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環渤海經濟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環渤海經濟區(Circum-Bohai Sea Economic Zone)

目錄

什麼是環渤海經濟區[1]

  環渤海經濟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以及山西、內蒙古中東部地區,面積達113萬平方千米,總人口2.6億,狹義即指京津冀、遼中南、山東半島。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環渤海經濟區的優勢[2]

  ①地理區位優越;

  ②自然資源豐富;

  ③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京津唐工業基地和遼中南工業基地坐落區內;

  ④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京津石高新技術產業帶坐落區內。

環渤海經濟區的主要城市

  1、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

  2、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沈陽市、大連市、石家莊市、濟南市、青島市

  3、遼寧省:丹東市、營口市、盤錦市、錦州市、葫蘆島市

  4、河北省:雄安新區、保定市、唐山市、秦皇島市、滄州市、廊坊市、承德市、張家口市、衡水市、邯鄲市、邢台市

  5、山東省:東營市、煙臺市、濰坊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

環渤海經濟區發展面臨的困難[3]

  1、傳統資源依托型工業仍占主導,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壯大;

  2、國有經濟比重仍很大,體制創新上處於落後地位;

  3、產品出口競爭力和外資引力相對較弱;

  4、區內產業趨同化,缺乏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

珠江三角洲發展對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的啟示[3]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環渤海經濟區要全面展現其經濟發展的實力,必須突破行政限制,城市之間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公共設施體系,既與世界經濟和全國市場有開放的聯繫,又有相當的區域特色,這是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思路。對於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對地方封鎖,全面清除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讓各類企業成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主體,實現資本、勞動力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其次,核心區、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環渤海的三大核心區(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這個區域應該註重全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巾心的作用,知識經濟發展潛力大、優勢明顯,而且應該註重地緣政治。山東半島在石油、石化與海洋化工、機械製造、電子、輕紡等領域有較好的產業整合機會,通過調整重組、企業搬遷和產業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優勢整合。同時這個區域旅游資源豐富,統籌規劃旅游路線,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遼東半島是以重型機械、造船、化工等為主體的重型工業基地。對於這個核心區,在原油工業的基礎上,應該積極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製造業的生產效益,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對於區域中的城市來說,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為全國的首都,北京應該強化商務、金融信息科技創新功能,疏解部分生產和服務功能。天津則要進一步發揮港口濱海新區的作用,增強生產和製造基地功能,增強物流功能和製造基地功能,發揮已有優勢的通信產業。河北要加強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出口型創匯農業,發展有比較優勢醫葯紡織等行業。在遼中地區的沈陽要增強現代服務業功能,發展現代製造基地功能;大連要發展物流功能、國際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發展製造基地,加強與兩大都市的產業配套。山東半島城市群中的濟南要增強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青島、煙臺加強物流功能和外向型製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發展農產品加工和功能互補關係,現階段特別要加強港口間的合理分工和物流發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協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

  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往往要靠一兩個城市的帶動,珠三角要靠廣州、深圳的帶動。長三角要靠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的帶動。環渤海灣的經濟建沒,與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關係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北京要繼續發揮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時建成為金融中心,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天津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通信業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主的私營經濟。京津經濟整合機制一旦理順,環渤海地區就有了核心和龍頭,就有了推進與遼巾南地區和山東半島經濟整合的條件。

  最近幾年,天津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GDP已經連續多年增長12%~13%,比全國的增幅高。天津是環渤海灣地區工業競爭力最強的城市,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位居前十位。工業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競爭力也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三,海關出口總值在4個直轄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條件發揮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從各個方面進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競爭力,如進一步解放土地、勞動、資本、管理和科技,轉變企業的所有制結構等。天津正在全力實施五大戰略舉措,即重點發展海河經濟、海洋經濟優勢產業、區縣經濟、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這些都是天津的優勢所在,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於優勢產業,天津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今後將重點發展和扶植電子信息、汽車、生物製藥與現代醫葯、無縫鋼管和高檔金屬製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細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產業和12大產品製造及加工基地。預測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2400億元。圍繞區縣經濟發展,重點建設5個衛星城、13個中心鎮和100個建制鎮。天津約有賬面凈資產500億元的中小國有企業可供境內民間資本外資兼併收購。為了促進境內外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必須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發展產權交易市場

  在天津和北京的協同發展上,有關方面也已經有了新思路。兩市已在醞釀策劃京津唐城際鐵路專線(其中京津段已開通),增建2條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輕軌交通等建設方案。隨著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必然加強,環渤海地區將成為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區召開京津唐科技新幹線論壇,京津地方政府宣佈了八條戰略合作措施,來促進京津協同發展。這八條措施是:共同構造、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增創產業新優勢;共同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增創競爭新優勢;共同打造一體化流通市場,增創市場新優勢;共同加強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增創科研新優勢;共同促進環境協調發展,增創生態新優勢;共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增創交通新優勢;共同創新區域利益分配機制,增創財政新優勢;共同建立各園區政府間合作、協調機制,增創合作新優勢。

  三、積極推動產業整合,建成世界製造業基地

  環渤海地區不僅要進一步發展製造業,而且還要發展成為以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支撐的世界重要的製造基地之一。世界製造業正在經歷從歐美日韓向中國大陸的轉移,中國已經進入新的重工業化階段。正在迅速成長為世界製造基地。環渤海地區,特別是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是中國與世界的結合部,近鄰日本、南韓,同時又都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製造業集中地區之一,建設世界製造基地,既面臨重大機遇又具備優越條件。

  環渤海地區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從許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依靠技術創新搶占產業技術的制高點;要通過制度創新,儘快建立起機制靈活的、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體制;推動區域內產業的跨省市重組,實現環渤海地區的產業整合,以此形成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推動環渤海區域產業整合可以採取以下對策。一是要調整不利於跨地區重組的體制和政策尤其是稅制金融體制,如改變按隸屬關係納稅的辦法企業所得稅全部改為屬地徵稅;改變按行政區劃貸款,銀行存款不能異地貸款使用的原則,對不同地區註冊的企業一視同仁,根據企業還貸能力發放貸款。二是在產業整合過程中,要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依托科技力量來加速產業的整合。三是要強化政府對跨地區重組企業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區域聯合協作貸款、允許企業發行股票上市、企業兼併破產中給予呆壞賬核銷債務清償時免息等優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區產權交易市場。

  四、統籌決策,促進環渤海一體化

  一個區域的發展,往往不能只就某個行政區劃為出發點來考慮,要通過區域內各省市的協凋統籌。環渤海地區在協淵發展方面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建立區域統籌管理的機構。要加強區域的統籌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統籌管理的機構,例如長江三角洲有市長聯席會議,就整個長三角的重大事項進行協商討論,長三角的學術會議也是年年召開;珠三角也有這樣類似的機構。所以環渤海要建立這樣的協調仲裁機構,重點研究制定區內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協調解決區內跨省市協作、聯合、重組涉及的各方利益關係,減少經濟活動的摩擦。

  (2)制定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推進環渤海的一體化,必須要制定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以避免重覆建設和內部惡性競爭。尤其是面對不同的行政主體,不同的區域定位,要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複合體,規劃制定和學術研究要走在前面。

  (3)構建京津冀交通的網路化體系。實現區域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交通體系的完善。京津冀北、遼中南和山東半島等地區,可儘快形成以通勤為軸線的交通通道,將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產業擴散到近郊、遠郊以及周邊城市。反過來,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可以藉此承擔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強化空間、功能上的互補。環渤海地區受傳統重化工業的影響,運輸對象過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貨物,鐵路運輸依然是長距離運輸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運輸和城市間軌道交通發展,發揮人流、物流運輸的主渠道作用。

  (4)完善區域內部合作機制,比如,建立異地銀行間的結算體系.企業異地註冊等。

  (5)消除各種關卡,建立環渤海地區統一大市場,使資源、人才、資金、企業資產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順暢流動。

  五、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積極引進外資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是實現經濟起飛的必備條件,要實現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絕對不能忽視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

  要放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根據民營經濟的綜合投資能力,即包括經濟實力、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等,引導他們進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運輸等現代產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改造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甚至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以後,可適當參股。

  為促進環渤海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1999年以來,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內蒙古等6省市區的工商聯已經舉行了4次環渤海地區非公經濟發展研討會,希望以此推動這一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在環渤海地區投資的民營企業家,要揚長避短,突出主業,培育核心競爭力。還要提高企業家素質,提高他們對市場的敏感、決策的藝術、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誡信的品格。

  各級政府要建設要素市場,實現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讓各類企業發揮區域經濟活動主體作用,促進環渤海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在這一區域的跨越式發展

  加入WTO後,由於我國的外經貿政策將會加快與國際接軌,外商的顧慮將會逐步消除,加}二環渤海經濟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是外商投資的熱土,又具備發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醫葯、新材料與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基礎,將可能出現外商紛至沓來的局面和外商投資傾向於高新技術產業的趨勢。環渤海經濟區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吸引以世界五百強為主體的著名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公司前來投資各類前導產業項目;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建立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基地;加快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場規模特色產業;帶動培育風險投資業、高新技術商貿業、中介服務業、教育培訓業、文體業和傳媒業等相父產業的發展;政府部門應該提高服務意識,暢通服務通道,積極為吸引外資做鋪墊。

長江三角區域發展對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的啟示[3]

  一、要進行觀念更新及理論依據的轉變

  關於區域產業調控機制在體制轉軌時期,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體系已被打破,市場經濟體制還在建立過程中.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尚不完備,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應是在二者優勢互補的前提下,政府對市場進行適度的有效干預。但政府干預應十分謹慎,其作用領域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維護公平競爭,防止市場壟斷保證國民經濟以市場為導向高效運轉;第二,組織公共物品供給;第三,開展國土整治、水利工程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第四,調節收入分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第五,進行巨集觀調控,制定與實施區域發展規劃。

  地域產業組織模式是實現區域產業空間調控的最直接手段和表現形式。在計劃經濟下和市場經濟下,區域產業組織的理論與模式完全不同,兩種資源配置體制下存在兩個贖型的理論構架:一是由蘇聯創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二是市場競爭條件下形成的產業群落理論。區域產業群落理論雖與地域生產綜合體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內涵與作用機制有本質的區別,其巾最大的區別在於將競爭環境中的企業作為地域組織的核心。它將企業與區域競爭力緊密聯繫起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可資利用的一種微觀組織形式和理論依據。

  區域產業群落強調了相關產業中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這種集中是在競爭環境中產生和形成的,它不僅僅是一種生產組織形式,更是一種經營組織形式,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產業群落可以包括各種類型的公司,但其核心是相關產業的公司,他們通過相互之間的自由合作與競爭,相互推動對方達到更高的水平。

  區域產業群落理論和實踐的作用在於:①將中觀層次的區域產業結構問題與微觀層次的公司、企業組織結合起來,強調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企業為核心的區域競爭力結構。②強調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對於促進區域產業群落形成的重要性,從而為政府促進群落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方向;③提出了“企業驅動力”的概念。指出通過相互關聯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協同,可以取得競爭優勢,從而為產業群落的形成與強化提供驅動力。

  二、環渤海經濟區要進行區域產業調控機制和模式的轉型

  區域產業調控的機制和模式是隨經濟運行環境的變化而變進的。不同的經濟制度、在同一經濟制度的不同發展階段,其調控的思路有很大差別。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了由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漸進式的體制改革,在對經濟的調控方面已逐步地引入和培育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和對市場的干預仍然處於較強的地位。政府支配下的區域經濟組織形式(如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經濟區)仍帶有某些地域生產綜合體的色彩。在地域分工問題上,往往還是依據要素稟賦的靜態現狀自上而下機械地進行規劃。而且,當過渡體制下漸進式改革遇到難題時(如市場分割下形成的地區產業趨同問題),部分習慣計劃經濟思維的決策研究很容易地想到運用在計劃時代的老辦法——行政手段——來試圖解決,但很難奏效。

  目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確立的情況下,加入WTO將意味著以外部壓力促使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市場機制的完善,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必然弱化。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環渤海城市經濟整合和一體化發展不能再回到過去政府主導的老路上去,而應在區域產業調控機制、區域產業分工機制和地域產業組織架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構建市場經濟下的調控模式和機制。筆者認為,環渤海城市經濟整合和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應是: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力量,採用適應開放市場環境的地域產業組織模式,整合區域產業體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區域產業群落,從而增強區域競爭力。

  (1)在區域產業分工機制上不應該只依據現存的靜態資源稟賦來主觀規定區域分工的框架。加入WTO後環渤海地區區域分工格局的形成主要應由地區優勢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競爭優勢來決定

  (2)區域產業群落是市場經濟下一種有效的區域產業組織模式,利用企業群體在統一市場中形成的依存關係。可以突破長期以來環渤海地區行政區劃對市場的分割,形成競爭環境巾的合作,實現高效率的資源配置。環渤海經濟區應形成若幹各具特色的產業群落,以一批在國際上具有相當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為龍頭的產業群落帶動整個區域產業地位的提升。

  企業組織的優化和區域產業群落的培育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協助建立企業之間的產業聯繫網路,利用企業外部的垂直聯繫與水平聯繫,以網路型的產業組織空間結構形成產業群落。二是將產業聯繫內部化,通過關聯企業的兼併重組,整合形成若幹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跨地區企業集團。集團企業作為獨立於地方政府的利益主體,能夠規避地區分割和不適當的行政分割,在區域內自行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產業組織體系,並以跨地區的集團企業為核心形成產業群落。

  (3)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是城市經濟整合和一體化發展的工作重心,而在市場環境中培育若幹具有競爭優勢的區域產業群落則是城市經濟整合和一體化發展的目標。基於環渤海目前市場尚不完善,國有企業比重較大的實際情況,政府在優化市場環境和規範企業制度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在中國已經加入WTO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在產業調整、產業群落培育、國有企業改革、健全法制等方面都應採取積極的措施,加強協同與整合。

參考文獻

  1. 林葳編著.你不可不知的2500條地理常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07.
  2. 桑田主編.高考衝刺學習戰略 地理:一輪.現代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
  3. 3.0 3.1 3.2 張家成,霍明英,姚天沖主編.第一章 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概述 法律服務與環渤海經濟區建設研究.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0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環渤海經濟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