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生產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先進生產力概念[1]
先進生產力是具有時代特征和比較優勢、面向未來、對生產的發展最具推動力,同時也最有利於促進人類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生產力。
在此共識前提下,具體的理解思路和解說角度不盡相同。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所謂先進生產力除了對生產力先進水平即科學技術的先進性要求,也蘊涵著對生態文明發展的先進性要求,即生產力的先進性必須葆有文明的先進性。先進生產力兼顧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併發展相應的技術,同時在生產力的使用中杜絕對自然生態的傷害,確立生產力發展的文明意識,註重發展保護自然生態的生態型生產力,註重生產力發展的生態保護效應;從系統發展的眼光來說,以信息化為主要標誌、以機器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是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同時我們在理解先進生產力時,要用發展的眼光,全球的觀點,系統的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力應該具有快速性、高效能性和帶動性的屬性和條件。如果“狩獵→畜牧→農耕→工業→知識”是生產力的進化等級,而且處在進化高等級上的生產力就先進,那麼處於工業社會並正在進入知識經濟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其政黨就代表了當今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及其發展要求,而處於農業社會並正在進入工業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及其執政黨就未能代表當今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及其發展要求;就價值觀視野觀看,生產力本身是中立、價值無涉的,並無先進與落後之分,給其冠以“先進”或“落後”的字眼源於人的價值觀。根據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先進生產力就是提高馭能水平,促進人的解放、自由和完善,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永續發展的能力和成果。如果不同時具備先進生產力的這些規定性,那就是落後的或畸型發展的生產力。此說強調,先進生產力理論既是客觀的科學真理,又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即先進生產力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質條件,具有強烈的主體性,先進生產力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自身素質,促進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手段。
先進生產力的特征[1]
總體而言,先進生產力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絕對性指任何時代先進生產力具有的高技術性、先導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的共性。相對性是指先進生產力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範疇,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先進生產力不斷地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過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先進生產力是相對於已經落後的生產力而言的。
有學者認為,先進生產力是一個世界歷史概念,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兩個基本的特征。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性,表現為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是針對世界範圍而言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先進生產力在各國發展的不平衡與世界歷史中心的轉移;而先進生產力的歷史性,表現為各個歷史時期先進生產力具有不同的內涵、特點、結構、功能與發展模式,這一屬性決定了先進生產力的質態演進與內在結構的動態平衡發展。另有些學者從生態化理解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力的生態化特征實際上就是一種生產力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化,是在生態文明取向下發展起來的,傳承了工業文明中發達生產力的精華,具備了先進生產力在水平維和力量維方面的特征。生態文明是比工業文明更加先進的社會文明取向,在生態文明觀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生產力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
生態生產力對複合體的作用結果具有正價值和正效益,可以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經濟、自然複合體的持續發展。
先進生產力的新內涵[2]
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表述,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改造自然、社會的物質力量,它由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主要指勞動工具)和勞動者三要素組成。在這三個要素之中,最為核心、活躍的是勞動者。勞動者出於自我生存發展的目的,必然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而勞動工具只不過是人們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產物,並且是與人的生存發展相一致的不斷在發展的產物。就勞動工具的發明而言,發明它的頭腦是人腦;就勞動工具的使用而言,使用它的手是人手;就勞動工具的不斷發展而言,目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人的幸福。因而,關於先進生產力的界定,就其根源而言是勞動者。
然而,“在經濟史上,人們通常把生產工具的水平直接當做是某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因此也以為生產工具對生產力起決定的作用。我們認為,生產力水平歸根結底是勞動者生產能力的水平,生產工具不過是那個時代勞動者勞動能力水平的標誌,是物化了的生產力,是人的智力與體力(主要是智力)的結晶。”這種拔高生產工具在生產力中的作用的理解,勢必會弱化勞動者在生產力中的主導地位和價值。另外,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人才的時代環境中,對勞動者的一般理解(即將所有社會勞動成員抽象為勞動者),勢必會遮蔽勞動者能力之間的差別,從而會抑制甚至消解了生產能力突出的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因此,無論是將生產力的先進性等同於先進的生產工具,還是沿用勞動者這一概念籠統地指稱先進生產力的勞動主體,都會不同程度偏離了先進生產力的實質內涵。
生產力是一個抽象概念,但是當這個抽象不足以解釋新的社會現象,反而遮蔽社會問題時,這個抽象要麼發展自身,要麼將它所不能包含的新要素分離出去並加以賦予新的名稱。先進生產力這一概念,是在第二層意義上提出來的。先進生產力也是一個抽象概念(假定勞動對象在場),是對已經具有或者正在追求、培養和生成創新思維的人、致力於實現理論成果向科學技術轉化的人、學習和應用先進生產工具的人等這一人群的抽象,是對當前的科學技術或者正在轉化為科學技術的理論成果或者正在轉化為理論成果的創新思維等這一尖端的、現實的以及潛在的生產工具的抽象。因而,這一抽象概念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
先進生產力這一術語,從勞動主體要素的角度而言,是指區別於普通勞動者的人才;就勞動工具要素的角度而言,是指區別於普通生產工具的先進生產工具;就生產力作為一個整體的角度而言,是指區別於一般生產力的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力在外延上,比生產力的外延小,但是對它的外延,尤其在勞動者要素這一角度上,應當從非精英主義的角度去理解。
為此,把先進生產力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以區別生產力這一概念是合理和必要的。就先進生產力的內涵而言(假定勞動對象在場),我認為至少應該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創新思維;二是理論成果;三是科學技術;四是科學的協作方式。四者具有內在的本質聯繫。科學技術,是社會應用化的理論成果;理論成果,是科學理論化的創新思維;科學的協作方式,是指在改造勞動客體的社會實踐中,創新思維的運用、理論成果的創作、科學技術的使用之過程中勞動主體之間先進的合作機制。創新思維是理論成果、科學技術生成和轉化的根本和前提,科學的協作方式是前三者之間相互影響與轉化的外部條件。
創新思維與其主體的生命特質直接同一。而人的生命特質“不外乎包括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靈活性、心理反應、文化知識、思維意識、技術技能、經驗辦法等”。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由於主體的特性(如個性、意志力等)與社會環境(如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等)的原因,人在創新能力上會有所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加以區別開來的。因此,在這裡,所謂創新思維,是指經過一定培養而形成的思維方式,它比普通勞動者的創新意識(否認普通勞動者的創新意識,顯然是不現實的)具有更為穩定的自覺性和自我生成性。這種創新思維的承載體,即人才。人才,不僅是創新思維的承載體,還是創新思維的運用主體。創新思維的運用過程,即是(人才的)創新勞動。創新勞動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過程。從勞動主體的角度,根據創新思維是否社會化的標準,把這個過程分成潛在階段和現實階段。創新勞動的潛在階段是指與個體生命直接同一的創新思維運動及其對象化但還未社會化的產物(如手稿、筆記等);創新勞動的現實階段是指社會化的理論成果(如發表的論文、著作等)以及科學技術(如電腦、手機等)。創新勞動從潛在階段向現實階段的過渡,從根本上講,人才無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從勞動工具的角度,理論成果、科學技術則是對象化了的創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物化。只是理論成果與科學技術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尚未獲得自身社會現實性的科學技術,其載體主要是理論文本(如政策、方案等),是間接、潛在的生產工具;而後者則是已經社會應用化的理論成果,其載體直接表現為現實的生產工具(如智能生產設備等)。
先進生產力的內容[3]
先進生產力就是強調人的生產能力的先進性,構成要素就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斷更新和進步的知識、技術、能力和意識等。生產力的先進性不一定是指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等物的要素已經處於十分發達的狀態,而是勞動者認知水平和生產技能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和生產工具更加先進,以及上述條件下的勞動組織形式不斷創新的動態過程。先進生產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先進的認知能力。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更深入和更和諧的交往,取決於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斷增加認知的廣度和深度。這種認知包括對自然的認知,對人類個體和人類群體的認知,對新的生存環境和新的生產方式的認知,等等。
二是先進的知識創新能力。知識的積累、利用和倉4新是人類發展的前提,先進的知識創新能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表明,知識積累越豐厚的國家,社會文明程度越高;知識、技術和制度等創新領先的國家,其生產力水平則最為發達,財富增長最快,經濟結構和形態都比較好。
三是先進的科技創新能力。人類生產總是要不斷使用新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先進的科技創新能力對生產方式變革和生產力保持先進性具有重要意義,對認識社會、改造社會也有重要的價值。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基礎之上。
四是先進的協作關係。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幾乎所有的勞動都離不開必要的分工和協作。因此,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不僅包含其自身的認識、知識和科技能力,還進一步體現為協作的能力。
一般來說,協作產生的生產力是“總和的生產力”,它要遠遠大於個體的生產力,否則協作就沒有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和可能性。先進的協作關係應當包含協作者之間的契約規範、協作的內容和手段、形式等,總的要求是利益公平、權責分明、各盡其力,最終實現協作的效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具有先進的協作關係,將有利於平衡協作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有利於資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有利於實現協作利益和社會總產出的最大化。
先進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要求及作用機理[3]
先進生產力作為勞動者身上所體現的一種能力,它的最大要求就是要有先進的生產關係與之相匹配,使勞動者在其中把勞動能力發揮出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之,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相適應時,勞動者主體就會提出改革生產關係的要求。先進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作用機理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揭示:
第一,勞動者既是生產力的主體,也是生產關係的主體。先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通過作為勞動者的人在具有先進的勞動能力之後,在所處的生產關係中產生感受、判斷甚至革新生產關係的力量而發生的。反之,生產關係對先進生產力的阻礙或促進也是通過抑制或激發置於其中的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能力的有效發揮而發生的。
顯然,在這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產生本質聯繫和實現相互作用的關鍵環節。本質上,勞動者之所以居於這樣的關鍵地位和起到紐帶作用,是因為勞動者既是生產力的主體,也同時是生產關係的代表者和主體。後者也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生產關係本質上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勞動中所結成的關係。
第二,勞動者在生產能力提高的情況下,能親身感受到現存生產關係對自身的影響,從而提出合理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作為有意識和有目的的人,對包括自己在內所結成的生產關係既不是毫不相干的,也不是無動於衷的,他們清楚自己在現實生產關係中所處的地位,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揮,利益是否得到合理的實現。但只有在生產力發展和勞動技能提高之後,勞動者才有可能對現存的生產關係形成價值判斷和做出創新選擇。如果勞動者感受到現存生產關係的不合理,如勞動中潛力受到抑制,勞動成果被不合理分配,利益被不合理侵占,就會表現出對現實生產關係的不滿,產生改變生產關係的強烈願望和要求。這種情況在世界歷史上多次社會制度的變遷中得到過充分反映。我國目前波瀾壯闊的改革就是真實地反映著全體勞動人民改善生產關係的願望,也是他們的根本利益所在。
而不發展的或落後的生產力,則無法對適應了的生產關係產生新的看法,提出革新要求。當然,當新生產關係符合勞動者自身利益要求,能夠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勞動者又會產生保護和鞏固、穩定這種生產關係的願望。比如,我國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制後,農民所謂擔心“政策會變”也反映了他們不願意農業生產關係發生倒退的願望。
第三,具有先進生產力的勞動者不但能提出變革生產關係的要求,而且能提出變革生產關係的合理方式。在一定的社會制度規定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確實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但變革生產關係不一定非要採取極端的暴力形式,並且,生產關係變革也不一定就是對社會基本制度完全的和根本的否定,這要取決於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發展的阻礙和束縛程度。當然,改革不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生產關係,畢竟需要有足夠的膽量和勇氣,這主要依賴於勞動者生產能力的先進性程度。如果勞動者不具備一定的先進性,就沒有能力推動生產關係發生積極的變化。
縱觀整個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團結一大批先進勞動者,有能力有智慧地對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實施順暢而有效的變革,實現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發展。
先進生產力的考量尺度和評判標準[1]
一種觀點認為,以文明的進步水平可以考量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生產力能提供文明進步更充分的動力保障,促進文明水平的直接提升,能給予文明發展更有力的推動,同時還能保證文明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使文明得到持久的維持。
另一種考量則是科學技術,現代生產力體系涵蓋了與自然、人相關的多種構成,其知識性構成特別是科學技術因素,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和重要,發展先進生產力主要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來實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成為考量先進生產力的直接標誌。
對先進生產力的評判標準問題,存在以下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衡量是否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標準在於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屬性的發展,是否有利於生產力推動人和社會整體發展功能的發揮,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符合整個生態演變規律的發展(簡稱“三個有利於”),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是第三個“有利於”,它在總體上決定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路徑;第二種觀點認為,既然是先進生產力,必然要理性地對待生態系統,使生態系統越來越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且會不斷地滿足生產力系統的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先進生產力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協調自然以獲得物質的生產資料和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的能力;第三種觀點認為,以生產力主體為坐標系,相對於動力型、經驗型生產力主體而言,智力型生產力主體代表當代先進生產力;以生產力結構為坐標系,相對於牧業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知識經濟代表當代先進生產力;以生產力功能為坐標系,相對於生存型、征服型的生產力而言,和諧型的生產力代表當代先進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