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約翰·奈斯比特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
放大
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
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29.1-)——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

目錄

約翰·奈斯比特簡介

  約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埃森哲評選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師之一。約翰.奈斯比特的閱歷豐富,他有著哈佛、康奈爾和猶他三所大學的教育背景,目前還是我國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還是許多跨國大公司高層及政府高官的顧問。

  約翰·奈斯比特早年曾涉足政壇,1963年,他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教育部助理部長,還曾任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離開白宮後,奈斯比特供職於有“藍色巨人”之稱的IBM,1967年忽發奇想“下海”創業,其時39歲。

約翰·奈斯比特的貢獻

  約翰·奈斯比特早年曾涉足政壇,1963年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教育部助理部長,後被聘為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政績平平。離開白宮後,奈斯比特供職於有“藍色巨人”之稱的IBM,1967年忽發奇想“下海”創業,其時39歲。

  在自己創辦的都市研究公司里,奈斯比特使用自創的“內容分析”方法研究美國社會。所謂“內容分析”方法,事實上就是廣泛收集各地報紙,每天對這些報紙的內容進行分類編排,建立索引和分析比較。奈斯比特始終認為重大的社會變化都是從地方開始,自下而上的,因而通過對城市、鄉村變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夠判斷出將來的一些發展趨勢。都市研究公司定期作出研究報告,並兜售給一些大公司和圖書館。當年在全球暢銷1400萬冊的《大趨勢》一書的藍本正是這些定期作出的研究報告。

  奈斯比特著述甚豐,《大趨勢》取得成功之後的近20年裡,幾乎平均每年均有新作問世,其中不少系與他人合著。其近期著作包括《2000大趨勢》 、《全球弔詭》等。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1.亞當·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爾·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蘭克·吉爾佈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蓮·吉爾佈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裡斯·庫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約爾
(Henry Fayol,1841-1925)
12.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爾·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盧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瑪麗·帕克·福萊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喬治·埃爾頓·梅奧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萊頓·阿爾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維·麥克利蘭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麥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約翰·莫爾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奧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裡斯
(Chris Argyris)
27.庫爾特·勒溫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蘭·佈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B. F. Skinner)
30.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萊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維克托·弗魯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亞當斯
(J. Stacy. Adams)
35.哈羅德·凱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羅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爾
(Stanley E. Seashore)
39.羅伯特·坦南鮑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小組
41.倫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執安研究)
42.羅伯特·布萊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羅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羅·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約翰遜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羅森茨韋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格黑爾·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薩·羅維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52.歐內斯特·戴爾
(Ernest Dale)
53.威廉·紐曼
(William Newman)
54.艾爾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羅·勞倫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盧桑斯
(Fred Luthars)
57.瓊·伍德沃德
(英國,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
62.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錢皮
(James Champy)
64.馬文·鮑爾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湯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魯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維·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羅伯特·湯賽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羅德·傑寧
(Harold Geneen)
75.伊戈爾·安索夫
(Igor Ansoff)
76.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爾
(RiChard Pascale)
79.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81.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蘇曼特拉·戈沙爾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84.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馮斯·瓊潘納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奧特·傑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瑪麗·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倫·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傑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愛德華·勞勒
(Edward Lawler)
97.沃倫·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簡·莫頓
(Jane S. Mouton)
99.特倫斯·米切爾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蘭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編輯]

  在這本由約翰·奈斯比特和他的女兒娜娜·奈斯比特以及道格拉斯·菲力普合著的書中,主要講述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述的是消費科技及其對我們的影響,重點是媒體的暴力化傾向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第二部分關註的是當前正在發展中的基因技術。作者認為基因技術是真正革命的技術,它給人類帶來的才是具革命性意義的轉變。與十幾年前“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比起來,奈氏似乎少了些銳氣,多了幾分沉穩,不在動輒預言人類未來的大趨勢。

  事實上,與國內同類圖書比較起來,奈斯比特的這本新書所考察的並不是一個新主題,也並沒有提出更新的觀點。只不過由於生活在美國社會,因此在書中對美國文化的批判性考察和許多美國人沉迷於科技享樂現象的描述更貼近、更具說服力。不過,由於中譯本的譯名是一個極易引人誤解的糟糕的翻譯,以及中美生活水平、價值觀念的差異,中國讀者要想真正讀懂奈氏的這本大作,並非易事。

  奈斯比特始終對亞洲的前景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在前幾年與他人合著的《亞洲大趨勢》里,他預言亞洲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也許是因為此,亞洲對奈斯比特有著特別的好感,其新著的中譯本在東南亞一經推出,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在《高科技·高思維》一書的中譯本序言中,奈氏對古老的華夏文明也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有助於我們在高科技時代尋求人性的意義”。

約翰·奈斯比特的新人類觀[1]

  約翰·奈斯比特是一個永遠響亮的名字,這是一位具有全球影響的神奇人物,他曾以《大趨勢》和《亞洲大趨勢》兩部著作奠定其作為未來學家的堅實地位,並始終以高瞻遠矚、洞悉一切和敏銳感知未來的能力永遠獨領風騷於他同時代的眾多學者之上。最近,奈斯比特先生又於新世紀來臨之際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辟的見解為我們推出了他的新作《大挑戰———21世紀的指針》一書。這位當代美國人在縱觀滄海桑田巨變下的新世紀和芸芸眾生之後,仍以一貫的方式和作風淋漓盡致地發揮著他獨到的“新人類觀”,讓21世紀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士驚喜地發現,他又為人們指明瞭新世紀光明的奮斗方向和遠大的前景。

  在這部新著中,奈斯比特先生告訴人們,新世紀是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新的生存空間,成功的機遇與各種導致失敗的因素同時並存,要想得心應手地駕馭風雲變幻的現實,成為新世紀的成功人士,那就必須具備以下必備的條件。這便是奈氏的“新人類觀”。在這裡,奈斯比特將之歸納為五大成功素質,即:前瞻性與樂觀主義;熱愛變化,易於變革;珍視企業精神;尋求平衡和發展個人的領導才能

  奈斯比特先生認為,當今世界變化的方式是令人振奮的,只有對於事物的變化發展具有前瞻性,並能在人們普遍認為不可能成功時依然堅信會獲得成功的人才能成為成功人士。他的例證便是現在每年已有10億份郵件的美國聯邦快遞公司。他說,要想在新世紀獲得成功,你還必須理解變化是一個永恆的定量,你必須喜歡變化,鼓勵變化,具有隨機應變的通變性。因為以前狹小的生存空間現在已是全球性的地球村了。

  在強調珍視企業精神之後,奈氏又告訴人們,在如今網路化全球經濟的條件下,僅有以上幾點還不夠,還必須做好以下兩件事,這便是尋求平衡和發展個人的領導才能。奈氏認為,如今你有成為領導的自由與工具,你能決定做什麼、到哪兒去、與誰交往或做生意、是否投選票,你甚至可以跨很大距離選擇身份或創建新的社區。個人勝利的最終結果就是每個個人正在成為領導。當然,領導的自由是與責任始終相伴的,你還得在歷史長河中前所未有地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這便是約翰·奈斯比特在人類新世紀來臨之際描繪的“新人類觀”。他認為,只有具備上述五大成功素質的人才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成功人士。

約翰·奈斯比特的著作

  約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主要有:《大趨勢》、《亞洲大趨勢》、《2000大趨勢》、《全球弔詭》、《女性大趨勢》、《高科技·高思維》、《大挑戰——21世紀的指針》等。

  主要代表著作1982年的作品《大趨勢》(Megatrends)曾是風靡全球的暢銷書之一,被翻譯成57種文字在海內外廣為流傳。與威廉·懷特的《組織的人》、阿爾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並稱“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三大巨著。《大趨勢》一書目前在全球共銷售了1400多萬冊。

  約翰·奈斯比特以《大趨勢》和《亞洲大趨勢》兩部著作奠定了其作為未來學家的堅實地位。奈斯比特始終對亞洲的前景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在幾年前與人合著的《亞洲大趨勢》里,他預言亞洲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奈斯比特還成功地預測了網路的興起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出現。

約翰·奈斯比特預言[2]

  • 27年前,約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世界;
  • 27年後,約翰·奈斯比特的《中國大趨勢》讓我們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
  • 約翰·奈斯比特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
  • 約翰·奈斯比特發出預言: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新的中心。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Angle Roh,Smileandblue,Zfj3000,y桑,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約翰·奈斯比特"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