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uchicago.edu/ 英文
目錄 |
芝加哥大學(以下簡稱芝大)是一所私立、男女同校、無宗教派別的綜合性大學,1891年由約翰·洛克菲勒創辦,1892年10月1日正式開課。
費米(Enrico Fermi 1901-1954)和助手們在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變鏈式反應堆,使它達到臨界狀態,產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這一成就是原子能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兩年後的原子彈誕生奠定了基礎,芝加哥大學也因此被稱為“原子能誕生地”。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首先進行光速的測量,併發展了同位素年代測定法。全美第一次活體肝臟移植的病例,就是在芝大醫院完成的。在經濟學方面,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產生了22位諾貝爾獎得主,弗里德曼,戴維德等學者堅持自由主義而被譽為芝加哥學派,對經濟學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1982年該校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教授MBA課程的喬治·斯蒂格勒榮獲諾貝爾經濟獎,是全球商學院教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芝加哥大學的校訓譯成中文是“益智厚生”,意思是“提升知識,以充實人生。”(拉丁文原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英譯: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 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
芝大對教育觀念的“巨集觀”與實驗精神,奠定了它在美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它在學術研究上的地位與貢獻,也同樣值得稱道。 芝加哥大學的人類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物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神學等學科專業在美國具有較強的學術實力。經濟學、社會學系實力尤其超強,“芝加哥學派”赫赫有名。
芝大的學術單位包括大學學院部、4所研究生院,7所專業研究學院、大學進修部、芝大出版社、圖書館及各學術中心、委員會和研究所等。芝大學院部是小型的私立寄宿學校,用於培養本科生,學制4年,授文學士和理學士學位。該部由5個學院組成,它們是生物科學、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新大學學院。
除上述研究生院外,芝大還有以下專業研究學院:神學院、法學院、商學研究生院、普利策醫學院、歐文·哈裡斯公共政策研究生院、社會服務管理學院。
芝加哥大學建校僅一個世紀而已,本科生不到5,000人,學生總人數不到15,000,與大多數美國大學相比,芝大是一所年輕和中等規模的教育機構,然而芝加哥大學從建校起,便以巨集觀教育理念與微觀實驗精神奠定了她在美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該校對於學術研究的貢獻也使其擁有極高的聲譽。世界上很少有一所大學像芝大那樣在眾多學科領域均創立了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學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經濟學派,芝加哥社會學派,芝加哥建築學派、芝加哥氣象學派、芝加哥文學和電影批判學派以及芝加哥數理分析學派等等,芝加哥大學也是行為主義政治學和法律經濟學的誕生地和搖籃。此外,該校在人類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數學、物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神學等領域的教育地位與學術貢獻同樣值得稱道。截至2014年,芝加哥大學校先後有89位校友、教師和科研人員曾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現任教師中有8位諾貝爾獎得主,60位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7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中28位是芝加哥大學校友或教師,因此在經濟學界流傳這樣一個有趣的笑話:如果讓芝加哥大學獨立建國,該國將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第二大國。
- 2013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全球第9名
-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全球第9名
-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社科領域排名》全球第2名
-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理科領域排名》 全球第13名
-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物理學科排名》 全球第9名
-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數學學科排名》 全球第11名
-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經濟/商學科排名》 全球第2名
-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第10名
-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學-社科領域排名》 全球第2名
-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學-人文藝術領域排名》 全球第3名
-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學-物理科學領域排名》 全球第8名
-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學-生命科學領域排名》 全球第12名
- 2012年《QS世界大學排名》 全球第8名
自從創建以來,芝大在許多領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為美國和全世界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芝大學生、教員和研究人員中先後有61位曾獲諾貝爾獎。在近斯地教員中就有11位獲諾貝爾獎。他們是:
- 喬治·比德爾,芝大第6任校長,校名譽董事、榮譽退休教授,遺傳學家、生化遺傳學的先驅,1958年因其確定了酶的結構併發現基因對遺傳影響而與塔特姆和萊德伯格共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 查爾斯·哈金斯博士(本·梅實驗所教授)1966年因其證實註射合成雌性激素能使雄性個體的前列腺腫瘤消失並證明瞭使用化學藥物控制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而與佩頓·魯斯共獲得諾貝生理醫學獎;
- 羅伯特·馬勒肯(化學系教授)196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 索爾·貝洛(社會思想委員會和英文系教授)197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米爾頓·弗里德曼(經濟系教授)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 索多·舒爾茨(經濟系教授)1979年與亞瑟·劉易斯爵士共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 詹姆斯·克洛寧(物理系、恩里克·費米研究所及學院部大學講座教授)1980年與菲奇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喬治·斯蒂格勒(經濟系教授)198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 S·錢得雷塞哈(物理系教授)1983年與威廉·富勒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羅納德·科斯(法學院教授)是法律棗經濟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經濟上的成本和利潤應從法律上加以評判,因此而獲得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加里·貝克爾(經濟學教授)由於把微觀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延伸到人類行為及其相互關係方面而榮獲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