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將傳統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現代型農業發展方式,其根本內容就是通過農業科技進步和制度變遷,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勞動者收入水平,促進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1]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質[1]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傳統、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造、轉變的過程。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理論表明,現代農業傳統農業相比較,首先是由於現代農業科技的採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不同的生產技術對相應的生產部門產生拉動效應,使該部門生產出現新的增長點;其次由於生產技術進步的差異,人們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必然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投資結構,由過去低效率的投資結構轉向高效率的投資結構;第三,在高效率投資結構的推動下,農業生產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被打破,導致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營形式發生了變化,這一過程就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即用現代科技裝備農業,形成新的農業產業體系,以現代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理念推進農業。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生產結構的改變、新的產業體系和相應的經營管理體系的形成,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均得以提高,這勢必改變農民的收入結構,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途徑[2]

  (一)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資金供給短缺是制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因素之一。應從切實保障農業投入出發,建立“政府財政投入啟動、信貸投入助推、農戶投人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投資體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財政投入和金融信貸向“三農”的傾斜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增加農業信貸投入,減少農村資金的非農化流失。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生產環節的補貼,充分調動廣大農戶和集體經濟組織增加投入的積極性。此外,要優化農業發展環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二)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在我國農業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條件下,科技是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為無論是提高農業的產量、質量和效益,還是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依賴於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30%,分別比發達國家約低30個和40個百分點左右,且農業人才嚴重流失。因此,必須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1.大力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要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重點,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實現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要加強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究,延長農業生產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方向,在農作物育種技術及新品種選育、優質特色畜禽、水產品種培育及農藥、動植物無特定疫生產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同時,應集中突破一批節能、節水、節地、節肥、節藥和迴圈利用的關鍵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加大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力度,重點抓好優良品種、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作物栽培與管理等的推廣。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扶植農業科技示範戶,提高他們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農業科技交易市場網路,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

  3.加強對農民的培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著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使其實現從經驗型向知識型、從單干型向組織型、從身份型向職業型、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現在農村文盲人數雖然減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並不多。因此,必須對農民開展農業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和政策法規培訓。首先,要在切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種短期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其次,要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傳授科技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動。再次,要加大對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他們畢業後到農村,為發展現代農業建功立業。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龍頭企業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實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徑,解決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矛盾,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實現農業產業化應註意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一要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精心組織糧、棉、油、禽、菜等骨幹農產品的生產。二要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先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農業的多元化經營、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規模優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引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現代農業,要求從田頭到餐桌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標準的內容延伸到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各個環節。因此,必須嚴格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加快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的檢驗檢測,保證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戶小規模、集成大群體式的專業化、區域化的農業生產基地,並培育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園區等市場主體,使它們成為連接農戶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強化合同管理,使他們與農戶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以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人。同時,適應農業市場體系和國際化要求,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加強對農戶的農機、水利信息、技術等服務,形成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良好環境,為農產品創造增值的機會。

  (四)深化農村改革,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體制、機制保證。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影響,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還面臨體制性約束,主要表現在:對農業的長期過度索取;對農民、農村和農民的歧視性待遇;政府對農業的干預過多等。因此,必須深化農村改革,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體制、機制保證。

  1.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方式。長期以來,人們把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視為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最大的制度障礙。其實,家庭經營制度是天然適應農業特點的經營形式,也是保護農民基本權益的有效形式。縱觀世界各國,凡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無不實行家庭經營。因此,農業家庭經營與農業現代化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工業化要向家庭經營註入現代生產要素,城鎮化要為擴大家庭經營規模轉移農村人口,市場化要為擴大家庭經營提供完善的社會化經濟技術服務。在當前和未來很長的時間內,這種生產經營機制適應我國農業狀況,是我國農業基本的生產經營制度。因此,必須在堅持這一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要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從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優化現代農業組織體系。

  2.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做好角色定位,不宜過多干預農戶或農民組織的具體決策和管理,要成為“裁判員”而非“運動員”,將更多的精力轉向加強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要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前提下,為農村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造條件。

  3.完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從長遠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然會導致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增加,如果這部分剩餘勞動力不能有效轉移出去,則會影響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必須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逐步消除戶籍、教育、就業、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國家關於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各項政策。同時,要加快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進程,擴大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覆蓋面,普遍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救助制度,探索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石愛虎.論農業發展方式的科學內涵與轉變途徑(A).東南學術.2012,1
  2. 吳向偉.關於農業結構的概念和層次(A).文史哲.1984,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Lin,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