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技術MBA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技術MBA

  技術MBA是在傳統MB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增加了信息技術知識及應用技能的課程,可以說技術MBA是傳統MBA在信息時代的增強版本。

  技術MBA,即Techno-MBA,或簡稱T-MBA,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其含義。就是“T”型MBA人才。國內外技術MBA的共同特點是,在基礎寬厚、知識全面、技能扎實(“多能”)的前提下,突出某種技術素養的培養(即“一專”)。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充分滿足現代化企業的要求。如前所述,這正是人才的柔性化所要求的特質,技術MBA正是把握住了市場對柔性化人才需求機會,才得以異軍突起,成為MBA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

技術MBA的培養目標

  1.面向市場的MBA

  MBA培養的是職業經理人,即以經營管理為終身職業,併為企業的發展不斷貢獻精力的人。正因如此,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最近更改了我國MBA教育的目標:MBA培養的是複合型、外向型、開拓型的高層次企業管理家後備人才,是適應國際競爭的職業經理人。由於MBA人才最終的去向是市場,所以無論怎樣,市場的需求才是檢驗MBA人才合理性的終極標準,面向市場進行MBA人才培訓才是MBA教育唯一正確的不變方向。而市場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需求將左右MBA的培養方向。正因為如此,能夠充分滿足企業需求的柔性人才的培養將成為MBA人才培養的主流。

  2.技術MBA培養目標——CTOCIO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技術管理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在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職能管理之一,企業中業已出現CTO(Chief Technical Officer)職位。在技術MBA教學中,將進一步整合原有課程,將技術素養更深地融入其中,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教學經驗,充分利用MBA教育機構的教學和科研背景,專門開設針對技術管理的系列課程,造就人才市場上不可多得的CTO級別的高級技術管理人才。

  “技術MBA”中的“技術”並非具有同一性,因學校而異,因市場需求而異。這種技術決定了其市場定位。如果是信息技術,則定位於IT,所培養的人才也是類似於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一類的高級信息技術管理人才。

技術MBA的發展動因[1]

  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是支撐技術MBA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因

  (一)企業經理人必須面對來自技術“雙刃劍”的挑戰

  眾所周知,隨著以“技術知識爆炸”、“技術加速度擴散”和“技術全球化”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的來臨,建立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其他學科發展基礎之上的新興技術,正日益縮短其從實驗室走向全球化市場的時間。這些新興技術正以空前的速度重新定義市場,改寫著現有競爭規則,並對企業組織本身進行著全新的界定。新興技術尤如一把“雙刃劍”,使企業經理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方面,新興技術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它們往往會削弱現有企業的競爭力。新興技術的這種破壞性衝擊力會危及許多企業的生存及發展,使得它們要麼“被新技術邊緣化”(失去市場領導地位),要麼被新技術推向“直面死亡”的境地。另一方面,新興技術又為那些掌握了新興技術精髓、反應靈活敏捷的企業提供了無限商機,這些企業若能對新興技術善加利用,將之融入其現有產品或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新產品,就能夠在現有市場或新興市場中實現價值創造

  那麼,企業經理人應該如何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呢?通用電器公司JachWelch的一句格言提供了迎接挑戰的不二法寶:“要麼你自己必須改變行業模式,要麼由別人來替你改變。”也就是說,在當今這樣一個“勝者通吃”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除了努力剋服新技術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跟上不斷加快的技術步伐,併發展出新的核心能力外,別無選擇。這一切對經理人而言,則意味著必須從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來理解“技術”。

  1.企業經理人必須提升對“技術”的理解

  要想在以技術為導向的“新經濟”中得以生存和取得繁榮,企業經理人必須對以下三類“技術”的現實及潛在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1)產品技術

  憑藉此類技術,企業能夠在對付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的同時,向全球化市場提供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

  (2)生產及流程技術

  此類技術使企業以最低的成本完成產品的製造及配送。伴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IT的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在以上兩類技術中,已經出現了諸如新產品定義的動態管理模式CAMCADCAPPCIMSFMSSCM零庫存等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和技術。

  (3)管理技術

  是一種能夠將企業組織與市場有機地整合起來的“軟技術”。對於“管理技術”,企業經理人尤其應當重視由新興技術引發的以下變化趨勢:

  第一,“管理技術”的應用已經擴展到了“技術管理”(Man—agementofTechnology,MOT)領域。為適應新興技術帶來的變化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經理人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忽視技術或僅僅將技術方面的決策授權他人完成的做法。經理人應當充分認識到.技術管理(MOT)的角色,已從隸屬於少數專業技術人員的狹小領域,擴展到了企業行政主管決策的最前線,而且這一變化呈日漸明顯之勢。

  第二,用於“技術管理”的“管理技術”具有新的內容和特點。經理人利用“管理技術”進行“技術管理”時,往往要面對諸如新技術的評估、聯盟的設計與管理、參與新技術的戰略的制定、為新市場開發新產品、設計新的組織形式以及知識產權管理等一系列與新興技術開發及商業化有關的問題。經理人在看待與處理這些問題時,必須採取一套全新的框架、觀點和組織方法,並應認識到這些全新的“管理技術”所具有的集群性、虛擬性、模糊性和適銷性等特點。

  2.接受技術挑戰:經理人準備好了嗎?

  那麼.企業高層主管能夠通過提升對技術的理解來戰勝競爭對手.實現顧客價值嗎?一項針對《財富》1000名CEO知識和專業背景的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具有R&D背景的CEO僅占3%、具有工程方面背景的僅占l3%;相反,有32%的CEO具有金融財務方面的背景,有3l%具有市場和營銷背景。這意味著對大多數企業的高層主管而言,尚不具備將“管理技術”的應用提升到“技術管理”領域的能力。也即,CEO們對以下一些與“技術管理”有關的問題尚無應對之策:

  (1)如何將技術整合到企業的戰略目標中?

  (2)如何評估新技術?

  (3)面對新技術,企業怎樣才能做到更快、更有效地“進退自如”?

  (4)如何縮短新產品開發時間?

  (5)如何使產品成本最小化?

  (6)如何對技術在企業內部的使用進行管理?

  (7)怎樣對複雜的、多學科交叉的、跨組織的項目進行管理?

  事實上,如果CEO不能對技術評估、技術開發、技術適應性及技術實現等在企業中的關鍵作用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則企業就無法有效地利用技術來創造顧客價值和建立競爭優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例子是日本的本田公司(Honda)——這是一個十分“尊崇”技術的企業,但卻由於高層主管未能引導技術人員以商業的眼光來看待技術,從而造成了“為技術而技術”的困境(專業技術人員設計汽車時,僅以其自身的技術目標為導向,使得所設計的產品既成本高昂又不討顧客歡心)。另一個例子來自對目前備受爭議的“IT黑洞”的反思:企業在IT技術上的巨額投資並沒有使生產率獲得預期的提高,這種“生產率悖論”的原因究竟何在?除了企業高層主管們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時尚等外在原因,恐怕其內在的深刻原因還在於CEO們缺乏對IT技術內涵及其戰略意義的把握和洞悉。

  (二)經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問的隔閡妨礙了價值創造

  事實上,在大多數企業中,經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之間往往有著很大的隔閡,而他們之間這種各自為陣的狀況.正是阻礙企業在新興技術環境下價值創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1.經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的觀點存在明顯分歧

  與專業技術人員相比,經理人員在考慮有關企業發展的諸多問題時,往往更具有現實性。他們的目標是風險一定條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條件下的風險最小化。而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壓力,叉常常使經理人在作出是否進行R&D投資(以保持企業的戰略競爭力)的決策時進退兩難。在經理人看來,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科學家們大多不切實際和不夠成熟,考慮問題往往僅從純技術目標的角度出發,從而造成企業中有限資源的浪費。

  另一方面,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科學家們,認為企業的目標應該是不斷地豐富和積累科技知識,而他們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創造是值得企業珍惜的一筆寶貴財富。他們往往認為經理人的觀點是短視的,從而對其所謂的“商業目標”不屑一顧。

  2、分歧來自教育背景不同和缺乏溝通

  經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隔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其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經理人員所受的MBA教育,鍛造了他們廣泛的商業技能及對廣博的社科知識加以綜合運用的能力;而技術人員所接受的理工科碩、博士教育,卻強化的是他們對某一狹窄的科技專業領域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透徹掌握。這樣,一寬一窄,一文一理的教育背景,導致了這兩類人員在思維方式和觀點上的很大區別,併進而產生相互之間溝通和理解上的困難。

  值得註意的是,在現今許多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的角色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一方面,企業對技術人員提出了從更高層次參與決策的要求;另一方面,技術人員自身也十分渴望跳出狹小的專業領域,通過與管理人員廣泛接觸和交流來獲取他們欠缺的商業知識及技能,以滿足企業發展之需,並提升其個人在企業中的價值。但是,令專業技術人員不勝煩惱的是:由於專業背景的差異,他們往往無法準確理解管理人員的商業觀點,甚至認為管理人員的商業語言是“神秘的行話”(Crypticjargon),併為此而深感困惑。

  3.為創造顧客價值,必須加強交流與溝通

  在現今這樣一個競爭環境下,企業要生存和繁榮,就必須不斷地創造出顧客價值。顧客價值的創造涉及到企業中從R&D到生產,再到營銷等所有環節和職能。這其中,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將不斷發展的新興技術應用於企業中所有管理職能,就能夠創造出顧客價值。這就意味著,不僅各職能部門之間需要通力合作,而且,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也應當消除隔閡,加強交流與溝通,併在此基礎上密切合作,共創價值。

  (三)技術MBA:為經理人與技術人員的溝通和交流提供平臺

  合作始於交流與溝通,而交流與溝通的先決條件是雙方擁有共同的語言和觀點。既然經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隔閡源於其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那麼,就有必要藉由某種全新的教育項目來為他們之間的合作提供共同的語言及概念框架。

  “技術MBA”培養計劃恰恰就起到了這種“橋梁”作用:一方面,技術MBA培養計劃通過向技術人員灌輸商業知識和理念,使他們能夠對技術在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市場、競爭、財務等諸多問題有所理解和感悟,併在此基礎上,用其掌握的專業技術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另一方面,技術MBA培養計劃也力圖幫助商業領袖及經理人提升對技術的理解,以便探索出在新興技術環境下創造顧客價值的新途徑。

  事實上,技術MBA既不象傳統的MBA教育那樣,將課程按管理職能進行人為分割;也不同於傳統的理工科碩、博教育,強調學生對技術細節的掌握。技術MBA所要提供給學生們(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的,是從管理的視角分析和運用技術的工具和技能。它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都突出了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並力圖將技術管理的創造性、靈活性、創新性、變化性等原則融於其中,自成一體。

技術MBA的發展現狀[2]

國外技術MBA現狀

  美國《電腦世界》雜誌曾就美國各大學所開設的MBA課程質量進行調查,評出了25所最適合有志於成為企業未來CIO(首席信息官)和經理就讀的大學研究生院。評選結果特別引人註目的是,所有上榜的學校個個都是異軍突起的黑馬,如東北大學(波士頓)、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馬利蘭大學學院公園分校等。而那些名牌大學研究生院-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斯隆管理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卻沒有一個入選。這些入選學院的共同特點是所開設的MBA課程突出技術素養的培養,具有信息時代的鮮明特點,所培養的畢業生基礎寬厚、知識全面、技能扎實,能充分滿足現代化企業的要求。

  美國克裡夫蘭戰略中心最近的調查也表明,在發展高技術產品比較集中的300家美國大企業中,60%存在短缺高技術管理人員的問題。美國最大的20家電腦、半導體廠商中,大部分迫切需要增加這方面的人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史密斯強調指出:“未來決定企業命運的並不是技術和資金,而是信息和管理,而高技術管理人才是信息和管理的核心”。短缺高技術管理人才的問題已引起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技術MBA走俏的時代正在來臨。

國內技術MBA現狀

  中國從1991年開始自己培養MBA。中在國內MBA的培養模式有兩種,即傳統的綜合型的MBA和專業MBA。所謂綜合型的MBA,即是大眾最初接觸到的MBA,所有的學員學著同樣的數門核心課程。而專業MBA,從最初就在教學理念、環節、目的上確定了明確的專業方向,融入了專業特質。專業MBA崛起,與綜合MBA共同發展,是目前國際MBA教育的一個趨勢。也是國內MBA教育的一個熱點。

  技術MBA的培養方面,上海交通大學走在前面。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已經推出的專業MBA就有技術MBA、國際MBA,選擇學習專業MBA的學生占到學生總人數的一半。據信,今年9月份,交大還將推出金融MBA,另外兩個類型的專業MBA——醫葯管理MBA、農業MBA也正在醞釀當中。

  此外,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在2001年9月全國高校MBA學位教學合格評估(第二批)中,取得綜合排名全國第二,西南地區第一的成績。這與該學院依托在IT領域久負盛名的電子科技大學,提出IT-MBA的辦學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分不開的。我國其他開辦MBA教育的大學,最近也利用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紛紛開辦專業MBA,構建自己MBA辦學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技術MBA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3]

技術MBA面臨的問題

  (一)師資不足問題

  MBA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不僅要有高學歷,還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瞭解本領域的研究歷史、演變過程和前沿問題;善於理論聯繫實際,有一定的管理實踐管理咨詢經驗,瞭解當前企業界存在的問題;瞭解MBA的知識構成和課程體系以及MBA教育的思想、方法和模式。按照以上標準,我國的MBA教師隊伍十分缺乏。對於技術MBA教育而言,教師不僅要懂得管理教育還要具有信息技術的素養,教師隊伍更加缺乏。在技術MBA師資的培養方面依然存在問題:

  1.現有師資信息技術培養的困難

  信息技術的學習存在著年輕化的現象.年輕人對信息技術學習掌握相對容易,而年長的人則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主要培養有著信息技術背景的年輕教師。

  2.信息技術實踐的困難

  信息產業在我國的發展也不過十來年的歷史,信息技術的應用滯後於發達國家,而且還存在著規模小、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這直接制約著我國基於信息技術的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土壤並不肥沃,那麼技術MBA的師資力量的培養以及實踐技能的鍛煉就必然存在著相關問題。

  (二)教材滯後

  目前,MBA教材無論是直接翻譯國外的教材還是自編的教材,在適應中國具體現實情況和信息技術背景方面都存在不足之處,前者幾乎完全脫離中國企業的具體背景,後者在理論分析方面也多是“拿來主義”。現有教材中嚴重缺乏適合技術MBA培養的教材,雖然有部分國外新編的教材中加入了“信息技術的影響”、“網路環境條件下企業的運作”等內容,但是仍稍顯表層化。因此技術MBA培養方面的教材出版成為制約技術MBA教育的一個重要瓶頸

  (三)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MBA教育是高層次的專業學位教育,培養的是學員的創新精神以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傳授知識的教育,而忽視能力的培養,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學生創新能力的匱乏。如何在課堂上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激發他們的主動參與精神,是很多院校MBA培養過程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就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於答疑解惑,引導思維。但是目前個別教師為追求簡單的課堂教學的“熱鬧”效果,在進行案例教學中,忽視了基本的理論知識的把握和應用,雖然給學員提供了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舞臺,但卻忽視了思維的邏輯性和認識的哲理性。要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使學生自己積極地思考,自己主動地學習知識,那麼“功夫”就不僅僅在課堂上,更在於課堂外。對於技術MBA來講,他們是處於信息時代的職業經理人,創新能力和善於識別潛在的市場機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四)缺乏綜合實踐性的教學環節

  實踐技能的缺乏,是中國學生的普遍弱點。而對於像MBA這樣的職業教育來講,這個弱點可能更加突出。現在能通過全國聯考的MBA學員中有將近一半的學員,入學前是一般管理人員,他們的管理實踐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具有較豐富的管理經驗的人員卻通不過聯考)。對於技術MBA來講,會有更多的技術背景的學生,這種現象可能會更加嚴重。技術MBA教育的基礎應該是理論體系的系統掌握,重點應該放在技術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對管理問題的認識應該在更高的層次上。為達到這個目標,在培養過程中就應該重視綜合性的實踐環節。同時,學校應該廣泛地與企業合作,利用各種方式增強實踐環節的教學。

發展技術MBA的對策

  雖然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我們也不應氣餒,應從思想上更加重視技術MBA的教育,要多方面的進行技術MBA培養教育的討論。

  關於師資力量的培養方面,基本上有三條途徑:

  第一,走出去。把我們的年輕教師送出去,到國外信息技術應用發達的國家進行相應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鍛煉;第二,請進來。邀請國外專家來交流、講座和授課,吸取他們的經驗,邀請他們提出建議;第三,校企合作。邀請企業的專家兼職授課,並且派教師與企業職員共同工作或參與企業咨詢,瞭解企業實際操作,增加教師對管理實踐的認識。

  關於教材問題,應該對西方前沿研究的理論體系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支持基礎研究,加大投入,及時把握理論界的學術動態,在追蹤研究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縱觀目前的英文教材體系,恐怕存在一個“經是好經,只是念歪了”的現象。簡單的英文教學又使許多英文不好的學員連最起碼的理論知識都沒有掌握,根本談不上靈活運用。另外,MBA教育在開設新課方面也存在嚴重的不足,因為統一規划了課程體系,選修課比例又太低,不容易激發教師開設新課的積極性。筆者建議在MBA教育和技術MBA教育中,實行學分制,擴大選修課的比例,鼓勵開新課,比如開設創業管理和小企業管理方面的選修課,並設置創業計劃訓練的課程等。

參考文獻

  1. 成紅,邵雲飛,陳璐.技術MBA的動因及實例分析[N].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2. 侯倫,沈玉清,陳李容.論人才柔性和技術MBA培養[N].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3. 梁巧轉,吳濤.技術MBA培養方式探討[N].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MBA"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