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服务业地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服务业地理学

  服务业地理学是以服务业活动的地域系统为核心、探索服务业空间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服务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规定着这门学科的理论框架,规定着这门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规定着这门学科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方向与主要途径,因此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而一门学科能否独存在,就要看这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由于服务业地理学不属于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因此可以用演绎法从高一级的学科进行推理,来确定其研究对象。很显然服务业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要探讨服务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先弄清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前者是由后者衍生而来的。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有许多争论,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和优化调控。其它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体现“空间性”,这一点是相当一致。因此,结合服务业的特点,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研究服务业结构、服务业空间发展过程及服务业产业与空间相结合形成的综合体,简单的表述就是服务业地理是研究服务业空间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服务业空间规律的研究有几个基本的研究范式:①从服务业的结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空间效应,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小、服务业本身不同层次及各服务业的空间效应;②从空间结构方面分析服务业的空间组织形式与模式、等级规模结构,探讨空间优化问题;③从产业发展的时间角度,透视服务业的空间变化规律,集中、扩散、传递与贸易规律。既然服务地理是一门关于服务业的空间学科,这一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特性,也就是与其它已有的学科有何区别与联系。对于服务业的研究在经济学上已有相当长的历史,17世纪末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就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一些思想,近些年来伴随服务业的在西方国家的大发展,学者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服务业经济学,其主要研究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及其内部结构问题。除了研究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外,很少涉及服务业的空间问题。因此,服务业经济学与服务业地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经济地理学科内,有许多分支学科,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栽培的植物和饲养或捕捞的动物这些生物性再生产部门的布局规律。具体来讲,它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和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而工业地理学工业生产布局规律的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各工业企业或部门的发展与合理布局,也要研究地区的工业结构或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服务业地理虽然与农业地理、工业地理有一定的联系,但农业地理与工业地理分别重视的是农业和工业的空间规律,而服务业地理重视的是服务业的空间规律,而且农业、工业具有实物生产的性质,服务业的产品与其有根本的区别。

  虽然从总体上研究服务业空间特点的服务业地理学研究较少,但服务业分支学科成长却很快,这主要是因为服务业本身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各部门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是从已经发展起来的、而且比较成熟的服务业分支学科如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均无一例外的研究核心是部门发展的空间问题。因此,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说明服务业地理研究对象确定的正确。

  目前,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服务业的文献不多,出版的专著有三部,“The service economy:an geographical approach”(illeris,1996),“Service&space”(Marshall and Wood,1995), “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Bryson and Daniels, 1998)。 在主流地理界的国际期刊如“Environment&Plan- ning A”、“Economic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Regional Science”、“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 American Geography” 等发表的论文不多,其主要研究的问题在:①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作用;②服务业的定义与类型划分;③服务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④服务业的区位;⑤世界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及服务业贸易;⑥柔性化与生产服务业;⑦涉及服务业公司活动的分析。上述文献的核心还是集中在服务业结构、服务业的空间过程及区位问题,与服务业研究的对象是适应的。

服务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1.服务活动区位

  区位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因此服务地理学也关注服务活动的区位问题。

  (1)对于服务活动区位选择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心地理论地租理论、集聚理论、公平性与效率性兼顾原则核心边缘理论等作为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

  (2)各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问题。Illeris(1996)在“the service economy:a geographical approach” 一书中主要探讨了家庭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空间区位规律。张文忠将服务业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的提供日常活动的服务业,第二种以企业为对象,提供企业活动中的产生的服务业需求的经济活动。第三种是具有事务所性质的服务业。第四种是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各服务业的特点,研究了它们各自的区位选择问题。还可以对服务业更进一步的细化,如研究基础设施区位的设施区位理论,如医院、商店、图书馆的区位选择:房地产区位选择问题、零售店区位选择(Sakashitas,2000)和旅馆区位布局(Egan,2000)的研究已有了具体而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后又有人提出了旅游区位理论;曹连群也曾研究过不同零售业态的空间选址问题;办公区位的研究]。

  (3)分析区位选择因子,建立区位优化模型。如Coffey(1987)考虑了三个因素综合成本最小,建立了办公区位的数学模型。这几个因素是:①信息投入的成本,包括电讯成本;②工资成本,包括招入合格人力资源的成本;③服务消费成本,包括电讯成本。

  2.服务业结构

  服务业结构研究就是研究服务业作为整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各部门间的关系,各服务业部门内部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区域效应。

  服务业的结构研究是经济学家研究服务业重点研究的内容,也是其强项。作为地理学家研究结构的目的不是纯粹的结构研究,而始终与区域的研究要结合起来,因此我们重点研究应是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

  (1)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主要研究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等。

  (2)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划分,主要对服务业结构进行类别划分,研究某一服务业部门与整个服务业部门的关系,及其服务业部门的合理化程度,还要考察这种结构与地区发展水平的适宜性。这方面的划分方案非常多。布朗宁的划分是较为流行的一种。他按照服务业基本属性所进行的分类:①分配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储藏等;②消费服务业。娱乐与消遣、旅馆等;③生产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对企业管理服务等;④政府公共服务业。如政府机关。事实上地理学者可以把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划分与其在区域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结合起来,如对生产服务业的区分主要体现了生产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很多研究证明生产服务业对地区对区域就业、增加收入、产生带动作用及竞争力的创造,都有重要作用。

  (3)服务业结构的区域效应。主要研究服务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适宜性;服务业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果。

  3.服务业空间组合与形态

  研究服务业的空间组合与形态,一方面是研究某一服务部门内部的空间组合及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形态,像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业带,交通枢纽、交通中心等;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大,各产业间的联系强,所以也要研究多个服务部门在空间上的组合。像服务业与交通业、商业旅馆业等部门在空间的组合,并且这种组合表现在空间上的具体形态,一般来讲多呈带状、群态。在许多国际性城市“组织活动复合体”,功能不同的服务企业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呈现地理集群。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也是各种服务业高度组织所形成的空间形态。

  一般来说,许多服务型的产业关联度是相当大的。因此当一种服务业在空间出现时必然吸引相关的服务业。例如地铁开发往往会带动地铁沿线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可能形成商业走廊。阎小培等人曾研究过广州的服务业空间形态,发现广州的社会性服务业中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文化科研呈团状布局。而零售商业商业楼宇则成条状分布。而金融保险业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咨询代理及各类公司呈点状与条状相结合的格局。咨询代理业和各类公司往往沿某条街道呈条连续分布。

  当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也是这一组合要研究的内容。制造业的发展可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在空间上的制造业带也有可能形成相关产业的服务带。叶岱夫研究过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群的地域分析,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群主要分布在以深圳、惠州、东莞三城市为核心的新工业地域及其周围地区。区内以较强的教育文化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发达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为依托,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IT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群。

  关于服务业空间组合的研究,今后应朝着优化区域内服务业组合,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立统一的、交互的共同平台方向发展。

  4.服务业空间过程(集聚、扩散、相互作用)

  研究服务业的空间过程实质就是从时间的尺度来看待服务业产业空间发展,主要通过服务业的集聚、扩散、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服务业空间形态或景观。主要包括:

  (1)较长时间的服务业的空间过程。这种过程可能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Groshen and Roberson(1993)比较了1969到1989年美国大湖地区10大都市区生产和服务就业率发现,这些传统的工业区制造业在显著下降,而服务业在显著增加,集聚发展的制造业被中心化的服务业所取代。这种长期的服务活动的空间过程,往往形成新的服务业景观。

  (2)短期的服务业空间过程。主要研究新的地区开发、或城市发展,或产业部门或服务部门发展引起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扩散、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一般符合集聚与扩散的基本原理。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部门或生产单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有机结合,这种空间结合往往会产生许多有益的效果,即“接触效果”。同时这种集聚也不是无限制,当超过了一定规模,还会产生一系列负效果。由于产业集聚体内部产业不合理的集聚和产业集聚过度所导致的集聚不经济使企业分散到主要聚集体以外的其他地区,到另外的区位优越、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地区去集聚。

  服务业本身就是集聚性很强的行业。它们的发展和集聚表现为各种规模和结构形态的经济中心的兴起。服务业的集聚既有同种行业的集聚,也有异种行业的集聚,都是为追求企业间商务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市场,同时集聚也可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准确获取信息,实现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共享,因此同种行业和异种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都能得到集聚利益。但当城市地价高涨时,就会促使企业外迁,出现服务业的扩散现象。

  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历史的惯性,纽约的都心区曼哈顿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通讯和信息中心、贸易中心和跨国企业的办公中心。但从1970年代开始,由于纽约城市环境的恶化和高税收等外部不经济现象,出现了事务所等服务职能的“脱纽约化”,许多服务性企业和团体的区位选择向纽约周边部和一些中等城市发展。进入1980年代,随着跨国企业的迅猛发展,纽约再次成为跨国企业的事务中心及为这类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行业的聚集中心,但这时它们已呈现相对分散的趋势。而西部的洛杉矶是美国的第二大商务中心,19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洛杉矶作为企业本部和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代在都心区不仅聚集了本国和世界各国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业,而且这里也是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跨国企业事务中心的区位选择点。可见,集聚与扩散是相对的,并且不断在转化、运动着。

  (3)服务业的空间竞争也是服务业空间过程研究的内容。服务业产业间竞争可以表现为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竞争、合作。如旅游行业中,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交通上的便利性、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使同一区域旅游网中的城市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各城市所提供的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之间所具有的替代效应,使上游城市对下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也就出现城市间的竞争。谭成文等人曾通过对北京、天津第三产业的优劣势比较,提出京津第三产业分工协作的特征。通过产业分工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更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恶性竞争

  (4)研究服务业贸易,研究贸易进入方式、服务业贸易的进口出口以及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跨国贸易及合作贸易等。是服务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目前与货物贸易比起来,服务业贸易的量很小,这主要是因为距离、文化、体制、语言等障碍。在服务业贸易方面,体制障碍比货物贸易的障碍大得多。但世界贸易组织及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这些障碍将逐步得到克服。服务业可能通过电讯和印刷品媒体传播,但通常都需要到输入及输出国。为了克服这个障碍选择通过分支机构间接的出口或选择服务贸易合作伙伴进行贸易。旅游和商业服务贸易已经国际化了。发达国家一般是服务贸易的净输出国,但净输入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5)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也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水平、产业内部结构、整体情况存在差异;另外从该研究区域内部看,各地域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水平、结构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使得区域合作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互补,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服务业在世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许多学者进行过服务业的国际比较的研究,illeris选取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包括法国、西德、美国、日本、瑞典,结论是在不同国家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不同,虽然服务总量增长的趋势是相同的,但发展水平和构成有很大不同,法国服务生产和就业都迅速增加,是服务业的输出国。日本具有双重经济、瑞典社会服务发达但个人服务业增加不多,美国高级与低级的服务业都在扩张,西德企业传统以发展内部服务为主,服务业比重在欧洲平均水平之下。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主要因素有,女性参与率、劳动力市场机制税收、公共服务生产、规则、收入差距公司文化、地区市场,这些因素影响这些国家走向服务社会的不同道路。以我国的服务业为例,从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的增长,由1980年的21.4%上升到1997年的32.1%。但这个比重不仅低于65%左右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6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我国现在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就业比重相差无几,但在内部就业结构,我国的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现代国际服务贸易大量集中于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而中国的服务出口则主要以旅游、劳务输出远洋运输等传统的技术与知识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为主,咨询、通讯服务、法律租赁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则较少。

  服务业受地区间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工业化程度不同的影响,而存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就中国而言呈明显的东强西弱。此外,农村服务业明显低于城市服务业,内地服务业落后于沿海地区服务业。大城市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小城镇。中国服务业不仅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行业内部也发展不平衡。我国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落后,表现为在整个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层次还比较低。如保险业起步较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的新兴行业发展不足;交通运输业发展较慢。

  区域差异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服务业地理学也不例外。通过研究区域间的差异,解释这种差异,发现区域独特的地域性,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因地制宜,因水平而异,因结构而异发展服务业,促进地区经济、生态健康发展。

  (6)服务业产业——空间结合

  主要研究服务业产业—空间结合的地域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1)研究服务产业的劳动地域分工。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过程,服务业也趋于跨国发展,所以有可能在全球出现生产链的同时也形成服务业的产业链,这种服务业链在世界各地与当地有不同的结合形式。因此形成全球服务业空间的同时,在各地也形成各种形式的服务业产业空间。这种产业空间的结合体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2)研究不同经济类型的服务业的产业空间结合。如发达经济服务业与地域的结合规律,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与地域的结合规律。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是以围绕居民生活展开的传统服务业为主,这类产业一般劳动密集度较高。发达经济则与高级服务业结合在一起。

  3)研究世界城市、全球化城市、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4)研究城市的规模等级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服务业的规模、结构与城市的规模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说来,城市的规模越大,服务业的比重就越高,因而城市的外部效应就越大,城市规模是服务业加速增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拉昌,阎小培.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服务业地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