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農業機械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業機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目錄

什麼是農業機械化[1]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農業機械化的作用[1]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促進勞動過程機械化。隨著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村,金融信貸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土地規模化經營進一步推進,尤其是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大幅度增加,農民對農機具購置和農機化作業的需求越來越強,將為農業機械化的加快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1.農業機械化改善了農業設施裝備條件

  農業機械是農業設施裝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農業是從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2.農業機械化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和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於科技體制創新滯後,農業內部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創新主體。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載體,健全農機化技術推廣機制,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促進農機化科技進步,實現農藝與農機緊密的結合,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標誌。

  3.農業機械化促迸了農業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註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農業生產的季節和空間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進行農業生產成為可能,尤其在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開發特色優勢農產品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設施農業的發展客觀上為農業工廠化生產、智能化控制、機械化操作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威為廣泛應用農業機械裝備的重要平臺’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大量集成應用於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又是一體化產業,農業關聯產業通過產業化經營的利益紐帶連接為一個整體,不斷將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工商資本註入農業,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將農業帶入現代化發展的軌道。

  4.農業機械化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平臺

  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的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新機手缺乏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系統培訓,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亟待豐富和提高。

  5.農業機械化推動了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縣一級、加強鄉一級、充實村一級的要求,建立完善國家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國家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機技術推廣、質量監督、安全監理和信息服務能力和水平;堅持“扶持、引導、規範、服務”的方針,加快農機服務組織發展。鼓勵支持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機械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聯合,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益,使之成為引領農機手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業現代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的經營模式[2]

  1.國外的農機經營模式

  美國農業已經實現高度機械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2007年,美國單台拖拉機負擔耕地面積為85.06hm2,播種面積為37.45 hm2,收穫面積為28.6hm2。侯方安¨1博士總結了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並概括為3種主要類型,即自購自用(營)、公司租賃(machine hire)、定製服務或契約服務(custom workservices or contract services)。從社會產出角度看,美國各類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中,白購自用型的比例最高,是主導模式,其次是定製服務性,再者是公司租賃型,農場自營的農業機械化經營產出最少。各種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的社會化運作機制已經成熟。

  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可分為自購自用型、共同利用型、委托與受委托經營型和複合經營型。日本的農機合作組織主要是建立農機銀行,即由幾戶農民聯合起來,一家買收割機,另一家買插秧機,其餘幾家分別買拖拉機和排灌機械等,獨立經營管理,統一集中協調使用,使用人向機具所有者支付租金。這種做法具有投入資金少、使用效益高、作業成本低和社會效益顯著等特點。1978年在東京開始推廣,目前在日本已有1 000個多這樣的組織

  南韓的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可分為合作利用和個人聯合利用模式。合作利用模式又分為聯合農戶、農業協會和農業協會經營的試驗農場經營等3種類型。由於在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中,無效和保守的經營者管理會引起農業機械的利用率降低,因而農戶私人經營和利用的比例在逐漸上升。聯合利用型經營模式的運行也越來越困難。

  德國發展的是農機鏈,即一種農業機械互助合作社,是農民自願聯合、開展農機自助合作服務的一種形式,參加的農戶都自有農機,通過農機鏈的聯絡、協調進行互相交換使用,實現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其大大減少了農民投資,提高了農機使用效率,促進了農業生產。通過這種農機服務的專業合作形式,進一步提高了全面農業機械化水平,節約了農戶的投資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通過各國農機化經營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發展體現著階段性與多元化的特征,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下的產物,也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同階段的必然選擇,儘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是體現著共通的規律性。農戶作為農業的基本經營主體是大多數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征,農戶自購自用型是農業機械化的主要經營模式,占主導地位。這是由於農業生產和農業機械應用的特征所決定的。即使在其他的經營模式中,無論是自購自營,還是通過一定的合作組織開展社會化經營,農戶仍是農業機械化經營的主體,一些專業化的租賃公司、農戶外組織儘管所占比例很小,但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有益補充。我國小規模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長期穩定,構成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發展的主要稟賦特征。現階段,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急劇變革、農業發展需要新的政策推動的歷史時期,國外這些典型地區的啟示將給我國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2.國內農機經營模式

  研究農機經營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我國農機化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學者各自從不同的角度總結提出了各類農機經營模式,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以經營組織形式為特征分類的農機經營模式

  何萬麗在“農機經營組織模式區域適應性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農機經營組織模式的分類,將我國農機經營組織模式劃分為5種:一是集體經營組織模式;二是個體經營組織模式;三是聯合經營組織模式;四是合作社經營組織模式;五是企業經營組織模式。分類的標準是在對國外農機經營組織模式的發展經驗及我國農機經營組織模式的演變歷程、現狀和發展趨勢做出理論分析,綜合考慮農機經營組織模式的空間地域性、時間階段性、決策制度、產業原因和服務內容等因素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並將農機經營組織模式定義為:農機經營者根據外部環境與系統的自然和經營條件,為實現其所確認的價值定位所採取的某一類方式方法的總稱。

  (2)以所有權為特征分類的農機經營模式

  ①獨戶經營模式

  梁備戰從農業機械化經營與經濟的關係以及農業機械化貢獻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經營發展的基本狀況,總結了河南省農機經營模式。其中,提出的獨戶經營模式與專業合作經營模式是目前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者責任制下的主要農機經營模式。但這種分散經營作業模式組織化程度低,市場信息不暢,服務能力弱,從而導致了機械利用率不高、作業成本上升、缺少有效的組織與協調、農機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整合以及農戶經營效率低等突出問題。

  ②股份合作制模式

  馮春麗以農業經濟管理和合作理論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分析、系統分析和例證法對河南省戶營農機經營模式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河南省發展農機規模化經營的必然性,提出了農機股份合作制的農機發展新模式。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即由農機大戶或種糧大戶牽頭,農戶以自己承包的土地作為入股資產資源入股,利益共用,風險共擔自主管理,具有獨立法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股份制經濟實體。實體內實行“統一整地,統一種肥,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統一銷售,按畝分紅”的管理模式

  ③股份制公司經營模式

  康運河、李紅偉與單士睿等分析了從計劃經濟階段到市場經濟階段過渡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經營組織模式,提出了農機服務合作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模式。農機服務合作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是農戶集資籌建的現代企業,使農戶除了傳統的農業經濟作物收入外,按照公司的性質,按入股比例分紅。這種經營模式,一方面在滿足農戶自身耕地需要的基礎上創造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戶收入;另一方面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農戶自身參與到機械的管理中,也增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這種企業經營組織模式對所處環境的經濟和技術條件要求較高。目前,我國很多地區都不具備發展條件;但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機化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企業經營組織模式已成為提高農機經營者收益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機產業化經營的最高級模式。

  ④農機作業協會模式

  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建立一系列跨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機協會,以產前、產中與產後等多種服務為紐帶,把農戶聯結起來,形成了以一種產業為主導,集種養加、產供銷於一體的新生產格局,以“互惠、互利、相互聯動”為原則的利益共同體。這是新形勢下農機協會的模式。

  上述經營模式的劃分主要是根據經營的組織形式確定的,即以經營組織的方式為特征進行分類,突出的是組織形式。這些模式無論何種組織形式,最終的目標是提供農機作業服務。

  3.農機經營模式的建議

  侯方安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研究》中提出“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是指投資主體運用農業機械為自身或他人提供農業生產所需的機械化作業服務的經濟活動方式,即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中心,以獲取自身需要為目標,以開展農業生產的機械作業服務為手段,按照一定組織方式形成的、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形態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運行模式”。可見,前述的農機經營模式分類方法主要著眼於農機的經營組織形式,對指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及尋求提高農機經營效益途徑提供了支持,但其不能適應農業規模經營發展中的農業機械化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其作為農業生產中的生產資料,是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農業機械只有投入到具體的農業生產,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屬性。為了適應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趨勢,加強農業機械化的規模經營在推動農業的規模經營中的作用,按農機的應用屬性及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對象進行經營模式分類,是農機規模化經營發展應考慮的。按此原則分類,我國現階段的農機經營模式可分為以下兩大類模式5種形式。

  (1)單純對外提供農機作業服務一純農機服務類

  單純對外提供農機作業服務類型,即農機經營者配備有一定量的動力和作業機械,組成農業生產作業機組,為需要農機化作業服務的農戶、農業企業或其他經營單位提供農機作業服務,通過經營收取服務費用,以經營農機服務獲得服務費為經營目標。根據提供服務的類別和項目多少,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提供全方位的農機化作業服務模式

  經營者配備較齊全的動力機械和作業機械,為需要農機化作業服務的農戶、農業企業或其他經營單位提供一攬子農機作業服務。其主要特征是提供的農機作業服務項目多、類型全,經營目標是通過向服務對象提供農機作業服務,收取費用,獲得經營收益。

  ②提供專項(單一或主要)作業服務模式

  經營者配備有單一或主要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以經營主要農業機械作業項目服務為主,僅提供單一或多項農業機械作業服務。經營服務的目的與提供全方位的農機化作業服務模式類似,只是提供的作業服務項目單一,也是通過規模經營和收取服務費獲得經營收益。

  上述模式的經營效益主要取決於經營規模和服務半徑。規模是重要的限定條件,只有達到適度的規模,才能獲得較好的經營效益。因此,它們是農機規模經營研究的主體模式之一。

  (2)自有自用—農業生產經營類

  自己經營一定規模的土地,即相當於一個小型農場或農業企業,擁有一定數量的農業生產必須的機械,全部或主要作業項目使用自有農業機械完成。以經營農業生產、種植一定類別或多種類別的農作物為主,通過經營獲取一定的收益為主要經營目標。

  這種模式早期以傳統的農戶經營方式為主,規模一般不大,種植作物種類及品種較多;以自足自給為主,其農業機械的配備品種多,農業機械的使用經濟效益不是追求的目標。根據農業生產中農機使用或農機作業占總作業量的比例和經營的情況,又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①完全自有自用經營模式

  自己經營一定規模的土地,擁有各類農業生產必須的機械設備,所有作業項目使用自有農業機械完成。農業機械自有自用,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擁有的農機僅作為生產資料為自己的農業生產過程服務,種植多種類的農作物,通過經營農業獲取一定的收益。即利用農業的適度規模,獲取理想的經營效益。該模式以農業適度經營規模為依托,農機經營的效果只占農業經營總成本的一部分,獲得的效益主要取決於農業經營的效果,其農機適度規模是與農業適度規模整體不可分割的。所以,研究的核心是在農業適度規模的框架下如何實現農機合理配備,達到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最終獲取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農業生產高效穩定的持續發展。

  ②自有自用+對外提供農機作業服務模式

  自己經營一定規模的土地,擁有一定數量的農業機械,完成主要或部分農機作業項目。但由於農機裝備多,農機擁有量大,除了完成自己的作業,還有富裕的農機作業能力提供給需要的生產者。因提供的作業能力和量有限,農機經營不是主要目標,僅是農業經營的補充;提供的服務可獲得部分收益,從而降低自己的農業生產、農機使用和農業經營成本。這種模式是“完全自有自用經營模式”的一種。

  ③部分自有自用+部分接受服務型模式

  這種模式即自己擁有一部分農業機械,但裝備有限,農機擁有量少,能完成的作業不全面,只能完成主要或部分農機作業項目。其剩餘部分作業項目需要全方位的農機化作業服務提供;或者自己擁有少量的輔助作業機械,僅一些輔助性的作業由自有農業機械完成,主要作業項目由提供全方位的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提供。這種模式是“完全自有自用經營模式”的特殊情況,最終應該達到“完全自有自用經營模式”的狀況。

農業機械化的制約因素[1]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業機械化適應農村經濟體制的深刻變化,在改革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制約因素依然存在。

  (1)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與農業機械大規模生產之間存在矛盾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客觀上形成了一家一戶分散的經營模式,“細碎化”的小規模土地不利於田間機械作業,尤其是限制了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近年來,儘管加快了小型、微型農業機械的研發、設計、製造和推廣速度,但分散經營的農戶不可能家家購買,購買了農業機械的農戶,作業時間相當有限,農機具大部分時間在閑置,導致農業機械的的普及率難以提高。儘管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與農業機械大規模生產之間的矛盾,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2)勞動力素質低與農業機械操作要求高之間存在矛盾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隨著勞務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精壯勞動力都進人大中城市務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年人和婦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出現了農業機械無人操作的現象,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迸一步發展。

  (3)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與農業機械應用領域的拓展之間存在矛盾,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從製造方面看。科研創新能力比較滯後,生產能力仍然不強,農業機械與農藝措施依然存在難以銜接的問題。從作業方面看,耕整機械、播種機械、收割機械等田間作業機械和運輸機械發展較快,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設施農業等領域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4)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與多元化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國家級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有限,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緩慢,服務範圍不廣,農機銷售、作業、維修三大市場仍不健全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3]

  1.準確把握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聯繫

  農業現代化是指提高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經驗和手工工具基礎上的傳統農業轉變為以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生產資料和管理方法為基礎的現代化農業的過程。

  ①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1)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所謂全過程的機械化,包括選種、育秧、耕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脫粒、烘乾、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各環節的機械操作。

  (2)生產技術科學化。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從而收到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用安全的效果。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先進科技不斷註入農業的過程,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貢獻率的過程。

  (3)發展方式集約化。就是農業發展方式要從粗放經營集約經營轉變,摒棄傳統的粗耕簡作,推廣現代的精耕細作,在化肥、農藥、灌溉等方面的投入邊際效益遞減,外延擴大生產餘地變小的情況下,把增產的基點轉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綜合效益,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4)經營迴圈市場化。面向市場來組織生產,投入——產出——消費的經營迴圈都要在市場上得以實現。這是農村經濟由傳統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形態走上現代的、商品的市場形態的必由之路。

  (5)生產組織社會化。所謂生產組織,就是對微觀經濟單元的組合佈局進行引導、對社會分工進行協調,對專業化生產進行管理的實施過程。立足於整個社會來設計這種過程、實施這種過程,就是生產組織的社會化。它意味著農業生產與流通活動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必須和社會上的有關部門、市場主體有機地聯繫起來,並要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提高這種依賴程度,以達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

  (6)生產績效高優化。農業現代化,是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能否做到高產優質高效,這是檢驗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真功夫,應該下在提高績效成果上。

  (7)勞動者智能化。勞動者智能化,在這裡是指從事農業生產或經營的人,一定要具備現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

  ②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農業現代化可以概括為“四化”,即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將機械化排在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謂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農業機械化承載著8億農民的希望,支撐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離開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的技術革命。農業機械裝備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的限制,機械作業實現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科學農藝要求,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場和種植專業戶規模擴大,農產品品質提高,形成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提供了可能。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農業固定資產的大部分是農業機械,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作業都是靠機械設備來完成。

  (2)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業現代化是農村工業化過程,其中包含農業機械化過程。20世紀初,內燃機、拖拉機在農業上廣泛應用,開始了人類農業現代化進程。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在70年代後先後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也就是說發達國家一般是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比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時間要早20年至30年。

  (3)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基於100年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地保障了農業發展和食物安全,這既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也反映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2.全面分析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①農業現代化方面:

  一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多,勞動力素質低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剩餘數量高達1.7億之多。這些剩餘勞動力能否成功轉移,直接影響到城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係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當前,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面臨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城市化滯後造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艱巨;第三產業發育滯後嚴重製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逐步減弱: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導致就業崗位選擇面狹窄。還有由於城市的高度開放和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全國已有40%以上的農村強壯勞動力投入到了非農產業,而把農業生產留給了婦女、兒童及老人。據有關資料,我國的婦女承擔著60%的農活,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趨於弱化。

  二是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機械化水平不高。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10-15年。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國、法國、英國等甚至達到90%,而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真正具有規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數技術研製出來後,被束之高閣,不能發揮實際作用。而美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80%-85%,其他的農業大國,如英國,法國,德國也在50%-60%。農業生產手段整體比較落後,特別是機械植保水平、機收水平、工廠化育苗水平相當低,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離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距離。

  三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從而無法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聯產承包之後,我國家庭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我國農戶約2億個,除數量有限的國有農場和極少數農村實行規模經營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難以形成帶動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

  四是農業生產資源短缺,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從農業資源角度看,我國水土資源短缺將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長期的、根本性的制約因素。水土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不斷加劇,人與水土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土資源被擠占的勢頭難以逆轉,農業將面臨日趨嚴峻的水土資源短缺。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資源分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

  ②農業機械化方面:

  一是市場需求因素

  (1)土地經營規模過小,農業勞動力剩餘,抑制了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村剩餘勞動力多,不僅農業機械的替代作用不能發揮,而且效率也發揮不出來,這樣農民對農田作業機械的投入熱情就不會高。

  (2)相對單一的投入機制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結構的優化。農業是一項性質特殊的弱質產業,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因此帶有弱質的特征,存在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微觀效益與巨集觀效益的矛盾,單純靠農民對農機的投入是不夠的,還需要外力的支持與調整。

  (3)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農民用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靠重覆購置來解決;土地不能連片作業,大中型機械難以發揮效率,形不成規模效益,同時還使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受到影響,體現不了農業機械化的應有作用。

  (4)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影響先進農機技術的推廣應用。因農民素質問題,對科學技術的接受和運用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不能合理地選購機械、不能正確地保養和使用機械。

  二是市場供給因素:

  (1)農機產品質量不高。現階段我國的農機產品大多是中小型農機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由於生產條件較差,對產品質量的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導致低質甚至劣質產品進入市場,影響農機的效能和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因性。

  (2)農機產品價格偏高。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農民實際可支配的收入還是很少,農民購買農機的能力不是很強,對購買小型、價格便宜的農機農民還可以承擔得起,購買大中型農業機械就有很大的困難。

  (3)農機產品品種不夠齊全,存在缺門和弱項,難以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層次的需要。目前水田和旱地作業機械還比較齊全,但養殖業、加工業等其它作業機械還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3.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

  發展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一項系統而浩繁的偉大工程,決不是朝夕之功,必須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但也不能因為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就放慢當前,無所作為,必須著眼長遠抓當前。應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抓起。要按照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立足基本國情、把握基本方向、抓住關鍵環節、主攻重點領域,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之路。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已經表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①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牢固樹立“農機先行"新理念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推進農業現代化,意味著給農業註入更多的現代理念和方式,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機械化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首先實現農業機械化。

  一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我國的農業就業人數在50%以上,這充分說明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很低。由此可見,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首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靠什麼?就靠農業機械化,一臺45-50kW的拖拉機可以替代250個農業勞動力。農民從土地中、從農業中轉移出來,既減少了農民,又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也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勞動力季節性短缺的矛盾,為外出打工經商農民解決了後顧之憂,使得富餘農村勞動力“轉得出、留得住”,滿足了非農產業發展的需要,既促進了農業和農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加快了農業、農村逐步向現代化、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邁進的步伐。

  二要轉交農民的傳統觀念。中國的傳統生產方式,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的生活方式,人們常關註眼前利益,稍有獲利就“樂知天命”,以導致社會發展緩慢。農民通過使用農業機械,改善勞動條件,更新思想觀念,祖輩們“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的最高追求已成為非常遙遠的記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場景已成為過眼雲煙。關心的是市場效益,講究的是優良品種和質量。生產的是無公害綠色食品,發展的是生態旅游農業。

  三要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大面積實施,必須依靠農業機械化來實現,農業機械化是一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實旋的載體。在農村,農業生產科技含量高的地方,也就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高的地方。農機大戶和農機手是農村技術能手的代表,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廣實施農業科學技術的中堅力量,而大多數農機手也是通過農機部門的正規培訓才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技術水平的。參加各種農機協會和農機服務組織,集體外出跨區作業,農機手技術交流的範圍不斷擴大,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認識和推廣的積極性也不斷提高,由農機領跑農業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

  四要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加。國內外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同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存在著內在的聯繫。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的地區,農民收入也比較高,生活也比較富裕。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特別是一些新式、精準、高性能農業機械的應用,既能增加農作物產量,還可以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節勞,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另一方面,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日益擴大,涌現出不同形式、不同種類的農機經營服務紉織,他們不僅“家庭自用”,而且“跨區作業”,不僅“農田作業”,而且“上山開發”,有的還承包農田水利、農村道路建設等工程,大幅度提高了農業機械利用率,農機戶的經濟效益明顯增加,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時,農機作業、銷售、維修、初加工經營服務已成為農村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另外,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外出打工就業又增加了農戶收入,促進了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五要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分工更加細化,專業化水平逐步提高,糧、果、畜、經濟作物等農業生產,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作業、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形成“農戶+農機服務組織+龍頭企業”等產業化運作模式。而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著技術支持和物質保障的作用。也就是說,在農業產業化涵蓋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中,其各個環節無一不是通過實施機械化來提高質量和效率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程度,只有高速發展的農業機械化才會實現高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助推器,是中國農業走向世界的開路先鋒。

  ②發展農業機械化,要註重“五個適應”

  一要適應農產品供需形勢新變化。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發展多功能、經濟型的田間作業機械,穩步發展設施種植、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方面的裝備,加快農機適用技術推廣普及,充分發揮好農業機械化在促進農業增產、農產品品質提高、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為保障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物質裝備支撐。

  二要適應農村勞動力結構新變化。加快機械替代勞力步伐,推進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緩解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突出矛盾,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三要適應農村體制機制新變化。大力創新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體制機制,構建發達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要適應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需要新變化。實施好購機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推動出台更多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機耕道、農機場庫棚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層農機推廣、監理、維修、培訓體系,提高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五要適應城鄉關係新變化。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增加投入,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振興農機工業和流通業,繁榮農村服務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

  ③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突出“五個”重點

  一是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實現糧食全程機械化生產是農民呼聲最高和各級領導最為關註的問題,廣大農機工作者也為此作出了長期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要從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引導農民購置高性能、先進的糧食作業機械,提高配套農機的質量,努力突破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瓶頸,加快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二是大力推廣優勢特色產業機械化。通過組織優勢、特色產業的農業機械展示會、演示會和現場會,積極引進為優勢、特色產業服務的生產機械,特別是要引進那些適合山區作業、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效益高的農業機械,以改善作業環境、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三是不斷提升設施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根據設施農業發展的需求,積極推廣大棚微耕機械化技術和微噴滴灌技術,重點引進推廣多功能的田園管理機械,大幅度增加微噴滴灌設備和麵積。

  四是全面加快生態農業機械化。積極引進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新型適用農業機械,如化肥深施、物理誘蟲、河道清淤等機械。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機械,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機械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減少秸稈焚燒煙塵污染,培養地力。實施畜禽糞便處理機械化技術。試驗推廣畜禽糞便農用廢棄物處理、加工機械,製作有機肥機械,以減少畜禽養殖業廢棄物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對農機本身採取逐步改善、改進、淘汰高排放高污染機械,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五是切實加強產後加工機械化。產後保鮮、加工是提高農產品效益的關鍵,也是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隨著農產品短缺時代的結束,產後保鮮、加工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顯露。積極引進推廣果品分級處理、果品打臘包裝、蔬菜脫水、遠紅外烘乾等產後加工機械,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④發展農業機械化,要強化“三項”建設

  一是機耕道路建設。機耕道路建設要與農機化示範基地建設、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村村通公路項目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納入板塊基地建設中,納入土地整理建設中,同規劃,同建設,同使用,不斷完善農村機耕道路,搞好管理維護。

  二是農機示範基地建設。建立一批長期性、基地性、具有示範指導意義的高質量、高品位的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示範園區。充分發揮示範輻射和龍頭帶動作用,使農機示範園區成為融農機示範、技術推廣、技術培訓“三位一體”互動發展基地。

  三是農業特色板塊建設。一家一戶幾畝地分散經營是不利於發展現代農業的,加快農業特色產業板塊建設的目的之一是要統籌考慮,便於農機作業。特色產業的種植要儘可能做到規模化,形成一塊一種,一村一品,一片一業的發展佈局。農藝要符合農機作業要求,同種同播,同期成熟有利於農機開展規模作業。要鼓勵土地有償使用,有序流轉,適度集中。

  ⑤發展農業機械化,要建立“五個”保障體系

  一是資金保障體系。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資金保障體系。各級政府要從政策、科技、資金上強化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和保護,建立經常性的農業機械化投入機制。按照《農機化促進法》和中央的相關惠民政策,建立健全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配套措施,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擴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規模和範圍,制定機耕道建設補貼、農機作業補貼、大中型農機具更新補貼等政策,對標準化、規模化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給予政策扶持,鼓勵搞好農機跨區作業,通過建立農機互助基金、提供優惠貸款等。

  二是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按照“農民自願、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原則,建立健全以農機部門為引導、農機大戶為主體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廣大農機用戶創建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多種形式的服務組織。逐步構建以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為龍頭,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協會為紐帶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是科技保障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機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農機技術推廣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機械化科技保障體系。對重大農機化技術示範推廣項目給予重點支持,保障基層農機技術推廣系統的事業經費,改善推廣條件,提高工資待遇,加強專業培訓,使農機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更好地服務。在推廣培訓方面,大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逐步培育起村有農機專業大戶,組有農機戶,戶有農機明白人的基層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培訓資源,開展“陽光工程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普及農機使用、維修知識,提高操作技能。

  四是法制保障體系。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重視、研究、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制定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加大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主的支持力度,保護和調動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要依法行政,實現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逐步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化法規政策體系,使農業機械化進入法律保護、政策扶持、部門服務、農民自主經營和協發展的新階段。

  五是安全生產保障體系。堅持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著力構築宣傳教育、源頭管理、監督檢查三道防線。充分發揮農機學校的作用,組織廣大農機手學習農機法律和安全生產知識;積極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組織農機執法力量開展農機安全檢查,查糾違章行為,全面清理“黑車非駕”,消除農機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楊曉瑜.試論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的發展支撐作用[J].科技致富嚮導,2013,(第5期).
  2. 王培培,李冠峰,劉小文,於恩中.我國農業機械化經營模式的分類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3,(第4期).
  3. 蔣華權.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思考[A].2011湖南科技論壇——農業機械化與農機工業分論壇論文集[C],2011年.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Gaoshan2013,y桑,Mis铭,寒曦,Lin,Tracy,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業機械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