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協調效應[1]
協調效應指的是兼併為行業中的廠商創造了有利於形成串謀的結構性條件。
首先,併購後留在市場中的企業數量減少,並且可能使廠商的資產分佈更加均勻,所以相互協調形成串謀更容易。其次,由於企業間要不斷互相影響,背棄同盟受到懲罰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串謀得以維持的機會就比沒有兼併前更大了。
市場結構下的協調效應[1]
在併購模擬法運用到單邊效應的評估之前,判斷市場結構對併購企業利用市場勢力阻礙競爭的可能性造成的影響是判別單邊效應的基本方法,協調效應的實證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市場結構評估基礎上儘管判斷單邊效應可以利用於市場結構評估的定性分析和簡單的量化分析方法,但是歐美國家的反壟斷部門不再僅依賴市場界定和判斷市場集中程度的變化,而是加重對反競爭效果的精確分析,併購模擬法(merger simulation)就是其中的主要方法。
該方法通過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從需求面和供給面來估計決定市場結構特征的一些參數,進而數量化地模擬出兼併對價格、產出及福利的影響,為判斷兼併的。是否可以被批准提供依據。
利用這種方法的實證研究文獻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採用的市場競爭模式的假設不同,最常採用的寡頭市場競爭模型是代表差異化產品價格競爭的伯川德模型,其次是代表同質產品產量競爭的古諾模型,還有一種是比較特殊的拍賣模型。
第二,在伯川德競爭模式下進行需求估計的方法不同,比較常用的方法包括線性或對數線性需求估計、離散選擇需求估計、多層次需求估計,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不同的需求估計方法會模擬出不同的反壟斷效應。
因此,在利用併購模擬進行兼併規制的實踐中,反壟斷的控辯雙方往往會根據各自的立場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需求估計方法。Slade就用英國啤酒釀造行業的兼併案例,通過對比用Logit模型、嵌入式Logit模型、擴展的嵌入式Logit模型以及距離矩陣模型構造的需求函數模擬的兼併引起的價格變動程度,展示了併購模擬結果隨需求估計模型選擇的不同而發生的敏感變化。
針對併購個案採用併購模擬方法來預測協調效應的實證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由於維持串謀或勾結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夠促成串謀的市場因素也很多,要估計形成串謀的可能性首先就要明確企業會以何種形式勾結,同時還要驗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因此現有對協調效應的實證研究結論很難達成一致看法。
Davis與Huse利用惠普併購康柏的案例數據,首次用類似單邊效應模擬的方法估計了兼併造成的協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兼併使得企業之間形成串謀的難度加大,或者說兼併後企業想要進行勾結的動機不是加強而是減弱了。他們認為,兼併產生的單邊效應會使企業不進行勾結的納什均衡回報提高,因此達成並維持協調行動的動機就減弱了。同樣也是基於單邊效應併購模擬分析的結果,Kovacic等人通過計算比較併購前後美國的醫療機構進行串謀或背棄串謀時的潛在盈利的變化,間接分析出串謀動機的大小程度以及串謀的可持續性,他們發現併購確實提高了達成並維持串謀的潛在盈利性,使該行業更傾向於達成默契合謀。
雖然採用併購模擬法可以憑藉數量化的結果較為精準地分析出併購案件的單邊效應或協調效應,從而為反壟斷職能部門的裁決提供有力論據,但是該方法的運用需要相關產品的產量、價格、成本等方面的充足數據,同時反壟斷職能部門還需要聘請具有相當經濟學理論素養和計量經濟學建模分析能力的經濟學家來協助分析,因此整個過程所耗費的人力財力成本和時間相對市場結構分析法而言要高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