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債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公債經濟學(Government bonds economics)
目錄 |
公債經濟學亦稱公債論,是研究國家為平衡財政收支,運用債務方式取得財政資金的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
公債是一國政府依據國家政治權力,採取國家財政性信用方式,向國內外籌措資金,包括內債和外債的一種特殊分配形式。以往,研究公債經濟問題,是在財政學中加以論述的。隨著公債數量的增加,公債種類的增多,公債本息管理的複雜化,公債理論也在發展,公債經濟學開始逐漸從財政學中分離出來。它一方面著重闡述公債的基本原理及演變趨勢,另一方面主要探討公債的種類、發行、調換、償還、付息等一系列管理技能與方法。所以,公債經濟學屬於財政業務管理,是偏重於財政應用理論與實踐的一門管理科學。
在歷史上,公債的產生比國家稅收晚一些。中世紀西方各國就出現了公債。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社會出現了大量可供借貸的閑置資金。同時,由於國家職能的閂益擴大,稅收已不能滿足國家財政支出的需要,公債產生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日益具備,公債應運而生。
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公債占有重要地位,起過重要作用。它對於促進資本原始積累,向封建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發揮過積極作用,當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公債便成為資產階級對內榨取勞動人民血汗,對外進行擴張侵略的工具。特別是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赤字財政成為其國策,公債急劇膨脹,壟斷資本家把它變成了對勞動人民的一種變相的提前預徵,成為壟斷資產階級橫征暴斂、發財致富的手段。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為了掩蓋其剝削實質,巧妙地製造了各種為其粉飾的公債理論,甚至美化為解救資本主義財政危機的靈丹妙藥。
我國公債出現於清朝末年。1898年,清王朝發行了“昭信股票”,1910年(清宣統二年)預算編列公債收入為356萬兩白銀。北洋軍閥政府從1912-1926年共發行國內公債27種,總額達2.6億元。國民黨統治時期,發行名目繁多的國內公債,總額達135億元之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債成為國家有計劃地聚集建設資金的工具,用以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
馬克思主義公債經濟學根本不同於資產階級的公債經濟學,它以國家學說為起點,根據社會制度的不同,揭示了公債的但質、目的,作用、範圍以及管理的根本區別,探討公債發行的條件印方式,尋找適合我國特點的籌措現代化建設資金的途徑。公債經濟學在舊中田相國外的高等院校,曾作為選修課單獨開設,50年代初,我國南開大學等一些院校,也曾講授過公債經濟學。目前,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債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正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