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業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什麼是傳統工業區[1]
傳統工業區是指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區位條件),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部門特征或稱工業結構特征),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規模特征),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
傳統工業區的分佈[1]
世界上的傳統工業區主要有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等。
傳統工業區的問題[2]
傳統工業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①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
②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收效慢;
③工業佈局呈現“飽和狀態”,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等問題;
傳統工業區的改造[3]
一、傳統工業區改造的主要內容
傳統工業區的改造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社會功能的更新,如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區功能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目標的變更等,並非以直接視覺改變或影響人們的視覺感,而是內在的、潛化的更新形式。
其二是物質形態的更新。如城市佈局調整、用地調整、舊區改造、路網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綠化建設和環境整治等物質形態方面的更新調整,以直接視覺改變或影響人們的表觀感受,是外在的、顯化的更新形式。
上述兩方面更新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城市的社會功能發生變化了,那麼城市的物質形態必將隨之發生變化,反過來,城市物質形態變了,那麼最終將影響城市的社會功能,二者是表裡關係,物質形態更新是表象,而社會功能變革是本質。城市更新就城市經濟進步而言,它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它是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合理運作的結構性保證,可以推動城市社會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另一方面,它又根植於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之中,受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具體地說,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新水平,要求城市職能、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形態、城市產業結構和佈局等方面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造,使城市能平衡有序的發展,形成完善的城市發展環境和城市發展風貌。所以,研究城市工業區改造不能局限於物質形態方面進行單純的規劃技術的探討,也不能只作社會經濟方面的分析,而應該將各方面綜合考慮,綜合分析。
二、大城市傳統工業區改造的經濟學分析
(一)大城市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
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的情況表明,城市化是建立在產業化基礎之上的,城市化是產業化的基礎。而產業化的實現又是依靠產業的發展作為支撐,所以大城市的發展是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上,而產業的發展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產業生命周期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當一個大城市所依賴的產業處於其成長期和成熟期時,該城市就充滿活力,產業的發展自然就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但是大城市傳統工業區的產業結構通常情況下都比較單一,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中,如果主導產業部門的生產衰落,將必然引起整個傳統工業區經濟的衰落。
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聯繫。產業結構的高變化率會導致經濟的高增長率,而經濟的高增長率也會導致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也就是說產業結構是同經濟發展相對應而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動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高級化和產業結構橫向演變的合理化。這種結果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動著經濟的向前發展。庫茲涅茨、錢納里、艾金通、西斯姆和塞爾奎因等對產業結構的變動規律做了大量研究表明,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產業結構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有關規律性在後文的第五章中將作詳細闡述。
傳統工業區一般都是一些重產業部門的地理集中地。例如,產業原料部門、紡織部門、汽車製造業部門等。這些集中地的經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並且達到頂峰之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經濟“老化”甚至僵化的癥狀,即地區經濟的靈活性技能失效,無法根據變化的外界條件進行自我調節。此時,傳統工業區就會由興盛走向衰退,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重塑,這是大城市傳統工業區發展遵從的一般規律。
(二)解釋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理論框架
經濟學上針對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輸出基礎理論
輸出基礎理論首先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諾思於1935年在其著名論文《區委理論和區域經濟增長》中提出的,後來經過蒂博特、波洛夫、羅曼斯和博爾頓等人的發展而逐漸完善。輸出基礎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靜態比較分析中的外貿乘數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個區域經濟的增長取決於其輸出產業的增長,區域外的市場需求的擴大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動力之一。因而,增加區域輸出基礎,以區域所有輸出的產業和服務,將啟動一個乘數過程,其乘數值等於區域輸出產業和非輸出產業的收入或就業量之比。也就是說,一方面,一個區域對外輸出(包括產品和服務)的總額越大,其輸出產業收入就越多。這部分收入除了補償輸出產業的生產費用之外,可以用於滿足區域需要的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業,以及用於擴大進口。另一方面,輸出產業的生產活動需要許多區域非輸出產業的配合與合作。這樣,輸出產業越發達,區域內生產和服務業就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因此,輸出生產和輸出額越大,區域經濟的規模和相應的收入就越大。諾思認為,區域輸出基礎是“一個區域所生產的可供輸出的商品的總和”,其中,“可供輸出的商品”主要是指第二、第三產業生產的輸出品。相反,為輸出產業提供服務和配套協作的,產品在區域內銷售的,或是為區域內生產、生活服務的產業,則成為區域非輸出基礎,他指出,輸出產業的產生或發展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功能的主要因素。對於相對競爭區域來說,輸出產品的地位提高或是區內開發出了新的輸出產品都會帶來區域經濟增長。因為輸出產業的發展不僅決定著區域絕對收入和人均收入水平,也決定著區域將要發展的地方性產業的規模和數量。
這一理論說明任何區域的經濟發展都應該努力增加輸出產品的增長,並使這些產品不斷提高競爭力。與此同時,這一理論還顯示:如果輸出收入除了用於簡單再生產和居民生活消費外,其餘部門用來擴大輸出基礎和非輸出基礎的生產,它的最終收入可能是輸出收入的一倍以上甚至數倍以上,也就是說,輸出及其對區域經濟增值的大小,取決於輸出產品的凈收入和區域經濟的結構機制。這就是所謂的“輸出乘數理論”,這種過程被稱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外部迴圈過程。
輸出基礎理論主要強調的是輸出基礎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在傳統工業區,如果該區域的輸出基礎開始萎縮,那麼就會引起整個地區經濟運作和績效的下降,這也是目前有些學者利用該理論來解釋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根本所在。
2.累積因果理論
區域累積因果理論是在繆爾達爾的迴圈因果原理的基礎上,經過卡爾多等多人提出具體的理論模式而形成的。1944年,瑞典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繆爾達爾在《美國的兩難處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迴圈累積因果原理,以後他在《國際經濟》、《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地區》和《亞洲的戲劇》等著作中,對這一原理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運用。繆爾達爾認為,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功能,這種演進是由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演變造成的。在一個動態的社會經濟過程中,社會經濟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而第二級的變化反過來推動最初的那個變化(不論是上升還是下降),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的那個變化方向發展運動。所以社會經濟諸因素之間的關係不是守恆或趨於均衡,而是以迴圈的方式運動,但不是簡單的迴圈流轉,而是具有累積效果。在這種理論中,可分上升的迴圈運動和下降的迴圈運動。上海的迴圈運動可以用於解釋新型集聚經濟區的蓬勃發展;而下降的循化內運動則被更多地用於解釋不發達地區或問題區域(如衰落中的傳統工業區)的經濟衰退問題。在此運動過程中,繆爾達爾強調了以下三個環節:起始的變換,第二階段的強化運動,最後的上升或下降過程。他認為這個原理反映了社會經濟因素變化的客觀運動,它既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描述,又是制定政策的可靠依據。由於繆爾達爾的理論分析運用“整體性”方法,強調其功能同社會其他因素的相互關係以及對制度經濟學的價值標準的進一步論證,他的這一理論被認為是對西方制度經濟學的重大發展。
同時,繆爾達爾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還提出了兩種效應:擴散效應和迴流效應。其中擴散效應是指發達區域到不發達區域的投資活動,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這種效應有利於發達區域的經濟進一步發展。迴流效應指的是勞動和資本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區域的過程效應。這裡,迴流效應也同樣適用於出於經濟衰退中的傳統工業區。它可以作為解釋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持久性的一個原因,即勞動和資本等資源流動的慣性。同時,為了避免傳統工業區的進一步衰退,政府區域政策必須作用於這一個慣性,構成了政府介入傳統產業經濟調整過程的一個理論基礎。
3.產業結構分析理論
世界範圍內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再表明,經濟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總量的增長過程,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的轉換和演進過程。同樣,區域產業結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僅支持著區域經濟的增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決定著區域經濟增長的能力和潛力。產業結構分析方法就是從區內產業結構角度來研究傳統工業區經濟走向衰退的問題。按照這一方法,傳統工業區的經濟衰退是由其“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所造成的。傳統工業區的單一經濟結構主體,諸如鋼鐵、紡織和造紙等處於產業發展成熟後期或衰退階段的主導部門是導致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著重考察區域各產業問的關聯程度和方式,以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產業的相對地位、作用和功能為標誌,我們可以將產業劃分為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其中主導產業是決定區域在全國地域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部門,是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和核心。根據產業結構分析方法,傳統工業區內的主導產業是構成區內單一產業結構的主體,並且區內主導產業已經演變為一種衰退產業。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和核心處於產業發展的成熟階段後期或衰老階段時,整個地區經濟就會因為這種低增長已經不具有競爭力,而且很難管理的主導產業的長期存在而逐步走向衰落。在產業結構分析方法中,這種以衰退產業占據高比例份額的地區產業結構被稱為“不合理結構”。這種“不合理結構”就是造成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4.生產專業化、與生命周期理論
區域經濟專業化又稱區域生產專業化,是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一種區域經濟現象。它表示一種過程或趨勢,即根據勞動地域分工的客觀要求,區域內主導產業或部門的生產規模和市場範圍不斷擴大的過程或區域。區域經濟專業化並不是一種偶然的區域經濟現象,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產物。在衰退的傳統工業區內,這種專業化主要表現為區內單一結構下低增長潛力的“成熟”主導產業的高度專業化,例如,鋼鐵、採煤和紡織業等。在傳統工業區內,單一或一元的經濟結構體制決定了這種專業化的狹窄面。而這種狹窄的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只會帶來區內經濟的易損性的增加:即在面臨隨即性外部衝擊下,地區經濟表現得相當脆弱。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區域都會遭受經濟增長受阻,或者下降甚至被荒廢的痛苦。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區內生產本身變得過時,二是因為區域在競爭中遭到失敗。但是如果區域專業化的面很狹窄,並且該專業化的程度又很高,帶給地區經濟的這種損失至少在短期內是災難性的。此外,區域專業化面的狹窄和專業化程度高還會使得傳統工業區經濟的恢復力降低。因為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和一元化導致區域不可能很快發展起新產業,從而阻礙了取代受損活動已恢複發展的進程。Krugman(1993)在分析新英格蘭傳統工業區時明確指出,傳統工業區專業化程度的提升使得地區經濟的外部環境的隨機性衝擊下變得更加脆弱,由此導致了特定區域的經濟衰退。不僅如此,Krugman認為,像新英格蘭這樣的產業區想要從特定經濟衰退走向復興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工業區單一產業結構下的專業化。
另外一種解釋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理論是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和產業生命迴圈理論。這一理論的首創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弗農等人。他們認為,各產業部門、甚至各種產業產品都處在不同的生命迴圈階段上。它們和生物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其中,產業生產生命迴圈是由產品生命迴圈所決定的。一個產業部門往往生產許多品種的同類產品,每一種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產業生產生命周期又由產業部門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和能力所決定。產業生產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的關係如圖1。一類全新產品的出現,將會導致一個新產業的誕生。這類新產品的生命力越強,這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就越長,反之亦然。產品的生命周期取決於產品的質量和市場需求的穩定性。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對市場需求的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產品的更新能力取決於地區技術水平和創新意識。技術水平越高,創新意識越強,則新產品的更新能力越強,更新速度越快,同時也加速了老產品的死亡。產品的更新不斷地延長產業生產生命周期,直到產品停止更新,產業生產就會逐步走向衰退。對於一個以某種產業生產主導的地區經濟,主導產業的衰退會帶來整個地區經濟的衰退。
Norton(1979)和Rees(1979)認為傳統工業區的興衰與康德拉基耶夫(Kondratieff)的長波相類似的產業生產生命周期有著密切的關係。從根本上來說,傳統工業區的經濟衰退是由產品的生命周期所決定的。因為產業生產生命迴圈可以看作是內在產品生命迴圈的一種巨集觀表現形式。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不同的。在產品的創新階段,新產品是以創新特質贏得競爭的勝利而非成本優勢,此時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當處於成熟階段時,產品變得標準化,需求價格彈性上升,成本因素成為決定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標準化產品有易於比較和差別性小的特點,使得地區的主導產品只能以低成本價格來贏得
競爭的勝利以保持自身的發展。傳統工業區內主導專業化產品正處於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後期或衰退階段。這意味著,傳統工業區的主導產品幾乎已經喪失了創新的特質,只能依靠相對成本來占領和維持已有的銷售市場。但是,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由成本決定的價格優勢是非常有限的。從長時間來看,這會造成傳統工業區主導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不斷下降,從而引導發達地區經濟的下滑。另外,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傳統工業區經濟衰退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處於衰退階段的老產品無法及時退出區內產品生命迴圈進程,阻礙了區內其他創新產品的出現。區內衰退產品長期滯留的主要原因是區內高度的生產專業化帶來的資本等資源的專用性。低增長的老產品的長期滯留則會導致此類產品價格彈性的進一步上升以及出口需求收入彈性的進一步下降。這對於單一經濟結構的傳統工業區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網路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將傳統工業區問題置於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例如:利用路徑依賴、制度鎖定等概念來澄清傳統工業區一般面臨的“老”產業調整問題,從社會文化因素的角度(例如,硬化環境和制度鎖定)而不是單從純經濟因素角度(例如,過度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垂直一體化)來解釋傳統工業區學習與創新能力的不足和缺乏。
Herrigel(1990)和Saxenian(1994)從產業組織理論方面針對傳統工業區經濟衰老的潛在機制提出傳統工業區記憶體在一種影響經濟調整的特定網路結構。在描述德國魯爾區所面臨的境況時,Herrigel(1990)提出了一種地區“自給自足式”(autarkic-firm-based)的網路秩序。即區內主導大型企業對勞動力市場、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有很大的支配性。Herrigel(1990)指出,傳統工業區內主導大型企業擁有一種等級森嚴的“自上而下”式的網路系統,它阻礙知識的擴散和公司外其他企業創新活動的出現。系統下小企業按照設計好的生產計劃來進行生產和供應,使得小企業本身的市場營銷和廣泛的研發工作變得完全沒有必要。
Saxenian(1994)利用了一種更寬泛的產業概念來說明美國波士頓128公路地區的經濟復興失敗(於矽谷相比較而言)。在此概念下的產業系統包括:公司組織、產業結構、當地文化和制度環境。在128公路地區,Saxenian發現了一種以獨立公司為基礎的產業網路系統(與以區域網路為基礎的產業網路系統相對)。這種網路系統由少數幾家一體化公司組成。網路系統的等級結構限制了企業快速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系統中規避風險行為得到了自我加強,企業家精神嚴重缺乏。
美國經濟學家諾思給制度下的定義是:“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式和行為的道德理論規範。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制度的作用無所不在。這裡,制度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有效的制度能夠使地區經濟發展進程大大加快;相反,無效的制度則會嚴重的阻礙地區經濟的發展。由於沒有永遠適應經濟發展的永恆制度,所以制度變遷是不可避免的。制度變遷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諾思指出,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迴圈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如果弄得不好,地區經濟還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之下。一旦進入了鎖定狀態,要脫身而出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這種現象就是路徑依賴。初始的制度選擇會強化現存制度的刺激和慣性,因為沿著原有制度變遷的路徑和既定方向前進,總比另闢蹊徑要來得方便一些。路徑依賴形成的深層次原因是利益因素。
一種制度形成以後,會形成某種現存體制中既得利益的壓力集團。或者說,他們對這種制度或路徑有著強烈的需求。他們力求鞏固現有制度,阻礙任何觸動現有體制的改革,即使是新的改革較之現存體制更有效率。Olson(1982)和Grabber(1993)提及了“政治鎖定”和“制度硬化”的理論概念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按照這種理論,傳統工業區經濟適應能力的不足和區內對原有傳統產業的經濟改革的不順暢應該與區內大企業、工會和政策制定者組成的自我維繫式聯合體的既定利益集團緊密相關。這種聯合體對現有產業結構和佈局,或者說是現存制度環境安排有著強烈的需求。那麼任何有可能動搖或改變現有制度安排的行為都會遭到區內利益集團的強烈阻撓,因為這種制度變遷會威脅到該利益集團在區內的統治地位和切身利益。
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是對長期經濟變化作分析理解的關鍵。路徑依賴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具有不同歷史經歷的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傳統工業區的問題可以借用諾思的路徑依賴理論來解釋。傳統工業區內的制度在地區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但是由於區內市場是不完全的,信息反饋是部分的,導致交易成本增加,阻礙了生產活動的良性發展,並會產生一些與現有制度共存共榮的組織和利益集團,那麼這些組織和利益集團就不會進一步進行投資,而只會加強現有制度,由此產生維持現有制度的政治組織,從而使一種無效的制度變遷軌跡持續下去。這種區內製度只能鼓勵進行簡單的財富再分配,卻給生產活動帶來較少的報酬,也不鼓勵增加和擴散相關生產活動的特殊知識。這樣不僅會出現不佳的增長實績,而且會使其保持下去。
經濟變遷包括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遷。傳統工業區內不僅存在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還存在著嚴重的技術變遷的路徑依賴特征,技術演變過程中的自我增強和路徑依賴性的開創性研究。技術軌跡的路徑依賴特征是由於一種自行強化的機制在起作用。這種自行強化機制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大量的初始成本或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會出現單位成本下降的好處;二是學習效應,隨著這項技術的流行,人們會改進產品或降低成本;三是協調效應,與其他經濟當事人採取相配合的行為,會產生合作利益;四是適應性預期,這項技術在市場上使用的增加,有利於進一步擴展。自行強化機制產生的後果有四個特征:一是多種均衡,可能會有多種解決辦法,所以結果並不總是唯一的。二是一項技術一開始可能是有效的,但發展下去,可能會失效。三是模式的固化,選擇某種技術容易,而放棄卻很困難。四是路徑依賴。一次或偶然的機會可能會引出一種解決辦法,而一旦這種辦法流行起來,它又會導致這種辦法進入一個特定的軌跡,就像在電腦資料庫中存取文件時,查訪範圍是由路徑的選擇所決定的。在傳統工業區內,傳統技術在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往往具有報酬遞增的性質。首先發展起來的傳統技術通常可以憑藉先占的優勢地位,利用規模巨大促成單位成本降低,在區內普遍流行導致學習效應提高,許多區域內的行為者特別是區內主導產業的經理人採取相同的技術產生協調效應,傳統技術在區內市場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們相信它會進一步流行的預期。相反,在傳統技術占主導地位和傳統產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的區內大環境下,一種具有較之傳統技術更加優良品質的技術卻可能由於晚進入一步,沒有能獲得足夠的追隨者而陷入惡性迴圈,甚至“鎖定”在某種被動的狀態下難以自拔。而傳統工業區因為不能及時適應技術的變化從而也會陷入低增長的發展階段,如果長此下去,區內經濟就會因為失去技術優勢而陷入困境。
總之,傳統工業區過去濃重的技術一制度遺產(在資源、能力、社會體制結構方面)使得地區經濟發展被鎖定在一種僵化的軌道上。也就是說,傳統工業區最初的發展優勢同時也埋藏著自我消亡的種子,即沒有永遠適合經濟發展的永恆技術和永恆制度。所以只有不斷改善和調整區內製度環境和安排,走出技術和制度“鎖定”的狀態,傳統工業區經濟才會看到複蘇的希望。傳統工業區若想走出單一的僵化軌道,發展多樣化產業經濟,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打破原有的體制和技術約束,忘卻自身過去。但是不同的傳統工業區遺忘自身過去的能力和程度卻有很大的不同。
對於我國來說,從總體上來看,傳統工業區的區域經濟效益日趨滯後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資源趨近枯竭,生產的自然條件惡化造成成本大幅度上升,大量外延投入形成的新增生產能力的主體部分只能替補原有生產能力的遞減;這種狀況主要存在於採掘業及70年代始開發的一些石油基地等。二是產業技術及設備嚴重老化,更新緩慢,不能適應新的市場需求,也難以抵禦日趨強烈的外部競爭,以部分機械製造、電子元器件等業最為典型。三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進展遲緩,企業不僅未能卸掉歷史遺留下來的“辦社會”的沉重包袱,反而在“撥改貸”後背上了日趨沉重的銀行債務包袱,“三資”企業甩出的富餘人員包袱以及迅速增加的離退休人員包袱;這種狀況在以大型、特大型企業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中最為典型。四是國家的經濟政策支持不足,一方面九十年代以來很多巨集觀經濟政策中這些地區受惠最小而負面影響最大;另一方面多年來缺乏強有力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未能在這些地區有效導人新的支持增長的產業與資源。
傳統工業區的再振興和防止新貧困地區產生的問題是跨世紀戰略中區域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一問題的戰略對策上不能單純依靠地區自身力量或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有必要制定專門用於地區經濟衰退過程中的產業政策。
三、大城市傳統工業區改造的城市經濟學分析
城市經濟學經典地價地租理論表明,城市不同區位的土地具有不同的價值。一般而言,越靠近市中心,交通區位和可達性越好,土地的價值就越高,而能夠支付中心區土地高額地租的只有土地高收益率的第三產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工業區所具有的土地級差地租高、交通可達性好、接近市場等特點,因此,傳統的城市中心區往往成為高效益的商業、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的追逐的目標。
由於歷史原因和資源限制,我國城市中最初的產業用地大都在城市交通和航運條件最好的地區發展形成,這些地區往往就是交通區位和可達性最好的市中心地區。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現代化,第二產業對土地區位的要求越來越低,工業產出率在中心城區與郊區差別不大,土地區位對工業企業的效益影響越來越小,使得工業有可能為了低地租和低勞動力成本從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
城市地租關係刺激了城市土地資源的流動與高效配置,通過對企業用地進行置換,將不適合存在於中心區的企業逐步淘汰,從原來位處中心城區的舊城工業區地產出率的工業用地遷離城市中心地區,向偏離中心區的郊區集聚;高價的城市用地則讓位於金融、商業等第三產業,按照城市規劃的佈局實現用地調整,從而最終實現城市中心區土地的優化配置,使中心地段的土地利用效益大大提高,也改善了城市中心區的環境和形象。
可見,城市中心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的推力與郊區土地低成本的拉力,促使了低效益工業必然會擠出市中心地區,促成了傳統工業區的用地調整與改造,同時也成為帶動城市二、三產業的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
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建設方針是“變消費性城市為生產性城市”,長期實行工業化道路,以第二產業的工業為主導。截至1990年,我國467個城市市區第二產業已占到55.8%,而第三產業僅占30.6%。東南大學陽建強教授認為:我國城市產業結構將順應世界趨向,逐漸有原來的“二、三、一”模式轉變為“三、二、一”模式。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存在東西差異與南北差異,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2000年第三產業比重早就超過50%;同時,儘管一些內陸大城市的第三產業不占有絕對優勢,但發展第三產業,尤其在中心舊城區實施“退二進三”、“優二進三”已經成為共識。綜合起來看,雖然我國工業化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相當一部份城市尚處於工業化中期加速時期,但沿海開放大城市也已進入了工業化後期階段,因此,在大城市中心區的傳統工業區改造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
值得註意的是,我國傳統工業區改造並非可以僅僅依托地價地租理論的市場配置來實現,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採用的土地行政劃撥制度造成的。我國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區雖然分佈有眾多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的工廠企業,但由於傳統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端,城市土地的無償無限期使用,對企業用地行為無法形成約束,導致部分用地空置、閑置,造成了城市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城市受益的流失。因此,除了市場機制外,必須採取一些政策上的指引,引導、支持、聯合企業進行工業地段的改造,使低效益的第二產業讓位於高效益的第三產業,充分實現土地的價值。
四、大城市傳統工業區改造的形態學分析
傳統工業區改造的定義和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工業區改造涵蓋了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因素,而狹義的工業區改造則與產業類歷史建築及相關的“產業景觀”與建築學、產業考古學、人文地理學中的文化景觀和生產景觀相關,具有景觀規劃、考古保存、生產技術、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建築遺產評估和保護等不同方面的內容。尤其是一些具有公認歷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義的建築及其所在的城市地區,已作為建築學界“產業類歷史建築及地段”(Historic Industrial Buildingand Site)的特殊概念,被歸為歷史建築保護的範疇。並被冠以城市“產業文化景觀”(Industrial landscape)這一特殊的名稱。
在形態學領域,工業區改造有其特殊的意義:
從資源與經濟需求來看,通常建築的物質壽命總是比其功能壽命長,尤其是工業建築,往往可在其物質壽命之內經歷多次使用功能的變更。由於大工業生產的需要,舊工業建築技術先進,結構堅固,空間單純、巨集偉,建築內部空間與其功能並非嚴格的對應關係,一些生產廠房、綜合倉庫等大空間建築在改造上具有很大的使用靈活性,不僅可以按多種不同功能需要而自由劃分為各種不同部分,同時也可以按空間藝術的要求創造內容豐富的“流動空間”,是一種具有包容多樣性和可塑性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在一個擁擠的城市中是極大的奢侈品。而且,有些生產設備和廠房體量巨大,結構複雜,其拆除反而要付出比改造利用更大的成本。
從建築的城市區位和土地價值方面來看,保留一些優秀的產業建築使我們可以繼續使用舊城區的基礎設施,且有助於促進以產業遺址為主題的觀光旅游業——這也是如今歐洲發展最快的經濟領域之一。
從環境方面來看,改造再利用的開發方式相比推倒重來,可減少大量的建築垃圾及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減輕了在施工過程中對城市交通、能源(用水和耗電等)的壓力,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景觀地標方面來看,一些巨碩高聳的產業建築,特別是坐落在城市濱水或毗鄰公共空間的產業建築,往往具有一定的方位地標作用,其中很多還是所在城市的特征性地標,是人們從景觀層面認知城市的重要構成要素。
從歷史價值方面來看,城市中各個時期、各種類型建築的總和構成了城市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特定的場所內涵,與其他類型的歷史建築比較,產業類歷史建築同樣是城市文明進程的見證者。這些遺留物正是“城市博物館”關於工業化時代的最好展品。如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梅耶(Adolf Meyer)1911年設計的法古斯鞋楦廠就是在歐洲第一個完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玻璃幕牆的建築物,具有重要的建築史學價值。
我國也有眾多類似的建築遺存。我國的工業建築在設計上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建築的影響,較多地採用了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在楊浦區的楊樹浦一帶就坐落著我國最早的煤氣廠、發電廠、自來水廠等,還有許多早期的工業舊址。楊樹浦煤氣廠的前身是上海最早創辦的大英自來火房,它的炭化爐房是中國第一座鋼鐵結構廠房建築。自此之後,鋼結構單層工業廠房有很大發展。楊樹浦發電廠是上海歷史最久的火力發電廠,清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的透平車間鋼桁架跨度達到20米,並設有50噸吊車,成為當時中國擁有最大吊車噸位的車間之一。1號鍋爐間是全國出現最早的一座鋼框架結構多層廠房,5號鍋爐間是當時全國最高的鋼框架結構廠房。楊樹浦水廠前身是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也是上海最早使用水泥和混凝土的工業建築。原怡和紗廠的廢紡車間率先採用了鋼筋混凝土鋸齒形屋頂。這些近代工業建築是現代建築的雛形,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然而,我國的產業建築保護意識遠遠沒有跟上傳統工業區的再開發進程。中國第一家發電廠——上海楊樹浦發電廠那根曾經是“遠東第一大煙囪”已永遠消失;由鄔達克設計,1913年創建的滬埠第一家啤酒廠房,也滿目瘡痍,令人目不忍睹;遠東最早的煤氣廠——上海煤氣廠兩個巨大的煤氣罐也已被拆除;最早的民族工業之一,上海麵粉廠其獨特廠區建築,西式挑檐、中式天井也被改建得只剩一堵牆,令人扼腕痛惜。
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的對比[4]
傳統工業區 | 新興工業區 | ||
---|---|---|---|
著名工業區 | 德周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 |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的硅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德國南部慕尼黑) | |
典型工業區 | 德國魯爾區 | 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 | 美國矽谷 |
工業部門 | 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 | 毛紡、自動化設備、食品等 | 微電子工業 |
形成時期 |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 | 20世紀50年代之後 | 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後 |
區位特征及優勢 | 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 | 無傳統工業基礎;大批廉價勞動力;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經濟高度開發;政府的支持 |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有高等院校(技術支撐);便捷的交通(機場和高速公路) |
工業區特點 | 一般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工業集聚而成 | 以中小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工業大多分散在小城鎮、農村 | 從業人員知識技術水平高;增長速度快;研發費用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
存在問題 | 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衝擊;環境污染嚴重 | 早期企業之間很少聯繫 | 土地緊缺,勞動力價格高 |
整治措施 | 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調整工業佈局,降低成本;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科技,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協作,形成一個機構完整、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 新工廠建到內地或東南亞、墨西哥等地 |
我國比較地區 | 東北工業區 | 溫州地區 | 北京中關村、蘇州工業同區 |
案例一:魯爾區[5]
(1)區位條件
①自然條件:a.豐富的煤炭資源。魯爾區擁有世界上著名的魯爾煤田,儲量大,開采條件好;b.離鐵礦產區較近。與法國東北部著名的鐵礦區鄰近;c.充沛的水源。區內有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能為工業生產提供豐富的水源。
②社會經濟條件:a.便捷的水陸交通。魯爾區位於歐洲十字路口的位置,地理位置優越。區內有四條人工運河,都可航並能直通海洋;b.廣闊的市場。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原因
①衰落的表現:20世紀50年代始衰落,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的衰落最為明顯。
②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以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為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紀50年代後,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以及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以及鋼產品的替代產品的廣泛應用,使世界鋼材消耗量急劇減少;新技術革命的衝擊。新技術革命產生了新興工業部門,也改變了傳統的工業生產和組織方式。魯爾區傳統的生產和組織方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且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整治措施
①調整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新建電子、汽車、石油化工等工業,且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②調整佈局:調整工業佈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為了就近獲得通過荷蘭鹿特丹進口的鐵礦石,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
③拓展交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④發展科技: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⑤改善環境:消除污染,美化環境,進行廢棄物和污水處理,同時,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
(4)魯爾區綜合整治措施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借鑒意義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改造鋼鐵、煤炭、石化、汽車、造船、機械等傳統工業部門,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②調整工業佈局:壓縮耗能多、耗水多的企業,大,力發展石化工業,保證輕重工業平衡發展。
③拓展交通:進一步發揮鐵路運輸優勢,大力發展綜合運輸體系,保證交通便利。
④發展科技:發展科技教育,推動工業發展。
- ↑ 1.0 1.1 張齊宇分冊主編.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黃岡中學作業本(含考試卷)高中地理 必修二 (新課標人教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
- ↑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高中地理教學與測試 必修2(配人民教育版).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 ↑ 李清娟等著.第一章 全球產業轉型浪潮 “產業發展與城市經濟”政府管理戰略 第一輯 大城市傳統工業區的復興與再開發:理論·策略·案例.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07月第1版.
- ↑ 於慧,李巨集青本冊主編.六 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區位因素分析 非常高三地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4.
- ↑ 王小溪主編.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概念地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4.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