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南京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南京大学(Nan Jing University)
南京大學(Nan Jing University)

南京大學網站網址:http://www.nju.edu.cn/ (中英文)

目錄

南京大學簡介

  南京大學(Nan Jing University),簡稱南大。南京大學是直屬國家教育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坐落在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六朝古都南京。自1902年創建以來,她先後經歷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時期;1949年8月8日,由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規定,去掉“國立”二字,逕名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齣工學、農學、師範等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的文學院、理學院等合併,仍名南京大學,並將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今天的南京大學包括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風景優美,建築規模巨集大,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已發展成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學。現任校長為地球化學家陳駿教授。5月20日為校慶日。

  南京大學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早在“五四”時期,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是南京地區愛國學生運動的中堅。20年代初,一批共產主義先驅就在這裡熱情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在此舉行。抗戰時期,以中央大學著名教授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為主體的“自然科學座談會”和“民主科學座談會”,高揚民主、科學精神,為堅持團結抗戰和爭取民主而奔走呼籲,不懈鬥爭,後來發展成為與中國共產黨 “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九三學社。=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幾經修改後,衝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引發了全國範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第一聲春雷”。

  近百年來,南京大學俊彥雲集,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李瑞清、吳有訓、竺可楨、茅以升、柳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湯用彤、馬寅初、李叔同、熊慶來、童第周、金善寶、聞一多、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嚴濟慈、吳健雄、李國鼎、羅家倫、顧毓琇、李方訓、吳宓、朱光亞、趙忠堯、賽珍珠、楊杏佛、呂叔湘、梁希、戴安邦、陳白塵、匡亞明等名家大師們曾在這裡學習或工作過;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中,有6位是南京大學校友。

建于1919年的北大楼
放大
建於1919年的北大樓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逐步形成了人文、社會、自然、技術、生命、現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目前,南京大學設有21個學院,59個系,擁有本科專業7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13個(其中9個為學校自主設 置),專業碩士學位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博士點147個(其中9個為學校自主設 置),博士後流動站18個,國家重點學科28個,江蘇省重點學科2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8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在全校2000名專任教師中,共有教授69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5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博士生導師626人。

  依托多科學的綜合優勢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南京大學的辦學水平和效益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據統計,1992年以來,南京大學被國際權威的科研檢索資料《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論文數連續7年位居中國大陸高校首位,被引用論文數也連續8年位居中國大陸高校第一。10餘年來,南京大學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8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40餘項。2000年以來,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從1994年以來,南京大學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全國高校中也名列前茅。

  南京大學的人才培養工作成績斐然。現有各類學生43100餘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0508名。在國內,南大的畢業生以“基礎厚、後勁足、能力強、素質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國際學術界,有7位南京大學的畢業生獲美國總統獎。以南大研究生及其導師的姓氏命名的科學成果就有“周——龔分步相變理論”、“吳孤子”理論等。而在英國舉辦的國際英語演講比賽中,南大學子先後兩次獲得冠軍。1994、1995年,南大學生辯論隊技壓群雄,先後奪得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和國際大專辯論賽桂冠。1999年,南京大學又以優異成績在全國綜合性大學中率先通過了國家教育部舉行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南京大學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支撐條件。學校圖書館藏書量429餘萬冊,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學校建有各類研究所128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89個,並擁有現代分析中心、網路信息中心、教育技術中心等大型教學科研實驗基地。

  南京大學是我國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最活躍的大學之一。1979年以來,南大已與近30個國家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關係,主辦國際會議120餘次,2500餘人次的教師出國留學、訪問或進修,聘請外國專家學者1800多人次來校講學與合作,6000多名海外留學生先後在南大進修學習。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爾等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授予名譽教授或名譽博士稱號。美國前總統布希、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等國外政要也先後來南大訪問。南京大學為直接借鑒國外的教學科研及管理經驗,積極探索多形式、多層次的國際合作模式,先後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與德國哥廷根大學聯合建立了中德法學研究所、與日本郵政省共建了中國唯一的“多媒體遠程衛星教育系統研究室”等,其中,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經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成為中美兩國在教育學術領域合作的成功範例,受到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重視和稱贊,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南京大學的改革和事業發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與支持。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臨南大視察,並揮毫寫下了“把南京大學辦成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教學科研中心”的題詞。1994年,南京大學被列入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序列。1999年7月和2006年10月,國家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兩次簽訂協議,在“985”工程一期、二期中連續共同註資重點建設南京大學,支持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2002年5月,南京大學以“承百年傳統、展輝煌成就、揚南大精神、創世界一流”為主題,隆重慶祝建校100周年,成功舉辦了“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世界著名科學家論壇”、“追問大師”等一系列旨在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紀念活動,授予馮元楨等7位校友“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25000餘名校友及包括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的數千海內外來賓抵寧參加校慶活動,各界校友和賢達為校慶認捐總額超過1.39億元,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在新的世紀,南京大學將繼續弘揚傳統,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富有南京大學特色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朝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目標邁進,爭取早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南京大學現狀

  南京大學現為中國國家教育部直屬大學,屬於公立(國立)大學,實行省部共建。南京大學的主要經費來自中國中央財政以及江蘇省財政。此外,學費收入、科研以及社會服務收入、社會捐贈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不同於1949年前的是,學校現在設有占據行政權的中國共產黨組織,現任黨委書記是洪銀興。現任校長為陳駿。

  南京大學本科生招生主要面向中國,每年招收約3000人,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為單位分配名額,其中來自江蘇的生源約占40%。錄取標準主要是高考分數,基礎學科強化部和學校自主招生的部分除外。學生需要交納學費,目前每學年的收費標準大致相當於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近2倍,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50%多,江蘇省城鄉總體人均年收入的60%。此外也招收外國留學生。

  學校設有學生的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另外還設有醫院等服務機構。一般學生都為住校生,4~8人一個房間,學生需要交納住宿費,年住宿費大致相當於南京市人均年收入的10%。另外也設有專供留學生使用的宿舍,收費標準不同。

  根據南京大學官方2004/2005學年初統計公報,全校本學年招收本科生3073人,在校本科生合計12404人;本學年招收研究生 3221人,其中國家任務研究生2333人(含博士生700人,碩士生1633人)。前述數字含外國留學生,在校留學生合計646人(包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學生50人),其中博士生54人,碩士生72人,本科生208人;本學年招收各類留學生359人。全校擁有專任教師1905人,科研機構人員533 人。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424萬冊。

南京大學校訓

  校訓: 誠 樸 雄 偉,勵 學 敦 行

  • 誠:校歌開首:「大哉一誠天下動」(江謙 詞);誠心向學,誠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貴持有恆德」(陳裕光 語);「對於學問事業應當一本誠心去做,至於人與人之間應當以誠相見」(羅家倫 語)。
  • 樸:朴茂,樸真,朴實,樸厚。「常保持一種‘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銅臭,不可有官氣」(劉伯明 語);「須知一切學問之中皆無王者之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羅家倫 語)。
  • 雄:含體魄和精神兩方面,雄渾之體,王者之氣。「大雄無畏...善養吾浩然之氣」;如「大江之雄毅」(郭秉文 語);「以養成堅強之體魄,充實之精神為標準」(陶行知 語)。
  • 偉:「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 語);「總要集中精力,放開眼光,努力做出幾件偉大的事業,或是完成幾件偉大的作品...凡是總須從偉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羅家倫 語)。
  • 勵學,勉勵勤學;敦行,敦促實行。在勵學敦行中屢踐誠樸雄偉。
  • 吾願無窮兮 如日方暾

南京大學傳統校風

  • 尊重傳統,發揚中國文化。註重人文,崇儒尊孔,校歌中有「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的認同。古代南京大學,稱為「天下文樞」,師生儒風,崇文向學,內聖外王,心懷天下,這也是國學儒家學人的基本價值觀。進入現代南京高師時期之後,這種儒風依舊延展,此中的責任和建設精神,造就其為社會中堅和中流砥柱。如高明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傳統精神」一文中談到:“我入學已在東南大學的時代,記得那時有許多學者故意醜詆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說得一文不值...;唯有我們東南大學的師生屹然不搖,我們很理智地衡量...我們也辦了一個雜誌,叫做《學衡》,喚醒學術界的理性,...我們的教授柳翼謀先生特寫了一部《中國文化史》三巨冊,對學生講授,讓學生看到中國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讓青年們自己理解中國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 「秉持士林氣節,保持朴茂學風」,「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恥於奔競而重學樂教。養成「鐘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靜,大江之雄毅」般國士風範,「國學堂堂,多士蹌蹌」。
  • 堅守獨立的品格,「淵默深穩,不激不隨」。比如郭秉文提出自動主義,倡導師生養成獨立人格和自治素養,同時主張學術獨立,「學者治校,學者不參與政黨、政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歷史上曾屢受政治勢力滲透及戰亂影響,致其迭經沉浮深受其害,「干戈永戢,弦誦斯崇」。
  • 崇尚學術,推崇學者精神,「器識為先,真理是尚」。崇尚學術的同時,亦關心社會事功,劉伯明曾說「夫學者研究學問與參與社會事業,二者性質不同,固當有別。顧若以為其間有截然之界線,則為妄見。... 吾人治學,宜有社會的動機也」,郭秉文嘗言:“不發揚民族精神,無以救亡圖存;非振興科學,不足以安邦立國”,南高、東大時期設立農科、工科、商科,都可見對社會事業的關註,此種特色,工科主任茅以升曾評論:「東大寓文理、農、工、商、教育於一體,此種組合為國內所僅見,意義深遠。」
  • 尊師、愛生、重道。師為飽學而盡職之師,生為好習而勤業之生,否則或如史上曾有記錄的教師被轟下講臺、學生被除名的結局。「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
  • 具有創造精神。教務主任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率先提出創造精神的教育思想。傳古開新,所以這裡翻開了許多開創性的篇章,如最早在中國倡導師生進行學術研究,最早在中國大學中開展博士學位教育,倡導建立了世界第一個教師節,在中國首開暑期學校,招收了中國第一位盲人大學生。
  • 具有革命精神、先鋒思想,堅韌,執著。
  • 具有科學傳統,註重實證、實驗。
  • 具有民主、雍和、包容、融會的傳統。註重科學與人文的平衡、融通和各種學科、文化的交融,調和中洋,泱泱校風,有教無類。
  • 立足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目的,在學,為人;凡學,為人。必使人性中所具之本能,得有發展之機會」,「學謀生,不過發展之一部分,以一部分而概全體,非人的教育也」,「一切教育應從人性之全部著想」。
  • 堅持人生理想與社會責任,自由與責任相融。「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髮現必要之條件也」,而「惟負責而後有真正的自由,惟自由而後可為真正之負責」。
西大楼
放大
西大樓

南京大學校園環境

  南京大學校本部鼓樓校區坐落於南京市中心區域,與南京市中心鼓樓區鼓樓廣場相鄰,漢口路將本部金陵園劃為南園、北園,南園是學生宿捨生活區,北園是教學科研區。另有位於南京市浦口區的浦口校區。兩校區之間以長江相隔,相距18公裡,本部鼓樓校區在江南,面積近800畝,浦口校區在江北,面積2800畝。

南京大學校園生活

  學生賽事多,演出多,活動豐富,如春季運動會,秋季運動會,中文戲劇節,外語戲劇節,交響樂會,民樂會,十大歌星賽,辯論賽,绘画展,攝影展之類。

南京大學學科院系

  南京大學歷史上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文理學院、商學院和中國自建的第一個醫學院,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生物系、地學系、氣象系、心理學系、西洋文學系、建築系、航空系、體育科、藝術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會計、國際貿易等科系。其它許多學科,如文、史、哲、戲劇學、宗教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電子學、電腦科學、城市規劃,等等,都有深厚傳統。

南京大學院系設置

  • 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宗教學系。
  • 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德語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語語言文學系、俄語語言文學系、日語語言文學系、國際商務系。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學系、天文學系。
  • 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化學系。
  • 地學院:地球科學系、城市與資源學系、大氣科學系。
  • 環境學院: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
  • 技術科學學院:電腦科學與技術系、電子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 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政治與行政管理學系、信息管理學系。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經濟學系、金融學系、會計學系、市場營銷系、國際貿易系、電子商務系。
  • 法學院:法律系、經濟法系、國際經濟法系。
  • 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傳播學系、廣告學系。
  • 醫學院。附屬臨床醫院有鼓樓醫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原中央醫院)、南京市口腔醫院諸院。
  • 工程管理學院 軟體學院
  • 教育學系 基礎學科教育學院 基礎學科教育強化部 海外教育學院
  • 體育科學研究所 美術研究院 建築研究所
  • 其它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如非洲研究、猶太研究、國際關係、人類學、農業科技、空間科技。

南京大學學校歷史

  歷史概覽

  南京大學追溯前身古為源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學1,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迭經變革,先後易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主要合併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為新的綜合大學5。

  歷史紀事

  古代南京大學,始自吳永安元年(西歷258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學,歷晉代與宋、齊、梁、陳四朝南京太學,至明南京國子監時期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學府;金陵非京都時代由中央太學改作南京府學,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1902年採用近代新學制,江寧府學停辦,5月,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東南名儒張謇、繆筱珊等人筹划新學,倡議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呈請開辦師範學堂;1903年2月,繼任兩江總督張之洞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擬於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聘繆荃孫為首任總稽查,經年余籌備6,1904年11月三江師範學堂開學,設理化科、歷史輿地科、農學博物科。學堂效法東洋,最初聘請了70位中國教習(實際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習7。

  1906年5月,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監督,停辦初級師範本科,專辦優級師範,增設公共科(即通識科)、分類科(即專業科)。創設中國高等學校中第一個圖畫手工科,並設音樂副科,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至1911年初,學堂有中國教習23人(另有翻譯11人,編譯1人)、日本教習8人,西洋教習3人。因辛亥革命,1911年底兩江師範學堂陷於停辦。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南韓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勘察兩江師範學堂校舍,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南高師或南京高師),郭秉文受聘為教務長,在美國延攬師資,1915年9 月10日,南高師開學,首屆學生110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章程規定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為目的,其辦學實則突破一般師範的制限。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以及僅招收了一屆學生的國文專修科,以後陸續成立了數個專修科,1919年,國文部改為國文史地部,理化部改為數學理化部。到1920年,學校設國文史地部、數學理化部、教育專修科、英文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工藝專修科、商業專修科、體育專修科,學生357人。其中,1915年設立的體育科,為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的開端。1917年設立的商科,1921年遷至上海擴充為商科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商學院;1923年校長郭秉文、商學院教務主任馬寅初和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經濟學社。

  1918年3月,江謙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長,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長。1920年高師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學」的建議,獲得一致贊成,隨後成立籌備委員會,經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內的十位發起人聯名致書教育部,「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巨集造就”,12月7日北洋政府國務會議通過南高籌建大學的議案,並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簡稱東大),12月16日成立籌備處,1921年6月6日,中國國立大學第一個董事會成立,並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9月正式開學。郭秉文任校長,劉伯明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副校長),陶行知任教務主任。東大成立時,以南高的四個專修科改歸東大,設教育科、農科、工科、商科,南高各本科(即文理科諸系)仍由南高辦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東大。南高、東大實為一校,經郭秉文提議,南高評議會和東大教授會聯席會議通過,1923年6月,南高正式併入東大。此時全校設文理、農、工、商、教育五科,共三十系,為全國學科最為齊備的綜合大學。

  1918年10月,中國科學社設在南京高師,校長郭秉文廣攬英才,科學社的主要成員多在南高、東大任教,其中許多是中國第一代留學西方歸來的科學博士,他們多是將各自領域西方現代科學系統引入中國的先驅,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4。所培育的畢業生,也為中國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比如,單在1920年考入或者畢業於該校的學生中,就有5人當選1948年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占全國總數的5/81。在中國現代科學的早期,半數以上的在《自然》和《科學》等一流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的中國頂尖科學家是南京大學的教職或畢業生。

  1919年5月,在經過長期的爭論之後,南京高師實施陶行知的「教學法」提案,以「教學法」代替傳統的「教授法」。1919年12月27日,校務會議通過陶行知提議的「規定女子旁聽法案」,1920年正式錄取了八名女生,為中國第一所實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1919年,陶行知「改良課程案」獲教務會議通過,學校自1920年9月實行選科制與學分制,開設必修及選修課,規定學生修畢一定學分方可畢業。陶行知的這些改革以後被教育界承認,逐步為全國教育界所採用。在陶行知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時,郭秉文倡行辦學獨立、學術自由、學者治校,劉伯明倡導自由教育、學者精神、純粹學風。南高與東大註重實驗和研究,採用教學和研究結合,設各種研究會,各科系每一學期均有研究項目,最早在中國開展現代學術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期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1920年代初發展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大學3。

  1921年10月,以劉伯明為領袖,柳诒征、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成立學衡社,1922年1月創辦《學衡》月刊,展開現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為中國現代人文主義的搖籃。其間作為中西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許多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如美國教育家孟祿(Paul Monroe),實用主義哲學的鼻祖杜威進步主義教育的泰斗克伯屈(W. H. Kilpatrick),科學教育方法的重要奠基人推士(E. L. Thorndike),英國邏輯實證大師羅素,德國新動力論倡導者杜里舒(Hans Driesch),印度詩人泰戈爾。

  1924年8月,因經費緊張停辦工科,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組為河海工科大學。1925年1月,校長郭秉文被免職,由此引發了長達三年的東大易長風潮,對中國教育界而言,這標志著自由時代的結束,學校由此陷入低谷8。1927年6月實行大學區制,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以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改組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易名江蘇大學,遭師生反對並要求更名「南京大學”後於1928年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此時設文、理、工、農、醫、法、商、教育八個學院。1929年8月大學區制廢止,1932年9月設於上海的商學院、醫學院獨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自1927年起,張乃燕任校長,1930年,因辦學經費問題,引起中大易長風波,1932年,羅家倫出任校長,學校逐漸恢復元氣。

  1927年9月,中華自然科學社在校始創,初期活躍的代表人物有鄭集、李秀峰、趙宗燠、杜長明、楊浪明、謝立惠、余瑞璜、屈伯川、方文培、盛彤笙、李達、李銳夫、吳學周、查謙、沙玉清、沈其益、陳宗器等人。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知名教授在校發起創立「自然科學座談會」,1944年組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著名科學家金善寶、梁希、潘菽、塗長望、竺可楨、李四光、任鴻雋、嚴濟慈、乾鐸、李士豪、丁西林、謝立惠等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4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自然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隨後更名為九三學社。1958年,以源於該校的中國主要科學團體為基礎在北京組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1937年7月抗戰爆發,8月教授會通過遷校重慶的方案,10月上旬教職工開始經長江水路遷徙,由於校長羅家倫未雨綢繆,加之師生協作和同胞協助,11月最後一批學生到達重慶,學校順利西遷入川9,校址設在重慶沙扇區沙坪壩鬆林坡,醫學院和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另設於成都華西壩。抗戰期間,物資缺乏,物質生活艱苦,在陪都重慶,自1937年底起遭受日軍飛機持續五年的疲勞轟炸,不過這並沒有能夠阻止學校的成長。1939年,校本部不敷使用,建供一年級新生所用柏溪分校。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吳有訓出任校長,著手籌備學校複員東還工作,師生分八批抵達南京,1946年11月1日在寧開學。時全校設文、理、工、農、醫、法、師範七個學院,為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國立南京大學」(簡稱南大),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徑稱「南京大學」。校長周鴻經去職,梁希、潘菽先後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2年7月進行院系調整,調整齣工學、農學、師範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院校10;保留文理學院,主要併入原美國基督教會私立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自四牌樓舊址遷至金陵鼓樓崗校址。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師生遷到北京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長,1963年匡亞明任校長。1966年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

  1978年5月,匡亞明復任校長,1984年8月,曲欽岳任校長。1978年以來,重建、新建多個系科,逐步恢復為融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大學。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南京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65.3.* 在 2008年11月16日 22:14 發表

南京大學是一所很有修養的大學。

本人在東軟南京實習時,有幸徜徉於南京大學校園,感受深刻。

回複評論
103.73.68.* 在 2017年12月25日 22:26 發表

11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