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式發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生式發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
目錄 |
內生式發展是指以區域內的資源、技術、產業和文化為基礎,以區域內企業創新為動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最大化區域的經濟效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1]
內生式發展的理論發展[2]
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源頭可追溯至1971 年,聯合國社會經濟理事會針對不發達地區的項目開發提出了五點共識(文獻號:ECOSOC1582L):(1) 社會大眾應該平等地享受社會發展成果;(2)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應引入居民參與;(3) 對於進行開發的具體行政手段必須加以強化;(4) 對於基礎設施進行城鄉統籌配置;(5) 環境保護要徹底。
1975年,瑞典Dag Hammar skjêld 財團在一份關於“世界的未來”的聯合國總會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內生式發展”這一概念,報告認為:“如果發展作為個人解放和人類的全面發展來理解,那麼事實上這個發展只能從一個社會的內部來推動”。這一概念包括五個要點,除了上述“發展只能從社會內部來推動”,還有消除絕對貧困( Need oriented) 、自力更生( Self reliant) 、保護生態(Ecologically sound) 、必須伴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Based 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聯合國大學組織了一批研究項目,深入探討“內生式發展”,包括“內生式”(endogenous) 和“外源型”(exogenous) 的對立,對古典經濟學的反思,以及國際政治的多極化發展必然帶來各國不同的發展道路 。歐洲學者們在研究南歐鄉村地區發展戰略的時候,也不斷豐富了內生式發展的理論,主要的提出者包括Musto 、Friedmann 、Garofoli 、Haan &Vander Ploeg,這一時期理論的重點在於強調鄉村內部資源(包括人力資源) 的充分利用與開發,以及本地動員對於鄉村發展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日本展開了一場關於內生式發展理論的反思,反思的原因在於理論變成了一種“自言自語”,亦即成形的理念之下卻缺乏可操作性,這場反思的結果使學者認清了鄉村之間及鄉村和城市之間網路化的交流與合作(partnership collaboration) 對於實踐這種發展模式的重要作用,併成為近年日本地方自治體合併浪潮的一個理論依據。
內生式發展的內涵[2]
雖然對於內生式發展的描述各有不同,但是仍有一些相通的要點,包括以當地人為開發主體、培養當地的發展能力、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立性、建立能體現當地人意志的組織、擴大地方自治權力,等等。內生式發展的內涵應當包括三個方面:
1.地區開發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地方基於內部的生長能力,同時保持和維護本地的生態環境及文化傳統。基於內部的生長能力強調的是擺脫地方發展對於外界資本的依賴,使本地人重新回歸到主導自身發展的地位,激發源自地方內部的生長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積極應對外界挑戰的能力、學習創新的能力、組織動員的能力,等等。隨著全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衡量地區發展的指標已經由單一的經濟指標向多元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指標轉化,曾經盛行一時的重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外源型開發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鄉村發展的需要。在內生式發展模式中,追求的目標是人的基本權力的實現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與馬克思“自由人”的概念也是相符的,除了經濟以外,生態和文化也被作為重要的指標納入到考察鄉村發展的體系中來,如 Jenkins 強調的,應保持傳統文化在內生式發展模式中的重大影響 。如果換一種表述方式,多元化的發展目標更接近於一種能力的培養,鄉村地區只有具備了自發的生長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全面而長遠的發展。
2.為了實現第一點的內容,為培養本地發展的能力,最好的途徑是以當地人作為地區開發主體,使當地人成為地區開發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鄉村—都市二元對立”( rural urban dichotomy) 的觀點在當代已經受到全面的質疑和批判。鄉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犧牲自身的利益以維護城市的發展,鄉村和城市之間應該建立一種新的互相合作、協調的關係。內生式的發展策略不允許外部力量剝削當地的利益,當地人應該成為地區開發的主要受益者。考慮到當地人對於本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對本地利益的維護程度,應該吸收當地人參與到整個地區開發的過程當中。但同時,這並不意味著鄉村將離開城市獨立發展,恰恰相反,鄉村可以合理利用外部的資金、信息、技術,只要保證整個地區開發仍然是以當地人為主體。
3.為了保證第二點的途徑,必需的措施是建立一個能夠體現當地人意志,並且有權干涉地區發展決策制定的有效基層組織。內生式發展不僅是指導理念的變化,還涉及地方組織的變化,傳統的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式的組織往往因過高的管理成本和低下的效率,已經不能滿足地方日益高漲的發展需求。“內生”(endogeneity) 幾乎是“自下而上”(bottom up) 、“基層”( grassroots) 、“參與”(participation) 這些辭彙的同義詞。由於內生式發展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依靠基層力量推動的發展模式,而不是自上而下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的發展模式,顯然建立一個有力的基層組織是進行開發的重要前提,例如國外發達國家廣泛存在著的社區基層組織。在國內,目前這種組織的力量相對較弱,最廣泛的基層組織代表為村委會,另外在一些家族觀念濃厚的地區還存在著宗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