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旅游產業(Tourist Industry)
目錄 |
關於旅游產業的概念,人們從不同角度對旅游產業提出了消費性定義和功能性定義。筆者將旅游產業定義為:以旅游資源為憑藉,以旅游設施為基礎,通過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各種旅游需求的綜合性行業。因此旅游產業既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同時也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根據這一定義,可以看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是相互融合的,其中旅游產業可以納入文化產業的內容,包括了為旅游者而提供的文化旅游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中的導游和講解服務,旅游紀念品、工藝品、消費品的生產與銷售業,旅游娛樂消遣業等;而文化產業可以納入旅游產業的內容,包括了文化旅游、文藝演出、會展旅游、網路旅游服務、旅游教育培訓等。
由於對旅游業有不同的定義,因而對旅游產業的構成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對國內外有關文獻的研究和比較看,對旅游業構成可以概括為部門組成說、類型組成說、功能組成說和泛旅游產業說幾種主要觀點和看法。
1.部門組成說,按照從事旅游服務不同部門的特點,將旅游產業劃分為旅行社業、旅游交通業、旅游住宿業、旅游景觀業和旅游組織管理機構等五個部門。
2.類型組成說,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直接或間接的區別,將旅游產業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直接面向旅游者併為其提供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的行業;第二類是間接面向旅游者並支持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第三類是間接影響旅游者而直接對前兩類企業產生影響的旅游規劃和開發機構等。
3.功能組成說,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功能和程度,而將旅游產業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指完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部門,主要有住宿業、交通運輸業和旅游服務機構三部分;第二層次是指部分向旅游者提供產品的行業和部門,主要有餐飲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康樂業、零售業和部分公共交通運輸業等。
4.泛旅游產業說,按照旅游是一種“出游型消費經濟”的大旅游觀點,把旅游產業劃分為七大類,包括觀光農業、會展產業、運動康體產業、參與型娛樂產業、休閑商業、博彩業、創意產業等。
旅游產業具有文化性、經濟性、綜合性、相對獨立性的性質和特征。旅游產業的文化性,是指旅游活動過程及內容無一不與文化相接觸,以至於有旅游活動就必然有文化,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靈魂;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是指旅游活動是建立在以旅游產品為對象、以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為主體、以貨幣為交換媒介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活動;旅游產業的綜合性,是指旅游產業是一種以滿足旅游者消費需求為目的,以提供旅游服務為主體,以旅游經濟活動為基礎的綜合性經濟社會活動;旅游產業的獨立性,是指旅游產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和產業結構,具有不同於其他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特點。[1]
旅游產業的特點[2]
旅游產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行業聚集性。旅游資源的開發行業、旅游要素行業以及提供良好的基礎沒施、自然環境的相關部門,憑藉彼此之問橫向或縱向的聯繫,形成了巨大的旅游產業集群。這些相關的行業和部門雖然分屬於不同的行業,有著各不相同的經營模式、生產特征及產品,但由於共同服務於相同的消費者,因而在同一地理區域內集聚,具有高度的集群特征。
第二,效應外部性。經濟學中的外部性是指某一部門或企業的經營質量對另一一部門會造成正向或負向的影響。由於旅游環節的環環相扣及旅游者對旅游景點感觀和評價上的總體性特征,使分佈於同一區域內的各旅游企業或行業存在著巨大的依賴性和關聯性。這樣某個企業的優質服務將會有效促進其他企業的成功。反之,整個旅游集群內所有相關的企業都將受損。因而,在旅游產業中,各領域、各部門的平衡發展和相互協調與整合,對提升旅游集群的正向外部效應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門專業性。旅游產業在空間地域上表現為各部門、各行業的分工與協作。它們處於整個旅游系統的不同環節,每個部門只從事生產過程中一個環節的專業化生產,特別是隨著旅游市場的日趨完善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斷變化,旅游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必然會繼續提高。
旅游產業的結構[2]
旅游產業的結構是指在社會供求關係及旅游經濟運行中形成的旅游內部各大行業間的經濟技術比例關係,是旅游產業的資源配置結構、生產能力結構和產出結構的總和。旅游產業結構主要包括以下三種結構:旅游行業結構、旅游地區結構和旅游組織結構。
1.旅游行業結構
旅游行業結構是指旅游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各種行業之間的比例關係。
我國旅游服務業自從1978年作為一個經濟產業起步以來,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產業規模。據2002年的旅游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全國共有旅游飯店10481家,旅行社8993家,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597.72萬人,比上年增長6.0%;旅游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7791.9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就旅游業的業績來說,持續20多年每年以兩位數增長。經國家統計局確認的統計結果表明,2002年我國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場全面快速增長,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到203.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7%;國內旅游收入達到387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0.11%;我國旅游業總收入達到556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43%,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
2.旅游地區結構
旅游地區結構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旅游業各要素的空問組合關係,即從地域角度所反映的旅游市場、旅游區的形成、數量、規模及相互聯繫和比例關係。
我國旅游業已基本形成了以東南部沿海地區為主體、中部地區相對薄弱、西部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由於受條件限制發展緩慢的總體格局。這樣的結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將延續。
3.旅游組織結構
旅游組織結構是旅游生產經營規模和經營組織的構造,它包括旅游企業的規模結構和旅游企業組織結構兩個方面。
我國旅游組織結構經過近年來的治理整頓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已開始出現向合理化轉變的趨勢。主要表現為:
(1)旅游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
中國旅游協會、中國旅游飯店協會、中國旅游車船協會和中國國內旅游協會等行業組織的相繼成立,表明我國旅游業中有關行業的工作逐步走上軌道。這些協會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分別在行業管理、市場信息與調研、行業間關係的協調、對外交流、人才培訓、工作研究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旅游企業組織結構趨於合理
以旅行社為例,根據“維持規模、調整結構、合理佈局”的原則,首先對那些違法經營、擾亂市場的旅行社進行了清理;其次是對一些經營不善、效益較差的旅行社進行了合併;最後,根據1997年國務院頒佈的《旅行社管理條例》,全國按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兩類對原旅行社進行了轉類審批,到年底全國已有5732家旅行社,其中國際旅行社982家,國內旅行社4750家。通過這些措施,旅行社的類型結構和地區分佈逐漸趨於合理。
(3)旅游企業集團的形成
在國家旅游主管部門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近幾年來我國旅游企業集團發展很快。在全球飯店集團300強中,凱萊、錦江、京旅開始榜上有名。旅游企業集團的形成能發揮群體優勢和綜合功能,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旅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有助於促進我國旅游組織結構的調整,對旅游企業向規模經濟發展起到推動和示範作用。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1]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都屬於新興產業,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都具有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們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都具有消費性,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都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都能夠滿足人們在工作之外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豐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3.都具有娛樂性,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都是以人們的身心體驗為內容,為人們提供各種文化瞭解、體驗和娛樂消遣服務。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都能夠增加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5.都具有經濟性,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不僅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現代產業結構中都是具有創新的新興經濟產業。
6.都具有關聯性,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關聯帶動效應,隨著它們的迅速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和重要內容,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因此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也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的內容,增強旅游活動的魅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力,擴大旅游市場的範圍,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文化產品的開發,拓展文化市場的空間,提升文化活動的水平,擴大文化傳播的影響,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大力發展國際國內旅游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旅游與文化的相互關係,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旅游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