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服務業地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服務業地理學

  服務業地理學是以服務業活動的地域系統為核心、探索服務業空間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服務業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規定著這門學科的理論框架,規定著這門學科與其它相關學科的區別與聯繫,規定著這門學科為現實社會服務的方向與主要途徑,因此是學科理論研究的首要問題。而一門學科能否獨存在,就要看這門學科是否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

  由於服務業地理學不屬於學科分類的一級學科,因此可以用演繹法從高一級的學科進行推理,來確定其研究對象。很顯然服務業地理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要探討服務業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應先弄清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因為前者是由後者衍生而來的。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儘管有許多爭論,具有代表性的是: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征、發展趨勢和優化調控。其它的定義雖然有所不同,但體現“空間性”,這一點是相當一致。因此,結合服務業的特點,服務業地理的研究對象可概括為:研究服務業結構、服務業空間發展過程及服務業產業與空間相結合形成的綜合體,簡單的表述就是服務業地理是研究服務業空間規律的一門學科。

  對服務業空間規律的研究有幾個基本的研究範式:①從服務業的結構角度分析其產生的空間效應,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大小、服務業本身不同層次及各服務業的空間效應;②從空間結構方面分析服務業的空間組織形式與模式、等級規模結構,探討空間優化問題;③從產業發展的時間角度,透視服務業的空間變化規律,集中、擴散、傳遞與貿易規律。既然服務地理是一門關於服務業的空間學科,這一研究對象是否具有獨特性,也就是與其它已有的學科有何區別與聯繫。對於服務業的研究在經濟學上已有相當長的歷史,17世紀末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就提出了服務業發展的一些思想,近些年來伴隨服務業的在西方國家的大發展,學者提出了一門新的學科———服務業經濟學,其主要研究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關係及其內部結構問題。除了研究地區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外,很少涉及服務業的空間問題。因此,服務業經濟學與服務業地理研究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在經濟地理學科內,有許多分支學科,農業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栽培的植物和飼養或捕撈的動物這些生物性再生產部門的佈局規律。具體來講,它研究農業生產的地理分佈和農業地域分異的規律。而工業地理學工業生產佈局規律的學科,它不僅要研究各工業企業或部門的發展與合理佈局,也要研究地區的工業結構或工業生產地域綜合體。服務業地理雖然與農業地理、工業地理有一定的聯繫,但農業地理與工業地理分別重視的是農業和工業的空間規律,而服務業地理重視的是服務業的空間規律,而且農業、工業具有實物生產的性質,服務業的產品與其有根本的區別。

  雖然從總體上研究服務業空間特點的服務業地理學研究較少,但服務業分支學科成長卻很快,這主要是因為服務業本身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各部門的特點有所不同。但是從已經發展起來的、而且比較成熟的服務業分支學科如交通地理學、商業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均無一例外的研究核心是部門發展的空間問題。因此,從另一個側面可以說明服務業地理研究對象確定的正確。

  目前,從地理的角度研究服務業的文獻不多,出版的專著有三部,“The service economy:an geographical approach”(illeris,1996),“Service&space”(Marshall and Wood,1995), “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Bryson and Daniels, 1998)。 在主流地理界的國際期刊如“Environment&Plan- ning A”、“Economic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Regional Science”、“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 American Geography” 等發表的論文不多,其主要研究的問題在:①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的作用;②服務業的定義與類型劃分;③服務業與區域發展的關係;④服務業的區位;⑤世界各地區服務業的發展及服務業貿易;⑥柔性化與生產服務業;⑦涉及服務業公司活動的分析。上述文獻的核心還是集中在服務業結構、服務業的空間過程及區位問題,與服務業研究的對象是適應的。

服務業地理學的研究內容[1]

  1.服務活動區位

  區位是地理科學研究的永恆主題,因此服務地理學也關註服務活動的區位問題。

  (1)對於服務活動區位選擇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心地理論地租理論、集聚理論、公平性與效率性兼顧原則核心邊緣理論等作為區位選擇的理論基礎。

  (2)各種服務業的區位選擇問題。Illeris(1996)在“the service economy:a geographical approach” 一書中主要探討了家庭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的空間區位規律。張文忠將服務業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以個人和家庭為對象的提供日常活動的服務業,第二種以企業為對象,提供企業活動中的產生的服務業需求的經濟活動。第三種是具有事務所性質的服務業。第四種是公共服務設施。根據各服務業的特點,研究了它們各自的區位選擇問題。還可以對服務業更進一步的細化,如研究基礎設施區位的設施區位理論,如醫院、商店、圖書館的區位選擇:房地產區位選擇問題、零售店區位選擇(Sakashitas,2000)和旅館區位佈局(Egan,2000)的研究已有了具體而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其後又有人提出了旅游區位理論;曹連群也曾研究過不同零售業態的空間選址問題;辦公區位的研究]。

  (3)分析區位選擇因數,建立區位優化模型。如Coffey(1987)考慮了三個因素綜合成本最小,建立了辦公區位的數學模型。這幾個因素是:①信息投入的成本,包括電訊成本;②工資成本,包括招入合格人力資源的成本;③服務消費成本,包括電訊成本。

  2.服務業結構

  服務業結構研究就是研究服務業作為整體與國民經濟的關係、各部門間的關係,各服務業部門內部的關係及其所產生的區域效應。

  服務業的結構研究是經濟學家研究服務業重點研究的內容,也是其強項。作為地理學家研究結構的目的不是純粹的結構研究,而始終與區域的研究要結合起來,因此我們重點研究應是結構變化所產生的區域效應。

  (1)服務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主要研究服務業的地位與作用、服務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等。

  (2)服務業內部的結構劃分,主要對服務業結構進行類別劃分,研究某一服務業部門與整個服務業部門的關係,及其服務業部門的合理化程度,還要考察這種結構與地區發展水平的適宜性。這方面的劃分方案非常多。布朗寧的劃分是較為流行的一種。他按照服務業基本屬性所進行的分類:①分配服務業。如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儲藏等;②消費服務業。娛樂與消遣、旅館等;③生產服務業。金融保險、房地產、對企業管理服務等;④政府公共服務業。如政府機關。事實上地理學者可以把服務業內部的結構劃分與其在區域發展中所產生的作用結合起來,如對生產服務業的區分主要體現了生產服務業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因為很多研究證明生產服務業對地區對區域就業、增加收入、產生帶動作用及競爭力的創造,都有重要作用。

  (3)服務業結構的區域效應。主要研究服務業結構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適宜性;服務業結構變化所產生的區域效果。

  3.服務業空間組合與形態

  研究服務業的空間組合與形態,一方面是研究某一服務部門內部的空間組合及在空間上表現出來的形態,像旅游景點、景區、旅游業帶,交通樞紐、交通中心等;另一方面,由於服務業的產業關聯性大,各產業間的聯繫強,所以也要研究多個服務部門在空間上的組合。像服務業與交通業、商業旅館業等部門在空間的組合,並且這種組合表現在空間上的具體形態,一般來講多呈帶狀、群態。在許多國際性城市“組織活動複合體”,功能不同的服務企業通過前向和後向聯繫呈現地理集群。大城市的中心商務區也是各種服務業高度組織所形成的空間形態。

  一般來說,許多服務型的產業關聯度是相當大的。因此當一種服務業在空間出現時必然吸引相關的服務業。例如地鐵開發往往會帶動地鐵沿線商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可能形成商業走廊。閻小培等人曾研究過廣州的服務業空間形態,發現廣州的社會性服務業中的黨政機關、群眾團體、文化科研呈團狀佈局。而零售商業商業樓宇則成條狀分佈。而金融保險業和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咨詢代理及各類公司呈點狀與條狀相結合的格局。咨詢代理業和各類公司往往沿某條街道呈條連續分佈。

  當然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聯也是這一組合要研究的內容。製造業的發展可能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在空間上的製造業帶也有可能形成相關產業的服務帶。葉岱夫研究過珠江三角洲東部電子信息產業群的地域分析,珠江三角洲東部電子信息產業群主要分佈在以深圳、惠州、東莞三城市為核心的新工業地域及其周圍地區。區內以較強的教育文化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開發能力、發達快捷便利的交通網路為依托,形成以電子信息技術、IT產品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為主的信息產業群。

  關於服務業空間組合的研究,今後應朝著優化區域內服務業組合,實現資源共用,逐步建立統一的、交互的共同平臺方向發展。

  4.服務業空間過程(集聚、擴散、相互作用)

  研究服務業的空間過程實質就是從時間的尺度來看待服務業產業空間發展,主要通過服務業的集聚、擴散、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服務業空間形態或景觀。主要包括:

  (1)較長時間的服務業的空間過程。這種過程可能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Groshen and Roberson(1993)比較了1969到1989年美國大湖地區10大都市區生產和服務就業率發現,這些傳統的工業區製造業在顯著下降,而服務業在顯著增加,集聚發展的製造業被中心化的服務業所取代。這種長期的服務活動的空間過程,往往形成新的服務業景觀。

  (2)短期的服務業空間過程。主要研究新的地區開發、或城市發展,或產業部門或服務部門發展引起服務業的空間集聚、擴散、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一般符合集聚與擴散的基本原理。一系列相關的產業部門或生產單位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有機結合,這種空間結合往往會產生許多有益的效果,即“接觸效果”。同時這種集聚也不是無限制,當超過了一定規模,還會產生一系列負效果。由於產業集聚體內部產業不合理的集聚和產業集聚過度所導致的集聚不經濟使企業分散到主要聚集體以外的其他地區,到另外的區位優越、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地區去集聚。

  服務業本身就是集聚性很強的行業。它們的發展和集聚表現為各種規模和結構形態的經濟中心的興起。服務業的集聚既有同種行業的集聚,也有異種行業的集聚,都是為追求企業間商務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補性,以及高度熟練的勞動市場,同時集聚也可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準確獲取信息,實現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共用,因此同種行業和異種行業在空間上的集聚都能得到集聚利益。但當城市地價高漲時,就會促使企業外遷,出現服務業的擴散現象。

  由於獨特的區位條件和歷史的慣性,紐約的都心區曼哈頓成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通訊和信息中心、貿易中心和跨國企業的辦公中心。但從1970年代開始,由於紐約城市環境的惡化和高稅收等外部不經濟現象,出現了事務所等服務職能的“脫紐約化”,許多服務性企業和團體的區位選擇向紐約周邊部和一些中等城市發展。進入1980年代,隨著跨國企業的迅猛發展,紐約再次成為跨國企業的事務中心及為這類企業提供服務的各類行業的聚集中心,但這時它們已呈現相對分散的趨勢。而西部的洛杉磯是美國的第二大商務中心,197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活動的國際化,洛杉磯作為企業本部和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不斷提高,1980年代在都心區不僅聚集了本國和世界各國的銀行保險公司以及信息和技術服務業,而且這裡也是日本、加拿大和英國等跨國企業事務中心的區位選擇點。可見,集聚與擴散是相對的,並且不斷在轉化、運動著。

  (3)服務業的空間競爭也是服務業空間過程研究的內容。服務業產業間競爭可以表現為不同區域間的產業競爭、合作。如旅游行業中,由於地理上的接近性、交通上的便利性、旅游資源的獨特性,使同一區域旅游網中的城市間的合作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各城市所提供的同類型的旅游產品之間所具有的替代效應,使上游城市對下游城市旅游業的發展產生制約作用,也就出現城市間的競爭。譚成文等人曾通過對北京、天津第三產業的優劣勢比較,提出京津第三產業分工協作的特征。通過產業分工協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更充分利用資源,避免惡性競爭

  (4)研究服務業貿易,研究貿易進入方式、服務業貿易的進口出口以及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跨國貿易及合作貿易等。是服務最重要的過程之一。目前與貨物貿易比起來,服務業貿易的量很小,這主要是因為距離、文化、體制、語言等障礙。在服務業貿易方面,體制障礙比貨物貿易的障礙大得多。但世界貿易組織及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下,這些障礙將逐步得到剋服。服務業可能通過電訊和印刷品媒體傳播,但通常都需要到輸入及輸出國。為了剋服這個障礙選擇通過分支機構間接的出口或選擇服務貿易合作伙伴進行貿易。旅游和商業服務貿易已經國際化了。發達國家一般是服務貿易的凈輸出國,但凈輸入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

  (5)區域差異

  區域差異也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某一特定地區而言,服務業的發展狀況與其他地區相比,水平、產業內部結構、整體情況存在差異;另外從該研究區域內部看,各地域也是不同的。筆者認為這種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水平、結構的差異。也正是這種差異才使得區域合作成為可能,從而實現互補,有效地利用了資源。

  服務業在世界發展水平不盡相同。許多學者進行過服務業的國際比較的研究,illeris選取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包括法國、西德、美國、日本、瑞典,結論是在不同國家服務業的發展有很大不同,雖然服務總量增長的趨勢是相同的,但發展水平和構成有很大不同,法國服務生產和就業都迅速增加,是服務業的輸出國。日本具有雙重經濟、瑞典社會服務發達但個人服務業增加不多,美國高級與低級的服務業都在擴張,西德企業傳統以發展內部服務為主,服務業比重在歐洲平均水平之下。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因素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主要因素有,女性參與率、勞動力市場機制稅收、公共服務生產、規則、收入差距公司文化、地區市場,這些因素影響這些國家走向服務社會的不同道路。以我國的服務業為例,從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有較大的增長,由1980年的21.4%上升到1997年的32.1%。但這個比重不僅低於65%左右的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和6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從服務業就業比重看,我國現在服務業的就業比重與發達國家工業化初期的就業比重相差無幾,但在內部就業結構,我國的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和個人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現代國際服務貿易大量集中於銀行、保險、咨詢、郵電、通訊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而中國的服務出口則主要以旅游、勞務輸出遠洋運輸等傳統的技術與知識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服務為主,咨詢、通訊服務、法律租賃等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則較少。

  服務業受地區間生產力發展的差異、工業化程度不同的影響,而存在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就中國而言呈明顯的東強西弱。此外,農村服務業明顯低於城市服務業,內地服務業落後於沿海地區服務業。大城市服務業在產業中的比重明顯高於小城鎮。中國服務業不僅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而且行業內部也發展不平衡。我國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結構落後,表現為在整個服務業內部結構方面,傳統服務業仍占主導地位。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新興產業發展不足,層次還比較低。如保險業起步較晚,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的新興行業發展不足;交通運輸業發展較慢。

  區域差異是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服務業地理學也不例外。通過研究區域間的差異,解釋這種差異,發現區域獨特的地域性,有利於我們更有效地因地制宜,因水平而異,因結構而異發展服務業,促進地區經濟、生態健康發展。

  (6)服務業產業——空間結合

  主要研究服務業產業—空間結合的地域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內容:

  1)研究服務產業的勞動地域分工。伴隨經濟的全球化過程,服務業也趨於跨國發展,所以有可能在全球出現生產鏈的同時也形成服務業的產業鏈,這種服務業鏈在世界各地與當地有不同的結合形式。因此形成全球服務業空間的同時,在各地也形成各種形式的服務業產業空間。這種產業空間的結合體是研究的重要內容。

  2)研究不同經濟類型的服務業的產業空間結合。如發達經濟服務業與地域的結合規律,發展中國家服務業與地域的結合規律。一般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發展的特征是以圍繞居民生活展開的傳統服務業為主,這類產業一般勞動密集度較高。發達經濟則與高級服務業結合在一起。

  3)研究世界城市、全球化城市、中心城市服務業的發展。

  4)研究城市的規模等級與服務業發展的關係。服務業的規模、結構與城市的規模有很大的關係。一般說來,城市的規模越大,服務業的比重就越高,因而城市的外部效應就越大,城市規模是服務業加速增長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呂拉昌,閻小培.服務業地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經濟地理,2005,25(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服務業地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