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說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金融學說史從史學角度記述和研究金融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概括、歸納和總結金融學說在各個虜史時期的主要門類、派別及其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或學術觀點的一門史學學科。
金融學說史的研究對象,簡單地說就是金融學說。具體地講,就是在時序上研究金融學說的起源、沿革、發展過程中的理論觀點、學術方法及其在金融實踐中的作用扣影響,從而達到鑒古知今,占為今用之目的。
金融學說史是伴隨著金融學說的產生而出現的。但其作為社會科學中的下一門獨立學科,卻是在金融學說產生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隨著金融學說趨向系統化、規範化,即內容的不斷充實和完善,理論的不斷深化和發展而日漸形成的。早期的金融學說,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貨幣學說的代名詞,或者說貨幣學說是早期金融學說的唯一組成部分。因此,早期的金融學說史儀僅是貨幣學說史。只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經濟活動的廣泛和頻繁,金融學說這門科學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地擴大和延伸,金融學說史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也就隨之不斷豐富和擴充。進而發展到業已包括貨幣學說以外,諸如銀行、信用、保險、信托等等諸多範疇的史學內容。中國的貨幣學說史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國語·周語》一書中就有中國古代關於貨幣起源的觀點,之後歷朝歷代都有從事金融學說史研究的人,使該學科逐步發展和完善。西方金融學說史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占希臘時期,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金融學說史、現代金融學說史和當代金融學說史。
金融學說史的研究主要是用歷史的觀點,以事實為依據,以考證為手段,把客觀、公正作為準則,對史實進行科學的分析、公正的評價,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一分為二的結論,以達到鑒古知今、古為今用之目的。
金融學說史與金融學說密不可分。金融學說史是以金融學說為研究對象,又以發展金融學說為目的,而金融學說的深化和發展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金融學說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所以二者是同源一體,相伴而生,又相依而存,互為補充,互為推進的邊緣學科。金融學說史與其他史學學科一樣,不僅其作用是無限的,而且其存在意義是深遠的,在金融科學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其對金融科學的豐富、充實、發展和完善有著無可比擬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金融學說史的主要代表和著作[1]
金融學說史的主要代表人及其著作有:
管子,著有《管子》一書。該書較為明確具體地闡述了貨幣起源的觀點。
司馬遷,西漢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著有《史記》一書,其中《平準書》是專門記載貨幣問題的篇章。賈山,著有《漢書·賈山傳》,該書中明確提出錢乃無用之物,他否認貨幣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貨幣之昕以成為貨幣,是由君王的權力賦予的。
李攸,著有《宋朝事實》,該書記錄了人們對紙幣(交子)的產生及流通必要性的認識。
馬端臨,宋元之際傑出的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記述歷史上對貨幣貯藏所持之觀點,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把蓄錢一般地看作志在流通,且用這種觀點來批判唐代蓄錢之禁。
王諱,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著有《泉貨議》,通過對金融學說史的研究,肯定貨幣是關係國家命脈,“不能以一日廢”之事物,並主張以貴金屬黃金和白銀為幣。
魏源,清代思想家、史學家,著有《聖武記·軍儲篇三》,從金屬論出發,駁斥“禁銀行鈔”,堅決反對無官錢作本的“空褚”(不兌換紙幣),對有官錢作本的紙幣(兌換紙幣),他不反對,但堅持發鈔必須有十足的準備金。
陳熾,19世紀末改良主義思想家,著有《開創銀行說》,他將銀行的作用看作是“通商患工之真源,懷遠招攜之實效”。他認為如果“通商不設銀行,是猶涉水而無梁,乘馬而無轡”。對銀行的類型,他指出:“有官銀行,有私銀行,有有限者,有無限者。”更以“六事”概括銀行的六種職能:“鈔票也,匯票也,存款也,押款也,借款也,股票也”。
鄭觀應,20世紀初改良主義思想家,著有《銀行》一書,把銀行看成“商務之本”和“百業之總樞”,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銀行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主張設銀行,還著眼於抵制外國的金融掠奪。
黃遵憲,20世紀初改良主義思想家,著有《日本國志》,介紹日本和西方貨幣流通情況,對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紙幣發行和通貨膨脹問題作了評價。
康有為,20世紀初改良主義思想家,著有《理財救國論》一書,提出廣設銀行、大量發行紙幣就可以“富力無敵於天下”。他是一位十足的“銀行萬能論者”。
梁啟超,20世紀初改良主義思想家,著有《管子傳·管子的經濟政策》。其對銀行的看法,著重指出中央銀行的作用是“掌握全國金融樞紐”。
孫中山,20世紀初民主革命家。著有《錢幣革命》等書。
朱執信,20世紀初民主革命家。著有《朱執倌集·中國古代之紙幣》。
廖仲愷,20世紀初民主革命家。著有《錢幣革命與建設》,《再論錢幣革命》。
馬寅初,研究現代金融學說史主要代表人物,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人民幣制度,他簡述了新人民幣的本質、特點和優越性。著作有《馬寅初經濟論文選集》。
J·G·格利和E.S·肖,美國經濟學家。在長期研究前人金融學說吏和當代金融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一門關於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在創造信用、影響投資、儲蓄、產出和物價等方面具有與銀行體系同樣地位和作用的學說,稱“金融中介機構說”。
J·F·穆思,美國經濟學家,“合理預期論”的首提扦。1961年在美國《經濟計量學》雜誌上發表《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
R.E,盧卡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合理預期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對“合理預期論”有重大發展。著有《預期和貨幣中性》(1971年)。
G·D·麥克杜格爾,“完全競爭說”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國經濟學家。
J·H·鄧寧,英國經濟學家,“國際生產綜合說”的主要代表人物。1977年他提出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 ↑ 趙海寬.現代金融科學知識全書.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