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波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產業波及[1]
產業波及是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當某一產業部門發生變化,這一變化會沿著不同的產業關聯方式,引起與其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的變化,並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它產業部門的變化,依此傳遞,影響力逐漸減弱,這一過程就是波及。這種波及對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影響,就是產業波及效果。
產業波及效果就是波及對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影響。產業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投入產出表、投入繫數表、逆繫數表。
文化產業主要沿著三條線路對國民經濟產生波及。
- 一是逆向波及。
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沿著文化產業→生產文化產業中間產品的先行產業→這些先行產業的先行產業這樣一條線路,向其先行產業發生逆向波及。例如音樂、舞蹈、戲劇表演,帶動影劇院和道具、燈光、音像等演出設備的生產,這是逆向波及的第一波。影劇院的建設和演出設備的生產,帶動建築材料、裝飾材料、電子元器件的生產,這是第二波。建築材料、裝飾材料和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帶動電力、煤炭、銅材的生產,這是第三波……逆向波及可以用中間投入率來衡量。它是指某產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與總投入之比。它反映了該產業的總產值中從其他產業購進的中間產品所占的比重。1997年我國娛樂服務業、文化藝術廣電業、教育業的中間投入率分別為55.05%、 51.14%、45.93%.這表明我國娛樂服務、文化藝術廣電、教育生產文化產品所需的每1萬元總投入中,分別有5505元、511 4元、4593元是其他產業購進的中間產品。這說明文化產業對上游產業的波及效應是很強的。
- 二是順向波及。
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沿著文化產業→以文化產品為中間產品的後續產業→這些後續產業的後續產業的線路產生順向波及。電視臺播放的廣告(文化產品)被鋼鐵廠用作中間產品,鋼鐵廠生產的鋼材被建築公司用作中間產品,就是文化產業的順向波及。順向波及效應可以用中間需求率來衡量。中間需求率是一個產業的產品被國民經濟部門用作中間產品的部分占該種產品總量的比重。中間需求率越高,表明該產業就越帶有提供中間產品的性質,反之則表明該產業就越帶有提供最終產品的性質。
- 三是間接波及。
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沿著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具有消費互補性的產業→這些互補產業的先行產業和後續產業→這些先行產業和後續產業的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產業的線路,對國民經濟產生波及。這是因為,文化產品具有消費互補性,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波及網路、金融、通信、交通、商業、飲食等互補性產業。
防範由巨集觀經濟波動、行業運行變化等因素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首要任務,也是決定商業銀行能否長期穩健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產業波及效應分析對於商業銀行加強行業監測與預測,前瞻性規避系統性風險以及及時優化信貸結構等方面工作都有較強的參考作用。
- (一)針對產業類型,確定行業監測側重點
對於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體育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衛生事業、植物油加工業、製糖業、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等“消費依賴型”產業,應重點監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總量與結構變化情況,判斷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投資依賴型”產業受投資波動影響較大,周期性特征明顯。對這一類產業,如金屬加工機械製造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其他專用設備製造業、電子元器件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鍋爐及原動機製造業、建築業、合成材料製造業等的運行情況應予以密切跟蹤,並結合投資變動情況進行產業周期判斷與未來走勢預測,進而及時調整信貸投向,規避系統性風險。
對於針織品、編織品及其製品製造業,玩具體育娛樂用品製造業,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家用視聽設備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紡織製成品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其他電子電腦設備製造業,毛紡織和染整精加工業等“出口依賴型”產業,應重點監測其出口情況,如國外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國內出口退稅政策變化等對產業自身的影響。
對電子元器件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合成材料製造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金屬加工機械製造業等“進口依賴型”產業,既要重點監測產品價格走勢,判斷其對相應產業生產成本的影響,又應關註進口產品的數量及價格變化對國內對應產業的衝擊。
- (二)結合價格波及效應,增強行業分析、監測及評估的前瞻性與有效性
對於具有原材料性質行業,應關註自身產品需求替代彈性、下游行業需求情況、下游產業結構及議價能力。而對於上游產業議價能力較強或處於價格傳導順暢產業鏈末端的產業,則應關註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引發的連鎖反應,對由此引發的負面影響及時進行壓力測試,及早防範相關風險。具體地,可以根據相關波及產業以及波及效應大小對單個產業進行監測與簡單預測,必要時予以風險預警。
例如,對於船舶及浮動裝置製造業,上游鋼壓延加工業產品價格變化情況對其發展以及經營效益影響巨大。鋼壓延加工業產品價格每上漲10%,就將使船舶及浮動裝置製造業生產成本相應增加2.15%。由於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而提交訂單時已約定產品價格,導致船舶及浮動裝置製造業短期(產品生產周期)內難以將原材料成本壓力向下游轉嫁,盈利能力將被嚴重削弱,行業信貸風險凸現。
同樣,對於基礎化學原料製造業,既要註意上游電力行業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防範原材料價格風險,又應關註下游專用化學產品製造業和合成材料製造業的議價能力及總體需求情況,防止銷售價格與銷售量雙下降的不利局面出現:2006年6月30日,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度上調2.494分錢,上漲幅度約5%。根據表7中具體波及效應,可知此次電價上調直接導致基礎化學原料製造業成本增加1.14%,而2006年6月該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3.79%,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銷售利潤率將降至2.65%,不足漲價前水平70%,行業盈利能力及償債能力受到極大削弱,對此應及時予以風險提示,甚至預警.
又如,2006年4月10日,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由平均每噸公裡8.61分錢提高到9.05分錢,上漲幅度5.11%。經測算,受鐵路貨運業波及效應最強的煉焦業成本相應增長不到0.18%,所受影響微乎其微。因此,此次鐵路貨運價格上調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總體影響不大。
此外,結合行業監測及預測結果對信貸情況進行壓力測試,是國際銀行業評估行業信貸集中風險、前瞻性調整信貸結構的主要做法與依據,而對產業敏感因素及波及效應的具體分析也為此提供了分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