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校企合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校企雙方根據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發展市場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共同研究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人才規格、教學計劃、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共同承擔相應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種辦學模式。校企合作有學校層面和企業層面之分。就學校層面而言,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其初衷是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而就企業層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科技力量,利用社會閑散的知識資源,以求低成本、高效益地發展企業。

校企合作的優勢

  首先,校企合作適應社會與市場需要。校企合作,學校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註重學生實踐技能,更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用,學校利用企業提供設備,企業也不必為培養人才擔心場地問題,實現了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是一種“雙贏”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

  模式一:學校引進企業模式

  將企業引進學校後,也就是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就可以在校內實行的"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用,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

  模式二: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 

  實施方式大致採取瞭如下兩種:A、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半,一半在學校上課,一半去企業勞動或接受實際培訓,按學期或學季輪換;B、全日勞動、工餘上課制--學生在企業被全日雇佣,頂班勞動,利用工餘進行學習,通過講課、討論等方式把學習和勞動的內容聯繫起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系統的課程,到企業去是技能提升訓練。西方有些國家,如德國有的職業技術院校就是這種模式,我國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這種模式。

  模式三:校企互動式模式

  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並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

  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促進校企雙方互聘,企業工程師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通過校企雙方的互聘,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技能訓練的過程,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為企業生產產品、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實訓材料費緊缺的矛盾,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

  通過校企合作使企業得到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模式四:“訂單”式合作。

  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學生是由學校選拔的學生和企業招收的員工組成,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於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企業需要進行短期的技能培訓,培訓完後,經公司組織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崗就業。這種合作針對性強,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出來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就業穩定性好。這種合作模式的不足之處就是,學校很被動,培養多少人,什麼時候培養,完全根據企業需要,學校沒有主動權。這是一種初級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專院校運用的比較多。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培養國家事業繼承人的過程,因此教育培養的人才就必須適合社會之需,面向社會,面向市場。

  當前,普通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大多數是重理論而輕實踐甚至無實踐,培養的人才的很難適應當前社會的高速發展。著名教育學家呂型偉曾撰文對我國傳統教育進行了回顧與總結:教學內容死板,教學大綱多年不變;單純的知識教育,舊有經驗的複製,忽視實踐,沒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考試分數評高低;忽視人文教育,沒有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等。

  目前,各地涌現的各類大中專院校,特別是民辦職業教育院校,通過對我國傳統教育的反思,對新教育模式的不斷摸索,逐步形成不同於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採用“技能+學歷”的教育方法,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採用“七分實踐,三分理論”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教育風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職業教育中探索出來的一條新道路。

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1]

  1.保障問題

  穩定、可持續的校企合作教育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各方雙贏乃至多贏的利益分配格局上,而這種穩定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政府來調整和建立,構建校企合作利益補償與增值機制,從根本上來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巨大熱情。就目前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政府的缺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動力明顯不足。這種缺位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在支持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現行的《企業法》《稅收法》等相關法律中沒有與《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等教育法律配套。各地方政府在各教育法規的允許範圍內製訂具體實施條例還非常少極個別的地方有久沒有從法律層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保障機制,對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從法律層面上對各自利益的保護還不夠。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有關稅收優惠的立法規定還非常巨集觀,很少有具體的實施細則。二是缺乏政府的專用資金保障。開展校企合作不僅會增加許多工作量,而且還要增加許多開支,在政府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高校要實施校企合作教育還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很少有專項資金資助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另外,企業在校企合作中也無法像有的國家那樣能夠獲取一定數量基金的支持經費的缺乏問題已成為開展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礙。

  2.觀念問題

  首先,從高校層面來看,校企合作教育觀念還未真正形成。目前,許多高校都開展了形式不同的校企合作教育,但更多的還停留在錶面上,研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其一,高校不願意承擔對傳統的教學管理進行改革所帶來的風險,或者對於需要大量投入的教學管理改革還缺乏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如學生在實習中可能出現安全等種種問題,這些風險可能使得學校管理層沒有動力去改革。其二,高校自身沒有能夠吸引企業合作學科及專業優勢。一般的地方高校在學科、科研及專業技術方面沒有研究型大學所具有的優勢,很難吸引知名的大中型企業同它們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加之沒有政策與資金的保障,地方高校也就沒有迫切需要去開發合作企業,創建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三,高校對培養人才質量的認識問題。工科類專業,以技術見長,通過校企合作教育,可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文科類專業,其專業實踐技能很難在短時間體現出來,學生自己也很難去客觀評價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基於這樣的考慮,有些高校就不太重視這類專業的校企合作教育。其次,從企業層面上來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在實踐中,願意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企業大多是能在合作中獲取較多的經濟利益,而非教育義務。由於政府的缺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不高,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第三,從學生層面來看,部分學生內在需求不足。學生是否願意參與到校企合作教育的過程中,直接會影響到校企合作教育的持續發展。如浙江某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合作企業中能夠堅持三個月的實習比例還不到20%;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同杭州世紀聯華開展“2+1”的校企合作教育,學生有1年的時間在企業中從事生產性實習,由於實習流失率很高,導致校企合作教育很難持續運行。

  校企合作教育最終目的是在培養人,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如果學生本人不願意參與校企合作教育,那麼這種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沒有多大的實踐意義。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運行機制,不僅離不開政府層面的保障,高校、企業需要轉變觀念,還應對學生進行校企合作教育觀念轉變的教育。

  3.運作問題

  首先,政府層面的運作問題。目前,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尚未建立專門的協調機構來負責設計、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項目難以獲得企業主管單位、勞動部門的充分協調。實踐中,校企合作教育還主要是靠高校自己在積極推動與協調。由於政府組織機構的缺位,無法大面積促成校企合作教育的順利進行,也很難全面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平臺。其次,學校層面的運作問題。很多高校沒有建立起與校企合作教育完全適應的組織運行管理機構與制度。大部分學校沒有專門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門,一般都是由教學管理部門監管。沒有設立校級校企合作教育的對口協調性機構,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只是在院原層面進行,這樣,校企合作教育的層次就很難深入。第三,企業層面的組織運作問題。企業組織機構的設置是為了企業經營的需要,企業很少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校企合作教育,多數是由人力資源部門兼職負責或以項目形式開展。企業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校企合作事宜,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校企合作教育的發展。

當前發展校企合作的策略[1]

  (一)在政府層面,創建校企合作教育的保障機制

  1.創建校企合作教育組織協調運行體系

  發達國家一般都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協調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如南韓在文教部設立產學合作科,全面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美國設立了美國高校“大學一企業”關係委員會,負責協調企業、學校和學生三者的關係。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教育,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建立由教育、財政、科技、行業主管、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行業協會等部門聯合組成各級校企合作教育決策與執行委員會等組織機構,由它統一協調校企合作工作,促進校企合作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樣,通過政府的主導,就可以創建由政府、學校、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組織協調運行體系。在這個組織協調運行體系中,可設計校企合作教育決策委員會、校企合作教育執行委員會、項目協調管理平臺、項目運作平臺等四個層次的組織機構。校企合作教育決策委員會由省、市分管領導牽頭召集組成,參與單位有教育、財政、科技、勞動、發改委等部門,組成校企合作教育領導小組;決策委員會是決策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形勢、確定規劃和目標、協調各方資源和利益、制定和落實政策、輿論導向、檢查和推進合作教育工程的進展;必要時,決策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可擴大到企業、學校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的代表。校企合作教育執行委員會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處室成員組成,也可聘請第三方服務機構介入;執行委員會是落實與執行決策委員會確定的規劃、任務與政策,與各個高校、企業主管、行業主管和第三方中介機構的領導人通過研討會、洽談會、工作會等形式,進行確定具體的合作項目、合作伙伴乃至雙贏的保障。項目協作管理平臺是屬於基層組織機構,一般建在高校內,特殊情況也可建在企業里;項目協作管理平臺一般可設由校、企主要負責人參與的項目管理領導小組和校企相關人員組成的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應由高校分管領導擔任。項目運作平臺是校企合作教育項目具體實施的操作組織,項目運作平臺由學校和企業的具體業務部門負責,由項目實際負責人主持;根據項目的內容和時間表,項目運作應以系或教研室或課程小組或職能部門組成團隊,分工合作,精心實施。

  2.創建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

  為增強企業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動力,各級政府必鬚根據現有的法律依據,專門針對校企合作教育制訂法律規範與條例,創建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一是要明確企業在培養和使用人力資源中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明確支持高校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企業應盡的職責。二是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對那些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企業,在稅收上應予以相應的減免,對成績卓著者予以獎勵,吸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比如,各級地方政府應儘快細化關於“企業和個人捐贈,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的政策,制定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稅收減免政策的實施具體辦法;同時,在對教育捐贈實施免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允許把企業教育捐贈款的30%~50%用於抵扣企業所得稅,以提高企業向高等教育捐贈的積極性。在實踐中,全國第一部校企合作的法規《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已於2009年3月1日施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護與促進高校與企業的“聯姻”,寧波成為國內第一個“吃螃蟹者”。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歷史進程中,應該說,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說明我國校企合作教育將逐步得到政府的支持。

  3.設立校企合作教育專項資金

  國外的經驗表明,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專項經費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如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經費支持,並將有關的資助內容單獨列項。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也有類似的政策規定。借鑒國外經驗,我國各級政府應逐步從公共財政支出中設立校企合作教育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各層次高校開展校企合作教育;與此同時,還應設立校企合作教育政府獎勵基金,獎勵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高校及個人。在實踐中,浙江、重慶等地已做了很好的嘗試。他們實踐的經驗表明,由政府牽頭,設立區域性的校企合作專項基金扶持、獎勵校企合作教育的優秀企業和學校,能夠對校企合作教育的各方利益給予有效保障。如由寧波市教育局、發改委等政府部門牽頭,寧波市港口企業、物流協會、交通運輸協會以及在甫高校、8家物流企業共同成立的寧波市港口物流人才培養基地,每年可以獲得寧波市政府200多萬元的專項資金資助。這說明,設立校企合作教育專項基金可有效促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發展。

  (二)高校層面,創建主動適應與自我調整的運行機制

  1.增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意識,立足學科專業優勢開展校企合作

  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當前政府保障措施不到位和企業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執行力還在於學校層面。其一,高校自身要進一步明確學校的定位,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要贏得企業的支持與合作,高校必須形成主動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無論人才培養還是科研,都需要從企業發展的需求出發,接收來自企業的用人需求信息及畢業生質量反饋信息,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與技術支持。高校要把合作企業的興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關心和重視,與合作企業共生共榮,共謀發展。一般地方高校,畢業的學生大多在當地的中小企業就業。因此,學校只有立足企業、社會,以服務本地經濟為己任,才能從根本上促進高校的發展,幫助學生獲取良好的技能和促進學生就業。其二,應立足學科專業優勢開展校企合作,努力提升實施校企合作的能力。高校自身的科研實力、技術研發能力和服務水平是高校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對雙贏合作、可持續的合作顯得更為重要。對外,高校應立足學科專業優勢來開展校企合作。對內,高校自身應加強內部改革,努力營造教師樂於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服務,樂於為區域內企業和社區提供技術服務的新局面。這樣才能有力地促進校企合作教育,實現校企雙方互惠雙贏的良性發展。

  2.深度挖掘學校資源,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利益驅動機制

  利益驅動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教育良性運轉的紐帶。校企合作利益驅動機制的建立要意識到學校的教育必須以服務企業為重要內容,弄清楚“企業為什麼同我合作,學校能為企業提供什麼服務”等相關問題,用發展的眼光來重視企業的長期利益。課題組曾對20多家工業製造型企業做過一些問卷調查,問卷測試中有關於一個利益驅動的問題:作為企業,您最希望“校企合作”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a.解決技術難題;b.提供人力資源;c.對職工進行培訓;d.提供經費支持。問卷是多項選擇,統計的結果顯示:選a的占82%;選b的占26%;選c的占36;選d占12%。從這個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校企合作的利益還主要體現在高校是否可以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因此,我們認為高校開展校企合作教育應以適應企業需求、爭取給企業帶來利益作為合作的出發點。

  一是最大限度地為企業提供技術及管理方面的智力支持,幫助企業解決研發、生產、管理、經營方面的難題。從企業生產情況出發,是校企合作教育持續發展的前提,因為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經營,以追究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因此,高校要想企業之想,急企業之急,深度挖掘學校資源,真正幫助企業解決研發、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在主動服務於企業的過程中,也能夠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技術水平,參與實踐的學生也能夠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如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同英博雙鹿啤酒集團公司合作,利用學校的研究成果,幫助啤酒公司解決了研發的難題。這對穩定校企合作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通過與區域內滬業園區內的企業合作,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服務。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各地方經濟發展急需大量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會帶來人才的結構需求和層次需求的變化,高校應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同企業聯合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可以取得很好的合作績效。如寧波工程學院根據寧波保稅區發展的人才戰略規劃,同保稅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力資源培訓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緊密結合。寧波工程學院為保稅區內的企業提供國際貿易管理科學與工程國際物流、法律、通訊技術、航海等多方面、多層次的人才培養與培訓服務。與此同時,學院發揮在工程技術方面的優勢,為保稅區內的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管理咨詢等服務;幫助園區內的企業建立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區域內的企業共同發展獻計獻策。

  三是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引企入校,實行校企資源共用。一般地,學校場地資源獲取的成本很低,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吸引企業入駐校內,在校內設立“生產基地”域實訓基地久給企業以系、專業或班級的冠名權,這樣可以為企業帶來如下的利益:一是讓企業有了人才的培養基地;二是企業可以在這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為企業節約人力、生產等成本;三是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及知名度。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友嘉實業集團共同建設“校企一體化”的“友嘉機電學院”,與服裝企業共建“達利女裝學院”。這種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運作。在實際運作時,學校出場地,引進企業,企業投資設備、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由企業的技術人員指導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這樣既能滿足企業生產的需求、又能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來自企業的技術及管理人員在教學、管理與運營過程中,他們通過講座、課程講授、實踐指導和信息交流豐富了高校教師的實踐經驗,開闊了專任教師的專業視野,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當然,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有些企業急需技術支持,有些企業急需人力資源方面的支持。作為高校,只要深入瞭解企業,總能結合學校自身的一些資源條件,找到適應於企業需要的合作利益,從而開展校企合作教育。

  3.以組織機構建設為基礎,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保障制度

  首先,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完善學校的機構設置,建立校企雙方的管理協調機構,負責協調處理校企合作中的有關問題。這需要從三個層面來構建。一是在學校層面要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領導和管理機構,指導和管理各專業與企業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規劃與資源優化,統一協調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辦公室,專門負責對外聯絡,尋找合作企業和合作項目,對產學合作項目進行跟蹤式服務,全面協調和指導各專業開展產學合作的實施工作。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校企合作理事會久充分發揮各委員會在校企合作方向的指導、協調和信息溝通等作用。其次,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高校要制定適應校企合作教育的各種管理制度,如激勵考核制度、校企合作專項經費制度、項目評估和反饋體系。在制度建設中,教學管理部門要積極推進教育管理制度特別是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有關學分制彈性學制的管理制度,實施教務管理的信息化、網路化,既保障教學計劃執行的相對穩定性,又能根據企業生產需要、崗位需要、技術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和修訂,主動適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要求。

  (三)企業層面,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內在需求機制

  目前,能夠同高校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企業大多是一些知名企業,它們在研發、技術攻關、生產、人力資源、營銷及管理方面同高校有較多的合作需求。而對於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內在需求較少。因此,激發企業對校企合作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在巨集觀層面,需要政府營造環境,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企業認識到校企合作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意義。在企業層面,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內在需求機制,需要企業自己提高對校企合作教育的認識。企業只有真正參與到校企作教育,才能感受到在校企合作中可以獲取的收益。如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可以節省人員招聘費用,可以縮短員工工作適應時間,可以降低人員使用的風險,可以保持從業人員穩定,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苟建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運行機制建設的探索[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校企合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83.234.0.* 在 2018年12月28日 08:35 發表

不錯的模式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