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概述[1]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是指在高技術領域內具有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聚集,形成上、中、下游機構完整、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充滿創新活力的有機體系。目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有兩種基本形式:與大企業共生的中小企業聚集網路和依靠技術合作與創新形成的企業聚集網路。與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集群相比,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有許多新的特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主體以相當數量的知識為依托,以創新為基礎,企業間聯繫以知識、信息為核心。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產品附加值高,產業帶動性強,可迅速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創辦高新區,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的挑戰,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它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紐帶。在高新區中創新的思想可以得到孵化,企業之間的合作更為頻繁。高新區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和新的社會現象正在對世界各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可以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地區競爭優勢。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主要特點[2]
(1)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性。
(2)政府的巨集觀調控起著重要的作用。
(3)因時因地制宜,以環境條件為依托,將國際化與本地化相結合。
(4)空間的集聚性。
(5)相對性與速度經濟性高新技術是相對於傳統技術的一種新興的、先進的技術,但其本身是變化的。
高新技術是在特定地域的技術市場範圍內用於滿足需求的技術是新的、先進的。因此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高新技術的定義比應相同。並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速度經濟性特征是因為近代科學技術轉化生產了的創業周期大大縮短 。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波及範圍的確認[2]
- (一)產業、產業集群及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波及效果
1、產業的波及與波及效果
產業波及,是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當某一產業部門發生變化,這一變化會沿著不同的產業關聯方式,引起與其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的變化,並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它產業部門的變化,依此傳遞,影響力逐漸減弱,這一過程就是波及。這種波及對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影響,就是產業波及效果。
2 、產業集群的波及與波及效果
產業集群的波及,是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當某一產業集群發生變化,這一變化會沿著不同的產業關聯方式,引起與其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的變化,並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它產業部門的變化,同樣這種變化會依此傳遞,影響力逐漸減弱,這種波及對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影響,就是產業集群的波及效果。與產業波及效果不同的是把一個產業集群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研究整個集群的變化對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影響。
3、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波及與波及效果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波及,是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當某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生變化,這一變化會沿著不同的產業關聯方式,引起與其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的變化,並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它產業部門的變化,同樣這種變化會依此傳遞,影響力逐漸減弱,這種波及對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影響,就是某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波及效果。
- (二)前向關聯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相關產業及產業集群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資金、技術、服務和人才等,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產出的增加,體現著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對其他產業的依賴。
1、 金融業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必須的高質量的技術資源要求巨額的資本投入。並且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產量較少,難以產生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生產成本較高。
2、中介機構
高新技術產業的時效性決定了其對信息的收集必須及時、準確。信息的及時、準確性主要取決於市場經濟中的服務組織。
(三)後向關聯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後向關聯是由於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存在對其他相關產業所產生的影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新技術的應用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後向關聯效應也是大相徑庭的。因此,要非常全面地說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後向關聯的產業是非常困難的。總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速了我們的生活節奏,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例如,IT產業的發展使工業、商業以及第三產業各部門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即這些部門就是它的後向波及,其中產生的效果及後向波及效果。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特性分析[3]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集群模式從不同角度分析差異很大,本文選取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三類主導集群模式和一類輔助集群模式,對其特點及適用性加以分析研究,從而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
1.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主導集群模式
- (1)基於供應鏈整合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基於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主要特點在於:①在眾多企業和服務體系構成的集群中有一個大型企業構成集群的核心,帶動周圍的其他企業的發展;②核心企業憑藉自身雄厚的技術支持和強大的品牌優勢,掌握著整個系統的運轉,並給周邊企業以指導; ③整個集群的運作以核心企業的生產流程為主線;周邊的其他企業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產品的銷售等等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生產和服務;④眾多小企業能夠提供比集群外企業更低運費、更符合要求的配套加工產品,降低了整個集群的生產成本,提升了整體的競爭力水平。
這種模式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通常要重視相關產業網路體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緊密結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路體系。每個高新技術企業群圍繞一二個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建設、配套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並且針對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產業配套能力弱的現狀,可以以大中型科技企業為龍頭,通過產業環節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係的關聯企業。這種企業分解的模式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業數,增強企業的根植性和競爭力。企業之間通過分工與協作可以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與信息共用。然而,該模式下的主導企業由於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品牌效應會使群內中小企業在合作中缺乏主動性,由於中小企業在技術、產品等方面對主導企業產生依賴性,也會造成其技術和產品過度專業化,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 (2)基於價值鏈裂變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基於價值鏈裂變的集群模式主要特點在於:(1)集群中企業的規模小,雇員的人數很少,企業大都屬於專業類型企業,彼此之間多為互補性聯繫;(2)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較強,任何一個環節的波動都會對整個集群產生影響;(3)企業間長期合作彼此之間的信任度很高,減少了機會主義的產生;(4)集群的競爭方面表現為優化內部分工協作效率基礎上的整體實力的競爭。
這種模式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常適合於資本規模較小,生產高度專業化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集群,其主要的競爭力來源於各自的專業化分工和敏捷製造的協作優勢,該模式下的集群內企業通常集中力量於某個行業的某個細分市場,而不是將力量均勻地投入整個行業和整個市場,從而形成成本集中或差異化集中。因此,從企業內部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將內部價值鏈進行分解,不同的企業均勻分佈到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並根據價值鏈原本具有的高關聯性,進行緊密協作的分工。然而該模式下的集群通常會受到其規模小,研發能力不足等局限。由於集群內部企業缺少產業關聯性,不易形成良好的分工與協作,使得研發和交易成本都很高,產品市場競爭優勢不強。集群內企業如果不能熟練的實行專業化分工協作,當其新產品進入市場就會因成本高、性能差難以獲得顧客的認可。
- (3)基於技術的模仿擴散式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基於技術的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主要特點在於:①集群主要是由幾個中小企業進行核心運營,並且多為同一領域相關型企業,技術特點類似。②集群中的競爭一方面表現為核心企業之間的競爭,即選擇外圍合作企業(如供貨商、服務機構等)和爭取顧客,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同類產品的配套企業間的競爭,即外圍企業競爭對自己企業發展更有利的核心企業。③由於技術的外溢性,先進的技術很快就會得到廣泛的應用,所以該集群的競爭力優勢主要來源於群內企業較短的創新周期。
這種模式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首先由少數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資源,通過企業資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導技術方面處於控制地位,在新技術的持有上具有較強的壁壘。但是該模式下集群的技術外溢性會增加機會主義產生的可能性,吸引一些投機的企業入群,不利於集群的發展。並且集群內技術的共用往往通過非正式的途徑,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創新的周期,也促使了一些不正當競爭現象的產生。
2.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輔助集群模式:基於“產學研”協作的集群模式
“產學研”的協作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一個突出的特點,也是區別於一般產業集群的特征。根據對世界上226個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調查,依托大學和研究機構創建的集群區達83.6%。在科技創新體系中,大學作為知識、技術人才的主要供應者,直接參与了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企業對大學及其研究機構提出技術需求、提供科研經費,使得大學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明顯增強。目前我國很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高等院校並未建立這種合作互動的機制。有些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幾乎沒有聯繫,僅僅依靠自行研製,或者國外引進技術,但國外尖端的技術通常又不適合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現階段的發展,使得對其消化吸收能力比較低,浪費資金的同時也不利於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為此,我們在明晰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的同時更要加強群內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繫,實現“產學研”的互補、互相促進的良性、持續的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選擇研究[3]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更多的是正處在集群形成的初級階段,並未形成真正的“集群”,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競爭力的同時也大大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自身的發展。本文針對主導集群模式和輔助集群模式分別探討集群模式的選擇。
- 1.主導集群模式的選擇
(1)企業規模角度下集群模式的選擇。一個區域內企業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大型企業的實力雄厚、制度完善、生產部門齊全。中小型企業受其資金和規模的影響通常從事某一產業的某一領域的生產和服務。在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的初期,群內企業的結構對其發展階段模式的選擇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初期群內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大型企業和眾多中小企業構成,則這類集群適合向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發展,根據其核心技術的特點,也有可能向技術模仿擴散式集群模式發展;若初期群內由眾多中小企業構成則應側重於發展基於價值鏈裂變和技術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
(2)企業聯繫方式角度下集群模式的選擇。集群內企業的聯繫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兩種。縱向聯繫下的集群內企業同屬於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彼此存在著生產過程的投入產出聯繫,產業鏈是維繫各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每個企業都在產業鏈上占據合適的位置,形成一種合理的分工和協作的狀態。橫向聯繫下的集群內企業有著較強的橫向的專業化分工,群內企業實力接縱向聯繫的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性使它更傾向於發展基於供應鏈整合下的集群模式,而橫向聯繫的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則傾向於發展基於價值鏈裂變下的集群模式。如果這兩種聯繫下的企業具備核心技術水平高、創新周期等技術特點,也可向技術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發展。
(3)不同產業區域下集群模式的選擇。我國的產業區域大體上可以分為傳統產業區和新興產業區兩大部分。傳統產業區大多形成於計劃經濟時代,是由國家通過中央計劃經濟的力量,迅速轉移和調配資源,在計劃區域內重點扶持迅速形成大規模實力雄厚的產業區,如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以能源、機械製造為核心的眾多產業區就是典型的例子。新興的產業區指的是改革開放以後以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和眾多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產業區,這些地區大多是在市場經濟的調控下通過外商投資和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所形成的。如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就是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以電子信息業為主導的產業區。
傳統產業區的企業通常規模龐大,資本雄厚。在這些企業周圍適合發展基於供應鏈整合模式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高新技術產業的活力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區的企業通常有規模小、專業化程度高,以及技術先進等特點,在這些區域內適宜發展基於價值鏈裂變下的集群模式和基於技術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
(4)企業周邊資源分佈狀況下集群模式的選擇。企業周邊地區的資源大體上包括勞動力儲備狀況、自然資源分佈、資金環境、地理位置、交通狀況、服務體系等等。這些因素對企業的產生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中對集群模式的形成有較大影響的是勞動力儲備狀況和自然資源的分佈情況兩種。對於勞動力儲備優良的地區我們稱之為勞動力密集型地區,勞動力密集型又分為技術型勞動力密集型地區和生產型勞動力密集型地區。技術型勞動力密集地區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經濟開發區,以及高校周邊地區,生產型勞動力密集地區則多集中在人口多、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區域。自然資源的分佈通常決定著企業用於生產的資料供給狀況,自然稟賦地區多集中在用於生產的原材料產地周邊地區,如鋼鐵業周邊地區分佈著豐富的煤資源和礦石資源,紡織業周邊地區分佈的產棉基地等等。
技術型勞動力密集型地區通常有較強的創新活力和區域內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相對頻繁,這類地區內的企業群適合發展基於價值鏈裂變和技術模仿擴散下的集群模式。對於生產型勞動力密集和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區有著豐富的原材料供給和生產勞動力儲備,這類地區內企業群適合向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發展。
- 2.輔助集群模式的選擇
“產學研”聯合機制是高技術產業集群的建立和企業能夠持續進行創新與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完善產學研聯合機制的精髓在於建立產學研之間的互動模式,促使大學、科研機構與以科學和高技術為基礎的高新區內的高技術產業一同成長、相互促進。因此,對於各種模式主導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來說發展“產學研”合作的輔助模式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 對某一地區或某一產業集群的發展來說,其集群模式並不是絕對單一的,通常是多種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區別在於多種模式對集群發展好壞的影響程度不同,因此在選擇某一地區或某一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時,除了要強調適合其發展的主導模式外,還要考慮其他模式對該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作用。
對外直接投資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必須是開放性的系統,對其他地區而言是開放性的,對其他國家而言也應是開放性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國際經濟聯繫的重要方式,它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影響必將是重大的。
- (一)對外直接投資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單元
對外直接投資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單元即高新技術企業有直接影響,同時其自身也構成集群單元。集群中的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拓展了聯繫的廣度和深度,也改變了原來企業的結構、質量等特征,由此,對整個集群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接受直接投資的集群來說,如果是新建企業,則直接增加了集群單元,具體影響取決於新建企業的性質;如果是併購,則直接改變了集群單元的特征,可能間接導致集群單元數目的變化。
- (二)對外直接投資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
對外直接投資首先改變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單元,然後必然形成新的集群模式,即企業之間、企業與環境之間的聯繫都將發生變化。一方面是集群中的企業向其它國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的投資行為將極大地增強企業的實力,由於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加強了與集群外部的聯繫,它對原集群的依賴有可能下降,但如果企業與集群外部的聯繫和企業與原集群的聯繫是互補的話,外部聯繫的加強就會進一步加深企業對集群的依賴,因此,其影響取決於企業外部聯繫和集群聯繫之間的替代、互補性質及其大小。另一方面是別國企業產業集群的對外直接投資。新建企業方式增加集群單元,打破集群中合作與競爭的動態均衡,具體的影響要看新建企業的性質。比如說,新建企業是依賴性企業,那麼它會與其它依賴型企業相競爭,而尋求與核心企業的合作關係;新建企業是互惠性企業,將使其互補企業獲得極大益處,集群會更趨穩定;新建企業是核心企業,將帶動更多企業的發展,提供最大的外部效應,極大地提升集群的容量,這種情況一般在集群形成的初始階段出現。併購企業方式並不直接增加企業數目,但它改變了原企業的性質,從而改變了原有企業與集群聯繫的方式和強度,如果該企業性質的改變對集群影響較大,則集群將會作出進一步的調整,企業數目一般來說也會變化。企業併購是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其影響不容忽視,跨國併購與新建企業相比,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原有企業已經和其他企業建立起廣泛的聯繫了。
- (三)對外直接投資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環境
對外直接投資既受集群環境的制約,也影響著集群的環境。從集群企業對別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看,企業在集群中逐漸成長,當它受集群環境制約不能繼續擴張時,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又反過來對環境造成影響,具體情況要看企業的性質和企業在集群中的地位而定。從別國企業產業集群的對外直接投資看,有利的集群環境將會吸引大量的直接投資,環境因素對吸引外資的質量也有制約作用,新進的投資對集群環境也起著不同的反作用。
- (四)對外直接投資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一般來說,它將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形成、發展、繁榮、轉型或衰退。對外直接投資在每一個階段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集群的形成大都以依賴型為主,必須存在若幹個核心企業,而核心企業很可能就來源於對外直接投資,核心企業的存在也能吸引依賴性的對外直接投資,從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處於發展階段的集群主要還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對外國進行的直接投資較少,集群中企業之間的互惠聯繫逐漸強化,吸收互惠型直接投資有利於集群質量的改善和集群穩定地發展。事實上,當前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重視當地企業對自身的影響,反映出互惠型關係將成為主流。
集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將達到繁榮階段,集群不僅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並且對外的直接投資也明顯增加,以知識不斷創新、迅速流動及產業化為基礎的集群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對外直接投資成為進一步提升企業質量、調整集群模式、影響集群環境的重要工具。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集群賴以存在的核心技術群可能發生重大的變革,如果該集群能適應變革,就會出現轉型現象,即轉變為以新的核心技術群為基礎的與先前性質不同的集群。如果該集群不能相應調整,可能導致集群消失或轉移至別處。對外直接投資有可能充當主要工具。由於跨國公司一般而言具有資源、信息、規模等優勢,在集群中可能最先引進新技術,或引進新技術的影響最大,集群轉型就主要由跨國公司推動。如果該集群不適合新的條件,跨國公司可以在其它國家和地區尋求更有利的區位,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實行轉移,最後導致原集群的衰落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