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29个条目

利潤最大化原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Profit Maximization)

利潤最大化原則(principle of profit maximization)

目錄

利潤最大化原則概述[1]

  (一)廠商組織形式。一般來說,企業可以有業主獨資企業合伙經營企業和股份公司三種形式組織。業主獨資企業為某一個人所有。合伙經營企業為兩個或更多的人所有。股份公司通常也為許多人所有,但又遵循著和所有者法則相分離的法則行事。因此合伙經營企業的持續存在取決於所有合伙者活著並且同意維持該企業。而股份公司可以比任何一個所有者存在的更久。因此大多數企業都以股份公司形式組織起來。

  (二)經濟學利潤的涵義。利潤是收益減去成本的差額。在經濟學上,利潤市場上決定進退的指標,只要有利可圖,廠商就會繼續經營,沒有願做賠本生意的。但是,利潤在會計學和經濟學中的意義是有差別的。經濟學中的收益與成本和會計的收益與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使得利潤有會計利潤經濟利潤之分。具體表現在:

  1、收益。經濟學中的收益來源有四種:一是內在收益,即由於供給要素帶來的收益;二是風險收益,“一旦內在受益——對資本的純利息、管理勞動的內在工資以及其他被扣除以後,剩餘的部分是承擔不肯定性的報酬。風險收益具體包括不能履約的風險收益、純粹的風險收益或統計風險收益以及對創新事業心的風險收益;三是壟斷收益,即市場收益或壟斷權力的現實基礎,只包括已實現受益,將未實現收益排除在外。四是與會計有著本質區別的收益——持有損益。經濟學收益將企業經濟業務收益和企業因持有資產而獲得的收益同等對待,而不考慮是否實現。而會計收益不包括未實現收益。

  2、成本。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方案的成本與收益。當經濟學家講企業生產成本的時候,他們指的是生產物品與勞務量的所有機會成本。機會成本除包括會計成本之外還包括會計未計算在內的隱含成本。在經濟學家看來,儘管廠商無需對自有生產要素的耗費進行現實的貨幣支付,即無需對隱含成本進行貨幣補償,但隱含成本卻反映了生產要素的真實耗費。賺取相當於隱含成本的那部分會計利潤,是廠商從事經營活動要求獲得的最低報酬,是它正常經營的基本條件。機會成本的概念出自這樣的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生產要素例如勞動用於某一用途,你就失去了把它應用於別處的機會。因此,這種放棄的收益如工資就是生產的一部分成本。可以說,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利潤經濟定義需要我們估價所有投入物和產出物的機會成本。經濟學中假定廠商的經營目標只有一個: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是特指經濟利潤最大化。即在一定的生產技術和市場需求約束下,廠商實現利潤最大或虧損最小。

廠商的利潤最大化原則

  廠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如果總收益大於總成本,就會有剩餘,這個剩餘就是利潤。值得註意的是,這裡講的利潤,不包括正常利潤,正常利潤包括在總成本中,這裡講的利潤是指超額利潤。如果總收益等於總成本,廠商不虧不賺,只獲得正常利潤,如果總收益小於總成本,廠商便要發生虧損。

  廠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不僅要求獲取利潤,而且要求獲取最大利潤,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就是產量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邊際收益是最後增加一單位銷售量所增加的收益,邊際成本是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就意味著增加產量可以增加總利潤,於是廠商會繼續增加產量,以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如果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那就意味著增加產量不僅不能增加利潤,反而會發生虧損,這時廠商為了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就不會增加產量而會減少產量。只有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廠商的總利潤才能達到極大值。所以MR=MC成為利潤極大化的條件,這一利潤極大化條件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市場結構

利潤最大化原則推導

  對MR=MC這一利潤最大化原則,可用數學推導加以證明:

  設π為利潤,Q為廠商產量,TR為廠商總收益,TC為廠商總成本,則

  π(Q) = TR(Q) − TC(Q)

  利潤極大化的必要條件是π對Q的一階導數為零。

  \frac{d\pi(Q)}{dQ}=\frac{dTR(Q)}{dQ}-\frac{dTC(Q)}{dQ}=0

  \frac{dTR(Q)}{dQ}=\frac{dTC(Q)}{dQ}

  而TR對Q的一階導數\frac{dTR(Q)}{dQ}就是邊際收益MR,同樣,\frac{dTC(Q)}{dQ}就是邊際成本MC。所以,當MR=MC,即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利潤極大。

  利潤最大化的充分條件還要求π的二階導數為負數,即

  \frac{d^2TR(Q)}{dQ^2}-\frac{d^2TC(Q)}{dQ^2}<0

  \frac{d^2TR(Q)}{dQ^2}<\frac{d^2TC(Q)}{dQ^2}

  它表示,利潤最大化要求邊際成本函數的斜率要大於邊際收益函數的斜率。一般來說,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邊際成本函數的斜率為正值,而邊際收益函數的斜率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為零,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為負值。

最大化原則的缺點

  當然,利潤最大化假定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謀取利潤一般需要時間和精力,如果企業主同時又是管理者,則他們可能寧願犧牲利潤來獲得閑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假定企業主兼管理者像消費者一樣,力圖使效用達到最大限度更為確切些,因為效用是其利潤和享受的閑暇的函數。其次,利潤最大化概念的定義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並不明確。因為任何特定的行為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並非僅帶來一個唯一的、確定的利潤水平,而是可產生多種不同的利潤水平,其中每個可能的利潤水平都有一定的發生概率。但是,只要企業能夠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各種行為方式達到每種利潤水平的一定概率,則我們在前而所作的企業力圖獲得最大期望利潤的假定就是有意義的。

利潤最大化原則所指導的企業經營決策[1]

  1、用數學模型看利潤最大化。由於行為的目的性假設,自然要引入一些數學模型,以解決含有若幹變數的函數的極大值問題。我們可以假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以固定單價P銷售產品,並以固定的單位要素價格w1W2分別購買兩種投入x1x2。假設我們考慮的企業面臨著競爭性的投入和產出市場。企業的生產過程可以用生產函數來概括:y = f(x1,x2) 。這裡,生產函數可以看做是通過將兩種投入或稱為兩種要素x1x2:相結合而達到最大產出市的技術狀態。企業的目標函數是總收益減去總成本(即利潤)。我們認為企業是該函數取最大化,即π = pf(x1,x2) − w1x1w2x2

  最大化。該模型的檢驗條件是要素價格w1w2和產品價格P的特值。模型的目標是舉出可觀測行為(如投入水平的變化)在檢驗條件變化(即要素價格或產品價格發生變化)時的可證偽的假設。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是:

  \pi_1=\frac{\partial \pi}{\partial x_1}=pf_1-w_1=0\pi_2=\frac{\partial \pi}{\partial x_2}=pf_2-w_2=0

  最大化的充分條件

  是:\pi_{11}<0<\pi_{22}<0<\pi_{11}\pi_{22}-\pi^{2}_{12}>0

  由於πij = Pfij,這些二階條件可

  以簡化為f11 < 0f22 < 0以及:f11f22f12 > 0

  這些條件的經濟解釋是什麼呢?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表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會一直增加資源,直到各種要素的邊際貢獻(例如要素i的邊際產出值,它帶來的收入pfi等於每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所帶來的成本w1。這些是利潤最大化所必然包含的。但是,為了保證要素投入後能夠獲得最大利潤而非最小利潤,還需二個條件。 f11 < 0f22 < 0是收益遞減法則。假設,最初使用一個單位的要素是值得的,如果該要素的邊際產出是遞增的,企業將無休止的增加該要素,因為投入帶來的收入多於支出。有限的最大值與遞增的邊際率是矛盾的。

  但是,各種要素的邊際生產率遞減,其自身並不能保證利潤能取最大化,還需條件f11f22f12 > 0。儘管這一關係式不如邊際生產率遞減那樣直觀,但是它來自這樣一個事實:一種要素的改變會影響另一種要素的邊際產出,正如影響其自身的產出一樣,對所有邊際產出的總體影響必須與邊際生產率遞減相一致。

  2、圖示。從上面的推導我們可以得出,如果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凡可以自由變動數量的每種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必定等於該要素的價格。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我們也可以從邊際成本曲線來分析。

  以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為例來說明:

  MC、ATC、AVC曲线

  圖:MC、ATC、AVC曲線

  這個圖表示出了邊際成本曲線(MC)、平均總成本曲線(ATC)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AVC)。它還表示出市場價格(P)、市場價格等於邊際收益(MR)和平均收益(Art)。在產量為Q1時,邊際收益MR1大於邊際成本MC1,因此,增加產量增加了利潤。在產量為Q2時,邊際成本MC2大於邊際收益MR2,因此,減少產量會增加利潤。利潤最大化產量是在水平價格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相交之處。利潤最大化的邏輯意味著一個競爭性廠商的供給函數必定是產品價格的增函數,而每種要素的需求函數必然是要素價格的減函數。

  不完全競爭及其極端形式——壟斷的情況

  MC、ATC、AVC曲线

  圖:MC、ATC、AVC曲線

  由於該壟斷者擁有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這就意味著P>M。對於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壟斷者來說,由於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因此,壟斷者會將產量水平減少到低於完全競爭產業中所決定的水平。

  從數學模型和圖示我們可得知在任何市場結構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廠商產量決定行為的原則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這時廠商會把產品產量定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點上。

利潤最大化原則相關案例分析

案例一:商業銀行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實務運用[2]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最終的目標之一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公司治理結構較為完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利潤最大化不只是商業銀行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要求,也是資產所有者——股東的迫切要求,利潤最大化對國家股東銀行員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持有政府性債券

  目前,我國發行的政府性債券有不同期限的國債國家開發銀行債券、進出口銀行債券等。政府性債券具有信譽好、流通性強、風險低、收益穩定等特點,在資金比較充裕、信貸投放無路的情況下,投資並持有政府性債券、獲取收益、以此增加盈利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1、投資國債。我國的國庫券作為政府的“金邊債券”,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特別青睞。按照財務政策,作為企業持有國庫券不但可以免繳營業稅、還可以免繳企業所得稅,不僅增加了稅前利潤、也增加了稅後利潤,從而提高了對股東的貢獻。可以簡單測算,投資國債與持有其他賬面收益相同的資產相比,由於免繳營業稅可以增加所得稅前賬面利潤5.5%(為賬面收益的5.5%,不考慮中央級營業稅,下同),由於免繳所得稅,可以增加稅後利潤33%。

  2、其他政府性債券。從理論上講,其他政府性債券與國庫券相比屬於“次級債券”但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其他政府哇債券與國庫券具有相同大特點,不同的是其收益要繳企業所得稅。在持有長期債券作為投資而不是買賣的情況下,按照規定其收益作為投資收益免繳營業稅,與其他相同收益的資產(不包括國債)相比就可以增加賬面利潤的5.5%。

  3、債券收益與其他資產收益的比較(見表l)對於企業,其所有者一一股東一方面關心的是企業的資產、尤其是自身的投資能否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關心的是其投資回報—分紅率是多少,而增加稅後利潤恰恰滿足了所有者這兩方面的需要

Image:利润最大化原则表一.jpg

  計算表顯示,貸款資產的稅前和稅後利潤最高,其後稅後利潤高低依此為國債、貼現開發銀行債券、轉貼現同業拆借、進出口銀行債券、回購、存放中央銀行等。

  在我國目前各商業銀行信貸投放乏力、貼現票據有限、銀行資金寬餘的現實形勢下,投資債券、有時是國債比較有‘利,它可以在不增加或減少賬面利潤的情況下增加或不減少稅後利潤,從而增加則‘務實力、提高股東分紅率。

  需要註意的是,債券類資產以長期居多,在利率逐步市場化的條件下、在經濟及競爭不明朗的情況下,存在利率風險的問題;另外,在一定情況下也存在資產的流動性問題。

  二、變更固定資產——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和產品的利技含量,取得競爭優勢,現代企業機器設備的更新換代已成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為了適應這一形勢,企業普遍採取“加速折舊”的形式及時補償資金,以保證更新改造的順利實施。在這方面,作為特殊企業的商業銀行也不例外,尤其是針對電子設備,因為電子設備的更新換代更快。

  在目前形勢下,電子設備對於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與發展有著重大的保障和推動作用。由於商業銀行經營的特殊性,其固定資產中電子設備所占份額很大,甚至超過房產;財務政策規定,電子設備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為3一5年,而商業銀行一般將其確定為3紙由於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最短,因此其折舊在折舊總額占有絕對的最大份額。由此看出,商業銀行電子設備折舊年限的變化對盈利有著重大影響。

  1、電子設備折舊年限可以變動。

  (l)由於機器設備的性能不同、使用環境不同、企業對成本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很多國家對機器設備的折舊年限規定了一個期間,這就使得企業對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選擇符合國際慣例。(2)我國《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規定“企業按規定有權選擇具體大折舊方法。在開始實行年度前報主管財政機關備案。

  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需要變更的,需在變更年度以前由企業提出申請,報主觀財政機關批准。”,這就為我國商業銀行選擇和確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提供了制度保證。(3)一般情況下,金融企業把固定資產中的電子設備明細為中小型機、微電腦、電腦附屬設備等;從這些設備的具體情況看,由於受業務需要、功能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對更新的敏感程度不同,各種電子設備的實際使用壽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較短、有的較長,這就使商業銀行根據規定期限和自身情況選擇折舊年限變為可能並符合實際。

  2、電子設備折舊年限變長可以增加賬面利潤。在電子設備類固定資產凈值不變的情況下,由於折舊年限變長,當年計提折舊就會減少,賬面利潤就會增加。

  3、電子設備折舊年限變長可以增加稅後利潤。折舊年限變長後稅後利潤增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折舊年限變長後賬面利潤增加,稅後利潤當然會增加。二是國稅發[2000]84號文《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電子設備的最低折舊年限為5年,並以此對折舊支出進行稅前扣除,如果企業為加速折舊、縮短電子設備折舊年限,則與5年相比多計提的折舊就要凋增應納稅所得額而多繳所得稅,在賬面利潤不變的情況下稅後利潤就會減少;相反,如果折舊年限變長就可以少調增、或不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就會增加稅後利潤。

  4、電子設備折舊年限變長的其他影響。

  (l)使用財務政策前後一致性的問題:如果變更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那麼在適用財務政策上就出現了前後不一致大問題,應按規定向主管財政部門報告、並求得理解。(2)信息披露的間題:變更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適用財務政策前後不一致,這屬於重大財務政策變動,在社會公眾對信息披露要求增強的今天,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應引起銀行高層的重視並做出合理的說明。(3)固定資產指標問題:我國《金融保險企業則務制度》規定,“在企業的資本金中,銀行固定資產凈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過30%’:由於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變長,使得當年計提折舊減少,這就意味著固定資產凈值的相對增加,會對固定資產指標產生一定的壓力。(4)更新改造的問題。從理論上講,加速折舊可以促進更新改造、提高效率。但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看,相對的減緩折舊在此方一面影響並不大。一是在電子設備中占有較大比例的大型機、小型機、自助設備等只要維護得當,完全可以使用5年以上;二是對關鍵部位設備要求高的可以及時更新,但撤下來的可以進行梯級使用,比如可用於辦公等,其實際使用壽命同樣在5年以上。

  5、電子設備折舊年限變長對增加盈利的影響有多大。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一般把電子設備的折舊年限確定為3年,而稅務會計對其按5年折舊計算所得稅。假如一家商業銀行一年的賬面利潤為50億元,電子設備類固定資產有60億元,在其他利潤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按3年折舊其當年折舊費為20億元(暫不考慮殘值,下同),按稅務會計5年折舊計算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8億元,就會減少稅後利潤26400萬元。

  如果按4年折舊其年折舊費為巧億元,與3年折舊相比就會增加賬面利潤50000萬元,增加稅後利潤33500萬元,並且由於少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億元又增加了稅後利潤16500萬元,即稅前和稅後利潤都增加了50000億元,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股東分紅率並增加商業銀行的資本實九這樣就可以在多核銷損失74627萬元(5億元/67%)、賬面利潤減少的情況下,稅後利潤並未減少、也沒有影響股東的利益。如果按5年折舊其年折舊費為12億元,與3年折舊相比就可以增加賬面利潤8億元,增加稅後利潤53600萬元,並且由於少調增應納稅所得額8億元又增加了稅後利潤26400萬元,即稅前和稅後利潤都增加了80000億元,這樣就更加提高了股東分紅率並增加商業銀行的資本實九這樣就可以在多核銷損失119403萬元(8億元/67%)、賬面利潤減少的情況下,稅後利潤並未減少、月沒有影響股東的利益。

  可以看出,由於折舊年限的變長稅前利潤和實際稅後利潤大幅增加、股東分紅率大幅提高、公積金股東權益明顯增加。

  三、減少保險協議存款

  銀髮[1999]351號文《關於對保險公司試辦協議存款的通知》規定:“保險公司協議存款僅限於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辦理”、“保險公司協議存款僅限於5年期以上存款(不含5年)”、“保險公司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利率水平、存款期限、結息和付息方式、違約出發標準等由雙方協商。”。根據目前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簽定的協議,5年期以上協議存款利率一般為3.5%,而同期限一般性存款利率為2.79%。如果按100億元存款計算,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直接相比5年期的保險定期存款會減少當年賬面利潤7100萬元、減少稅後利潤4757萬元;如果按存款平均利率1.7%計算,5年期的保險定期存款會減少當年賬面利潤18000萬元、減少稅後利潤12060萬元。

  如果只從彌補頭寸不足和保證支付需要來考慮,商業銀行融人資金有很多有利條件和渠道一是各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乏力,資金大量剩餘,使得貨幣市場資金充裕,隨時可以拆人二是可以向中央銀行再貸款再貼現三是可以憑手中的貼現票據向商業銀行轉貼現四是可以利用手中有權的長期債券進行回購融資等。因此,在我國目前的特殊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沒有必要吸收成本很高的保險定期存款去苛求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匹配。

案例二:企業人員雇佣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及其應用[3]

    一、企業人員雇佣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

  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人。作為企業管理中重要環節的人員雇佣工作必須遵循利潤最大化原則。企業人員雇佣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是: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最大化,即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化。

  (一)企業人員雇佣中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1、企業人員雇佣中的成本分析

  (1)招聘成本。包括崗位空缺廣告費用、雇佣前的管理活動費用、錄用面試費用、考試費用、集體評審費用、差旅費和遷移費用、雇佣後的情況收集和報告費用、新員工體檢醫療費用、培養費(脫產培訓和在實際工作中因缺乏知識造成的不必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以及委托職業招聘機構的代理費用等等。

  (2)開發成本。企業為使獲得的人力資源達到符合具體工作崗位要求的業務水平和提高其工作技能費用。包括為使新員工熟悉企業有關情況而發生的成本、員工在職培訓成本和脫產培訓成本等等。

  (3)使用成本。一類是工資和福利成本,包括貨幣工資、獎金和非貨幣的食物工資、醫療健康、生活保險、養老保險等一切貨幣和非貨幣支付。另一類是為保障員工開展工作而提供的必要的工作條件而發生的成本。如勞保用品、辦公設備、交通費、機器設備等。

  (4)其他成本。企業雇佣成本除了以上兩個方面以外,還包括重置成本(再獲得同樣作用的雇員而需要花費的成本)、機會成本(新進員工與離職員工在工作績效上的差異和雇員流失給企業造成的間接損失)、競業成本(員工跳槽到其他企業而給原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的下降)和直接離職費用(包括與離職有關的管理活動費用、離職金、增加的失業稅等)。另外,企業雇員流失對企業績效也會產生嚴重影響。

  (5)邊際成本。企業人員雇佣中發生的成本是多方面的,我們不需要把這些成本一一列舉出來,因為這對企業人員雇佣的原則並沒有太大影響。真正影響企業人員雇佣的是邊際成本。所謂人員雇佣的邊際成本是指隨著企業人員雇佣數量的連續增加,每增加一個員工的雇佣所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邊際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MC=△TC/△L。例如某生產車間,原有員工100名,車間生產的總成本是100萬美元,現在員工增加到101人,總成本增加到102萬美元,那麼最後這位新增員工(第101位員工)的邊際成本就是2萬美元。

  2、企業人員雇佣中的收益分析

  (1)企業人員雇佣中的收益。指企業雇佣了員工並投入使用後,員工所創造的產出(包括產品和勞務)與其市場價格的乘積之和,一般用貨幣單位表示如某雇員共生產了100件產品,每件產品的市場價格是10美元,那麼該員工創造的收益是100×10=1000美元。如果市場價格既定,經濟學中往往用產品數量代替收益。另外,企業人員雇佣的收益還表現為員工之間因為相互關聯,新增員工對其他員工績效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

  (2)企業人員雇佣中的邊際收益。指企業每增加一個員工的雇佣所引起的額外的總收益的增加。邊際收益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MC=△TR/△L。例如,某車間原有員工100人,總收益為1000美元,現在員工增加到101人,總收益增加到1008美元,那麼邊際收益為8美元。這8美元是由新增加的第101位員工創造的收益,即邊際收益。需要強調的是,隨著新員工的增加,所引起的收益的變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員工生產不僅僅是員工個人的事。在不同類型的工作中,員工之間可能是相互獨立的,也可能是相互影響的,還可能是相互配合的。隨著新員工的加入,其他員工的績效可能不受太大影響,也可能會因此下降,還可能會因此增加。但這些因素不影響本文的結論,因為只有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收益後的正的利潤增量才是真正影響企業人員雇佣的變數

  (二)企業人員雇佣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

  企業人員雇佣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是: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後的利潤增量最大化,即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化。原因分析如下:

  1、影響企業人員雇佣的不只是邊際成本。邊際成本低不等於雇員給企業帶來的正的利潤就多。例如新雇佣一個大學生的邊際成本是2000美元,而新雇佣一個高中生的邊際成本只為1000美元,但我們不能由此確定應該雇佣大學生或是高中生,也不能由此確定企業應不應該增加人員雇佣。因為邊際成本大小不能說明企業的新增利潤情況。

  2、影響企業人員雇佣的也不只是邊際收益。邊際收益高不等於雇員給企業帶來的正的利潤就多。例如新雇佣一個大學生的邊際收益是1500美元,而新雇佣一個高中生的邊際收益只為900美元,但我們不能由此確定應該雇佣大學生或是高中生,也不能確定企業應不應該增加人員雇佣。因為邊際收益大小不能說明企業新增利潤情況。

  3、真正影響企業人員雇佣的變數是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最大化(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化)。不管新增員工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是多少,只要新員工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差額為正值,企業雇佣這個新員工就是理性的;相反,新員工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差額為負值,企業就不應該雇佣這個新員工。同樣,大學生與高中生相比,誰帶來的正的經濟利潤最大企業就應該雇佣誰。之所以這個變數重要是因為這個變數符合利潤最大化原則,只要企業按照這個原則進行人員的雇佣,企業總能得到最大的經濟上的好處。

  二、利潤最大化原則在企業人員雇佣中的應用

  (一)企業人員雇佣中的數量問題

  企業人員雇佣的數量問題是企業人員雇佣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以上分析,企業人員雇佣的數量標準是:雇員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1、雇員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企業每增加一個人員的雇佣,由此所帶來的收益(邊際收益)大於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邊際成本),因此增加雇佣還會帶來正的利潤增量。權衡利弊,理性的企業在這一階段上應該繼續增加雇佣,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2、雇員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這意味著每增加一個人員的雇佣,由此帶來的新增加的收益(邊際收益)小於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邊際成本)。

  因此增加人員雇佣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正的利潤增量,反而會帶來負的利潤,即企業因此虧損。權衡利弊,理性企業在這一階段上應該辭退一部分員工,直至邊際收益不再小於邊際成本為止。

  3、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由以上分析可見,不管增加雇佣還是辭退員工,理性的企業都在尋找一個最優點。在這一點上,企業得到了所有可能得到的好處,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這個最優點就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點(MR=MC)。在這個點上,企業不再增加人員雇佣,也不再辭退員工,實現了企業人員雇佣的均衡。

  (二)企業人員雇佣中的質量問題

  企業人員雇佣中另一個重要而又經常被扭曲的問題是,企業應該雇佣什麼標準的員工。即應該雇佣高學歷的員工或是低學歷的員工?雇佣熟練工人或是非熟練工人?等等。企業人員雇佣的標準是:誰的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的差額大,即誰的正的利潤增量大就雇佣誰。

  1、高學歷、高技能的員工可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總收益的增加(邊際收益),但這些員工的雇佣也可能會帶來更高總成本的增加(邊際成本)。這就是說,這些員工不一定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好處,甚至會給企業帶來負的利潤。

  2、低學歷、低技能的員工可能給企業帶來更少的總收益的增加(邊際收益),但這些員工的雇佣可能只需要更低的總成本增加(邊際成本)。這就是說,這些員工不一定給企業帶來好處就小,甚至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正的利潤的增加。。

  3、雇佣那些正的利潤增量大化的員工。顯然,企業雇佣員工的標準不是學歷、技能等因素,而是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的差額最大,即誰的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就應該雇佣誰。

  (三)長期和短期情況下的人員雇佣問題

  前面關於人員雇佣的數量和質量問題都沒有區分長期和短期的不同情形,但實踐中對此進行區分是非常必要的,原因如下:

  1、同一員工在不同時期的正的利潤增量是不同的。為了招聘新員工產生了很高的招聘成本,新員工上崗前還要進行必要的培訓,產生了培訓成本。這兩項成本分攤到員工的整個使用期,並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下降。相反,新員工上崗後總有一個適應期,這個時期的工作績效是很低的,甚至沒有任何產出。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雇員的技術狀況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熟練,績效明顯提高。

  所以即便同一員工,考察期限不同,其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的差額(正的利潤增量)是不一樣的。

  2、不同員工在不同時期的正的利潤增量也是不同的。例如對大學生和高中生的投資收益情況進行考察,第一年考察的結果可能是高中生的正的利潤增量大於大學生,第二年考察的結果可能是兩者的正的利潤增量相等;第三年考察的結果可能是大學生的正的利潤增量大於高中生。可見,兩個不同的員工進行比較時,其正的利潤增量的大小還取決於考察期限的長短。

  以上分析可見,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人員的雇用數量和雇佣標準時,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計算都必須以整個合同期為單位,綜合起來進行考察,否則得到的結論就不一定是客觀合理的,甚至會違背本文在以上分析中提出的利潤最大化原則。

  (四)企業人員的雇佣和解雇問題

  企業必須不斷招聘新員工加盟企業,因為新進員工(特別是年輕員工)進入企業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新的思想。這對於那些正在經歷快速技術變革的行業來說可能是最為重要的。在這些行業里,新員工常常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學到了最新的技術。而那些許多年前得到的經過正規培訓的資深員工儘管掌握了熟練精深的工作技能,但是卻不能像這些年輕人那樣去瞭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如果實現了新老員工的某種組合就能創造出一種最具有生產率工作環境

  問題是企業有時候卻沒有足夠的空缺崗位,只好辭退一部分老員工。那麼企業應按照什麼原則辭退老員工和招聘新員工呢?答案是新進員工的凈收益大於被辭退員工的凈收益加凈損失(離職成本)。即辭退員工(被迫離職)產生的離職成本以及被辭退員工如果繼續留用可能給企業創造的收益應該由新進員工來補償。

  另外,新進員工產生了邊際成本,而辭退的員工不再發生使用成本。所以只要新聘員工的凈收益大於被辭退員工的凈收益加離職成本,企業就可以選擇解雇老員工,聘用新員工。當然,企業也同樣需要進行長期和短期的綜合考察,以便使決策真正符合利潤最大化原則。

  (五)機器設備發生變化情況下的人員雇佣問題

  前面的分析並沒有考慮到機器設備(代表生產技術)的變化問題。研究表明,使用老式機器設備(或是勞動密集程度越高)的車間里,熟練工人的成本收益率高於專業技術工人的成本收益率。使用新式機器(或是資本密集程度越高)的車間里,專業技術工人的成本收益率高於熟練工人的成本收益率。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旦企業提高了它所使用的資本存量質量,那麼企業就應當相應地改善勞動力的質量,以保證雇員的正的利潤增量最大。根據該結論,當企業確定人員雇用數量和雇佣標準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現在和未來企業資本設備可能發生的變化。

  (六)不同類型企業中的人員雇佣問題

  企業類型不同,員工之間在效率方面的關聯度也不同。當員工們在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的時候,一個員工對於產量的貢獻還包括他對其他同事的產量所產生的影響。因此,與員工之間的產量相互獨立時的情況相比,當員工之間的產量存在著相互作用的時候,企業願意雇佣更多的也是雇佣更好的員工。那麼,這兩種不同情形之下企業人員雇佣的原則是否還是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呢?

  1、員工們在工作中相互獨立地工作時的雇佣原則是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化。例如,某一個專門從事推銷的公司,每一位員工的銷售額都取決於他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與其他銷售人員的努力程度無關。在這樣的企業里,企業員工雇佣的原則是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因為只要滿足這個原則,企業總能得到最大好處。

  2、員工們在工作中存在相互聯繫時的員工雇佣原則也是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化。這方面的例子如律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些律師專門負責招攬業務,有些律師專門從事研究工作,還有一些律師專門從事打官司。律師事務所里的每一位員工的工作價值還取決於其他員工的表現,這種以最優方式組織起來的結構性團隊是一個組織所遇到的難題之一。但不管這個問題有多複雜,它都不會影響我們在本文中提出的“最大化原則”。因為所謂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是一個綜合指標,其數值是用報告期總量減去基期總量求得的,它已經包含了因為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他員工的收益變化和成本變化。所以在這樣的企業里,企業員工雇佣的原則還是正的利潤增量最大。因為只要滿足這個原則,企業總能得到最大好處。

參考文獻

  1. 1.0 1.1 張鼎萍.對利潤最大化原則的理解與批判.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09年2期
  2. 關興社.商業銀行利潤最大化原則的若幹實務運用.新金融2002年11期
  3. 張金麟.企業人員雇佣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及其應用.雲南民族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利潤最大化原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187.201.* 在 2007年10月23日 15:39 發表

能不能就廠家如何獲得最大利潤舉個具體的實例呢?

回複評論
218.22.29.* 在 2009年12月18日 18:23 發表

可以舉例嗎 謝謝

回複評論
116.24.11.* 在 2010年3月24日 14:46 發表

對啊,舉個實例研究研究!真的有題還不知道怎麼算呢,怎麼套公式

回複評論
116.24.11.* 在 2010年3月24日 14:47 發表

舉個實例吧

回複評論
Angle Roh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3月25日 15:41 發表

已有網友補充了利潤最大化原則所指導的企業經營決策

回複評論
58.62.133.* 在 2010年12月30日 14:49 發表

實例很重要呀

回複評論
鲈鱼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12月30日 16:19 發表

添加了部分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複評論
117.79.232.* 在 2011年5月20日 19:48 發表

謝謝

回複評論
59.127.78.* 在 2022年7月24日 00:38 發表

為什麼利潤極大化的必要條件,還要要求π的二階導數為「負」呢?

回複評論
M id fa1beb68d02403e7371abf3c664b88cf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11月4日 15:51 · 上海 發表

59.127.78.* 在 2022年7月24日 00:38 發表

為什麼利潤極大化的必要條件,還要要求π的二階導數為「負」呢?

二階導為負是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和極大化不是同一個意思。二階導為負說明一階導是單調遞減的,原本的利潤函數圖像是凸的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