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旅游資源開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是指藉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把潛在的旅游資源改造成旅游吸引物,並促使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活動。旅游資源開發,不僅僅是將旅游資源本身開發成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還需要為其提供滿足旅游活動需要的其他條件,如交通、住宿、飲食、休息、購物等。所以,在旅游資源開發中必然伴隨著基礎設施的興建以及人員的培訓和接待管理機構的設立。

  旅游資源開發要涉及較多方面的內容,在開發之前應該有一個綜合性的開發規劃。最重要的是要明確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向,也就是對開發後的旅游吸引物進行市場定位。例如,是面向國際游客還是面向國內游客,是面向高層次、高消費的還是面向一般大眾消費的,是提供一般性的觀賞還是用作專業考察等。旅游資源開發目標的確定主要取決於下屬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旅游資源本身的特征及其可塑性;第二,旅游市場需求變動趨勢。如果開發方向不明確,可能會降低旅游資源的使用價值經濟效益不高。[1]

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因[1]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一個以某項旅游資源為核心的旅游點或旅游區形成之後,一般都會經歷一個由盛到衰的演變過程。這一從無到有,逐漸興盛後又逐漸衰落,直至很少有人問津的發展過程稱為某一旅游地的生命周期。R.Bu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劃分為6個階段:探索(Exploration)、起步(Involvement)、發展(Development)、穩固(Consolidation)、停滯(Stagnation)、衰落(Decline)或復興(Rejuvenation)階段,並且引入了被廣泛使用的“s”型曲線來加以描述,如圖所示。

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

  在旅游資源生命周期的初級階段(探索、起步階段),旅游資源得到初步開發,在這個階段,開發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旅游資源的可進人性。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要通過開發利用才能實現其功能和價值。旅游資源的現實經濟價值,必須經由旅游者的“消費”才能夠產生,如果旅游者對旅游資源不知曉,旅游資源對旅游者就不能產生吸引力,或者是旅游資源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但是旅游者不能夠接近或進入旅游資源,不能夠得到必需的旅游接待,那麼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就得不到實現。所以,首先要對旅游資源進行初始開發,使旅游資源具有可進入性和可利用性,解決旅游地的交通和旅游接待問題。

  根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當旅游資源具有可進人性,逐漸發展起來後,經穩固階段,便進入停滯期,這時候就涉及旅游資源的再續性開發。R.Butler認為旅游地的衰落往往與接待量超過一定的容量限制或過度商業化有關。再續性開發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延長旅游資源的生命周期。在旅游資源進入停滯期時,若對旅游地的再續性開發得當,實施開發新項目、改善舊設施、開闢新市場等有力措施,將會出現復興階段。否則,旅游地的游客人次將下降,旅游地步入衰落期。

旅游資源開發的內容[2]

  旅游資源開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資源由潛在向現實的轉化。旅游資源在開發之前,一般都因缺乏現代旅游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而難以開展大規模的旅游接待活動。因此,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是客觀必要的。這種建設,不僅指對尚未利用的旅游資源的初次開發,也可以是對已經利用了的景觀或旅游吸引物的深度開發。

  (2)提高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可進入性。在旅游開發中,旅游資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聯繫及其內部交通條件是非常重要的,不合理的交通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因此,解決進出交通的便利、快捷與舒適是旅游開發首要的基礎工作。

  (3)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旅游基礎設施指當地居民生活所必須的設施,如供水、供電、郵政、排污、道路、銀行、商店、醫院、治安等。旅游配套設施指直接為旅游者務的旅游飯店、旅游商店、游樂場所等。旅游開發要求在建設和完善保障當地居民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建設和完善為旅游者消費所需要的旅游配套設施。

  (4)培訓人才完善旅游服務。旅游專業人才是旅游開發的人力資源保障。旅游服務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增添或減少旅游資源吸引力的作用,因此,要不斷加強和完善旅游服務,並培訓能夠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員。

  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資源保護是一對矛盾體,旅游開發會提高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為保護提供必要的經費等。但是,旅游者的到來或多或少地會對旅游資源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在開發過程中,這種影響也在所難免。

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3]

  旅游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為了發揮、改善和提高旅游資源的吸引力,發展旅游業。在吸引旅游者來訪並滿足其需要的同時,推動旅游接待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國內旅游而言,則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為了保證旅游資源開發的科學化、有序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工作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1.突出獨特性的原則

  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它們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突出旅游資源本身原有的特征,有意識地保存和增強這些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原則具體體現在:

  (1)儘可能保護自然和歷史形成的原始風貌。任何過分修飾和全面毀舊翻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對於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旅游資源來說,這種做法只能削弱它們對旅游的吸引力。在這個問題上,開發者必須要以市場的價值觀念看待開發後的吸引力問題,而不能憑自己的觀念意識主觀地決定。當然,對於那些雖有記載或傳說但事物遺跡全不存在的歷史人文資源,根據史料或傳說在原址重新復建則另當別論。然而即使如此,也要註意儘量反映其歷史風貌,而不能以現代的建築材料和建築風格取而代之。

  (2)儘量挖掘當地特有的旅游資源,以突出自己的優越性,即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佳”。不論是借用或開發自然和歷史遺產,還是新創當代人造旅游資源,都要通過開發措施強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如某項旅游資源在一定地理範圍內最高、最大、最古、最奇等,以確保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3)努力反映當地的文化特點。突出民族化、保持某些傳統格調也是為了突出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也有利於當地旅游形象的樹立。旅游者前來訪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觀新賞異,體驗異鄉風情。不難想象,如果開發後的旅游地環境同客源地的情況無大差別,旅客是不大願意前來訪問的。即使來過一次,以後也難再返故地重游,除非會有新的變化。以旅游開發地的建築風格為例,如果在開發過程中片面追求西方現代建築式樣,那麼西方游客來此地後就不會有新異之感。但這並不是說一切只能“土”而不能“洋”,更不是說一切只能“舊”而不能“新”。旅游開發中應突出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主要是指在環境外觀上要使其有民族和地方的特點。對於旅游服務設施的內部環境和設施非但不宜“舊”,而且必須要以符合游客的生活習慣並使其具有熟悉感為原則。總之,應力求外“土”而內“洋”,外“舊”而內“新”,使來訪游客在精神上有置身於異國他鄉的新奇感,在生活上又享有如居故里之便利。

  2.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發展旅游業,從而達到掙取外匯、回籠貨幣、解決就業、發展地區經濟等目的,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由此,旅游資源的開發首先必須要服從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非所有擁有旅游資源的地區都可以或者都應該發展旅游業。在旅游業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大於它能帶來的收益的情況下,這種開發對當地全局來講顯然是不經濟的。其次,在國家或地方決定發展旅游業的情況下,也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有關開發項目的投資效益預測,分期分批有計劃有重點地優先開展某些項目,不能不加選擇的盲目開發,更不能不分先後地全面開發。再次,對開發項目投資的規模、建設周期的長短、對游客的吸引力、回收期限及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投入一產出分析。但經濟效益並非旅游資源開發追求的唯一目標,在講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考慮開發活動不能超過社會和環境的限度,否則會造成資源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社會治安混亂等負面影響,不利於當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旅游資源開發應遵循經濟、社會、環境三效益統一的原則。對此,有學者提出旅游資源在開發時必須滿足的八個條件:

  (1)經濟貢獻。旅游資源開發會帶來經濟價值和就業機會的增加。

  (2)環境因素。旅游資源開發在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允許的範圍內。

  (3)社會文化因素。旅游資源的開發沒有危及當地居民的道德和社會生活。

  (4)競爭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現有的旅游業形成互補的形勢,而非形成同類旅游資源開發惡性競爭的局面。

  (5)可行性。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項目必須在經濟上可行。

  (6)遵循地方政策和發展戰略。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遵循旅游目的地的政策、法規及規劃的要求。

  (7)旅游影響。旅游資源開發增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改善游客量及其他有益於旅游業發展的條件,增加旅游業發展的潛力。

  (8)開發和經營者的能力。旅游資源的經營者具備一定的實力。

  3.綜合開發的原則

  綜合開發對不同概念的旅游目的地有不同的意義。對於一個旅游接待國或者地域較大的旅游地區來說,往往存在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綜合開發通常是指在突出作為自己形象的重點旅游資源的同時,對其他各類旅游資源也要根據情況逐步進行開發。這是充分發掘該旅游目的地對外吸引力和努力剋服來訪旅游需求季節性波動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綜合開發,使吸引力各異的不同旅游資源結成一個吸引群體,使游客可以從多個方面發現其價值。對於一個地域較小的旅游目的地綜合開發則多指在開發其旅游資源的同時,從行、游、住、食、購、娛等多方面考慮旅游者的需要,做好有關的設施配套和供應工作。

  4.生態保護的原則

  開發旅游資源的目的是為了利用。但在某種意義上,對某些旅游資源,特別是對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旅游資源來說,開發的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破壞。不過,如果處理得當,開發未必會破壞,反而能起到保護這些資源的作用。因此,關鍵問題是如何將開發工作處理得當,也就是說,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要註意著眼於對旅游資源的保護,不能單純地片面強調開發而不顧對環境的破壞問題。

旅游資源開發的理念[4]

  旅游資源開發與其他類型的產品開發有許多共同之處:就是要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考慮產品的供需關係,分析產品開發的投入與產出比等,但不同類型的產品開發又有其各自的特點,旅游資源開發要突出5個方面的特色。

  (一)地域性

  受地理分佈規律制約,旅游資源自身可呈現出地域差異性和地方特色。如我國的北方和南方,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北方山水渾厚,建築物大氣,人性粗獷、豪爽;南方山水秀麗,建築物玲瓏,人性細膩、靈秀。旅游資源開發是以特定區域的旅游資源為基礎進行的,這些資源基本不可移動,這就決定了旅游者只有經過空間位移之後,才能消費到旅游資源開發所形成的產品。因此,旅游資源開發中要正確認識旅游資源的特點,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資源的地域特色和差異性,才能形成優勢,從而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提高旅游產品競爭力

  (二)多樣性

  由於國籍、民族、年齡、性別、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旅游者的需求千差萬別,導致對旅游吸引物的偏好也各不相同。而旅游資源本身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旅游資源形成於地質地貌、氣象氣候、陸地、海洋、土壤、動植物、農業、工業、民族、宗教、建築、文學藝術、科研教育、社會風情等自然、人文要素,類型多樣、異質異味,甚至可以說,只要有旅游意識,自然、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可被認為是旅游資源。如森林公園、觀光農業、工業旅游就是分別從林業、農業和工業中轉化而來的,是旅游產業新增加的產品。為適應旅游需求多樣化的特點,旅游資源開發就需要能夠體現出旅游產品多樣化的特色。一地旅游資源的種類、項目、內容越多,旅游吸引力就越強,旅游市場面就越寬,旅游市場生命力也就越強。

  (三)綜合性

  旅游資源開發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旅游資源本身具有綜合性。旅游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各類又可細分為諸多要素。各自然和人文要素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穩定的整體。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相互間作用越和諧,生命力越強,開發和利用的價值就越大。第二是旅游資源開發涉及許多行業和部門,如旅游、國土資源、計劃發展和環境、林業、城市規劃、建築、園林、文物、宗教、交通、管理、銀行等部門和行業,需要有旅游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學、建築學、經濟學、美學、歷史學、園林學、民俗學等方面專家的參與,發揮不同學科專家的所長。能否協調好不同行業、部門相互間的關係,是能否有效開發旅游資源的關鍵問題。因此,旅游資源開發的項目組織、總體規劃編製、項目實施等,也體現出綜合性。旅游資源開發一方面要慎重安排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整體環境的和諧,充分協調好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防止任何環節的破壞;另一方面要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工作的組織和領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做好資源開發的論證、組織、協調、管理等工作。

  (四)永續性

  對一般產品的購買行為表現為物質流動和所有權的轉移,伴隨著消費者的使用,產品的價值會不斷下降。而旅游產品不同於一般的物質產品,旅游者購買的只是產品的暫時使用權,所有權並不發生轉移,在正常情況下,旅游產品也不會因為旅游者的消費而降低它的價值,甚至會通過口頭宣傳,擴大它的知名度,從而使旅游產品升值。然而,旅游資源或者是自然界的造化,或者是人類歷史的遺存,或者是現代人的精心設計,在數量上是有限的,它的永續性有時也會因為環境或人為因素而受到影響。因此,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禁止破壞性的開發和開發中的破壞,防止環境污染,控制旅游者數量,加強景區管理和對游客的教育,以保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文化性

  旅游資源開發不僅是一個技術性、經濟性行為實施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過程。從旅游者角度而言,旅游需求主要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或者是一次社會經歷,或者是一次體驗,且這種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生變化。旅游本身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是文化驅使的結果。旅游者千里迢迢前往旅游目的地,從某種角度看可視為是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的過程。從管理者角度而言,旅游資源開發就要儘量適應和滿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需要,旅游資源開發中一定要深入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特色,突出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使旅游產品既是一個經濟產品,又是一個文化產品,能讓旅游者不虛此行,得到滿意的精神享受。

  旅游資源作為旅游吸引物,其魅力也來自於它的文化性。旅游資源有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之分。自然旅游資源是大自然的造化,但是當它由普通的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成為人們觀賞或游樂的對象時,就添上了文化的色彩,成為“人化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作為各個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完全屬於文化範疇。因此,旅游資源開發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活動。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註重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特色,對旅游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4]

  由於旅游資源的性質、價值、區位條件、規模、組合、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發達程度、文化背景、法律法規、社會制度、技術條件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加之旅游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一,使得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也趨於多元化。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和劃分標準,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可歸納為不同的類別。

  (一)按資源類型劃分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1.自然類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自然類旅游資源是指由地質、地貌、水體、氣象氣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具有觀賞、文化和科學考察價值,能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游活動的自然景物和環境。自然類旅游資源以其特有的天然風貌和純樸本色,對旅游者特別是來自城市的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它可供旅游者進行游覽、度假、休憩、避暑、避寒、療養、學習、漂流、划船、垂釣、狩獵、衝浪、滑雪、登山、探險、野營、考察等旅游和娛樂活動。有些自然類旅游資源不經過開發,原汁原味就可吸引旅游者開展旅游活動,但絕大多數自然旅游資源都要經過開發建設,才能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才能方便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交通線路布設、協調配套的旅游設施,包括各種基礎設施和旅游專用設施等。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又要力求保持自然景觀的原始風貌,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建設中的破壞。

  自然類旅游資源一般具有觀光游覽、休閑體驗、度假享樂、康體健身、參與性游樂、科學考察以及各種專題性旅游等功能。一般來說,觀光旅游為基本性功能,像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還具有康體健身、登山探險、運動休閑、科考教育等功能;水體類旅游資源兼具有康體健身、漂流(潛水)探險、參與性游樂等功能;氣象氣候與生物類旅游資源則具有休閑體驗、度假享樂、科考教育等功能。

  自然類旅游資源的開發一般要儘量突出資源的本色特點,在保障旅游者可進入以及環境保護設施達到要求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和避免人為的干擾性建設以及資源地的城市化傾向,使之源於自然,體現自然。而對於自然、人文相互交融的旅游資源,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長期作用,往往在資源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類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在突出自然美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蘊,做到情景交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2.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我國是世界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極為豐富。這類旅游資源是我國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所在,從某種程度來說代表了我國作為中華文明古國在世界上的旅游形象,其開發價值極大。

  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具有觀光游覽、考古尋跡、修學教育、學習考察、訪古探幽、文化娛樂等多種旅游功能。既可供游人參觀瞻仰,又可進行考古研究和歷史教育,同時還可以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開展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文化娛樂活動,如文物複製、古陶器製作、古樂器演奏等。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一般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相伴而生,並以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依托。因此,開發文物類旅游資源,主要著眼點應在於歷史文物古跡的修繕、整理、保護,並向游人說明和展示其歷史價值之所在。此外,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的開發還要與城市的總體發展規劃結合起來,使歷史文化名城既保持其歷史性和文化性,又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

  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的魅力在於其歷史性、民族性、文化性和科學藝術性,其開發應從展現旅游資源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民族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稀缺性價值等方面入手,著重反映和展示旅游資源所代表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水平及其歷史意義,著力打造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文物古跡類旅游產品。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到破壞,將永遠消失,因而在開發中一定要堅持“保護第一,可持續利用第一,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

  3.社會風情類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異國風情,他鄉風俗習慣也可以成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我國的56個民族是社會風情類旅游資源最廣泛的基礎。該類旅游資源主要是以人為載體的,通過人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婚喪嫁娶以及人際交往關係等行為方式而表現出來。所以,參與性是其第一大旅游功能;同時,動態性強是其第一大特點。社會風情類旅游資源往往具有表演性、活動性和精神指向性,體現當地獨特的、不為人知的、差異性極強的民風民俗和人文特征。此外,該類旅游資源還具有傳播文化,促進交流與合作的作用。所以,社會風情類旅游資源具有觀光游覽、愉悅體驗的功能。與其他旅游資源地開發方式不同,社會風情類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更強調參與性、動態性和體驗性,要儘可能地使旅游者參與到旅游地的社會活動和民俗儀式中去,讓他們對當地的社會風情、民族習慣有一個切身的體驗。具體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富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活動來吸引旅游者。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對這類旅游資源的開發一定要保持當地風情的原汁原味,不能單純為了商用目的而改變或同化了當地民風民情的特色。如某一個小城鎮為了開發其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歌,而專門修建了一座卡拉OK舞廳,讓游客整齊地坐在表演廳座椅上,臺上演員在卡拉OK光碟的伴奏下,演唱當地民歌,臺下游客卻昏昏欲睡。開發者本意是為了改變演出條件,但此種情形在城市裡已司空見慣,毫無差異性,因而極不受歡迎。這一種開發思路失敗的原因就是:改變和失去了民歌在田野山間對唱的地方特色。

  4.宗教文化類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宗教文化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哲學理念,虔誠的精神導向、強烈的信徒吸引力、深邃的文化藝術性,使它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一方面,宗教文化含有濃重的精神文化色彩,文化藝術性極強;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具有較廣闊的客源市場,不但對廣大信徒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也較受喜歡獵奇的非宗教信仰者的歡迎;同時,宗教活動具有濃厚的氛圍、神秘的表演性和廣泛的參與性,且節慶日多,易於開展各種專題旅游活動。

  宗教文化類旅游資源具有觀光游覽、朝拜祭祀、獵奇探秘、參與游樂等旅游功能。

  宗教文化類旅游資源往往由宗教組織來進行開發,開發者深諳宗教特色和其內涵。但從旅游角度講,開發時要突出其參與性、動態表演性和神秘性,並構建強烈的宗教氛圍。重點展示宗教的活動特點、藝術特色、建築物特征以及空間佈局,開發設計時要留足進行宗教活動的空間場所。

  5.現代人工吸引物類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各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使得可用於開發旅游地的各種現代人工旅游吸引物大量涌現,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資源。這些資源主要可分為觀光型和游樂型兩大類。前者如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由整個城市新建築群所構成的現代都市風貌;後者如深圳世界之窗,蘇州樂園等主題公園。建造人工旅游吸引物對於那些旅游資源缺乏,但又具備較好地開展旅游的外部條件(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源豐富)的地區,是旅游資源開發一種最好的思路。它有利於增加旅游內容,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豐富當地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現代人工旅游吸引物一般具有參與性娛樂、演藝體驗、觀光游覽、休閑游樂等旅游功能。但是建造人工旅游吸引物投資大、周期長,且要和周圍的環境、已有建築物相互協調,是一種難度較大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它需要在地點選擇、性質與格調確定、產品定位、市場定位、規模體量、整體設計等方面都進行認真細緻的調研,並要特色突出,個性鮮明,在某一方面具有壟斷性,註意大眾化、娛樂性和參與性。

  (二)按投資主體劃分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1.政府主導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對跨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區域內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政府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投資者的政府可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中中央政府投資主要集中於巨集觀意義上的,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風險大、跨區域、涉及多方利益的大型公益性開發項目上,如跨區域交通道路建設,能源基地、大型環保項目、碼頭、機場的修建。這些基礎設施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有的基本條件,其他投資主體無力完成,只能由中央政府投資建設。地方政府的投資主要是地方的~些基礎設施項目,如區域內除中央投資外的交通道路建設,標誌性的、最初開發的、帶動性強的、影響力大的大型旅游開發項目建設,主幹旅游道路建設,大型水、電、能源、環保工程以及機場、碼頭的建設等。

  該模式的特點是政府運用掌握的開發規劃審批權力,對旅游資源開發進行巨集觀管理。開發資金的投入主要依賴中央、地方財政,但可能對一些公共設施的投入引入相關的市場招商引資機制。對具體的旅游開發項目不作具體干預,主要通過開發規劃和行政審批來調控。該模式適用於旅游資源待開發區域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開發,多見於鐵路、高速公路、旅游專用公路、環保工程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2.企業主導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企業主導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將管轄範圍內的旅游資源開發及經營權採用出讓的方式,吸引投資商進行開發經營,政府只在行業巨集觀層面通過規劃、政策法規、巨集觀市場促銷等方式對投資、開發商進行管理的模式。按照投資企業的不同,可劃分為不同的投資、開發類型:國有企業型、集體企業型和民營企業型以及混合經濟型(國有、集體、非國有企業中的幾個企業共同投資開發,按照股份制組成開發經營董事會)等。

  這種模式主要針對的是不同類型的景區景點類的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旅游景區點類項目的管理相對簡單,經濟效益明顯,投入產出比值高,投資回收期相對較短。近些年來,由於國內企業實力的不斷壯大和投資領域的放寬擴大,出現了由幾家企業聯合,共同向某個旅游項目投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趨勢。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在未來的旅游業發展中,企業投資開發經營旅游景區點將會成為我國旅游資源開發最主要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從巨集觀層面上管理市場、審批開發規劃項目、制定法規和旅游發展戰略等,不直接進行投資,而對於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引入市場機制,引導企業來開發建設、經營旅游項目,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來發展旅游業。該模式為我國鼓勵和優先支持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適用於所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開發區域。

  3.民間投資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民間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是指:一般的民營企業或個人投資於中、小型的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或旅游區內開辦的一些餐飲、住宿、購物項目,如風味飯館、鄉村旅店、農家樂項目等。這一類投資主體往往較註重投資的短期效益,追求投資回報率。他們或是以獨資企業的方式,或是個體投資的方式,或是個體幾人集資的方式,承攬、建設旅游開發項目。民間投資雖然只是單體或幾個旅游項目的資金投入,但對於關聯性很強的旅游業來說,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發展旅游業原則,民間資本投資旅游業的積極性正在不斷提高。

  民間投資為快速發展的旅游資源開發熱潮註入了一定的活力,可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旅游消費條件,是地方旅游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該模式的特點是投資規模一般不是很大,涉及的投資範圍較寬,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旅游開發項目較能吸引這一類投資者。此模式適用於旅游業發展較為成熟,且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的旅游資源開發區域,或旅游業在起步的旅游資源的待開發區域。

  4.外商投資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外商在旅游業的投資範圍目前主要集中於賓館、飯店旅行社和汽車出租行業。投資方式合資方式為主。為了進一步擴大旅游行業利用外資的能力,引導外商轉向旅游基礎設施以及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將是中國旅游業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發展方向。這種投資方式將更為靈活多樣。如通過BOT(Built Operate Transfer)方式,進行某個旅游資源地的開發建設,即一般先由政府將該項目的投資權賦予某外商投資主體,讓其獨自投資開發建設,在項目建成後,允許該投資主體獨立經營,以便讓該投資主體在規定時期內收回投資並獲得利潤。在經營年限期滿後,投資主體將把該旅游項目的經營權移交給當地政府。

  這種資源開發模式的特點是投資規模可能很大,外商將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對地方旅游業發展可能起到一種示範帶動作用。該模式適合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或資源開發需要資金量很大,當地不可能進行開發的旅游項目。

  以上幾種模式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隨著旅游資源開發投資管理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以上四種模式可能會相互交叉結合,共同完成旅游資源開發項目。“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和外商為投資主體,民間和個人投資為投資補充,共同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將會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體形式。

  (三)按地域劃分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1.東部地區的精品開發模式

  我國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對外交往聯繫密切,市場範圍廣闊,高素質人才集中,已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3個旅游發達區域,具有發展旅游業的綜合優勢。

  東部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應著眼於努力提升旅游產品層次和提高旅游資源開發水平。在原來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著重突出構建旅游產品的精品項目,使低層次資源開發完全轉變為高層次資源開發,為旅游者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在繼續開發建設好觀光游覽旅游產品的同時,重點開發建設休閑度假、會展商貿旅游產品,根據國際國內旅游市場的需求,不斷滿足不同類別的旅游群體的需求。

  2.中部地區的特品開發模式

  從地理位置看,我國中部地區位於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經濟梯級發展的中間過渡地帶,有著承東啟西、延承旅游業發展、轉送旅游客流的區位條件。在旅游資源開發時,中部地區應根據自身所處的區位位置,緊密地“聯東啟西”,把東部的旅游業發達優勢和西部的旅游資源優勢結合在一起,建立起傳承旅游的獨特優勢。

  中部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一方面應著眼於旅游設施相對落後的現狀,繼續努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旅游的條件;另一方面要面對和東部旅游產品競爭所處的相對劣勢,大幅度提高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水平,重點開發建設特色旅游產品的特品項目,即發展專題旅游,以便能夠和東、西部旅游產品形成優勢互補,來吸引從東部入境的海外旅游者和東部客源市場的游客。

  3.西部地區的極品開發模式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是中國地形最複雜、類型最多樣的旅游景觀區域,自然、人文、社會風情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正處在旅游資源待開發的旅游業發展期。其資源優勢突出,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旅游觀念、意識相對較為落後,絕大部分旅游資源正處於尚待開髮狀態;發展旅游業存在兩大制約條件,一是生態環境脆弱,二是基礎設施落後,旅游資源地可進入性較差。所以,西部地區發展旅游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快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建設,特別是旅游交通的開發建設。

  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豐富。很多旅游資源在全國甚至世界具有惟一性和壟斷性。西部地區旅游資源開發,要充分利用這一重要優勢,在大力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全力打造旅游資源開發的“極品”工程。一方面繼續努力開發觀光旅游產品,另一方面重點開發旅游極品產品項目,即開發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專項旅游資源項目,面對和東、中部地區旅游產品的競爭劣勢,能夠以旅游產品的獨有性和不可替代性來吸引境外及國內旅游者。如絲綢之路旅游產品,陝西曆史文化旅游產品,雲南風光及少數民族風情旅游產品等。西部的沙漠風光、草原風光和高原風光等旅游產品,也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

  (四)按資源、區位和經濟條件綜合劃分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1.價位高,區位優,經濟條件好:全方位開發摸式

  這類旅游資源地,旅游資源自身價值高,地理區位優越,且擁有良好的發展旅游業的經濟社會條件,資源、區位、經濟發展水平優勢明顯,因此,可以進行旅游資源的全方位開發。要重視充分有效地利用各類旅游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旅游活動,完善旅游活動行為所需的各類層次結構,從食、住、行、游、購、娛等6個方面,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特別要重視開發購物場所和娛樂設施,提供專項特色服務,提高旅游服務檔次,增加旅游收入中彈性收入部分的比例。

  2.價值離,區位一般,經濟條件差:重點開發模式

  這類旅游資源地的資源很豐富,且價值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強,但地理區位一般,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由於地方經濟條件的限制,往往缺乏發展旅游業所必需的開發資金,因此,這類旅游地的開發要積極爭取國家或上級政府的扶持資金;或轉讓資源開發經營權,多方爭取區外、境外的旅游資源開發資金,有選擇地、有重點地開發一些受市場歡迎的旅游資源項目;同時,還要進一步改善交通條件,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並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使地方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

  3.價值高,區位、經濟條件差:特色開發模式

  這類旅游資源地的資源價值高,加之常年“深處閨中人未知”,往往帶有很強的神秘色彩,對旅游者有很強的吸引力,但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差,旅游者的可進入性差,加之地方經濟落後,導致旅游資源開發成本加大。這類旅游資源大多處於未開發或初步開髮狀態。其開發的關鍵在於改善進出交通條件,故將改善區域交通條件作為突破口,同時,應有選擇地開發一些高品位的、有特色的旅游資源,開展一些市場針對性強的特種旅游活動,並逐步配備相應的服務接待設施,進而培育和改善旅游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4.價值低,區位好,經濟條件好:參與性游樂開發模式

  這類旅游資源地由於區位條件和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因此具有發展旅游業的社會經濟基礎,但缺少高品位的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時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去彌補旅游資源貧乏的劣勢。在註重利用現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可開發建設娛樂型、享受型、高消費型的旅游開發項目。如參與性較強的主題公園類等人工旅游景區點,像游樂園、娛樂天堂、歡樂谷等。同時,還應看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高,居民消費能力強,旅游資源開發要註意完善旅游活動所需的各種配套設施,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需要。

  5.價值、區位、經濟條件都一般:稀有性開發模式

  這類旅游資源地無明顯優勢,旅游資源價值、地理區位、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都屬於中間狀態。旅游資源開發時,要註意對旅游資源進行分級評價,重點開發周邊市場所缺少,且可能受游客歡迎的旅游資源項目,創造區域內的拳頭旅游產品,還要進一步改善區位交通條件,提高旅游服務質量,贏得市場贊譽,同時加強對外宣傳和促銷,逐步樹立鮮明的旅游形象。

旅游資源開發的方式[2]

  根據旅游資源的性質和開發目的,旅游資源開發包括新建、利用、修複、改造和挖掘提高5種方式。

  (一)新建

  新建即憑藉當地的旅游資源特點,建立新的旅游景區、景點或主題公園,建設一些必要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以增加區域旅游吸引力,滿足旅游需求,推動地方旅游業發展。這種方式,重在創新,貴在特色,必須創造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的景物。

  (二)利用

  利用指利用原有的並未被認識到的旅游資源,通過整理、組織和再開發,並使之成為旅游吸引物的一種開發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旅游需求及消費行為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所以,根據人們需求的新變化,開發利用以前未被認識到的旅游吸引物,使其成為新的旅游景點。如工業旅游、科技旅游的開展,使西安的衛星測控中心,陝西閻良的飛機製造公司成為新的旅游熱點。

  (三)修複

  由於自然或歷史的原因而被損毀,但又有很高藝術、歷史文化或利.學研究價值的旅游資源,經過對其進行整修、修複或重建,使之重新成為可供旅游者參觀游覽的景點。

  (四)改造

  投入一定數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現有的但利用率不高的旅游景觀旅游設施進行局部或全部改造,使其符合旅游市場需求,成為受旅游者歡迎的旅游吸引物的一種開發方式。

  (五)挖掘提高

  對已被開發但又不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的旅游吸引物,需要深入挖掘,增加一些旅游設施和新的服務,提高其整體質量,再生出新的旅游吸引力的一種開發方式。

  以上5種開發方式並無嚴格的明顯界限,難以截然分開,通常是結合現狀與需求,根據具體的旅游資源狀況,確定具體的開發方式及其組合。

旅游資源開發的程式[5]

  不同的旅游資源開發,由於其目標市場定位、旅游產品定位和游客的旅游方式不同,具體的開發過程也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旅游資源開發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式來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一般可按5個步驟(圖)來實施開發。

旅游资源开发流程图

  一、確定開發項目

  確定開發項目就是根據當地旅游資源的特色,旅游市場需求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選定要開發的旅游資源項目,並對未來開發工作有一個初步的構想。這是旅游資源開發工作的起點。選定資源開發項目的基本依據是:旅游市場需求趨勢,區域旅游資源特色,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旅游業發展的主體形象等。

  二、可行性研究

  進行可行性研究就是要論證項目中所涉及的旅游資源或旅游項目,是否具有開發前景,是否具有開發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論證是建立在廣泛、深入地實地勘察調查,以及科學地旅游資源分析評價和其他相關因素的客觀測評基礎之上的。它不僅要研究現實的旅游資源質量、開發條件、開發的必要性、建設的可能性,而且還要對開發前景做出科學地分析與預測。如果項目可行,則進入下一步工作,否則將重新確定新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結論直接影響到一個項目的命運。認真、細緻地進行可行性研究,是旅游資源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5個方面:

  1.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

  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是一項摸清家底的工作,其目的是瞭解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質量、數量、優勢與劣勢等,作出客觀、定量、科學的評價,以便為該地區旅游業發展和旅游總體規劃提供參考依據。此項工作一般可按國標《旅游資源調查、分類與評價》來進行。

  旅游資源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旅游資源的種類、性質、數量、體量、特色、結構與空間分佈等。對於自然類和人文類旅游資源,在調查前述內容的基礎上,前者還應解釋其成因及演變;後者還應查清其歷史淵源、演替以及文化、藝術特征等。

  旅游資源評價是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旅游資源及有關條件進行深入地剖析和研究。具體是指運用定性、定量兩種評價辦法分析評價。評價資源要素價值(觀賞游憩,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珍稀奇特度,規模豐度與概率,完整性等)、資源影響力(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適用範圍)和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等,評定旅游價值、功能、空間組合特征及旅游容量旅游資源評價的結果對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和旅游地建設與發展都將產生直接影響,是判斷項目可行與否的重要依據。

  2.旅游資源地社會經濟環境分析

  旅游資源開發不可能孤立於當地的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之外,必然要與周圍環境發生聯繫。一方面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外部環境的優劣,反映了進行資源開發的能力、實力和條件;另一方面當地的社會經濟環境則反映了對資源開發提供的保障情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旅游資源開發的巨集觀條件。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很難順利進行。所以,在一個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正式啟動之前,必須對資源所在地的社會經濟環境進行科學的分析。

  資源所在地的社會環境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當地居民旅游觀念,對旅游開發的態度;當地政府對旅游開發的支持力度;有關旅游的法規政策;發展旅游業可能帶來的文化、社會影響;就業影響;旅游資源地容量;生態環境容量旅游者心理容量以及開展旅游活動的外部大環境等。

  旅游資源開發是一種經濟行為,要求資源所在地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資源所在地的經濟條件分析包括對當地經濟現狀(如GDP人均GDP,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物價指數,購買力,交通,通信,水電設施等)和發展潛力分析,對資源開發的經濟支持、保障能力的評價,以及經濟影響評價和控制分析等。

  3.客源市場分析

  旅游資源開發成功與否主要是看開發後目的地能否吸引一定數量的游客。因此,旅游資源開發可行性研究最關鍵的問題之一便是對客源市場的分析。客源市場分析首先要求調查研究客源地的地理位置、與目的地的距離以及區域特征;客源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狀況;每年居民的出游率、出游人數和人均消費;主要出游目的動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特征和愛好;公眾對旅游活動的態度和參與興趣;客流量的季節性變化;旅游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如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等。這部分內容往往是通過實地調查才能獲得,這項工作既耗時又費錢,但卻非常重要。其次是研究市場制約因素,如旅游產品空間競爭力,市場競爭態勢等。最後預測客源市場的游客數量、人均消費、消費總值等。

  4.環境影響分析

  旅游資源開發必然會對資源地的周圍環境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因為資源開發項目的實施要修建旅游交通設施(如道路、營運車輛、索道甚至觀光電梯等),游樂設施,游憩設施,餐飲、住宿、購物設施,給水、排水設施,環保設施,通信設施等物化建築物和構築物,必然會對資源地環境產生不可避免的開發性影響;二因為項目開發建成後旅游者群體性進入旅游區,其旅游活動也會對目的地的環境產生影響。這兩種影響從開發角度講應減少到最小程度,但一些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要分析和評估這種影響的類別、大小、程度、範圍以及可彌補的措施等。如果是對環境的影響太大,或可能造成不可輓救損失的項目,則應從可行性方面提出質疑,停止項目開發,或另選方案。一般,環境影響分析要從定性、定量方面提出明確意見。

  5.投資和效益分析預測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保證。吸引資金投入的主要因素是資源開發後的可觀的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旅游投資消耗多、風險大,資金籌措往往比較困難,通常是可行性研究看好的資源開發項目更容易獲得足夠的投資。

  投資總額的估算一般要根據資源開發的具體項目,如交通、游樂設施、基礎設施、環保設施等,分類計算出投資額,再彙總出投資總額。這項估算一定要準確核算當地的原材料價格以及建設費用,使估算出的數據具有可信度。進行投資效益評估時,要利用從客源市場分析中獲得的年游客預測人次規模、人次消費金額,年人均消費水平等資料,根據預算投資額,資金流動周期,從中核算出旅游收入總額、投資回收期限、投資回收率和贏利水平等。

  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是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投資回收率高、投資期限短的開發項目常被視為可行性較好的項目。經濟效益雖然是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可行性論證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也有一些項目的建設不完全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而是為了取得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或為了實現某種特殊目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應首先明確項目建設的目的,目標不同,評價標準也會有所差異。

  效益分析既指經濟效益分析,又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分析,主要包括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物、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國家或區域間的文化、科技和信息交流等。

  只有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才是可行的、具有開發前景的。以上5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滲透,是綜合判斷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是否可行的具體標準。5個方面的分析研究構成了研究報告的總體框架結構,最終形成可行性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 1.0 1.1 周敏慧.旅游概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06
  2. 2.0 2.1 張超廣.旅游學概論.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7
  3. 李雲霞,李潔,董立昆.旅游學概論:理論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4. 4.0 4.1 高峻.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
  5. 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著.旅游資源開發.科學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KAER,泡芙小姐,连晓雾,Yixi,林巧玲,Lin.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旅游資源開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3.104.19.* 在 2016年12月18日 15:25 發表

條理清晰,幫助大大的,旅游資源開發的確是一個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研究課題。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