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协调效应[1]
协调效应指的是兼并为行业中的厂商创造了有利于形成串谋的结构性条件。
首先,并购后留在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减少,并且可能使厂商的资产分布更加均匀,所以相互协调形成串谋更容易。其次,由于企业间要不断互相影响,背弃同盟受到惩罚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串谋得以维持的机会就比没有兼并前更大了。
市场结构下的协调效应[1]
在并购模拟法运用到单边效应的评估之前,判断市场结构对并购企业利用市场势力阻碍竞争的可能性造成的影响是判别单边效应的基本方法,协调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市场结构评估基础上尽管判断单边效应可以利用于市场结构评估的定性分析和简单的量化分析方法,但是欧美国家的反垄断部门不再仅依赖市场界定和判断市场集中程度的变化,而是加重对反竞争效果的精确分析,并购模拟法(merger simulation)就是其中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通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需求面和供给面来估计决定市场结构特征的一些参数,进而数量化地模拟出兼并对价格、产出及福利的影响,为判断兼并的。是否可以被批准提供依据。
利用这种方法的实证研究文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的市场竞争模式的假设不同,最常采用的寡头市场竞争模型是代表差异化产品价格竞争的伯川德模型,其次是代表同质产品产量竞争的古诺模型,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拍卖模型。
第二,在伯川德竞争模式下进行需求估计的方法不同,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或对数线性需求估计、离散选择需求估计、多层次需求估计,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需求估计方法会模拟出不同的反垄断效应。
因此,在利用并购模拟进行兼并规制的实践中,反垄断的控辩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的立场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需求估计方法。Slade就用英国啤酒酿造行业的兼并案例,通过对比用Logit模型、嵌入式Logit模型、扩展的嵌入式Logit模型以及距离矩阵模型构造的需求函数模拟的兼并引起的价格变动程度,展示了并购模拟结果随需求估计模型选择的不同而发生的敏感变化。
针对并购个案采用并购模拟方法来预测协调效应的实证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由于维持串谋或勾结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促成串谋的市场因素也很多,要估计形成串谋的可能性首先就要明确企业会以何种形式勾结,同时还要验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现有对协调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很难达成一致看法。
Davis与Huse利用惠普并购康柏的案例数据,首次用类似单边效应模拟的方法估计了兼并造成的协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兼并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串谋的难度加大,或者说兼并后企业想要进行勾结的动机不是加强而是减弱了。他们认为,兼并产生的单边效应会使企业不进行勾结的纳什均衡回报提高,因此达成并维持协调行动的动机就减弱了。同样也是基于单边效应并购模拟分析的结果,Kovacic等人通过计算比较并购前后美国的医疗机构进行串谋或背弃串谋时的潜在盈利的变化,间接分析出串谋动机的大小程度以及串谋的可持续性,他们发现并购确实提高了达成并维持串谋的潜在盈利性,使该行业更倾向于达成默契合谋。
虽然采用并购模拟法可以凭借数量化的结果较为精准地分析出并购案件的单边效应或协调效应,从而为反垄断职能部门的裁决提供有力论据,但是该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产品的产量、价格、成本等方面的充足数据,同时反垄断职能部门还需要聘请具有相当经济学理论素养和计量经济学建模分析能力的经济学家来协助分析,因此整个过程所耗费的人力财力成本和时间相对市场结构分析法而言要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