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開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旅游開發(Tourism Development)
目錄 |
旅游開發是指根據當地條件,運用適當的資金,通過科學的調查、評價、規劃、建設、經營等,使未被利用的資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在深度上和廣度上得以加強,並對資源、市場、產品、商品、人才等進行綜合研究,確定發展方向,搞好相應設施配套的過程,以創造更佳的經濟一社會一生態效益,使旅游業在區域內得以建立、完善和提高。[1]
旅游開發的特點[1]
同其他產業的開發相比,旅游業的開發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系統性和層次性
旅游業是一個多要素組成的複雜物質系統,概括起來講,大致包括旅游功能系統(食、住、行、游、娛、購六大要素系統)和旅游目的系統(經濟、環境、文化系統)。只有在堅持系統原理的前提下,才能正確處理和協調好旅游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此外,旅游開發是將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建設、經營等進行綜合研究的技術和實踐過程,其本身就是一項系統的開發。旅游卉發的層次陛主要表現在地理空間上,如旅游區域、旅游區、景區、景點之間的空間關係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層次性,從而構成了不同空間層次的網路體系。
2.動態性和超前性
旅游開發應根據制定的相應的旅游規劃來進行,甚至應表現出更強的靈活性。在開發的過程中,它們需要經過不斷地開發和再開發,以鞏固、改善和提高旅游吸引力,延長其產品生命周期,旅游開發動態性還表現為旅游資源的不斷創造過程。其他資源要以自然存在現狀和蘊藏數量為開發依據,如水力資源有多少千瓦,木材蓄積量有多少立方等,而旅游資源開發,除自然環境為人類歷史提供的數量外,還可根據各地的游人需要和多種條件,進行人工“創造”。即使是自然和歷史提供的旅游資源,也需要人工景觀加以點綴、充實、扶持。有些在當時看似普通的事物,若開發得宜,也可變成旅游資源,如香港將水牛耕田,日本將百歲老人都列入旅游項目。旅游開發的動態性和超前性要求人們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問題上能夠適應形勢需要,獨出心裁,不斷提高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創造旅游的新內容、新形式,使旅游資源開發向深度、廣度發展。
3.可操作性和導向性
旅游開發既是一個技術過程,又是一個實踐過程,指導旅游地建設和應用於實踐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它必須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未來旅游業的發展必然導致競爭的加劇和個性化需求的增加,旅游開發導向就成為旅游地的核心問題。旅游開發導向是由區域的旅游資源結構和客源市場結構供需雙方所決定的,包括了旅游產業定位、旅游地形象、產品結構、市場功能(市場定位、可靠性、聲譽等)和經營主題等,重點是確定旅游地的發展方向。導向性越明確,旅游開發的可操作性就越強,旅游地的個性也就越突出。
4.重覆性和永續性
其他資源多數不能重覆利用,如某種礦藏開采完它就被消耗掉了;森林被砍伐後,它就不復存在了(土地資源、光熱資源等例外)等,而旅游資源則恰恰相反,在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可以長期反覆利用,在某種情況下更因利用率高,或被某知名人士利用過而身價倍增。例如有些旅游者在選擇游覽對象時,往往受當時社會風氣所左右。若某知名人氏曾到某地,定然紛紛效尤,名人的評價或題詠也成為他人關註的事物。當然,所謂長期反覆也有一定限度,因為事物都有發展變化和衰老消亡的過程。因此為了延長旅游資源的利用價值和時間壽命,關鍵是保護。
5.綜合性和複雜性
其他資源開發多為單一性質,如森林資源開發,主要是林業系統的採伐和加工工作,礦產資源主要是地質、石油、煤炭等部門的採掘工作等,而旅游資源的開發卻比較複雜。首先它涉及許多企事業單位和部門,需要這些部門配合和支持。例如為了促使旅游資源具備可進入性,就需要解決交通運輸問題;大量游人涌入某城市,那麼這個城市就需解決游客的吃、住、行、玩、買等問題;服務、接待、社會治安、檢疫、外交等方面的工作都得跟上去。也就是說,旅游資源的開發,意味著工、農、交、商及市政建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宣傳、外交等部門都要協同相助,形成一個以旅游為中心的綜合服務網。只有這種綜合性的開發活動,才能使旅游資源有效地被利用。
據上述旅游資源開發的特點,我們可總結出幾條原則,作為開髮指導思想:①突出重點,優先開發。②著眼未來,分期建設。③註意突出民族特色,增強地方色彩。④個性鮮明,豐富多樣。⑤掌握市場原則,註意旅游市場的變化。
旅游開發的內容[1]
旅游開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旅游產品開發
旅游產品開發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並建立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旅游產品開發的時間維度即程式,通常可以將其分為設想、選擇、樣品、總結和檢驗等五個階段;旅游產品開發的空間維度即內容,它包括旅游地域的開發、旅游線路設計與組合及旅游景點開發建設等內容。由於旅游產品的構成具有複雜多樣性,不同的劃分標準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旅游產品的結構特征,從而為其開發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因此,旅游產品開發應建立在對旅游資源和客源市場的準確把握之上。
2.旅游客源市場開發
旅游客源市場開發是指旅游企業為了實現旅游產品的價值而進行的一系列占有、擴大客源市場的相關活動。它包括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充分發揮現有市場的潛力,提高對現有市場的占有率;二是開拓新的旅游市場。旅游客源市場開發要在明確旅游市場戰略目標的前提下進行市場調研和預測,瞭解市場需求和產品競爭對手,分析市場環境和選擇目標市場,確定合適的市場營銷組合,為企業確定業務範圍和領域提供依據,也為最終開發出高質量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社會一環境效益奠定基礎。旅游客源市場開發的重點工作主要是藉助市場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旅游客源市場的調查、預測、細分和目標市場的選擇等。
3.旅游商品開發
購物是旅游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購物旅游發展的巨大潛力決定了旅游商品開發必然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由於旅游商品具有種類繁多、多重性能(紀念陛、藝術性、地方性和實用性等)、附加值高及針對性強等特點,這既給旅游商品開髮帶來了難度,同時也創造了機會。因此,旅游商品開發必須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深入挖掘商品內涵,細分市場並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在旅游商品開發中還包括一項重要的內容,即旅游購物網點的佈局,它應與不同空間層次上的旅游區(大到旅游區域小到景區景點)的佈局銜接起來,保證旅游交通的方便性和可達性,最大限度地方便旅游者購物。
4.旅游人力資源開發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是指按照旅游業發展的需要,發揮、提高、定向、強化人力資源,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本身體質、智力、才幹、意識觀念和道德原則等,合理配置、各盡其才,實現旅游勞動投入和旅游經濟產出的高效率。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是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開發,從人力資源構成上看可以將其劃分為旅游管理經營人才的開發、旅游技術人才的開發和旅游服務人才的開發,從社會屬性上看又可以劃分為個體人力資源開發和群體人力資源開發,其任務包括科學地瞭解和評價旅游從業人員,積極造就和合理使用旅游從業人員,以及實現旅游人才的有序流動和調配,其核心內容包括制定旅游人力資源計劃、進行旅游人力資源的培育、合理組織旅游人力資源、引進旅游人才和留住旅游人才等幾個環節。
旅游開發的原則[2]
儘管不同的旅游開發區根據自身的特點,都有各自特定的開發原則,但就整個旅游開發工作而言,還是存在著一些都應遵循的共性原則。
一、特色化原則
特色是旅游開發的靈魂,是旅游產品生命力的體現。沒有特色就沒有差異,就不能激發人們的旅游興趣。因此,旅游開發要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異”的開發方針,突出自己的特色。從一定程度來講,特色等於吸引力等於效益,這是旅游開發的中心原則。
(一)堅持特色化原則,首先要突出自然資源本身的特色
旅游開發首先須挖掘當地特有的旅游資源,從戰略上認識到所擁有資源的優勢,並通過開發措施強化其獨特性,從而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完整、獨立的旅游形象。如桂林的山、九寨溝的水、內蒙古的草原、哈爾濱的冰雪、海南島的陽光沙灘……都有其令人難以抗拒的個性魅力。
(二)堅持特色化原則,還要在開發中突出民族特色,增強地方色彩,努力反映當地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風情、民族習俗、民族文化,是旅游開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拉薩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納西族歷史悠久的古樂和象形文字、郭亮村原始古樸的山村風情……都讓人產生魂牽夢縈的不解情懷。
(三)堅持特色化原則,還應開發本土化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游消費彈性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旅游要素。優秀的旅游商品應具備紀念性、觀賞性、藝術性、趣味性、知識性和獨創性等要素。除此之外,旅游商品更重要的還是要突出不同景區的特色,即要求旅游商品儘可能地“本土化”,賦予深厚的地方文化內涵,使之成為景區形象宣傳的活廣告,使游客能夠“睹物生情”,回味美好的旅游經歷。
二、市場化原則
市場化原則,是指在市場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準確掌握市場需求及其競爭力,結合旅游資源特色,確定開發的主題、規模和層次。同時還要根據旅游資源的冷熱原則,預測未來的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對旅游項目做出合理的開發實施序列。當前,我國的旅游者對旅游項目的多樣性、娛樂性、參與性和體驗性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旅游開發中就應當多設置參與性、娛樂性強的項目,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贏得好的經濟效益。
市場總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這使旅游開發不應僅局限於客源市場的現實需求的滿足,還應把握市場的各種形成要素,瞭解長期的發展方向,預測潛在需求的變化趨勢,從而用一種動態、連續、長期的發展戰略進行旅游開發,並使該項工作富有前瞻性和應變性。
市場化不僅要考慮到國內市場,還要考慮到國際市場。現代旅游活動早已突破國界的阻隔成為國際性的人群流動,國際化是現代旅游產業的一大特點,也是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旅游項目設置要關註國際旅游新潮流,關註旅游發展的新動向和新的增長點。同時,項目設置還要符合中國國情,超越中國市場需求的項目是無法在本土生存下來的。
三、保護性原則
保護性原則是指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制訂保護資源的切實方案,防止資源原貌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實現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旅游地過度開發及此後旅游者的紛至沓來,無疑會或多或少地給旅游資源帶來不利影響旅游資源遭受破壞後,一部分會自然恢復,但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及較長的時間,如植被的恢復;而另一部分則根本不可能恢復,如山體、洞穴、古生物化石及人文旅游資源中的文物古跡,一旦遭到破壞,旅游資源乃至該區域的旅游業將遭受致命的打擊。因此,保護工作應放在開發工作的首要地位,通過開發,有力地促進旅游資源的保護,保護的成果又會使旅游資源質量提高、吸引力增大,從而促進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對於人文旅游資源,要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既要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又要註重地方文化的保護,防止旅游地人文特色的退色和喪失。在設計文化旅游產品時,一定要遵循文化的地方性、歷史性、民族性和傳統性,防止隨意製造偽文化、假文化。
2.對於生態旅游資源,一定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控制旅游範圍和規模,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及其環境。例如,加拿大一般將生態旅游地分為野生保護區、荒野游憩區、密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四大類。科學合理的功能分區和相應的保護措施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是指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圍繞重點項目,挖掘潛力,逐步形成系列產品和配套服務。其中尤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開發建設:
(一)游覽內容知識化
2l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有學者指出,“旅游經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知識經濟”。隨著國民素質及其知識層次的提高,游客對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旅游景區開發也要力求做到科學性、知識性與觀賞性的統一,使游人在游覽觀光的同時,能夠得到知識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如一些珍稀動植物知識,一些地理地質、氣候氣象知識,一些水文土壤知識等,通過展示、解說起到普及和豐富游人科學知識的作用。
(二)旅游服務標準化
旅游經濟是服務經濟,是人對人、面對面的服務,因此,服務質量是旅游業的生命線。制定和貫徹落實相關服務質量標準,將旅游服務標準化工作作為切入點,加強旅游質量監管,從根本上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促進改善旅游環境,才能推動旅游業健康發展。
(三)建築設施景觀化
在旅游景區開發中,每個景點中的建築設施都應作為景觀的組成部分來對待。應運用工程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建築與小品、佈置園路、設置水景等途徑創造“園林化”、“景觀化”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區域。景區建築樣式要儘可能地不雷同、不重覆,要勇於創新,標新立異,不斷增加景區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五、效益性原則
效益性原則是指旅游開發應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經濟效益是旅游開發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要實現經濟效益,首先,應解決資金投入問題。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我國旅游業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因素。景區建設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資金,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應堅持個人、集體、單位、政府和外資“五個一起上”和“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不斷制定吸引投資的優惠政策,創造優良環境,提高各方投資旅游的積極性。其次,提高旅游收益的重要途徑就是促進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提高綜合收益水平,即要做好項目投人一產出的科學分析。
但旅游業並非“零污染”產業,只顧追求經濟效益的過度開發就會造成資源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社會治安混亂等負面影響。根據聯合國有關旅游發展的會議精神,旅游開發應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即在滿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當前需求的同時,保持和增進未來發展的機會。其實質是要建立一種旅游業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良性協調的發展模式,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統一。
旅游開發的模式[2]
旅游開發的模式一直是研究者關註的熱點問題。旅游開發先後經歷了旅游資源導向、旅游市場導向、旅游形象導向和旅游產品導向四種模式。在旅游開發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述幾種模式分別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們是旅游開發不同發展時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對現在的旅游開發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旅游資源導向模式
旅游資源導向模式的重點核心集中體現在旅游資源的調查、分類評價以及對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等方面。該模式的開發思路就是從本地旅游資源的基礎情況出發,制訂適合本地旅游發展的開發計劃和進行旅游業發展戰略的研究。旅游資源導向模式的特征包括:
1.旅游資源導向模式主要適用於旅游資源賦存豐富、品位較高的傳統旅游開發地。這種區域即使沒有經過系統的開發,也會由於旅游資源本身的魅力而吸引眾多慕名而來的旅游者。在這種模式的指導下,旅游資源被置於十分重要的位置,旅游開發工作緊緊圍繞旅游資源的分類、評價以及特色分析而展開。因此,此類旅游地開發的重點就不僅在於旅游市場的選擇、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旅游業人力資源的開發,而且在於通過何種方式開發旅游資源使得旅游資源所蘊涵的價值被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來。
2.實行從資源到產品的開發路線。從資源到產品的開發路線是指旅游開發僅從本地旅游資源的賦存情況出發,不考慮旅游市場的需求以及周邊地區的競爭狀況來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而現在採用的大多是市場到產品模式,所以資源到產品的開發路線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主觀性的主體不是旅游規劃工作者,而是旅游地的實際情況。
3.旅游資源導向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區域上。即對旅游資源的深入細緻研究會導致在旅游開發時,以單個旅游資源類型為出發點來強調旅游產品的優化和組合,而忽略區域內各種類型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及區域外部的合作開發,缺乏整體綜合開發的觀念,對市場、政策、開發配套條件等方面的考慮相對較少。
(二)旅游市場導向模式
顧名思義,旅游市場導向模式的重點內容在於旅游市場,並且整個旅游開發都要以市場為研究的核心,一切開發設計都要以市場的需求分析為前提。其開發思路不僅是有什麼資源便開發什麼資源,更重要的是市場需要什麼資源便開發什麼資源,通過市場分析為旅游地提供開發方向,讓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對接。旅游市場導向模式的特征包括:
1.實行從市場到產品的開發路線。旅游市場導向模式的這一特征與旅游資源導向模式實行從資源到產品的主觀性路線是相對的,因而具有客觀性的特點。一方面,旅游開發工作仍然是在對旅游資源的科學調查評價下進行的;另一方面,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是以客觀實際的旅游市場需求為依據的。這樣,旅游地的開發有了市場需求的引導,則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的綜合優勢,通過滿足旅游消費者的需求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實現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在旅游市場導向模式下旅游開發工作者應開闊眼界,有較強的資源組合能力。這是由旅游市場導向模式對市場的強力關註決定的。市場導向模式下的旅游開發不僅註重了本地各種旅游資源的組合開發,而且對區域間的經濟聯動性有了一定的思考,在設計開發時能將區域市場中的競爭與合作有機結合,在競爭中求合作,以合作促發展。
3.旅游市場導向模式的動態性特征。在旅游市場中變化是常態,多變的市場環境、多變的市場需求決定了不同時期開發出的旅游產品是各不相同的。為了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多變需求,旅游開發工作者必須對旅游市場需求的趨勢十分敏感,及時準確地調整開發設計的方案。
(三)旅游形象導向模式
旅游形象導向模式是從系統開發的角度,對旅游目的地進行整體的形象策劃和旅游業發展規劃,它通過對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塑造與提升來達到區域內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目的。該模式關註的焦點問題包括:旅游地的綜合開發以及旅游地的整體形象塑造與提升。開發思路是以旅游地的綜合形象來滿足市場需求。其特征包括:
1.實行資源—形象—市場的開發路線。它要求旅游開發工作者從整體的角度對旅游地進行深入的思考,即將旅游地的主題選擇、形象塑造、市場定位、營銷策劃等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圍繞著一個共同目標而發揮作用。這樣旅游地即可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旅游形象,而這種鮮明的旅游形象一旦投入市場,將獲得人們更多的關註,使旅游地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異軍突起,占據有利的地位。
2.旅游地的開發工作系統化。旅游形象導向模式將旅游地系統的各個部分按照其內在的功能聯繫,組合而成一個開發的整體,並對該旅游地綜合體包括市場、資源、產品、形象、營銷、環境、人力、資本等進行全面系統的開發,使旅游地的開發和其今後的經營與管理達成一致,並促進旅游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這是旅游開發地今後能夠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3.旅游主題形象的塑造具有相對穩定性。從旅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不是受制於客觀環境本身,而是受制於旅游地帶給旅游者認知形象的影響。因此,塑造一個旗幟鮮明的旅游主題形象是開發工作中的另一個關註的焦點。而相對穩定的主題形象,更有利於進行統一的設計策劃和傳播,並通過適當的手段不斷強化、促進和提升它。
(四)旅游產品導向模式
旅游產品導向模式是從區域旅游資源狀況和開發現狀出發,開發出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產品,並引導旅游者進行消費的一種開發模式。在該模式中,人們關註的焦點主要有三個:其一,本地旅游資源的可利用度;其二,開發的旅游產品市場推廣問題;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條,即旅游產品及項目投資的投入—產出或經濟效益分析。該模式的開發思路偏重於旅游項目和產品的創意設計。其特征主要有:
1.實行“市場一資源”相結合的開發路線。該模式主要適用於那些並不具備傳統的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地區,開發者從單純關註旅游資源的分析與評價,轉向對旅游市場的需求重視,進而又轉向以旅游產品為中心的旅游開發。深圳的世界之窗、香港的迪斯尼樂園都是在科學的市場調查與評價的前提下,通過精心的策劃和開發,創造出來的旅游資源——人造旅游景點,並獲得了高額的旅游收益,使兩個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成為新的旅游城市或旅游目的地。
2.旅游產品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特征。既然該模式是立足於旅游產品的開發,那麼在設計產品時必定要與其他旅游地的旅游產品形成差異。如果每個旅游地開發出的都是同質旅游產品,那麼這些同質產品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因此,i旅游開發工作者必須註重產品的創新,不斷推出有個性、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並通過豐富的旅游項目和不斷更新的旅游節慶活動等措施來達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
3.項目投資的經濟性特征。旅游產品導向模式中,旅游產品或旅游項目的開發是核心工作,必然會較其他開發導向模式具有更明顯的經濟性。根據投資經濟學的原理,產品開發或項目投資必然涉及投資年限、回收期、建設規模、預期收益等經濟指標,並且會附帶有旅游項目的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因此,產品導向的開發模式更具有經濟性特征。
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1]
旅游開發對區域的影響自旅游業誕生之日起就產生了,並涉及到旅游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這裡所說的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主要是指旅游開發對區域經濟、區域環境和區域社會文化的影響,即對旅游目的系統的影響。只有科學地對各種影響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正確地認識到旅游開發的作用。
(一)旅游開發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旅游是經濟大流通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國家平衡外貿收支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學、合理、有序的旅游開發會給旅游地帶來諸多正面經濟效應,這些效應正是通過對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體現出來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賺取外匯,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
旅游以非貿易的形式吸引國際旅游者前來消費以實現創匯,由於它很少受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旅游經濟可以自主地根據市場行情提供旅游產品、制定旅游產品價格,從而與其他產業相比使得旅游創匯具有成本低、見效快、獲利高等優點。發展旅游業所賺取的外匯可以用來平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旅游外匯收入對國際收支平衡的真正貢獻是它的凈收入,即旅游外匯收入減去旅游外匯成本或“漏損”後的那一部分。由於旅游漏損的形式多樣且廣泛存在,其漏損程度越大,旅游業在平衡國際收支中的影響就越小。因此,如何減小漏損是一個國家旅游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2.增加稅收,提供勞動就業機會
對於旅游企業來說,實現盈利是其最基本的目標。政府從旅游業發展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主要是以向旅游企業收稅的形式來實現。這些稅收主要包括公司企業及職工所得稅、進出口稅、機場稅、人境稅、汽油稅、煙酒與奢侈品稅、護照簽證手續費及各種執照稅等。
此外,旅游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發展需要賓館、旅行社、交通、郵政、電力、購物場地等配套設施為其服務。這些配套設施的投入使用需要大量的人員,這就為社會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旅游業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旅游淡季,許多人必須尋找其他就業機會,其中一部分人將面臨季節性失業。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本地經濟結構的調整
發展旅游業能帶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還能夠促進旅游地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旅游地為了滿足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需要,必須調整原來的經濟產業結構,使之與旅游需求相適應。調整和改變力度較大的首先是為旅游業直接提供旅游消費資源的領域,如交通、通訊、建築、輕工、農業等。隨著這些領域的發展,又要求其他領域的發展與之相適應,從而改變原來經濟結構和產業佈局。由此可見,旅游業的發展將帶來第一、二、三產業的全面調整。
旅游業的發展在帶來正面經濟效應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經濟效應。旅游業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等特點,吸引了社會上大量閑散資金的投人。但一些政府部門和投資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在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盲目上馬開發旅游資源,造成過度超前開發,結果導致了旅游資源的嚴重破壞,進而影響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開發對區域環境的影響
旅游環境是影響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一個旅游區旅游總體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影響一個地區旅游開發潛力的重要因素。旅游開發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可能給環境帶來破壞,又有可能促進當地環境管理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旅游與環境之間存在獨立、共生和衝突三種關係,旅游業的發展最終追求的是與環境共生的關係,即旅游和環境保護相互支持,彼此受益,因為良好的環境對發展旅游業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同時旅游開發又能促進對環境的保護。
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旅游開發對區域的環境影響包括對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土壤、植物、動物、水資源、大氣等的影響,對人文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風景區、交通、文物古跡、城市基礎設施等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旅游開發對環境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為: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文物古跡的修複和保護、促進和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改善區域交通條件、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旅游經濟收入為進行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等。旅游開發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為:風景區交通堵塞、景區和城市基礎設施的超負荷運轉、不同形態的建築污染破壞了自然美、旅游地過度頻繁的人口活動可能會破壞土壤結構和植被的生長及生存環境、污染將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大量人口的涌入可能會導致當地居民生活空間的相對變小等。
(三)旅游開發對區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旅游開發對區域的影響除了表現為對區域經濟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表現為對區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同樣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旅游開發對區域社會文化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能夠加強各國、各地區及各民族的聯繫,通過增進相互的瞭解可以消除一些社會、民族、種族等固有偏見;旅游者以其自身良好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介入到旅游地社會中,能對當地居民產生良好的示範效應,達到提高當地居民素質的效果;人們的旅游活動能夠緩解其自身的心理壓力,有助於現代社會的良性運行;旅游活動的開展能夠豐富和繁榮旅游地社會文化生活;有助於旅游地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培養當地人的文化優越感等等。旅游開發對區域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旅游者的不良示範效應在接待地招致反感,導致主客關係的惡化;旅游地居民對經濟效益的片面追求會對旅游地的道德導向和傳統藝術等構成衝擊;大量旅游者帶來的異域文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同化旅游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並有可能使其庸俗化;旅游活動的開展為色情業、賭博業提供了溫床,將會改變旅游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併進而破壞當地社會秩序;旅游地居民與旅游者在經濟收入方面的差距還會引起搶劫、偷竊、欺詐等犯罪活動的發生,這樣不僅會造成當地社會秩序的混亂,引起旅游者和當地人的心理緊張,而且還會因打擊犯罪維持治安而增加政府經費預算,阻礙經濟發展;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旅游業過分依賴外來資金,造成利潤迴流投資國,且本地人實質上既為旅游者服務又為外國投資商服務,所有這些都為“新殖民主義”的提出提供了現實依據等。
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而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複合系統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實現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規劃將是旅游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