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工業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興工業區(Emerging Industrial Area)
目錄 |
什麼是新興工業區[1]
新興工業區指由生產規模比較小、雇員一般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組成,生產部門以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業、激光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實行家庭包工,資本的集中程度較低的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的特點[2]
新興工業區是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逐漸形成的靈活多變的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相對於傳統工業區而言,“新”有三方面的含義:
第一,時間新,多是20世紀50年代(或之後)開始形成的;
第二,地區新,一般形成於鄉村地區,且沒有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優勢,尤其表現在既不接近原料地,也不接近市場;
第三,企業規模以中小型為主。
新興工業區的類型[2]
新興工業區有兩種類型:
①沒有傳統工業基礎而新發展起來的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如義大利的普拉托紡織工業區。該區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將眾多中小企業緊密聯繫在一起。
②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髮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區。如美國的“矽谷”、德國南部等,基本上沒有傳統工業,由於環境質量好,逐步發展成以微電子技術、宇航、生物工程為主的工業地域。
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的對比[3]
傳統工業區 | 新興工業區 | ||
---|---|---|---|
著名工業區 | 德周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 |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的硅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德國南部慕尼黑) | |
典型工業區 | 德國魯爾區 | 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 | 美國矽谷 |
工業部門 | 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 | 毛紡、自動化設備、食品等 | 微電子工業 |
形成時期 |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 | 20世紀50年代之後 | 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後 |
區位特征及優勢 | 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 | 無傳統工業基礎;大批廉價勞動力;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經濟高度開發;政府的支持 |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有高等院校(技術支撐);便捷的交通(機場和高速公路) |
工業區特點 | 一般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工業集聚而成 | 以中小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工業大多分散在小城鎮、農村 | 從業人員知識技術水平高;增長速度快;研發費用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
存在問題 | 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衝擊;環境污染嚴重 | 早期企業之間很少聯繫 | 土地緊缺,勞動力價格高 |
整治措施 | 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調整工業佈局,降低成本;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科技,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協作,形成一個機構完整、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 新工廠建到內地或東南亞、墨西哥等地 |
我國比較地區 | 東北工業區 | 溫州地區 | 北京中關村、蘇州工業同區 |
案例一:義大利新興工業區[2]
(1)分佈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分佈於義大利國土的東北部和中部。
(2)發展條件
發展條件 | 具體內容 | 作用 |
---|---|---|
人力資源 | 大批廉價勞動力 | 新興工業區興起的勞動力保障 |
國際經濟環境 | 20世紀70年代原材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 促使新興工業區選擇了低能耗的輕工業 |
國內經濟環境 | 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 | 新興工業區形成的經濟保障 |
國內經濟高度開放 | ||
政府的大力支持 | 新興工業區形成和發展的先決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