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糧食經濟學(Food Economies)
目錄 |
糧食經濟學是研究糧食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經濟關係及其規律性的科學。商業經濟中分化的一門新興學科。以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吸收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學科知識,綜合考查糧食商品流通中的各種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其目的在於提高糧食商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糧食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體系以糧食商品流通為中心,根據歷史的和邏輯的順序逐一考察它的經濟關係及其相關的問題。主要研究:
(1)糧食經濟原理與糧食商業工作的規律,包括糧食商業的發展過程、地位與作用,中國糧食經濟的特殊性和糧食商業管理體制等問題。
(2)糧食商品購銷中的規當代社會科學新學科覽要律性問題,包括糧食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過程所採取的流通形式、經過的流通環節、流通渠道以及糧食商品收購、銷售調撥、庫存和加工過程中所反映的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以及業務內容、糧食生產、糧食消費與糧食流通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規律性。
(3)研究中國糧食政策的形成、演變情況,探討適合於現階段科學的糧食政策。中國糧食商品生產中社會需求量大,糧食商品率低,要研究形成這一矛盾的原因和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對比總結中國建國後所實行的統購、合同定購、議價收購、票證兌換等糧食政策形式的經驗和不足之處,探討當前和今後糧食購銷的最優化模式。
(4)糧食價格,主要研究糧食價格在整個市場物價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糧食商品價格的形成、作用和特點以及糧食價格政策的主要內容、執行和修訂概況,糧食商品價格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等。
(5)糧食商業化管理,包括科學組織和經營糧食商品流通的方法、途徑與提高糧食商業的經濟效益,探討市場開放後糧食企業的改革方向,要引進一般企業經營管理規律,摸索適合於糧食企業經營管理的特殊規律性,制訂科學的評價糧食商業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以促使其效益的提高。
糧食作為一種商品,是以交換為前提的。在原始社會末期,糧食作為早期社會的物質產品,是以一袋米等於一隻羊的等價物在氏族之間產生了交換,為私有制社會的出現鋪路築基。當今商品生產已成為社會的經濟支柱,糧食則成為一切商品交換的始祖。糧食商品流通的理論研究,則是伴隨糧食商品生產的發展而出現的。而糧食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糧食經濟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也愈來愈被人們所共識。20世紀初,俄國革命導師列寧曾發表《論糧食稅》、《論糧食自由貿易》等論著,為發展社會主義糧食經濟理論奠定了基礎。1945年國際糧農組織成立,使各國糧食理論工作者有機會進行交流和探討,從世界範圍內更進一步加深了對糧食經濟理論的研究,並使糧食經濟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中國還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建立了公營糧食商業,伴隨公營糧食商業的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糧食經濟的理論研究就已萌芽。50年代末期,先後開設了糧食商業經濟或社會主義糧食經濟的課程。80年代初開始,中國對糧食經濟學的研究更為重視。不僅涌現了許多研究成果,如1983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糧食經濟》一書,而且還進行了糧食經濟學知識的普及宣傳與教育。1983年商業部規定糧食系統財經類有關專業學生必修糧食經濟學課程。南京糧食經濟學院招收“糧食經濟專業”本科生,出版《糧食經濟研究》刊物。糧食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促進了中國商品糧生產和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