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赫伯特·西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赫尔伯特·西蒙)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放大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目錄

赫伯特·西蒙生平簡介

  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美國心理學家,卡內基梅隆大學知名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心理學、電腦科學、公共行政經濟學管理學科學哲學等多個方向。

  西蒙學識廣博,是現今很多重要學術領域的創始人之一,如人工智慧信息處理、決策制定、問題解決、註意力經濟組織行為學、複雜系統等。他創造了術語“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滿意度”(satisficing),也是第一個分析複雜性架構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的人。

  西蒙因其貢獻和影響在他晚年獲得了很多頂級榮譽,如:1975年的圖靈獎、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獎、1986年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1993年美國心理協會的終身成就獎。

赫伯特·西蒙的生平經歷

  西蒙1916年6月15日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的一個猶太家庭。西蒙的父親是於1903年獲得工程專業畢業文憑後由德國移居美國的,他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專利法律師、當地的學術界和社會事務界的活躍的領導人。西蒙的母親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國人,是一位鋼琴教師。在父母的熏陶下,西蒙從童年就與書籍和其它智力活動結了緣,並顯示出極強的獨立學習能力

  西蒙在密爾沃基公立學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礎教育,他讀了許多書,尤其是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

  1933~1936年,西蒙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政治系並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期間,西蒙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學政治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並相當熟練地掌握了高等數學、符號邏輯數理統計等重要技能。

諾貝爾經濟學獎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歷屆獲得者
1969拉格納·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簡·丁伯根
(Jan Tinbergen)
1970保羅·薩繆爾森
(Paul A. Samuelson)
1971西蒙·庫茲涅茨
(Simon Kuznets)
1972約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Kenneth J. Arrow)
1973華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綱納·繆達爾
(Gunnar Myrdal)
1975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庫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976米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7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James E. Meade)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79威廉·阿瑟·劉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奧多·舒爾茨
(Theodore W. Schultz)
1980勞倫斯·羅·克萊因
(Lawrence R. Klein)
1981詹姆斯·托賓
(James Tobin)
1982喬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83羅拉爾·德布魯
(Gerard Debreu)
1984理查德·約翰·斯通
(Richard Stone)
1985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1986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1987羅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1988莫裡斯·阿萊斯
(Maurice Allais)
1989特裡夫·哈維默
(Trygve Haavelmo)
1990默頓·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馬科維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91羅納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1992加里·貝克爾
(Gary S. Becker)
1993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C. North)
羅伯特·福格爾
(Robert W. Fogel)
1994約翰·福布斯·納什
(John F. Nash Jr.)
約翰·海薩尼
(John C. Harsanyi)
萊因哈德·澤爾騰
(Reinhard Selten)
1995小羅伯特·盧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1996詹姆斯·莫裡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維克瑞
(William Vickrey)
1997羅伯特·默頓
(Robert C. Merton)
邁倫·斯科爾斯
(Myron S. Scholes)
1998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 )
1999羅伯特·蒙代爾
(Robert A. Mundell)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爾·麥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2001喬治·阿克爾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邁克爾·斯賓塞
(A. Michael Spence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2002丹尼爾·卡納曼
(Daniel Kahneman)
弗農·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2003克萊夫·格蘭傑
(Clive W.J. Granger)
羅伯特·恩格爾
(Robert F. Engle III)
2004芬恩·基德蘭德
(Finn E. Kydland)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2005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羅伯特·約翰·奧曼
(Robert John Aumann)
2006埃德蒙德·菲爾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馬斯金
(Eric S. Maskin)
羅傑·邁爾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奧尼德·赫維茨
(Leonid Hurwicz)
2008保羅·克魯格曼
(Paul R. Krugman)
2009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Elinor Ostrom)
奧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爾·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裡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編輯]

  在西蒙大學畢業後的1937年12月,他與政治系秘書多諾西婭結婚,這對夫妻在他的研究領域里相互合作,有大量的論著發表。

  西蒙在1939~1942年擔任了加利福里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主任,從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並完成了關於管理決策制定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後來成為他的經典著作《管理行為》(1947)的基礎。1942年西蒙擔任了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政治系教師,並於194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在 1946~1950年期間他曾任多個政府部門或協會的顧問。

  1949年西蒙應邀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先是任行政學與心理學教授(1949~1955),後來任電腦科學與心理學教授終生。西蒙作為該大學工業管理研究生院的創辦人之一,開創了組織行為管理科學兩大學術領域的研究,承擔了組織理論家、管理科學家和商學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導並幫助該研究生院成為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西蒙不僅執教於著名大學,也活躍於企業界、行政機構及多種顧問公司。他對管理學組織理論的研究有獨特的見地,不但是專業研究的先鋒,更是行為科學的代表性學者

  西蒙的博學足以讓世人折服,他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1943年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耶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1978年米之根大學法學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瑞典皇家科學院總結性地指出:“就經濟學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西蒙首先是一名經濟學家,他的名字主要是與經濟組織中的結構決策這一相當新的經濟研究領域聯繫在一起的。”

  1956年夏天 數十名來自數學、心理學、神經學、電腦科學與電氣工程等各種領域的學者聚集在位於美國新罕布希爾州漢諾威市的達特茅斯學院,,討論如何用電腦模擬人的智能,並根據麥卡錫的建議,正式把這一學科領域命名為“人工智慧”。西蒙和紐厄爾參加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而且他們帶到會議上去的“邏輯理論家”是當時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慧軟體,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與關註。因此,西蒙、紐厄爾以及達特茅斯會議的發起人麥卡錫和明斯基被公認為是人工智慧的奠基人,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1957年 西蒙與別人合作開發了IPL語言(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在AI的歷史上,這是最早的一種AI程式設計語言,其基本元素是符號,並首次引進表處理方法。

  1958年 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

  1960年 西蒙夫婦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表明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搜索的過程,其效率取決於啟髮式函數(heuristic function)。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西蒙、紐厄爾和肖又一次成功地合作開發了“通用問題求解系統"GPS(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是根據人在解題中的共同思維規律編製而成的,可以解11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從而使啟髮式程式有了更普遍的意義。

  1966年 西蒙、紐厄爾和貝洛爾(Baylor)合作,開發了最早的下棋程式之一MATER。

  1968年 被任命為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1969年 美國心理學會由於西蒙在心理學上的貢獻而授予他“傑出科學貢獻獎”(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蒙提出“決策模式理論”這一核心概念,為當前受到極大重視的決策支持系統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奠定了理論基礎。

  1970年 在研究自然語言理解的過程中,西蒙發展與完善了語義網路的概念和方法,把它作為知識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種通用手段,並取得很大成功。

  1972年7月 作為美國電腦科學家代表團成員之一第一次到中國訪問。之後又9次來華訪問。

  1975年 他和艾倫·紐厄爾因為在人工智慧、人類心理識別和列表處理等方面進行的基礎研究,榮獲電腦科學最高獎——圖靈獎

  1976年 西蒙和紐厄爾給“物理符號系統” 下了定義,提出了“物理符號系統假說PSSH(Ph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成為人工智慧中影響最大的符號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而這一學說則鼓勵著人們對人工智慧進行偉大的探索。這也是兩人在人工智慧中做出的最基本的貢獻。

  1976—1983年間 西蒙和蘭利(Pat W.Langley)、布拉茨霍夫(Gary L.Bradshaw)合作,設計了有6個版本的BACON系統發現程式,重新發現了一系列著名的物理、化學定律,證明瞭西蒙曾多次強調的論點即科學發現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問題求解,因此也可以用電腦程式實現。

  1978年 由於西蒙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過程進行的開創性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980年 中國天津大學聘任西蒙為該校名譽教授,並派出一些學者在西蒙指導下進行短期記憶方面的研究。

  1985年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授予西蒙教授名譽研究員稱號。

  1986年 因其在行為科學上的出色貢獻而榮獲美國全國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5年 在國際人工智慧會議上被授予終身榮譽獎。

  2001年2月9日 西蒙去世,享年85歲。

  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而且處於變動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狀態;“管理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達到絕對的最優解,而只以找到滿意解為滿足。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註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於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於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幾乎只是針對“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觀點,但對“有限理性”的深入論述是在他以後對人類的認知系統的研究中逐漸完善的,這也是對“有限理性” 進一步研究必然導致的結果。西蒙在他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中講到,根據米勒等人的發現,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項(西蒙認為可能是4 項);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存入一項需要5~10秒鐘(西蒙認為可能是8秒鐘);記憶的組織是一種表列等級結構(類似於電腦的記憶體有限,從記憶體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時間,以及電腦的儲存組織形式)。這些是大腦加工所有任務的基本生理約束。正是這種約束,使思維過程表現為一種串列處理或搜索狀態(同一時間內考慮的問題是有限的),從而也限制了人們的註意廣度選擇性註意)以及知識和信息獲得的速度和存量。與此相適應,註意廣度和知識範圍的限制又引起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類似於無知和某種目的意識所產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反過來又限制人們的註意廣度和知識信息的獲得(類似於宗教或信仰對科學和經驗事實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認為,有關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認知限制、動機限制及其相互影響的限制。從而所探討的應當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當是過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質合理性;所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當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決策之前沒有全部備選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一個能度量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不是對效用函數求極大化,而只有一個可調節的欲望水平,這個欲望水平受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易、決策者的個性特征(如固執性)等因素調節,以此來決定方案的選定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決。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夠好的解,並不是因為他寧劣勿優,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根本不可能獲得最優解。

  西蒙教授從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對“管理人”進行了科學而精細的分析,其對信息處理的有關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眼光遠大,見解深刻,對當代大量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在信息社會時代到來之際,隨著電腦網路、電話等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面臨的“信息危機”不是由於信息匱乏,而是信息數量過剩的問題,即“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在信息社會,沒有控制和組織不再是一種資源,它倒反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在這種“信息爆炸”的生活環境中,意識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的這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它將能更好地指導我們集中精力搜尋有效、合適、滿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尋所有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優解。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1.亞當·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爾·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蘭克·吉爾佈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蓮·吉爾佈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裡斯·庫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約爾
(Henry Fayol,1841-1925)
12.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爾·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盧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瑪麗·帕克·福萊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喬治·埃爾頓·梅奧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萊頓·阿爾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維·麥克利蘭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麥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約翰·莫爾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奧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裡斯
(Chris Argyris)
27.庫爾特·勒溫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蘭·佈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B. F. Skinner)
30.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萊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維克托·弗魯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亞當斯
(J. Stacy. Adams)
35.哈羅德·凱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羅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爾
(Stanley E. Seashore)
39.羅伯特·坦南鮑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小組
41.倫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執安研究)
42.羅伯特·布萊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羅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羅·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約翰遜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羅森茨韋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格黑爾·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薩·羅維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52.歐內斯特·戴爾
(Ernest Dale)
53.威廉·紐曼
(William Newman)
54.艾爾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羅·勞倫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盧桑斯
(Fred Luthars)
57.瓊·伍德沃德
(英國,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
62.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錢皮
(James Champy)
64.馬文·鮑爾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湯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魯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維·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羅伯特·湯賽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羅德·傑寧
(Harold Geneen)
75.伊戈爾·安索夫
(Igor Ansoff)
76.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爾
(RiChard Pascale)
79.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81.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蘇曼特拉·戈沙爾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84.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馮斯·瓊潘納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奧特·傑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瑪麗·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倫·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傑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愛德華·勞勒
(Edward Lawler)
97.沃倫·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簡·莫頓
(Jane S. Mouton)
99.特倫斯·米切爾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蘭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編輯]

  作為管理學科的一個重要學派,決策理論學派著眼於合理的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抉擇方案中選擇一種“令人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該學派吸收了系統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電腦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理論,特別是消費者抉擇理論,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過對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邊際效用達到最大。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很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品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組織》一書中,將“決策人”作為一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認為組織成員都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選擇手段的決策者。

  西蒙指出組織中經理人員的重要職能就是做決策。

  1、決策的制定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①找出制定決策的根據,即收集情報;

  ②找到可能的行動方案;

  ③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擇方案中選定一個方案;

  ④對已選擇的方案及其實施進行評價。決策過程中的最後一步,對於保證所選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順利實施而言,又是關鍵的一步。經過綜合概括,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經理及其職員們用很大部分工作時間來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來判別需要採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2、決策分為程式化決策非程式化決策

  所謂程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反覆性的例行決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式來處理的決策。比如,為普通顧客的訂貨單標價,辦公用品的訂購,有病職工的工資安排等等。

  所謂非程式化決策,則是指對那些過去尚未發生過,或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尚捉摸不定或很複雜,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的決策。比如,某公司決定在以前沒有經營過的國家裡建立盈利組織的決策,新產品的研製與發展決策等等。但是這兩類決策很難絕對分清楚,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是像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

  3、不同類型的決策需要不同的決策技術。決策技術又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一種古典技術,是從有記載的歷史到目前這一代一直為某些經理和組織所使用的工具箱。現代技術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技術。

  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與傳統的決策理論及其他學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1、決策是管理的中心,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西蒙認為,任何作業開始之前都要先做決策,制定計劃就是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也都離不開決策。

  2、在決策準則上,用滿意性準則代替最優化準則。西蒙認為,完全的合理性是難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優化準則來進行決策。首先,未來含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人們不可能對未來無所不知;其次,人們不可能擬定出全部方案,這既不現實,有時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進的電腦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對各種可能結果形成一個完全而一貫的優先順序。

  3、強調集體決策與組織對決策的影響。西蒙指出,經理的職責不僅包括本人制定決策,也包括負責使他所領導的組織或組織的某個部門能有效地制定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制定活動並非僅僅是他個人的活動,同時也是他下屬人員的活動。

  4、發展人工智慧,逐步實現決策自動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決策新科學》一書中,用了大量篇幅來總結電腦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電腦在高層管理及組織結構中的應用。

  西蒙等人認為,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建立及企業的分權集權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須要與決策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 西蒙等人非常強調信息聯繫在決策中的作用。他們把信息聯繫定為“決策前提賴以從一個組織成員傳遞給另一個成員的任何過程”。西蒙認為,今天關鍵性的任務不是去產生、儲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處理成各個有效的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資源已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認為,企業在制訂計劃和對策時,不能只考慮“攫取利潤”這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瞻前顧後,爭取若幹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一同實現。其決策理論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潤”為前提,應採用“符合要求”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場”、“適當利潤”、“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群體決策。群體參加決策的優點是,群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的失誤。群體參加決策可將問題分成若幹部分、分別交給專家處理,從而加速問題的解決和提高解決的質量。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和意見,應用到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採用的規劃設計、預算編製和控制等系統中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種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選擇投資各類有價證券投資對外投資投放國家選擇等多種活動。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於他“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西蒙主要著作

  • 《行政管理行為》(1945);
  • 《人類模型》(1957);
  • 《組織》(1958);
  • 《管理決策的新科學》(1960);
  • 《發明的模型》(1977);
  • 《思想模型》(1979)
  • 《人類活動中的理性》(1983)。

院士和榮譽教職

  • 1995年西蒙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1985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授予西蒙教授名譽研究員稱號
  • 同時,西蒙教授還是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管理學院的名譽教授。

西蒙與中國

  管理學大師西蒙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他先後來中國訪問交流達10次之多。除了他的母國以外,西蒙在中國呆過的時間是最長的。他同中國的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著多方面的學術合作。學界對西蒙有著業餘外交家之稱,而這位業餘外交家的主要對象,就是中國。

  西蒙一向致力於中美學術交流的工作。自1980年起,他一直是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成員,並於1983年至1987年擔任這個委員會的主席。1985年,他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此外,他還是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管理學院等單位的名譽教授。1995年,西蒙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8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赫伯特·西蒙"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0.178.4.* 在 2010年3月10日 13:38 發表

西蒙不愧是經濟學界的偉大科學家,也是我們人工智慧領域的偉大人物。AIS智能百科也收藏他了。

回複評論
175.140.41.* 在 2011年8月15日 23:22 發表

thought i'm dissapointad he didn't make up music but i'm glad he made up these things for our world~^^

回複評論
陈海达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1月30日 08:03 發表

這個人說他是集大成者,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回複評論
吴立连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2月6日 08:51 發表

敬佩先生。

回複評論
118.231.81.* 在 2012年3月4日 16:38 發表

能說什麼呢? 自己怎麼能平凡成這樣...

回複評論
159.226.43.* 在 2012年3月10日 16:47 發表

同意LS的,自己還要加油啊

回複評論
61.135.172.* 在 2012年7月17日 14:35 發表

"無與倫比"

回複評論
112.4.16.* 在 2012年10月31日 14:43 發表

西蒙,很牛逼

回複評論
gavin yu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10月13日 11:12 發表

真是了不起的 好好學習 借鑒

回複評論
Tete118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9月10日 16:55 發表

《普通心理學》過來的

回複評論
180.162.129.* 在 2016年11月20日 10:00 發表

自己好平凡

回複評論
218.76.42.* 在 2017年1月10日 21:25 發表

管理學書上過來的 他的決策理論對我吸引力很大

回複評論
58.247.212.* 在 2017年12月25日 12:08 發表

管理學老師學術上的偶像,超級牛人,過來看看

回複評論
120.204.17.* 在 2017年12月25日 12:13 發表

管理學老師學術上的偶像,超級牛人,過來看看

回複評論
61.158.147.* 在 2018年11月5日 11:24 發表

Tete118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9月10日 16:55 發表

《普通心理學》過來的

一樣

回複評論
113.240.234.* 在 2019年2月28日 18:16 發表

認知心理學老師口中的大牛啊

回複評論
192.168.1.* 在 2020年7月3日 11:01 發表

9個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橫跨經濟學、電腦科學、法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圖靈獎……他的一生過完了多少個人生!

回複評論
183.221.236.* 在 2020年7月28日 11:23 發表

61.158.147.* 在 2018年11月5日 11:24 發表

一樣

+1

回複評論
M id af4323f019a730bf13ea553c6ef38925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10月6日 21:31 發表

有這樣優秀的人在前面做榜樣,後面的人怎樣努力去優秀都不為過了。

回複評論
223.104.107.* 在 2020年10月26日 16:39 發表

太厲害了

回複評論
120.226.28.* 在 2021年11月22日 17:25 發表

Tete118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9月10日 16:55 發表

《普通心理學》過來的

+1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