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勞動地域分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地域分工)

目錄

什麼是勞動地域分工

  勞動地域分工是指一些地區或國家專門生產某些產品或產品的某一部分,而其它地區或國家專門生產另一些產品或產品的某一部分,它們之間通過商品流通和交流,滿足社會對產品成本的需求,從而達到發揮地區優勢的目標。

  勞動地域分工是社會分工的空間形式;地域分工的前提或性質是生產產品的區際交換與貿易,是產品的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地域分工的規模隨著產品交換和貿易的擴大而不斷擴大。

勞動地域分工的基本內涵[1]

  勞動地域分工的形成是以部門分工為基礎,而部門分丁又是以生產力的變革作為原動力。生產力變革,引起了部門分工,進而引起勞動地域分工,這是生產力對勞動地域分工的推動作用 正如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凱恩斯看得見的手一樣,勞動地域分工的形成並不單純是生產力的作用.其中也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要素的制約。生產力的作用具有柔性,作用周期長,處於主導地位,促進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形成;政治、軍事、文化要素的作用具有剛性.影響迅速,往往是對局部產生影響。二者的疊合使得勞動地域分工的實際形式複雜化。勞動地域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前資本主義社會,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勞動部門分工和勞動地域分工都不發達,地域問的經濟聯繫薄弱,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到了資本主義時期,由於部門分丁的大發展和地域分工的深化.部門專業化和地域專門化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普遍現象,各個地區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獲得了更大的經濟利益。進入2l世紀以後,獲得更多的生態效益,是全球勞動地域分工的新內涵。生態補償等新概念就是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

勞動地域分工的一般原理[2]

  一種產業(行業)的建立與發展,一種產品的生產,有賴於勞動力、設備、原材料資源能源市場資金技術經營管理信息等等生產要素和條件。由於各地區自然條件、地 理位置、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諸方面存在的差異,不同地區同一生產要素和同一地區諸種生產要素的豐缺情況不一,會導致各地區諸生產要素供給價格水平的不一,最終反映為同種產品不同地區生產費用的區間差異。換一個角度看,也造成同一地區不同產業(產品)經濟效益水平的差異。一般地說,一個地區對各類產品的需求是全面的,如何滿足這種需求呢?一種做法是,本地區需要多少類產品,需要多少,就相應建立多少種類和規模的產業,這就是封閉型的自給自足的地區經濟模式。另一種是開放型地區經濟模式,即每個地區都著重發展能更多更好地利用本地區供應充裕、價格低廉的生產要素的產品(產業、部門),揚己之長、避己之短,並通過區際交換相互取長補短,這樣就可以用節省得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滿足同樣的社會需求,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這就是商品經濟所要求的地區結構模式。

  揚長避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絕對利益的利用,一種是相對利益的利用。例如一些地區在A類產業或產品上占有絕對優勢(勞動耗費和資金占用量比其它地區低),另一些地區在B類產業或產品上占有絕對優勢,不同地區各自側重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產業和產品,相互交換,即“絕對利益”的利用。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地區一系列產品(或行業)生產經濟的效益,都高於其他地區。如目前上海等大城市的許多日用輕工產品和機械產品的經濟效益,都高於其他地區。而有的地區,一系列產品(或行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都低於其他地區。如目前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許多農作物的單產,都低於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能否據此認為,所有的日用輕工產品和機械產品,都是上海等大城市的經濟優勢,都要大力發展;西北地區所有的農作物都是劣勢,一律不宜發展?顯然,不能這樣認識。這是由於:生產要素的“有限性”、“空間不可轉移性”(如土地)或“不易轉移性”(如水資源)決定的。如上海等大城市的工業用地和水源等,都是有限的,不能保證所有輕工業和機械行業都大量發展,這就需要按照“兩利相權取其大”的“優中選優”原則,選擇這些地區的經濟優勢。反之,西北地區的土地、人口等生產要素,由於“不可轉移”或“不易轉移”,當地仍需發展農作物栽培,這就需要按照“兩弊相衡取其小”的“劣中選優”原則,確定這個地區農作物發展的種類與方向。照此進行地區分工,同樣可以獲得地區分工的效益。總之,各地區發揮自己的經濟優勢,不是根據絕對成本(利益),而是根據相對成本(利益)。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選取與其他地區比較,成本(利益)優勢差幅大的產業作為優勢產業經濟發展水平低 的地區,選取與其他地區比較,成本(利益)劣勢差幅小的產業作為優勢產業,此即謂比較利益的利用。

勞動地域分工的經典模式

  (一)亞當·斯密絕對優勢說

  1、主要觀點

  每個國家都有其絕對有利的、適於某些特定產品的生產條件,而導致生產成本絕對低,即絕對利益原則或優勢。按各處絕對優勢進行生產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2、評價

  使資本主義下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促進了世界性經濟交流;解釋當時國際和區際的地域分工和生產力佈局,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足就是不利於落後地區或國家發展國際貿易

  (二)大衛·李嘉圖比較成本說或相對成本說

  1、主要觀點

  各地區均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各種產品,各國之間的地域分工和貿易也會使各自均為有利

  2、評價

  相對絕對成本說而言,能較好地解釋地域分工和國際貿易問題;但單用勞動時間來計算比較利益,如同斯密主要從地區間條件的差異來解釋地域分工一樣,並不全面;因理論分析與實際的差異較大,故李嘉圖比較利益說,被稱為國際貿易的純理論。

  (三)約翰·穆勒相互需求論或國家需求方程式

  1、主要觀點

  兩國以兩種產品相互貿易時,這兩種產品的交換比率,在由比較成本決定的幅度內,取決於兩國對彼此產品的相互需求,取決於一國對另一國產品的需求彈性

  2、評價

  一方面,他繼承了李嘉圖從供給和成本方面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從需求方面和交換比率方面加以補充。

  (四)赫克歇爾-俄林資源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

  1、主要觀點

  (1)地區是分工和貿易的基本地域單位;(2)考慮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個生產要素,區域之間生產要素分佈的不均衡,取決於其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財產占有情況、交通運輸條件、經濟和社會的安定程度以及生產要素供求關係等。(3)生產要素分佈不均,引起了相對價格差異,進而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再加上匯率因素,就會引起商品絕對價格的差異。區際和國際貿易的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絕對價格差異。(4)核心思想是相對價格差異。

  2、H-O理論的評價

  (1)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作為地域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放棄了古典學派以生產勞動來決定價值的觀念,而代之以價格差異的分析。(2)採用供求理論體系,研究多種生產要素的稟賦、替代、組合及價格聯繫。(3)較好地解釋了戰後一些國家經濟騰飛的原因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論

  1、主要觀點

  巴氏的地理分工(絕對和相對地理分工)概括了斯密的地域分工和李嘉圖的國際貿易學說 。引起地理分工的原因有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結構的,不同發展階段主導因素不同

  2、評價

  (1)繼承了斯密的絕對優勢說,比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約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論後退了一步,比H-O理論也膚淺些。(2)他從商品銷售價格、生產價格運費方面分析地理分工發展是符合實際的。該關係又稱巴朗斯基公式。(3)他的關稅與地理分工關係分析對發展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貿易有重大意義;

  (六)波特競爭優勢理論

  1、 鑽石體系模型主要觀點:

  (1)國家競爭優勢取決於該國有無一些獨特的產業或產業群,即所謂的競爭優勢產業;(2)競爭優勢四因素理論: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支撐產業、企業戰略和結構及競爭;(3)另外還有機遇與政府的作用。

  2、評價

  (1)解釋國家的企業(或行業)如何取得持久的國際競爭力;(3)將企業競爭優勢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參考文獻

  1. 陳洋.淺析多空間尺度下的勞動地域分工內涵.讀與寫雜誌[J],2010,(1).
  2. 陳棟生.勞動地域分工和地區經濟發展.中州學刊[J],1990,(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動地域分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