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外商投資[1]
外商投資是指包括港、澳、臺地區以及外國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本數額。
外商投資的特點[2]
1.外商投資的區域擴大
改革初期,外商投資的區域基本上集中在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以後逐漸向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擴展,1997年外商在我國東中西部實際投資比重為87%、9.9%和3.1%
2.外商投資項目規模擴大,跨國公司投資增多
外商投資平均規模由80年代初期的122萬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7萬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00萬美元。截止到1997年,世界著名的500家大型跨國公司已有200多家在華投資,這對擴大我國外商投資的整體規模和帶動我國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有較強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初期,外資投資領域僅限於工業和建築業,經過發展,外資已覆蓋了農業、工業、交通、郵電業、商業零售業、飲食娛樂業、金融保險業等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和部門,在國家政策吸引下,外商投資農業、交通郵電及零售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到1997年這些行業吸收外商投資占總額的比重分別為0.5%、3.7%和3.1%。投資的產業結構已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我國吸引外資的方式多樣化在直接引進外資的同時,吸收間接投資方式也呈多樣化。
吸引外商投資的意義[3]
一、有助於吸收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
在新經濟風靡全球的形勢下,中國要加快新經濟在國內發展的步伐,抓住新經濟的機遇,必須藉助國際風險資本的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證明,吸收外商投資是引進先進技術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外資引進的同時帶進來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產業升級,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外商投資企業引進的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在相互競爭和配套協作中推動了國內相關工業的技術進步,加快了中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步伐,促進了機械、電子、通訊、汽車、化工、輕工、紡織、建材、醫葯、食品等產品的更新換代,從技術水平到生產工藝都有了明顯進步。某些領域通過吸收外資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形成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大大縮小了中國在產品、技術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外商投資企業不僅本身引進技術和設備,而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很多配套企業的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中國要發展新經濟,就要加大在信息產業、生物工程、服務貿易等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需要規模大,並且存在一定風險,需要既有實力又有經驗的投資者來帶動這些產業的投資,促進其在中國的超常發展。如漢鼎亞太公司投資7000萬美元接手了上海的半導體項目,成為當地最大規模的先進技術項目。吸收外商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既滿足了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迫切願望,也符合中國市場換技術的利用外資方針。採用風險投資吸收外商投資有助於藉助跨國公司的力量來發展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有助於調整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
引導外商投資於高科技產業是我國吸收外資的一個基本原則,主要目的是推動高新技術領域吸收外資,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外商三資企業的投資方式由於風險集中,傾向於投資收益穩定的傳統產業,對新經濟產業的投資意願相對低落。而風險投資採用機構投資方式,有一套完整的規避、分散、化解風險的辦法,並且將專門引導外商投資於設備配套和尖端科技產業,推動中國產品進入全球設備配套和高技術產業市場,這將帶動相關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其規模效益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得到擴大,推動軟體、信息、網路以及汽車、機電、生物、化工、紡織等龍頭產品的發展。通過引進外商的風險投資將大大加速這一進程。外商風險投資的增加,將促進大量新產業的發展,擴大出口,提高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使中國經濟始終充滿活力。
三、有助於借鑒國外風險投資的先進管理經驗
外國風險投資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外國風險投資機構進入中國後,將完全按國際上風險投資的慣例行事,對項目的選擇、項目的退出方案,都有嚴格周密的科學論證,有一個嚴格的、量化的項目評價體系。外國風險投資機構在中國的實際運行發展順利,收益可觀。如在華的金蝶軟體2001年2月15日在香港掛牌上市,使投資者1DG投資的2000萬元人民幣,按市價收益5倍以上。這將對中國的風險投資業產生積極的示範效應,有助於帶動中國的風險投資事業儘快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