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中部崛起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中部崛起)

目錄

什麼是中部崛起戰略

  中部崛起戰略是指促進中國中部經濟區——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共同崛起的一項中國中央政策,2004年3月5日首先由溫家寶總理提出。中部六省包括華中地區三省、華東地區兩省以及華北地區的山西省。

  中部崛起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科學發展觀所確立的高瞻遠矚、統攬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決策,它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作為國家戰略的中部崛起,其內涵不再是過去以省、市的地方性崛起為目標,而是內涵和目標更加豐富——中部六省和諧社會的如期實現和逐步成為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第四增長極。中部崛起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中部地區的發展速度要高於全國的平均發展速度;二是中部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三是縮小中部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四是中部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程度要高於全國的平均程度;五是中部六省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速度與程度要高於其他三個區域的平均速度與程度[1]

中部崛起戰略的背景

  中國東部地區在中國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率先發展起來,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等高度發達的城市群和經濟增長極。之後,中共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於中部地區長期未能得到國家的關註,其經濟發展嚴重滯後。

  中國中部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不東不西”,加以人口眾多、基礎薄弱,成為了中國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

中部崛起戰略的內涵[2]

  面對新的發展主題和發展要求,中部崛起戰略無論是在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上.還是在服務國家戰略佈局上,其深度和廣度都將進一步拓展。岡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新的戰略內涵來指導中部崛起的偉大實踐。我們認為,中部崛起既是區域經濟加速發展的過程,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結果,其內涵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從發展過程看,中部崛起是一個有中部特色的區域經濟追趕過程

  國家、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是區域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國家、地區間激烈競爭的必然結果。在區域發展過程中,領先者處於領跑地位,而後進者處於追趕地位。領跑者憑藉自己的先發優勢,主導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追趕者則可利用領先者的“溢出效應”和後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並最終趕超,以日本、南韓、中國臺灣為代表的國家或區域就是成功的追趕者。他們的共同經驗是:確定追趕對象。研究追趕對象的演進過程和規律,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確定自己的最佳追趕路徑,在參與——學習——模仿——創新中實現追趕。中部的崛起首先是明確追趕者的地位,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其次要立足自我,明確標桿和創新發展路徑,走一條有中部特色的追趕發展之路。要從其它國家或地區的成功實踐中吸取力量、經驗和教訓,通過乾中學和外溢效應,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益又好又快地發展,促進經濟崛起,最終實現跨越和趕超的目標。

  2.從發展內容看,中部崛起是中部地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

  工業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線,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當前,從人均生產總值來看,中部六省整體上已邁人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部分中心城市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但是,中部地區工業化進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 第二產業存產業中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低5.2個百分點;中部第_二產業以傳統的流通服務業為主,而為現代工業服務的金融通訊信息產業相對薄弱,現代化水平不高,但其所占比重卻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② “二元結構”突出,非農人口比例低,城市化水平不高,工農、城鄉發展斷層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經濟運行的深層次矛盾突出。工業化滯後成為制約中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障礙。岡此,要把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把加速推進工業化作為促進中部崛起的主線和根本動力。

  3.從發展重點看,中部崛起是一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

  工業化是貫穿中部崛起全程的主線。而工業化的本質在於實現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的非農化,尤其強調農村產業的非農化和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因此,在發展重點上,一方面要立足產業富區,堅持優勢優先,努力“發展~ 產,壯大二產,提升三產”,尤其是優先發展第二產業,大力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促進重化工業發展,帶動和鞏固工業化基礎,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切人點。另一方面,農村工業化的突破和推進,是工業化有效推進的基本前提和基礎。要把工業化進程與農村產業結構非農化和勞動力結構非農化的基本任務結合起來,發展縣域經濟特色產業,形成與城市大工業體系相互適應和相互促進的差異化產業體系。同時,工二業化的發展,必然要求形成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進工業農業服務外包

  4.從發展動力看,中部崛起是一個內外結合、雙力驅動的過程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通常將區域發展分為內生增長模式和外生增長模式。所謂內生增長,是指區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於自身要素的聚集與擴張;而外生增長的主要特點則是自身資源基礎薄弱,內生動力不足,以接受產業、技術和投資的國際轉移為動力。通常來說,追趕者往往首先通過外生增長模式,積累自身發展的能力,並逐步走向以內生髮展模式為主的發展道路。如南韓、臺灣地區等沿著“OEMODMOBM”的路徑,採取用中學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嵌入的技術知識,逐步建立消化吸收體系,提高引進創新能力,併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主動參與產業國際分工創新能力迅速提升併成功實現跨越與追趕。內外結合、雙力驅動將成為中部崛起的必經之路。

  5.從發展目標看,中部崛起是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過程

  在全國生產力發展的大格局中,中部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比較優勢。中部在崛起的過程中,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有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優勢不斷凸現,地位不斷被強化。同時,中部崛起不應該是粗放型的增長過程。我們要積極吸取發達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的經驗教訓,按照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堅持以人為本,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中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6.從資源配置方式看,中部崛起是一個市場機制不斷培育和完善的過程

  在我國,區域發展有兩種資源配置模式。一種是民本模式。主要代表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其基本特征是以草根階層作為發展主體,以老百姓的創業活動作為發展根基,以富民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小河有水大河滿”,以富民帶動強省來發展。這種機制與模式能夠有效吸收民間資本,大大加速區域發展進程。另一種是官本模式。其特點是投資高度依賴國家和政府,群眾發展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形成,創業激情沒有充分激發,創業活動沒有成為潮流,發展與富民脫節。中部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企業改革滯後,市場主體機制不活,成為制約工業化特別是農村工業化和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體制障礙。因此,中部要進一步深化以民本為導向的市場化改革,突破體制障礙,推進中部地區統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依靠市場機制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和有效配置,激活創新主體的創新創業熱情,提高中部地區吸納國內外生產和創新要素的能力,尤其是民間和國際資本的能力。

中部崛起戰略的發展重點

  中部崛起計劃首次施行於《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這期間的發展重點為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發展礦山機械、汽車、農業機械、機車車輛、輸變電設備等裝備製造業以及軟體、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幹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中部崛起戰略的進程

  2006年4月15日,中部崛起的綱領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幹意見》(中發[2006]10號)正式出台。

  2006年10月,首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長沙舉行。中部六省進行了大規模的對外招商

  2009年9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中部崛起戰略的地位和意義[3]

  中部崛起直接關聯著中國的安全戰略,中國經濟的高速、持續、健康發展.東中西部經濟差異的彌補和全面小康的實現。中部崛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撐,沒有中部崛起,中國的全面小康難以實現,即使實現也是有缺陷的。

  中國中部崛起的偉大意義在於一是沿海、中部雙輪驅動實現中國全面小康。中部地區的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架起除沿海之外的又一臺發動機,成為戰略機遇期引領中國經濟健康成長的重要動力.通過經濟競爭對東部形成壓力,促進東部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強力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進而彌補地區經濟差異。二是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要求。靠沿海地區的帶動作用,防風險,抗打擊能力較為脆弱,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埋下了隱患。現階段中國的安全形勢不能過分樂觀,應加強中國經濟戰略迴旋空間的拓展,而中部崛起正順應這種要求,極大地提高中國經濟的戰略迴旋空間,保障中國國家安全。三是未來中國經濟決策的重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實施的沿海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都有完整的配套政策體系和組織保障,惟有中部崛起戰略缺乏政策和保障支持。鑒於中部地區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及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的不協調,因此,繼新農村建設之後下一個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重點將極可能是中部地區,但扶持的只能是中部的部分優勢區域,國家不久將制定出與中部崛起戰略相配套的政策支撐體系,以加快中部崛起進程。四是中部發展是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五是中部地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六是隨著世界製造業中心第四次轉移.中部崛起是中國發揮優勢 激活存量,建設現代製造業中心的內在要求。七是中部發展是東西融合 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部崛起戰略的功能定位[4]

  自從“中部崛起”戰略提出後,中部的區域發展問題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註,“中部崛起”從“坐而論”到“起而行”,中部經濟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中部崛起”區域戰略導向功能盡顯,有力地支撐了中部的快速發展。中部崛起是區域經濟加速發展的過程,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結果,也是國家發展戰略功能在中部地區的具體化具體來說,“中部崛起”戰略的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區域發展目標,支撐國家戰略佈局

  國務院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指出,要把中部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中部崛起” 戰略的內涵可以看出,“中部崛起”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服務國家戰略,實現中部經濟的大發展、解決中部發展中的最現實緊迫的問題。

  一方面,要面向國家對中部地區的定位,服務國家戰略和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 這種定位不僅符合中部地區的區情,而且體現出全國經濟和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對中部地區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中部省區在未來發展中應將這些定位目標具體化,結合中部實際,突出中部特征,體現中部特色,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經濟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貢獻 另一方面,必須將“ 基地一樞紐”建設與中部崛起的“強區富民”目標結合起來,增強中部地區投身基地建設的動力,並逐步推動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

  2.扭轉“塌陷”頹勢,實現國家均衡發展

  中部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工業、農業和能源基地,廣袤的華夏腹地更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東部繁榮、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經濟整體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勢頭,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呈現出明顯的“塌陷”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審時度勢,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樹起了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的一面大旗。

  中部地處既承東啟西,又照南顧北,具有很強的帶動和輻射效應。促進中部崛起,有利於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有利於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可以說中部崛起戰略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旗幟引領功能,是我國經濟第二次大發展的關鍵。

  3.彰顯戰略導向,引導資源集聚

  從中部發展現狀看, 中部地區從“塌陷”到“崛起”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三農”問題較嚴重,成為中部經濟發展的桎梏:傳統工業轉換升級困難,阻礙中部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較緩慢,制約中部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行政區劃壁壘較突出,使中部區域規模經濟難以實現:資源拉空現象較明顯,導致中部地區發展後勁不足。中部地區人口占全國的28%,但出口額只占到3,2%。比較而言,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相對滯後,在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區域外生產要素流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等方面,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 開放度低是制約中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利用外部資源,更需要通過產業轉移機會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增強發展動力,促進中部發展。總之,“中部崛起”戰略是一個事關大局、涉及面廣的綜合性問題,需要舉六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凝聚發展力量,尋求最大支持,實現內生動力的發展

  4.凝聚發展目標,調動多元積極性

  “中部崛起”戰略要順利推進,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促進優勢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需要引導區域政府和各階層創新區域發展理念和思路,形成行動綱領,使“中部崛起”戰略成為集成區域內各級政府施政理念和行動的橋梁,成為連接和形成政府——社會——居民共同推進區域發展、形成互動促進機制的思想基礎和紐帶。在此基礎上,成為凝聚區域發展目標、組織動員區域各階層參與區域改革發展的活動 通過調動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個人等全社會參與中部發展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全員參與的局面,營造中部區域發展的活力,促進中部快速發展,努力實現對沿海較發達地區的追趕超越,促進全國的均衡發展。

  5.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產業優勢

  中部地區工業基礎好,配套能力強,鋼鐵、有色金屬、紡織、化工、汽車製造業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 首先,中部具有資源優勢,如河南、山西的煤、鋁、鋼鐵,安徽、江西的有色金屬等,只要不斷延伸資源深加工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就能變資源優勢為工業優勢,變丁業優勢為經濟優勢。其次,中部有許多老工業基地,如河南洛陽、湖北武漢、山西太原等,通過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造,將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部地區要抓住彎道超越的大好機遇,不失時機地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部地區已有一定的基礎,不但經濟實力有所提升,而且在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儲備,不少領域的技術研發啟動較早,與先進地區差距很小甚至同步,部分領域還具有領先優勢,在光纖通信、激光、空間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幹領域代表了我國最高水平。

中部崛起戰略面臨的障礙和對策[5]

中部崛起面臨的主要障礙分析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近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確實出現了一定的塌陷,特別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當前中部崛起面臨的主要障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部地區受保守落後的思想觀念影響較大,思想觀念落後;其次,中部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隨著中部地區自身發展的需要,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長期人才外流形成的中部地區人才“窪地”現象正嚴重製約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再次,中部地區體制改革滯後,投資軟環境不理想。另外中部地區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調整滯後。

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對策

  1.加快基礎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一是加快硬體基礎設施建設。中部地區人口密度高,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業效益好。要加快形成綜合快捷的交通運輸體系,特別是建設高速公路網和高等級公路網。同時,針對中部地區沒有出海口的情況,要開闢快速出海通道。如從隴海線到連雲港的出海通道建設。中部地區擁有三河二三湖,水旱災害較多。水利建設是中部地區的生命線。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水利建設。二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中部地區崛起,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新思路、新體制和新機制,走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子。這就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如在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制環境,建設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形成對內對外的大開放格局,對內對外,東引西進,更多地融入全國大市場和國際大市場。

  2.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建設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農戶的形式,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實現與市場的對接。農業也要創名牌,提高科技含量,實現增值增效。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中部地區加快工業化進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三個“跨越”:跨越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發展階段,跨越傳統工業的某些發展階段,跨越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階段。通過三大跨越,實現中部經濟社會的超常發展。

  3.加大教育投入,實施人力資源戰略

  我國近兩年連續兩個農業1號文件確立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戰略,為中部崛起包括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依據。“人才強國”已經被確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無疑為中部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奠定了戰略基礎。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對各級各類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同時減免農業稅;針對中部地區縣鄉財政困難的情況,財政部2005年推出“三減一補”政策,中央拿出150億對縣鄉財政支持,其中50億用於中部糧食主產縣——也將為中部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搭建有力的財力支撐。在這些利好的戰略、政策背景下,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定當大有可為。

  4.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積極調整外貿結構,以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帶動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的時機,做好利用外資的結構性調整;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選擇有實力、管理好、信譽優的企業到境外興辦項目,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在境外上市融資;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深化外經貿體制改革,建立並完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大經貿新格局;增強按國際慣例辦事的意識,規範行政行為,簡化審批程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努力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公正、高效的法制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鼓勵創新的人文環境。

  5.加強合作,整體崛起

  中部崛起不能搞自我封閉,要在融入全球化中崛起,要在東、中、西聯動發展中崛起。在中部區域內不是各個省孤立崛起,而是在加強合作中實現板塊聯動崛起,各個省既要張揚個性,競相發展,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同時又要整合資源,分工協作,聯動發展。要樹立以開放、合作和競爭求發展的思想,在更大市場範圍內,在更高的合作層次上優化配置資源,加強區域經濟聯合,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出一條中部地區特色崛起之路。應進一步加大整合資源力度,實現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和強強聯合,形成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和整體優勢,力爭在未來五年把中部地區打造成中國第四增長極。應進一步拓展政策空間,創新組織,建立合作平臺,應建立中部六省的高官論壇和專家論壇,推進交流研討和互利合作。

參考文獻

  1. 孟衛華,蔣紅玲.中部崛起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理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6)
  2. 周巨集亮.新時代背景下中部崛起戰略的新內涵[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
  3. 辛曉十.中國中部崛起戰略決策演化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09Z)
  4. 周巨集亮.中部崛起戰略的功能定位與行動部署[J].科技創業月刊,2012(5)
  5. 周李俊.我國中部崛起戰略的障礙和對策[J].職業技術,2006(1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寒曦,Lin,Tracy,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部崛起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3.104.247.* 在 2019年2月22日 19:31 發表

中部崛起問題太多! 一、中部失血嚴重。人才,人口,外區域企業銷售對本地資金的掠奪…… 二、中部各自為政。鄭州致力於發展中原城市群,武漢發展鄂東,長沙專註於長株潭一體化。合肥忙於承接東部。造成一些傳統重鎮被冷落:安慶、岳陽、荊州、南陽等在各自省份都被邊緣化。 三、資源配置天然不合理。鄭州自詡中原城市群中心,但周邊城市人口太多,而自身級別和能量太小,科教醫療文化在全國來看根本是低水平的,這樣一個小馬卻要拉中部最大的一輛車。武漢先天條件好,人口承載能力強,交通高校科研工業商業醫療都不錯,可是湖北才五千多萬人口,在中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腹地太小。 四、點式發展,難以成片,從目前來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這個趨勢。 以上問題如果不能解決,中部很難崛起! 而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中部沒有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真正龍頭。 目前中部武漢發展最好,但武漢只是湖北的一個城市而已,不可能利用到鄰省什麼資源,也不大會帶動鄰省城市發展,而窮湖北一省之力,也只能支撐一個武漢,而且武漢在發展高度上也達不到遏制中部人口資金流失的高度,所以中部大多數地區處於持續失血狀態,而且得不到多少反哺。 因此,解決中部發展問題的核心策略是武漢直轄!具體一點分一下幾個重點: 一、武漢城市級別上升,達到全國一流城市的高度,可以截流中部人才,人口,聚集中部財富和創造力,成為中部的輻射點,使中部不再成為資金大量凈流出的區域。武漢城區人口可發展至3000萬,大幅提升中部城市化水平。 二、對岳陽常德荊州安慶九江及河南南部幾個人口大市等各自省會輻射力小的重要區域一視同仁,形成武漢為主中心,長沙鄭州合肥為副中心,武漢輻射一億多人口,鄭州輻射河南中部北部,長沙重點建設長株潭,合肥東向發展的局面。這樣才符合各自的城市體量和輻射能力。 三:重置湖北省將咸寧孝感鄂州黃石黃州劃入武漢直轄。將岳陽,常德,張家界,南陽信陽劃入湖北。新湖北分三個區塊:1、以荊州為省會建設環洞庭湖城市群。包括岳陽常德荊州荊門宜昌仙桃潛江天門等市,使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連成片,形成中部崛起的核心區塊!2、北部以襄陽南陽十堰為點建設北部城市群。3、將神農架恩施張家界連成片,建設中部最大的旅游休閑區。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