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產業集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集群效应)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目錄

什麼是產業集群?

  1990年邁克·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的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複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於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準制定等的機構,以及同業公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

  因此,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範圍,形成特定地理範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 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範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產業集群也是一種生態,是大企業周邊協作配套的單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較為完善的閉環系統。

  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 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產業集群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如按形成機制可分類為市場主導型產業集群政府主導型產業集群;按要素配置可分類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資源密集型產業集群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按產業類型可分類為傳統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按資金來源可分類為外資主導型產業集群內資主導型產業集群;按企業類型可分類為幾個大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中小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和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型產業集群;按創新程度高低可分為模仿型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概念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分析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並制定相應政策的新視角。產業集群無論對經濟增長,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乃至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係方面,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產業集群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於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係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這樣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區域整體來系統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考察可能構成特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考慮臨近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而不僅僅局限於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產業集群觀點更貼近競爭的本質,要求政府專註於消除妨礙生產力成長的障礙,強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1]

  關於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的研究很多,這裡我們採用浙江大學許慶瑞教授等的觀點。在對國內外十幾個典型集群的分析後,許慶瑞等提出了產業集群形成的三個核心條件:產品或服務必須具有較長的價值鏈全球化的市場,知識導向的區域以及兩個輔助條件:完善的輔助性機構、良好的社會資本

  (一)產品或服務必須具有較長的價值鏈

  溫州的紐扣在20世紀80年代就己具有很大規模,居濕州十大產業前茅。但進入如代先進入者的優勢及溫州人的特有的商業文化似乎並不能給溫州的紐扣業帶來多少優勢,在全國各地的生產商的激烈競爭下,溫州的紐扣業逐漸萎縮。集群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內部的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外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紐扣作為一種較為簡單的小商品其整個生產流程不很複雜,整個價值鏈上所需的參與者不是很多,因此,原有的產業規模帶來的並不是分工合作而是異常激烈的競爭。微軟總部所在地西雅圖沒有形成軟體業集群也是這個道理,操作系統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過程需要高度的縱向一體化,外在參與者是根難進入這個產業的核心的。

  較長的價值鏈為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礎,也為新企業的進人創造了很大的空間,因為這給新的弱小的企業找到一個利益基礎市場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新企業的進人是一個集群獲取持續性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為它是保持產業集群的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有的學者甚至就把產業集群稱之為新企業的棲息地。矽谷和128公路在信息產業上的競爭結果就很好地說明瞭這個問題。矽谷和公路存在著許多相似的地方,這兩個地區都有美國最好的研究型大學。當地的企業家精神也都是很優秀的。今天這兩個地區還有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庫,充足的風險資本供應及促進新公司創立的良好的基礎條件。但128公路以小型機為主導產業發展途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設法同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矽谷進行競爭。半導體是信息產業的核心部件,應用領域極廣,同時摩爾定律表明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變化很快,它能持續不斷地產生新的機會促進新的公司的產生。而小型機行業僅是整個電腦產業的一部分。從長遠的角度看,小型機僅是把電腦提供給每個人的路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矽谷就一直增長比較快,而128公路卻在很長時間內卻發展比較緩慢。

  (二)全球化的市場

  義大利的產業集群因其歷史久遠、文化的深厚而聞名於世,因此許多學者一直想把此因素歸因於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條件,但想想歷史文化同樣長遠深厚的水泥、制磚和啤酒等行業吧。為什麼這些行業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呢?產業集群是企業在某個特定區域內高密度的聚集,它所產生的供給必然會遠大於當地的需求,這自然要求其產品銷往其他的地區,水泥、制磚和啤酒的運輸成本都是很昂貴的,這就使得這些行業的企業大多成為了一個區域性企業,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內由於市場規模的限制,必然沒法形成大量同類企業集聚的現象。實際上產業集群的銷售範用是非常廣的.一個產業集群甚至可以在全球壟斷相關產業,比如溫州打火機產業集群生產的打火機約占世界金屬外殼打火機市場份額70%,在國內市場更占到了95%份額。

  對於全球化市場絕不能把它理解為產業集群形成的外在的、輔助性的條件,它是個核心條件,有時甚至是最重要的條件。義烏的小商品業集群發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雞毛換糖的文化及當地寬鬆的政策環境,使義烏的小商品業集群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倔起,但其很快面臨各地小商品市場的挑戰,小商品作為一種價值鏈較短的產品無法支持義烏的持久競爭優勢。義烏及時對其價值鏈進行了調整,首先其聯托運市場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形成了“買全國貨,賣全國貨”的局面,把產業集群的核心從小商品製造本身轉移開來,避免了小商品製造價值鏈較短的缺陷。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義烏更是向信息化迅速進軍,電子商埠初具雛形,使其同全球市場的聯繫更加緊密,從而保證義烏模式不易被其他地區模仿。不在全球市場中競爭的產業群是很難形成成熟的產業集群的,墨西哥曾經有很強大的製鞋產業群,但隨著其嚴密保護市場的開放,原先的產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進口額在短短幾年內增加了10倍。

  (三)知識導向的區域

  波特在其《國家競爭優勢》一文中指出自然桌賦、需求狀況和相關及輔助產業的帶動都能給一個區域帶來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到底能不能長久呢?新英格蘭地區優質的木材使得其生產的高爾夫器材稱雄一時,纖維材料的興起卻使其迅速衰落。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國人對信息產業產品的巨大需求而帶起來的中關村做貿易的一族,如今生存狀況又如何呢?作為世界信息產業心髒的矽谷和128公路能生產個人電腦所需的最好的部件,為什麼在個人電腦整機方面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呢?知識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沒有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就不可能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對自然孩賦的過分依賴在受到其他具有更好的自然桌賦地區的挑戰或技術大的變遷面前只能是束手就擒。對需求的過分依賴,在這個需求多變的年代更加是不可靠。相關及輔助產業的優勢也不一定能給某個產業帶來必然的競爭優勢,如果不能像戴爾一樣的創新,矽谷和128公路就無法稱雄個人電腦產業。

  一些歷史文化悠久社會資本雄厚的產業集群也不得不向知識低頭。義大利的艾米利亞一羅馬格納地區以彈性專精見長的產業集群,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面對大企業也廣泛採用彈性專精的生產方式的挑戰,不得不在產品、生產工藝和生產組織方面大量創新。英國斯多克地區的瓷器集群面對國外大量標準化、廉價的進口瓷器的衝擊,不得不把其白坯生產轉移到印度尼西亞等國,從而把精力集中在知識含量較高的後期生產上。

  價值鏈較長的產品或服務為產業集群的存在打下了基礎,全球化的市場打開了其生存的空間,知識導向又可以使集群獲取持續性競爭優勢,這三者相互支持構成了產業集群誕生的核心條件。當然僅有這三者並不能保證集群能夠誕生,其實這三個條件的形成也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持,雖然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必須的。一般而言,產業集群的形成還需要以下兩個輔助條件。

  (四)完善的輔助性機構

  正如上面所講的產業集群作為一個系統,需要輔助性機構來實現制度規範,並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支持。矽谷作為一個完善的集群,其輔助性機構也是很完善的,它集聚了全球主要風險投資企業,同時它還有完善的商業銀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經理人市場和職業咨詢機構,這些輔助機構甚至本身還形成了自己的集群,比如在斯坦福大學附近就集聚著矽谷的主要風險投資企業。其他產業集群的成功也是同輔助性機構分不開的,比如臺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128公路的MIT、英國的劍橋、義大利的一些商會等。

  雖然輔助性機構有助於集群內的企業公平高效地開展合作與競爭,併進一步促進企業進行創新,但它並不能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構成關鍵影響。有很多文獻都把某個區域的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知識外溢及衍生看做是集群形成的重要條件,其實同世界上無以計數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比起來這隻能解釋為偶然現象,大學及一些國有研究機構的目標同企業是有根本差別的,它們很少涉足到高度依賴於市場需求的、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的技術創新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128公路在二戰前在大學及金融機構方面都比矽谷有著絕對優勢卻還是不能同矽谷競爭的原因。

  (五)良好的社會資本

  良好的社會資本也是學者們所強調的重點,因為它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信任,增強企業合作的意願,減少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加快集群內知識的擴散和應用。採用社會資本理論來解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是普特南,在其著作《讓民主運作》一書中,普特南用社會資本理論解釋了義大利傳統工業社區如製鞋業社會資本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普特南把社會資本看做是一種類似於道德的一種經濟資源。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誕生並且體現於民眾交往網路之中,由於長期以來民眾對本地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社會資本逐漸演進成一種能夠使人們互相信賴並思思相報的經濟資源,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在義大利的產業集群中,供應商、製造商和經銷商之間以親緣地線等關係形成了緊密的紐帶,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浙江溫州人的特有的文化所形成的大營銷網路也為當地的產業集群走向市場做出了重要貢獻。矽谷由惠普公司所帶來的自由、平等、鼓勵創新和容忍失敗的文化也被認為是其成功的一大要素。

  產業集群形成的輔助條件其實並不止這兩個,比如有時政府的政策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輔助性機構和社會資本是兩個帶有普遍性的輔助條件,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影響也較大。它們是產業集群誕生大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Image:产业集群形成条件.jpg

產業集群主要特征[2]

  產業集群不是眾多企業的簡單堆積,企業間的有機聯繫是產業集群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概括起來,產業集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特定區域空間上的集聚。

  產業集群是對應於一定的區域而言的,是經濟活動的一種空間集聚現象,地理上的鄰近不僅帶來了運輸成本的節約,還有企業間直接的交流、競爭以及實時信息的傳遞。如德國的鋼鐵生產集中在多特蒙德,刀具生產集中在佐林根,工具車床則集中在雷姆薩伊德。

  (2)生產專門的產品。

  產業集群聚集在一起要生產具體的產品,且地方優勢明顯,如諸暨大唐的襪業、河北清河的羊絨業、浙江嵊州的領帶業等,不僅有專業的產品而且形成規模化的產業形勢。

  (3)企業間分工。

  單個集群企業內部一體化程度很低,大量的企業在集群中只做產品作業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如在浙江蒼南縣金鄉鎮標牌產業集群,設計、熔鋁、寫字、刻模、曬版、打捶、鑽孔、鍍黃、點漆、制針、打號、裝配以及包裝等十幾道工序,全部由當地獨立的企業或加工專業戶來完成,而且每道工序產生的半成品都通過市場來交易,共有800多家獨立企業參與分工協作。

  (4)產業鏈的相對完整性。

  產業集群是一個包含了某一產業從投入到產出以致流通的各種相關行為主體完備的經濟組織系統,它們處於相同或是相近的產業鏈上,具有前後向或橫向的產業聯繫。企業和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是決定集群效應和本質的主要特征,集群經濟使同一產業內部分工更為精細化,使一家企業可以集中於該產業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種中間產品的生產。不但有生產性的企業,還有大量為生產提供輔助性服務的機構,如大學、研發機構、咨詢公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利益共生體。

  (5)眾多企業形成複雜的網路關係。

  企業數量足夠多,競爭與合作並存。集群所在地存在著複雜稠密的社會網路關係,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發生著頻繁的互動活動和知識交流,人們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共用知識和創新。產業集群內部綜合了市場和政府的功能,綜合了技術創新和組織設計的因素,但是在整合力、競爭力、影響力上又超過了市場和政府。

產業集群的類型[1]

  按照集群的產業性質,可以將產業集群分為三種類型:

  ①傳統產業集群。它以傳統的手工業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部門為主,如發展紡織、服裝、製鞋、傢具和五金製品等行業,大量的中小企業在空間上相互集中,形成一個有機聯繫的市場組織網路。在這種產業集群內,勞動分工比較精細,專業化程度較高,市場組織網路發達。典型的例子是義大利的特色產業區、浙江陋州的領帶集群等。

  ②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它主要依托當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間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強烈的創新氛圍。美國的矽谷和印度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③資本與技術結合型產業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等。一般說來,由於存在著不確定性以及研發與生產的日益分離,高新技術企業比傳統產業企業更傾向於集聚。據研究表明,在美國像電腦、製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活動明顯比傳統產業要多,與此相對應,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更加傾向於以集群的形式存在。目前,世界各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各國政府也往往對這種基於知識或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給予大力支持。

  從產業組織結構看,大體可以把產業集群分為兩種類型:即大中小企業共生型和小企業群生型。前者是不同規模企業形成的綜合體,既有一些規模較大、創新和競爭能力較強、與外界關係較廣的大企業,也有一大批進行專業化生產和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二者有機構成一個大中小企業共生互助、協調發展的產業群落。後者則是由眾多的中小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和產業聯繫,共同形成一個互動互補、競爭力較強的有機的產業群落。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把產業集群單純理解為小產業集群。這是不夠全面的他縣不解會客觀實際的。

產業集群的效應[3]

  產業集群對區域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資源集聚效應。

  集群具有專業化的特征,其成員企業通常包括上游的零部件、機械和服務等專業供應商,下游的客商,向側面延伸到互補產品的製造商,或由於共同投入培訓技能和技術而相聯繫的公司,以及專門的基礎設施供應者。因此,同一個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夠使得廠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應商的服務,能夠招聘到更合適的員工,能夠及時得到本行業競爭所需要的信息,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配套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都使群聚區內的企業能以更高的生產率來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有利於其獲得相對於群聚區域以外的企業更多的競爭優勢。

  (2)分工效應。

  由於集群企業的聯合需求可形成規模性、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又為每個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外部規模經濟。集群的企業可以通過分工的外部化而負責部分任務,節省生產成本,從而使生產更加專業化。例如,小小一個打火機,在浙江溫州就集中了300多家規模生產企業和更多的配套企業,每一個細小的零部件都有專門的生產企業,有的企業甚至專註於生產某個零件的部分型號。

  (3)空間交易成本的節約。

  空間交易成本包括運輸成本、信息成本、尋找成本以及合約的談判成本與執行成本。集群內企業地理鄰近,容易建立信譽機制和相互依賴關係,從而大大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區內擁有專業化的人才庫,還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這就減少了雇佣專業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群內有大量的專業信息,個人關係及種種社區聯繫網路使信息流動很快,可以節省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還能享受供應商提供的輔助服務。因此,集群內企業之間保持一種充滿活力和靈活性的正式與非正式關係,構成了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

  (4)學習與創新效應。

  企業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集聚對創新的貢獻還在於同行業之間的非正式交流。此外,由於在產業集聚的地方工作,創業者能更容易地發現產品或服務的缺口,受到啟發建立新的企業。再加上產業集聚區域的進入障礙低於其他地區,所需要的設備、技術、投人品以及員工都能在區域內解決,因而開辦新的企業要比其他地區容易得多。

  (5)競爭與合作效應。

  同行業企業的聚集,導致劇烈的競爭,為企業帶來了競爭的壓力,但是不斷的比較也產生了不斷的激勵。競爭對手的存在,迫使企業不斷降低成本,改進產品及服務,追趕技術變革的浪潮。同時,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細化的分工也促使產業鏈上的企業之間加強了合作,產生協同效應,提高整體的效率和競爭力。

  (6)品牌與廣告效應

  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集群可以通過統一對外促銷、規範品質標準、認同專項技術、推廣共同商標、共用集群信譽等“集群效應”謀取單個中小企業很難具有的差異化優勢

  (7)協同與溢出效應

  協同和溢出效應產生於集群內的企業之間,通過對諸如專業人才市場、專業性服務機構的共用,以及知識與技術的溢出與擴散,集群內每個企業既為外部經濟性的供給者,更是外部經濟性的受益者。圈而且,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性具有很強的隔離性,集群外部企業幾乎難以成冒為此外部經濟性獲益者。

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對於該國或該地區資源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市場環境的反映和調整能力。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群居在一起,相互競爭和協作,對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創新因素的集群和競爭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加劇了競爭,競爭是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合作上。

  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自強化機制將在集群內形成“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這種合作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路化的互動和合作,以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在產業集群內部,許多單個的、與大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的小企業一旦用發達的區域網路聯繫起來,其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集群使得許多本來不具有市場生存能力的中小企業,由於參與到了集群裡面,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增強了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2、產業集群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

  在絕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都是創新體系主體,因此,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動關係就成了知識轉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業間合作的基礎是信任而不是契約。沒有企業之間和企業領導人之間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約都難達到合作的預期目標。集群的發展正好符合了這方面的要求,集群運行機制的基礎便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群內的企業因為地域的接近和領導人之間的密切聯繫,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為規範和慣例,彼此之間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從而減少機會主義傾向,降低合作的風險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創造的力量大於單個企業力量的簡單總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因為他們不一定能搜尋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尋到了,也要進行一番嚴格的考證。而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合作卻有獨特的優勢。現代組織理論預言,產業內企業聯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來的潮流,它將取代公司之間一對一的競爭,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者將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資源,共擔成本。

  3、產業集群增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促進企業增長。

  集群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率,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制度和環境等許多方面。一般地講,集群對創新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 個方面:

  (1)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創新。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 要。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這些企業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能夠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集群中,由於地理接近,企業間密切合作,可以面對面打交道,這樣將有利於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Learning Economies),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2)集群有利於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係。在新經濟時代,產業佈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 群。集群內由於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並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產業集群內由於同類企業較多,競爭壓力激勵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迫使員工相互攀比,不斷學習;企業間鄰近,帶來了現場參觀、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競爭的區域環境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 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路化的創新模式。 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於非集群化的企業。

  (3)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 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於存在著“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使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於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 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集群對新企業的進入和企業增長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面,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體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業進入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鼓勵產業新手的出現,也有利於現有企業的增長和規模擴張。在產業集群形成後,不僅吸引來的工廠會根植於本地,還會有很多新企業在本地繁殖和成長。因為集群內長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促使企業在集群內“落地生根”,除非整個產業鏈出現轉移,企業才會考慮遷 移到其他地區。

  4、產業集群發揮了資源共用效應,有利於形成“區位品牌”。

  產業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用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 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 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之後,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 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用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的政策意義[4]

  產業集群的政策意義是:

  ①應將政府的工作重點從簡單的給錢,轉向更廣的領域的扶持和服務;

  ②扶持集群比扶持幾個簡單的項目要複雜得多;

  ③使政策重點向促進產業網路、促進專業化、促進創新、促進集群、促進要素的整合轉變。政策與產業集群的關係見下圖。

  Image: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图.jpg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凌雲 王立軍.第二章 產業集群理論——產業層面.第一篇 理論研究.《先進位造業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2. 李苗,郭建民,歐恆等著.縣域工業與金融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03
  3. 張平.合作戰略.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
  4. 凌雲 王立軍.第二篇 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的理論與實踐》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集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1.28.149.* 在 2008年6月29日 16:11 發表

hao 好

回複評論
219.140.157.* 在 2009年8月26日 17:49 發表

學習了

回複評論
116.228.254.* 在 2009年10月18日 20:35 發表

很詳細

回複評論
221.212.116.* 在 2009年12月13日 11:20 發表

感謝!

回複評論
125.122.68.* 在 2010年2月25日 20:03 發表

開門見山

回複評論
220.173.136.* 在 2010年4月5日 09:10 發表

很值得學習

回複評論
222.29.22.* 在 2010年5月3日 22:14 發表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將產業集群(產業群)與大企業集團縱向一體化完全混淆,是錯誤的理解。

回複評論
116.236.129.* 在 2010年5月19日 14:59 發表

好多錯別字

回複評論
122.224.145.* 在 2011年3月8日 08:41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8月5日 10:55 發表

在“陳疇鏞.第三方物流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2009.05”和“陳文暉,馬勝傑,姚曉艷.第10章 區域迴圈經濟評價與實證研究 中國迴圈經濟綜合評價研究.2009”等眾多文獻中都提到是產業集群是1990年由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

回複評論
120.52.24.* 在 2016年6月16日 20:21 發表

感謝分享

回複評論
218.19.145.* 在 2021年1月6日 14:41 發表

“實際上傘、lIf傷g2的銷售範用是非常廣的.”這句話是怎麼翻譯成這樣的?

回複評論
陈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月6日 17:59 發表

218.19.145.* 在 2021年1月6日 14:41 發表

“實際上傘、lIf傷g2的銷售範用是非常廣的.”這句話是怎麼翻譯成這樣的?

已更改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