。要想持續地取得較好的旅游經濟效益,需要對生態和經濟雙重管理目標不斷優化,而要實現優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態旅游管理者要時刻把雙重管理目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進行同步規劃、同步運作。而實現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雙重優化的生態管理目標,必須樹立生態與經濟同步發展、平衡發展的思想,把生態環境效益旅游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意義貫穿於生態旅游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生態環境目標的實現,為旅游經濟目標創造有利的自然條件;通過旅游經濟目標的實現,為生態環境目標的實現創造豐厚的物質基礎。

  實現對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雙重目標的優化管理,通常採用經濟的、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科技的五種手段。

  (一)經濟的管理手段

  經濟管理手段是指運用價格、工資利潤稅收獎金、罰款等經濟杠桿和價值工具以及經濟合同經濟責任制等辦法,以推動對實現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雙重目標的優化管理。經濟手段是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體制下行業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在生態旅游行業中使用經濟手段能更有效地促進其他管理手段的有效實施。如我國在對旅行社實行質量保證金制度以來,在有力地保護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同時,更有效地保障了旅行社行業管理工作的進行。

  在生態旅游價格方面,可適當提高門票收費額,以補償游客相對較少、旅游收入相對較低、生態環境建設費和保護費相對較高的不足;在職工工資發放方面,採取浮動政策,重點提高那些為實現生態環境目標而做出貢獻的職工的工資;在旅游總收入或利潤中,取出一部分作為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的補償金;在旅游與企業稅收方面,根據國家和地方的規定,給生態旅游開發區返還一部分生態環境建設費;在獎懲制度方面,要對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進行獎勵,對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收人提高的旅游行為進行懲罰;在項目合同經濟責任制方面,要嚴格按照施工建設合同和責任制的規定,對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進行保護,對符合生態旅游管理要求和目標的合同及責任擔保應作出驗收合格的決定,對不符合上述管理規定的應作出驗收不合格的決定,並給予相應的處罰。總之,通過這些經濟手段,協調好各生態旅游企業之間的物質利益分配關係,對自覺自愿保護生態環境者實行多分配和獎勵的政策,對忽視或破壞生態環境者實行少分配或懲罰的政策。在運作經濟手段推動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對在生態旅游區內從事對生態環境有不良影響的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企業,可征收生態補償費,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工作,其中也包括旅游企業在內。

  (二)教育的管理手段

  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主要是由於人們缺乏環保意識,受不正確經濟思想和經濟行為支配所造成的。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對全民,特別是旅游者和旅游從業者進行不問斷的生態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手段是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目標的重要基礎手段,它在樹立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動生態旅游管理髮展的動力有兩個:一是物質動力,二是精神動力。前者主要體現在經濟管理手段上,即上面講到的物質利益原則;後者主要體現在環境教育管理手段上,其重點是提高旅游從業者和旅游者的思想覺悟和意識。精神動力與物質動力是互補的。精神動力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物質動力無法起到的作用,但其作用不是先天形成的,需要藉助於生態環境知識的普及,使旅游從業者和旅游者受到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從而形成了一種人人都能自覺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使教育手段轉化為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自覺行為。

  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都建立了生態環境教育管理制度。如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已制定了《美國環境教育法》,80年代後期又經國會通過,將該法普及推廣到了各州,並根據各州的實際情況健全了各州的環境教育法。當前,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生態環境教育的推廣和普及成為當務之急。1977年,聯合國環境教育會議提出了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第比利斯宣言》,強調“環境教育應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終身教育”。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很多地區通過不同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使廣大民眾和管理幹部懂得了按自然和經濟規律辦事的重要性,從而大大增強了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

  (三)行政的管理手段

  所謂行政管理手段就是依靠行政組織,運用行政力量,按照行政方式來管理生態旅游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依靠各級行政機關企業行政組織的權威,採取各種行政手段,如下命令、髮指示、定指標,對生態旅游實行行政系統管理。行政手段是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管理生態旅游業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手段。另外,行業主管部門對生態旅游業行業管理的行政手段還表現在通過組織對外宣傳、進行經營指導、開展人才培訓、提供信息資料等服務性管理方面。

  在對生態旅游區進行規劃時,需要通過各級行政組織立項,然後由行政機關組織技術力量逐項開展。各項工作如批准規劃經費、啟動規劃程式、研討規劃方案、鑒定規劃成果、批准規劃實施計劃等,都離不開行政組織的管理。如果發生破壞生態旅游環境的行為,還需通過行政組織下達命令,進行強制性的制止、製裁和治理。可見,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劃、行政層次管理生態旅游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其權威性和服從性,這種權威性根源於國家是全體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它擔負著組織包括生態旅游在內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保護生態環境及調節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任務,體現了政府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主導作用。

  生態旅游的行政管理手段,雖然強調政府的主導性和權威性,但是,這種主導作用是建立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的。它要求政府的每一項措施和指令都要符合和反映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運行規律。如我國已推行多年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就是運用行政手段、採取行政方式管理生態環境的一種操作模式。這種環保目標責任制的推行,大大增強了各級政府行政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使環保工作逐步納入了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現在,我國有許多地區在制定環保責任制和環保指標體系以及實施監督、檢查、考核、評比等管理工作方面,總結出了不少好的經驗,並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環保運行程式和操作方法。

  (四)法律的管理手段

  所謂法律手段,就是利用各種環保法規約束生態開發者和旅游者,使之在生態旅游活動中能夠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法律管理手段的基本特點是權威性、強制性、規範性和綜合性。

  目前,我國已制定了一些與生態旅游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基本上形成了由環境保護專門法律和相關法律法規相結合的、符合我國特點和時代特征的環境保護體系。它為生態旅游中的環境保護活動提供了法律管理的基礎。人們可以依據各項法律的規定處理生態旅游中的違法行為。但是,有了法律、法規,並不等於就能有效地保護環境,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執法人員秉公執法,任何法規都會變得軟弱無力。因此,我們在強調有法可依的重要性時候,還應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雙重管理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五)科學技術管理手段

  科學技術管理手段是指行業主管部門運用電腦網路、管理軟體等現代機器設備和方法,對管理對象實施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等職能的管理方法。它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旅游業邁向國際化、科學化的重要標誌。它主要包括利用資料庫軟體進行客源增減、客源結構等方面的數據處理,通過互聯網發佈旅游信息,實施投訴監督,進行人住客人鄰近飯店的調配,及實施行業企業資料檔案管理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張建萍.生態旅游.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04
  2. 趙桂慎.生態經濟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01
  3. 3.0 3.1 3.2 張弦.生態旅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旅游管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