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旅游資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自然旅游資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資源。在由各種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所生成的自然環境或自然景觀中,凡是具有觀賞、游覽、療養、科學考察或藉以開展其他活動的價值,從而能夠引起旅游者來訪興趣者,都屬於自然旅游資源的範疇。[1]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2]
1.原生性
自然旅游資源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一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以及地質條件下自然生成的,無論多麼令人驚嘆的自然美景都是大自然的原創,是天生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人工雕琢為手段。
2.地域性
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條件,產生的自然景物自然也是不同的,一些地方的自然景物是由於其特有的地質條件或是氣候條件形成的,在其他不具有相同氣候或地質條件的地方就不可能出現。
3.豐富性
自然旅游資源包括的範圍廣,內容十分豐富。地球上的岩石、水、大氣和生物都可以構成自然旅游資源。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人類以前不能到達的地方也成為旅游資源,被開發成相應的旅游產品,比如深海中的珊瑚礁、各類深海魚類和海中的各種動植物都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使自然旅游資源更加豐富。將來,科技的發展還將使人類的旅游空間更加擴大,自然旅游資源也將更加豐富。
4.季節性
自然旅游資源具有季節性特征,一些景觀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才能出現,比如霧凇、香山紅葉、竹林等景物都有明顯的季節性,只有在適當的季節才能夠欣賞到。
自然旅游資源的分類[3]
自然旅游資源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很多分法,在眾多的分法中最具有指導性的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國家旅游局資源開發司於1992年頒佈的《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範》(試行稿)中提出的分類方法。按照此方法,自然旅游資源被分為三類(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每類又細分為若幹項,共26項。
這裡以此為分類依據,把自然旅游資源分為以下幾類,每類又各分為若幹項:
1.地質類旅游資源:典型地質構造、典型標準地層剖面、岩石礦物、冰川活動遺跡、古生物化石、火山和地震遺跡、海蝕和海積遺跡。
2.地貌類旅游資源:按地表形態分為山嶽、高原、平原、盆地;按岩石性質分為花崗石、丹霞、流紋岩、熔岩、岩溶;按規模分級分為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
3.氣象類旅游資源、氣候類旅游資源:雨、雲、霧、雪、旭日、夕陽、霞光、佛光、海市蜃樓、霧凇、物候。
4.水文類旅游資源:江河、湖泊、海洋、泉水和瀑布。
5.生物類旅游資源:古木異卉、森林景觀、觀光農業、觀鳥類、野生動物、海洋動物、鬥獸、動物“智力表演”。
6.太空類旅游資源:太空遨游、宇宙星體、天文觀測、隕石。
自然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2]
自然旅游資源包括所有自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工設計和規劃的自然旅游景觀,如山水景觀、動植物景觀、各類地形地貌景觀等。自然旅游資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天然性,它們是天然生成的,完全是大自然的傑作,無論是以奇松、雲海、怪石、溫泉而美冠天下的黃山,還是以雄奇險峻著稱的華山,或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堪與西子媲美的杭州西湖,不管它們擁有著多麼優美的風光和獨特的氣質,也都是自然生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麼這種天然生成的自然旅游資源是否不具有文化內涵,或者說,在自然旅游資源的美感內容和審美價值中,是不是就沒有文化的因素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自然旅游資源,即便是遠離人們生活範圍的地理空間中的自然旅游資源,其審美內容和價值中也一樣包含有文化的內容,也就是說,文化是構成自然旅游資源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自然物之所以會成為具有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旅游資源是因為它們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
人們對於山峰的審美要求是雄、奇、險、秀、幽、曠。雄,指的是高大巨集偉的形態特征,絕對高度或相對高度很高,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受。奇,指的是別具一格,稀有罕見的造型特點,如黃山的雲海、奇松、奇石,都是在別的地方很難見到的。險,指的是山體陡峭,懸崖高深或道路艱險難以攀登,如黃山的鯽魚背,華山的陡峭險峻等。險,之所以也能成為山峰美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僅在於這樣的山峰景色不多見,不為人們所熟悉,同時也在於這樣的山峰以其特有的姿態向人們傳達著某種挑戰信息,戰勝這樣的險峻山峰時人們會感覺到勝利的喜悅和自我超越的信心和自豪感。秀,指的是山峰的整體形象,從色彩、形態和環境特征而言,表現出秀麗、柔和的美感,令人身心愉悅。幽,是指景觀具有一定的景深,且靜謐清幽。曠,是指自然景物具有空間上的曠闊。一望無際,觀之令人心胸開闊,胸臆舒張。擁有以上特征的山峰會被認為是美的。自然旅游資源的外在形態、體量、色彩等方面與人們對山峰之美的評價和要求相契合,才具有吸引人們前去觀賞游玩的力量。
除了形體的美感之外,自然景觀還可具有色彩美、音響美、動態和靜態美。比如,蔥蘢的山野不僅形體高峻,氣勢雄偉,而且色彩明麗,光線在山林間游動,在樹木的疏密之間呈現出光線強弱的對照,蔥綠的山林印著色彩鮮艷的山花野果;高聳的山峰靜靜屹立,與跳蕩的溪流,飛濺的瀑布,搖曳的枝葉,共同構成動靜相宜、色彩繽紛、明麗有致的自然美景。
自然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其外在的形色之美,地球上存在的自然物種類眾多,數量巨大,山峰、河流、林木花草等遍及世界各地,但並不是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片樹林都被當作旅游資源來對待的。一些山川峽谷、溪流岩石成為旅游資源,另一些則僅僅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可以說,對自然旅游資源的選擇是經過了人們的取捨的。那些經過人類的選擇和取捨而被認為是自然景觀或是自然旅游資源的景觀是因為它們是美的,而美的標準首先是對人類無害,其次是在形態、色澤、聲音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感官的舒適,並由此而引起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悅,因而被認為是美的存在。
自然旅游資源中,人們對其價值的大小的認定也是不同的。“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中國山峰無數,而五嶽最美,黃山之美更勝五嶽。一些自然物之所以被選擇作為旅游資源,是因為它們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可以滿足人們的不同層次的審美需求。高峻、挺拔、林木蔥蘢富有個性的山峰被認為是有很高價值的旅游資源,一些高度普通、山形一般的山峰,其旅游價值就相對較低。
(二)自然旅游資源在長期的存在過程中已經和人的歷史、活動發生了密切的聯繫,深深地打上了人文的印記
形貌之美只是自然景觀美的一個層面,自然景觀除了形色美之外,還包含著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華大地上屹立著的山峰,流淌著的河流見證了五千年的風雨,很多的自然旅游資源都和歷史人物和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繫,於是,原生自在的自然旅游資源中印上了歷史的蹤影,滲入了歷史文化的血脈。如五嶽之首的泰山,由於歷史上秦、漢皇帝的封禪活動和歷史上眾.多著名事件和人物的影響,遺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這些眾多的歷史遺跡和人物事件早已和泰山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造就了泰山深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成為泰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使泰山的美更加深刻而豐富。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歷史上一直游客甚眾,其中不乏著名的歷史文化人物,如蘇軾、林逋、白居易等,這些歷史名人的遺蹤遺跡如今都成為西湖美景的內涵,增加了西湖人文美的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已經成了評價其價值的重要標準和依據,歷史文化內容越是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在人們的心目中越值得前去觀賞,其價值也就越高。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山水自然的價值評價則有“山以賢稱,境緣人勝”(元王惲《游東山記55),這是對中國傳統山水自然審美心理的總結和概括。
(三)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等民間智慧融入山水之中,形成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內涵
黃山上的奇石、奇松是黃山美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奇石奇松的審美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們擁有奇特的形態姿勢,更令人享受的是它們擁有的貼切、傳神的名字,如迎客松的名字使一棵枝葉伸展的古松在人們的眼中成為一位伸展著臂膀,熱情地歡迎四方來客的好客主人,不僅讓人看到松樹形態的美,更能令人產生親切之感。其他名稱如蓮花峰、石猴觀海、仙人下棋等等形象的名稱極其準確地把握了景物的美感特征,提示人們更好地欣賞風景。這些名稱是人類的創造,是融會在自然景物中的文化內容。不少的山卅景物都有相應的神話傳說與之相對應,如西湖和白蛇的故事,黃山和黃帝的傳說等等,都為自然旅游資源註入了文化的內涵。
(四)傳統的審美思想經過長久的積澱,賦予了自然旅游資源文化的品格
自然景物雖然是客觀的存在,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但是對自然景物的審美卻不能離開人的感受。中國的旅游歷史很悠久,歷史上出現了眾多的旅行家和自然美的熱愛者,對自然景物的審美評價非常豐富,在自然旅游資源的審美評價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烙印,傳統的審美觀念融人到自然景觀之中,成為自然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古代中國的旅行家和旅游熱愛者們以深邃的洞察力領悟自然界無言的啟迪,並將他們的感悟傳給他人,傳給後人,給自然的美註入了新的血液和靈性。
比如孔子的君子比德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將儒家對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評價和對山水之美的評價緊密結合,兩相對應,從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水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物,而是具有人的仁智之性的人格的自然。孔子的這一山水審美的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生活、成長的人們,在評價自然美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以倫理、哲學的眼光去關照。於是,松的頑強,竹的堅貞,梅的孤傲,菊的清高,蓮的純潔……都成為其固有的品格,成為其美感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它們的形色姿態之美融為一體。
自然現象所表現出來的自由精神也成為自然美的重要內涵。天生自在的景物蘊含著共同的生命質素——自由精神,鳥展翅高飛,魚游潛從容,都是自由的生命的生動註解。而自由也正是人類執著的、不曾放棄的追求,在人們走向自然,追求自然美的旅游活動中包含著一種潛在的精神文化行為,那就是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