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生態旅游規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旅游規劃(Ecotourism Planning)

目錄

什麼是生態旅游規劃

  生態旅游規劃旅游規劃發展的高級階段,對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旅游規劃是涉及生態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其環境問相互關係的規劃,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旅游規劃理論與生態學、環境學、生態倫理學等的觀點,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環境特性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對未來生態旅游發展狀況的構想與安排,進行生態旅游活動在空間環境上的合理佈局,尋求生態旅游業對環境保護和人類福利的最優貢獻,保持生態旅游業永續、健康的發展與經營

  與一般旅游規劃相比,其區別主要是:強調適宜的利潤和回報,但最強調維護環境資源的價值;它不去滿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而是有選擇地滿足;它不僅考慮當前旅游活動的規模、效益,而且還為未來的旅游發展指明方向,留出空間;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規劃,因此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與旅游環境融為了一體。[1]

生態旅游規劃的特點[1]

  瞭解生態旅游規劃的特點,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領會其本質,規划出符合生態旅游特點和要求的藍圖。生態旅游規劃除了具備一般旅游規劃的特點,如決策的科學性、內容的綜合性、發展的預見性、成果的政策性和實踐的可操作性等外,還具有另外三個顯著特點。

  1.生態性

  生態旅游目的地是多個生態系統的綜合體,各生態因數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是遵循生態學的規律進行物質迴圈和能量轉換的,其中一個因數發生變化,就會引起系統內的其他因數產生連鎖反應。一般情況下,自然界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自動校正平衡能力和自我調節機制,一定程度上能夠抵禦和適應外界的變化。如果生態旅游者和開發者對生態旅游區生態系統的干擾超出其自我調節閾值的上限,旅游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在生態旅游規劃中,應註重運用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其穩定性,從而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不被破壞。

  2.特色性

  生態旅游目的地,一般是生態環境相對原始、地方文化氛圍濃郁的地區。旅游者在生態旅游活動中,期望在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中獲得具有啟迪教育和激發情感意義的美好體驗,特別願意到一些野生的、受人類干擾較小的原生自然區參觀游覽。所以,生態旅游目的地的規劃,一定要充分發揮其生態旅游潛力,把握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征,挖掘其文化的內涵,開發出適銷對路、特色鮮明的生態旅游產品,展現出地方資源的特色。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國的”,“越是原始的,越是奇妙的”,要揚長避短,在現有資源上動腦筋、費心思,化腐朽為神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站穩腳跟。

  3.整體性

  生態旅游追求的是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效益的最大化,保證生態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生態旅游規劃應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認真分析生態旅游活動與環境承載力、生態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有效協調生態旅游目的地生態系統及其組分間的相互關係,全面考慮生態旅游規劃所涉及的因素,實現整體優化利用。

生態旅游規劃的設計內容[1]

  生態旅游規劃的內容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範,而且不同的規劃層次其內容也不一樣。對於區域性的生態旅游規劃而言,主要是強調戰略性與巨集觀性,以發揮政府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於生態旅游區規劃而言,由於其是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旅游目的地的統稱,規劃內容主要包括:背景情況介紹、產品系統規劃、支持系統規劃。其中,背景情況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前提基礎,產品系統規劃是生態旅游規劃的靈魂和核心,配套設施系統規劃則是實現產品系統規劃的有力保障,這三部分內容相互聯繫,缺一不可。

  (一)背景情況的介紹

  對生態旅游地的基本現狀(包括自然地理概況、社會經濟狀況、生態環境質量等)、生態旅游資源的規模與質量、開發建設條件、規劃的理論依據與指導思想逐一分析說明,以提供規劃的基礎理論與數據,為更好地理解規劃思路奠定基礎。其中主要是對資源、環境的研究。資源是基礎的基礎,因此首先要對它的類型、質量、數量、分佈進行分析和評價。資源的特色和環境特點決定區域特征,其中資源特色是主要因素,同相鄰地區資源環境條件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自己的特殊性資源、優勢資源。只有這樣,產品才有競爭力。其次是區位優勢分析,一方面分析旅游資源品位及其使用的功能和效益;另一方面就是旅游區的區域背景。比如,墨西哥政府選擇坎昆(Cancun)作為旅游度假的最佳地點,正是考慮到坎昆地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第一,坎昆具有優越的海濱環境,包括氣候條件、海水及其功能特征、海灘和海岸帶地形地貌特征和海島岩礁等;第二,該區具有世界級的人文旅游資源——瑪雅文化遺址;第三,該區鄰近加勒比海地區客源市場,可以有效地吸引和分流加勒比海地區的客流。

  (二)生態旅游產品系統的規劃

  生態旅游產品系統是指生態旅游區內開發的對生態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滿足各種旅游需求的吸引物體系,包括景區景點、娛樂設施等有形實體的設置和社區形象、民族文化等無形吸引物的挖掘,以及這些吸引物通過空間組合形成的專項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產品系統規劃應結合規劃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社會經濟特征,還要結合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與出游規律,力求供需一致。所以生態旅游規劃的中心任務,就是從市場和資源出發,設計出有特色、有新意、有競爭力的產品。產品的物質保障是項目,項目是產品的載體,產品與項目結合,才能使區域有生產力。為了使旅游產品在市場有競爭力,所上項目必須是特色項目、壟斷性項目、精品項目和規模項目。

  (三)配套設施系統的規劃

  生態旅游活動離不開配套設施的支持,配套支持系統是保證生態旅游活動;ll頁N進行的基礎,同時起著協調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關係的作用。生態旅游配套支持系統主要包括保護工程規劃(含生物資源保護、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安全工程),基礎設施規劃(包括交通、能源、通訊金融、供水、排水、環保等),服務設施規劃(包括餐飲、住宿、娛樂、購物、醫療、標牌等),組織管理規劃(主要有管理體制組織機構、機構設置、開發建設策略等)和投入產出分析(包括投資概算與效益分析)。

生態旅游規劃的要求[2]

  1.要有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與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由於規劃工作的前瞻性與指導性,因此必須把對生態環境保護及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體現在生態旅游業的方方面面,對生態環境、景觀資源進行優化規劃,規範旅游者的行為

  2.要多學科地參與和合作

  生態旅游規劃內容的綜合性特點揭示了生態旅游規劃必須是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成果,涉及許多相關學科,如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林學、建築學、美學、民族文化學、歷史學等。只有不同學科取長補短,通力協作,不斷交流信息、技術與方法,充分發揮不同專業在規劃中的作用,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3.要有長遠的眼光

  生態旅游規劃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科學性,要有長遠的眼光,剋服短期行為,以便在將來事物發生變化時,可以對規划進行修改和糾正或重新編製。如果缺乏長遠眼光,若要重新編製規劃以及實施規劃,付出的代價是很高的,因為可能要否定過去不合理的建設而重新建設,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2]

  旅游規劃是對已科學評價過的各類旅游資源做出全面系統地安排。其目的是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旅游資源,使潛在的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業利用的現實旅游景觀和產品。開展生態旅游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旅游資源的狀況、特性及空間分佈;②旅游者的類別、興趣及需求;③旅游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游活動的容納能力;④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游環境相融合。生態旅游的規劃除適用一般自然旅游區的規劃原則外,還特別強調以下原則:

  (1)保護優先原則。在自然區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以保護動物、植物和生態系統。

  (2)容量限制原則。根據旅游地的面積、特點和可進入性等條件以及旅游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游活動的容納能力,精心測算最佳游人容量,建立環境容量標準,以防過度開發旅游資源和游客對環境的過度使用。採取經濟手段(必要時用行政法律手段)調節游客流量。

  (3)市場導向原則。以客源市場為導向,以生態旅游資源為基礎,尋找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設計適銷對路生態旅游產品

  (4)特色性原則。生態旅游地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防止雷同,尤其要防止低水平的重覆開發。

  (5)分區規劃原則。對生態旅游目的地進行功能分區,對不同功能的保護區實行不同級別的保護。

  (6)適度開發原則。在環境適合的地方,開發小規模的旅游設施;設計要以本地情況為基礎,使用本地的建築材料、節能設備,對廢棄材料進行適當處理。

  (7)環境管理原則。為游客和旅游團組織者準備並分發生態旅游行為準則手冊,監督生態旅游對環境的影響。

  (8)法律保障原則。對重要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制定法律法規。

  (9)整體優化原則。要求旅游規劃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的同時註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保持三大效益的綜合平衡,不能顧此失彼。生態效益是根本前提,社會效益是最終目的,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發生矛盾時,一時的經濟效益要服從長遠的生態效益。生態旅游規劃應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目標一致。為旅游者設計的旅游活動,及旅游開發後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的變化應與生態環境相融合。

  (10)可持續發展原則。為保護珍貴的生態旅游資源,對其進行開發規劃時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理念,保證同代人和代際之問的公平性,實現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實現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生態旅游規劃的類型[1]

  從規劃內容的性質來分,主要有生態旅游發展戰略規劃與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前者是從全局和巨集觀上指導生態旅游的發展問題,綜合考慮整體利益,解決戰略目標與戰略行動問題,明確其在旅游業與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並要求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以保證健康、持續發展;後者是具體的生態旅游建設,註重可操作性,對生態旅游景區景點的建築風格、功能佈局作出規劃設計,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並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以支撐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

  從範圍和層次來劃分,可以有全國性、區域性、目的地、景點等不同層次的生態旅游規劃。區域並非一個明確的概念,一般認為,區域是一個均質性的空間範圍,它是根據某些特定指標劃分的。地球錶面的任何分段和部分,如果它在這種地區分類中是均質的,它就是一個區域。它是選擇某些具有地區意義或地區問題的現象,併排除一切無關的現象所形成的。區域生態旅游規劃常常是跨國界的,為了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如國際河流所形成的流域生態系統,如果在開展生態旅游時不統一規劃,就很難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如果上游所在國的植被受到破壞,就會對下游國的水質產生不良影響。區域生態旅游規劃綜合性、地域性很強,它是國家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同時由於國家生態旅游規劃與區域生態旅游規劃在性質、內容、方法上基本相同,只是範圍與內容的詳細程度有所區別,所以也可以把國家生態旅游規劃與區域生態旅游規劃併為一類,這樣可將生態旅游規劃劃分為區域生態旅游規劃、生態旅游區規劃與景點規劃三個層次。生態旅游區規劃是生態旅游規劃的重要層次,比區域生態旅游規劃更詳細,是生態旅游規劃的核心和重點。其以生態旅游資源為基礎,強調景點、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是否實現了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謀福於當地社區居民。生態旅游景點規劃的特點是規劃與設計相結合,重點是實體規劃、土地利用與設計,要用美學、生態學原理來規劃管理自然與文化景觀,要協調好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人工建築的關係,規劃內容可以直接指導有關設施的建設和施工。皮爾斯(Douglas Peaurce,1981)和WTO的觀點是從空間尺度上把旅游規劃分為三個層次:國家級旅游規劃、區域級旅游規劃、地方級旅游規劃;旅游專家岡恩(Clare Gunn,1994)根據地域規模和性質上的區別,主張把旅游規劃分為區域尺度(包括國家級、省級或州級)、目的地尺度和景點尺度的規劃。

生態旅游規劃的支持系統[1]

  支持系統是生態旅游規劃順利開展的基礎(圖)。隨著旅游學科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支持系統的不斷發展,生態旅游規劃也將取得長足的進展。

生态旅游规划的支持系统

生態旅游開發的總體規劃[2]

  生態旅游開發的總體規劃是在生態旅游供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生態潛力與生態限制條件、空間適宜性分佈,以及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

  (一)規劃目標

  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目標是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的保護。因此對其規劃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有效地保護生態旅游地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以及生態旅游資源利用的永續性。

  生態旅游規劃的第二個目標是旅游地社區經濟的發展。它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經過形象策劃推出獨特的生態旅游產品,並通過廣告宣傳儘量吸引高質量的生態旅游者,力爭給生態旅游地帶來較好的經濟收益,促進旅游資源的良性迴圈。

  規劃的其他目標可以因地而異,但先期進行的生態旅游規劃還應註意建立生態旅游發展的示範工程技術體系。

  (二)發展生態旅游的潛力分析

  一個地方旅游資源的基本構成決定了旅游地的性質。在做生態旅游規劃時,首先必須弄清當地旅游資源的基本構成,考察它適合開展哪些旅游活動,是否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條件。自然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當地能否開展生態旅游的重要標準。生物多樣性程度高的地方,生態旅游的價值就大。

  在規劃、建設各種生態旅游點時,要充分體現生物(包括旅游者和居民)與環境的相融性,利用當地的生物資源,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生產型生態景觀應充分利用農牧基地和各種庭院,建成果、藥、木、花、草等有較高經濟價值和觀光欣賞價值的生態系統。觀賞型生態景觀應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觀賞植物、觀賞動物資源。文化型園林景觀在創建不同的文化環境生物群落時,要加強對各種文化環境生物群落如風景名勝地、寺廟等的古樹名木的保護與複壯。

  (三)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結構

  生態旅游產業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旅游項目建設與維護,二是為生態旅游提供服務的生態服務業

  首先,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是原生性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特殊旅游資源,生態旅游具有對生態環境的高度敏感性和依賴性。生態旅游景點(區)是生態旅游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選擇獨特的生態旅游景點(區)十分重要,但開發建設生態旅游景點(區)的方案(原則、指導思想、方法、程式、步驟、保障措施等)也很重要。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廣西桂林、湖北神農架、湖南武陵源生態旅游區的成功,證明瞭在構建生態旅游產業結構過程中要科學地選擇生態景觀區域。

  生態旅游項目一般分佈在生態環境保存完好的地區。生態旅游項目應主要圍繞農林生態系統、動植物園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來發展。根據地方的資源基礎,將豐富的植物、動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品種園、鄉土植物園、中草藥園、抗逆植物園、熱帶魚類園、鳥園、動物園等適合各種生物生活習性的環境。也可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為背景,創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景觀生態園,如岩石園、熱帶風光園、沼澤園、水景園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氣候、小地形、小生境,豐富旅游地的生物種類組成。

  其次,生態旅游也包括行、游、食、住、購、娛等活動,只不過這些活動貫徹了生態保護的思想。發展生態旅游業,必須提供配套的全方位的生態化服務。也就是說生態旅游不僅包括旅游活動的生態化,也應包括旅游服務的生態化。

  (四)生態旅游產業的適宜性分佈

  生態旅游產業的適宜性分佈是在分析旅游資源潛力和環境敏感性的空間特點的基礎上,將各個產業部門在空間上進行合理的佈局。

  不同的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單元或生態系統對旅游活動的敏感性也不一樣,有的對環境敏感,易受到旅游活動的損害,而有的表現出較強的抗性和恢復力。環境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根據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對旅游地內各環境單元和生態系統進行分析與評價,明確各種敏感區域,為生態旅游項目的合理佈局奠定基礎。環境敏感性分析的對象包括特殊用地敏感區、農田保護區、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區、自然災害敏感區。特殊用地敏感區是生態旅游點內的特別保護區,目的在於保護、恢復或重建特定類型的生態系統,特殊用地敏感區內不允許鋪設道路和設施。農田保護區是為了保護農田與耕地所劃定的區域,對於可耕田地,不可用作其他用途。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保護區主要是受地形、土壤等因素影響,不同地理環境單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異極大的地區。水土保持是生態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應對水土流失較大的重要河流、水體的集水區加以保護,不允許開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游項目。自然災害敏感區是自然災害易發地帶,一般不宜開展生態旅游項目。

  生態旅游產業的適宜性分佈是一種空間性配置計劃,著重區位的表現,在明確了各種活動類型的潛力分佈和敏感區位之後,找出各種活動項目的適宜區位。通過旅游活動用地的生態潛力與生態限制條件(敏感區位)分析,產生生態潛力與生態限制分類圖。然後,利用等級合併規則將生態潛力與生態限制條件的單要素圖件疊合,得到各種旅游活動項目的適宜性等級圖。再將所有旅游項目的適宜性等級圖疊合,做綜合分析,最終確定生態旅游項目的適宜性分佈圖。

  (五)生態旅游規劃實施方案

  1.功能分區

  生態旅游地大多數屬於自然保護區域,為避免旅游活動對環境對象造成破壞,同時也為了對游客進行分流以及使旅游資源得以優化利用,應對生態旅游地進行功能分區。核心區一般要實行全封閉保護,僅供觀測研究。分散游憩區是少量散客游覽的對象,步行或允許獨木舟一類的簡單交通工具進入,游客的規模有嚴格的限制。密集游憩區是游客集中活動的區域,小汽車一類的車輛可以進入。服務社區是游客休憩的集中場所,各類交通工具可通達。

  2.生態旅游地及其產品形象策劃

  在環境容量允許的前提下,要儘量增加客源,吸引更多的生態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地及生態旅游產品的形象策劃對達到此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態旅游地的特定地理背景是形象策劃的基礎,要根據這種特定地理環境,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獨特性。同時,加強廣告宣傳,提高生態旅游地的知名度。當然,形象策劃屬於錦上添花,不能將其看作是旅游吸引力之本源,最主要的還是生態旅游產品的設計。

  3.當地居民參與

  生態旅游常與自然保護相聯繫,與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只有在保障當地居民的利益不受損害的情況下,生態旅游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是必要的。同時,通過當地居民的積極主動參與,可以更好地發揮地方特長和傳統,增加生態旅游地的吸引力。開展旅游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是人所共知的,如增加導游、保衛、環衛、宿舍管理、餐飲服務及手工藝等方面的工作,這些新的就業機會應儘量先滿足當地社區居民的需要,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將直接緩解他們對旅游資源利用的壓力。應當註意的是,地方居民在何種程度上參與到旅游業的各環節需要仔細分析和計劃,因為他們需要訓練,需要資金及市場的配合。

  4.生態旅游區的游人管理

  對進入生態旅游區的游客要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利用各種技術實施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是旅游目的地實施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為實施這一目的,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操作:

  (1)在旅游區內設立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基礎設施,如關於生態環境景觀的解說系統、引起游客註意環境衛生的指示牌、方便且與環境協調的廢物收集系統等。

  (2)利用多種媒體,使旅游者接受多渠道的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包括門票、導游圖、導游冊上添加生態知識和註意事項。

  (3)增加旅游商品中的生態產品,包括天然食品、飲品。

  (4)一定的處罰手段。

生態旅游規劃的編製程式[1]

  (一)確定規劃目標和保護對象

  制定生態旅游規劃,首先應確定規劃目標,就是規劃什麼、為什麼規劃的問題,’其次考慮保護的對象。為了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證旅游區經濟的持續性發展,旅游區的資源保護、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護是至關重要的0若旅游資源和旅游地環境與生態一旦遭到破壞,一方面這些自然界經過億萬年,少則也在萬年左右形成的天然景觀將永遠地不復存在,靠人力是無法恢復或重建的;另一方面也就失去了旅游區發展旅游業賴以依托的基礎。沒有吸引人的旅游景觀,便失去了游客,與旅游有關的各類服務和產業也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環境與生態保護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旅游區規劃建設始終要貫徹的一項重要方針和政策,要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把旅游區建設成為一個良性迴圈、自然與人類協調發展共存的區域空間。

  (二)生態旅游環境的調查評價

  確定開發目標後,應對規劃旅游地區域的自然與人文旅游生態環境進行詳查、分析與評價。包括其自然概況、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生存環境等,以確定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為旅游開發保護奠定科學基礎。並確定旅游地的開發主題,進行旅游形象定位。

  (三)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

  第一,調查規劃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的基本情況與開發條件,併進行科學評價,如對資源本身的特性特質進行評價,包括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價值等,確定其是否值得開發、如何開發、為誰開發及開發方向如何,為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規劃建設提供科學基礎。第二是旅游區的綜合評價,根據規劃目標和環境的特征、旅游資源類型的假定,確定生態旅游資源及旅游環境的承載力、景觀地域組合、景觀的分異度和豐度值、資源分佈的形態結構和可進入性評價。第三是旅游區區位條件與依托城市的關係。第四是經濟因素方面的評估,包括開發條件、施工條件、地區經濟條件、區域經濟背景等。第五是旅游區社會和生態環境方面的評價。第六是核定生態旅游開發的規模。

  (四)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客源市場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國內市場、海外入境市場和國內出境市場。在規劃中主要側重前兩個市場,因為它們直接影響旅游業收入,帶動經濟發展。但是客源市場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客源市場分析主要是研究旅游需求旅游客源市場的結構類型和特征,特別是有關旅游需求的行為層次結構。從旅游的供求關係可知,如果沒有客源市場,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區規劃則毫無意義,也不會有任何經濟效益。所以說旅游客源市場分析是旅游區開發的前提。

  客源市場對旅游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對旅游區的開發導向有很大影響。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要不要開發,如何開發,採取什麼樣的開發導向模式,往往有賴於對客源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後才好做出決定。客源市場分析的指標主要有:①客源地的地理位置及特征;②客源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情況;③對旅游活動的態度和參與興趣;④年游客人數和經濟支出;⑤主要旅游動機;⑥客流量隨季節的變化;⑦各類旅游區和旅游活動的逗留作用;⑧游客的年齡、職業及文化層次、經濟收入水平;⑨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各類關係,如血緣、文化交流、科學協作等;⑩客源地國家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信仰等。在以上客源市場諸因素中,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五)旅游區域經濟基礎評價

  旅游開發需要區域經濟基礎作後盾,沒有經濟實力,沒有足夠的開發資金、投資條件、交通、通訊、勞務、水電等,開發工作很難實現。如今,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是區域生產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產業有著密切關係,旅游區的開發必須帶動與旅游服務相關產業的興趣及勞務市場的調整。實踐證明,經濟發達地區便於旅游資源的開發,另外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突出的地區也便於旅游資源的開發,如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具有典型的傣族風情,近年來其旅游開發速度相當快,並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就很好地說明瞭這一點。

  (六)旅游區形象策劃

  已經開發利用的風景名勝區,大多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主體形象,如廣西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湖南張家界——奇特的“砂岩峰林”,山東泰山——五嶽獨尊等。新開發的旅游區,游人還不太瞭解其資源特色,作為規劃設計者在一開始就應該根據該區資源的獨特性,打出自己的“王牌”,樹立主體形象,廣泛地進行宣傳促銷

  (七)生態旅游產品的策劃

  遵循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資源條件市場需求、環境容量,策劃相應的生態旅游產品。包括旅游線路的設計組織、游樂活動規劃(垂釣、野營、山果採摘、登山健行等)以及專項旅游規劃(如森林保健旅游、紅色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等)。圖為生態旅游產品設計“雙篩法”技術路線圖。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双筛法”技术路线图

  (八)生態旅游配套設施規劃佈局

  一個完整的旅游區必須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具有吸引游客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第二,要有佈局合理、完善和功能齊全的旅游生活服務設施;第三,要有能滿足游客消遣與消費需求的旅游商品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在規劃時,應根據本地旅游資源的品位、價值特色和功能與旅游客源市場的需求等來確定其產品導向企業規模,並兼顧與該區其他企業的關係,儘可能地形成互補和協調的關係,而不是相互競爭

  由於生態旅游地較偏遠,因此為滿足生態旅游者食、宿、行、游、購、娛與環境保護的需求,應規劃一定數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務設施,包括下述三類設施:一是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和水電等;二是旅游接待設施,如游客中心、博物館、食宿點、游覽點、購物商場等;三是環境保護設施,如垃圾收集和處理站、生態廁所等。

  (九)社區參與機制的擬定

  在進行生態旅游規劃時,除考慮管理機制、人才培養、資金籌措等支撐體系外,還要充分考慮社區的利益,擬定讓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事業的方案,使社區居民真正從旅游中獲得利益。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猶如一個巨集觀系統,社區參與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民主思想和民主意識在旅游發展和規劃中的體現。因此應創造保證居民參與的咨詢機制、居民參與利益分享的機制和培養居民旅游意識和培訓居民旅游專業技能的機制等。

  (十)形成規劃方案

  在滿足既定的規劃目標的前提下,依據規劃內容,編製規劃草案,再經過進一步的篩選、修改形成最後方案。方案中不僅要有空間上各類設施的佈局,從時間縱向上還要有分階段開發的具體安排,另外還要有生態旅游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為規劃方案的優化提供生態學依據。

  (十一)修正反饋

  制定規劃方案時,應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進行初步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分析是否達到規劃目標,及時修正規劃方案。進入建設實施階段後,還要進行環境監測,分析旅游開發規劃將會給生態旅游區環境帶來的影響。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修正旅游區的規劃設計,使規劃方案日趨完善,為生態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嚴力蛟.生態旅游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6
  2. 2.0 2.1 2.2 張弦.生態旅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ixi,y桑,连晓雾,林巧玲,方小莉,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旅游規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