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精細化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稅收精細化管理是以“精確、細緻、深入、規範”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從思想概念看,稅收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指明瞭稅收管理的努力和發展方向;從實踐活動看,它是深化和提高稅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表明瞭稅收管理精細化的過程性、漸進性。
(一)依法治稅原則
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靈魂,是一切稅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稅收精細化管理只有堅持依法治稅,才能統籌考慮精細化管理的整體工作,不致偏離法制軌道。
(二)優質服務原則
任何一種管理模式,作為稅務機關必須為納稅對象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稅收精細化管理在理順、細化辦稅流程的同時,還要註意以方便納稅人為出發點,該歸併精簡的辦稅程式,一定要歸併精簡,堅持為納稅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三)效能最大原則
精細化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追求徵管效能的最大化,如果推行精細化管理後反而使徵管工作更繁雜,那就背離了推行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初衷。因此在推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圍繞效率優先制定工作標準、工作要求,該細化的細化,不該細化的決不細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
(四)科學管理原則
科技加管理是貫穿稅收管理始終的一條重要原則。推行稅收精細化管理,不是簡單的將工作環節細化,或者人為的添加辦事程式、辦事流程、稅收監督的環節,而是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進行科學的論證,按照可行性、方便性、有效性的要求,應用科學的方法,特別是要應用稅收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將需要精細化管理的工作進行科學分工、細化管理。實行科學化管理,還要依照稅收徵管固有的規律辦事。
稅收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是對稅收征收管理全過程的控制和監督。依據稅收徵管法和稅收徵管的內在規律,應著力從稅源監控、稅款征收、稅收檢查三個環節精心細化工作流程、把握工作重點、制定工作標準。從管理角度來看,三個環節內容各異,各有側重,相互獨立;從稅收徵管全過程看,三個環節又是承前啟後,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因此,在推行稅收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要依據各環節不同的工作內容,制定工作標準、考核標準,但又不可相互分裂,人為割裂,要註意各環節的銜接,要善於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做到資源共用、信息共用,達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稅源控管環節
主要工作目標是抓好稅收初始管理,摸清稅源底子,搞好稅源分析,合理分配人力,在管全、管住的基礎上,確定難點,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突出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稅務登記管理。稅務登記是稅收管理初始信息採集的開始,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首要環節。稅務登記管理不僅要做好資格審查、辦理稅務登記證等基本性工作,還要對納稅人的信息進行全面採集,逐項填寫現有登記系統所要求的全部內容,並對納稅人提供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力求信息的全面、真實,還要根據納稅人信息變動情況,隨時增減更新。二是稅源分類管理。稅源分類管理是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只有對納稅人進行不同的分類,確定相應的管理方法,才能合理分配人力,確定工作量,分清職責大小,也是崗責考核的需要。總結以往分類管理的經驗,應以納稅人規模和行業作為分類的主要標準,從地區產業鏈和行業規律、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律和涉稅信息變動規律入手,通過科學的納稅評估,按照不同納稅人的特點搞好分類,再依據不同類別實施科學的管理方法,合理分配徵管力量,達到提高徵管效率的目的。
(二)稅款征收環節
稅款征收是稅務部門依法征收、入庫稅款的實質性工作。按照稅法規定“稅務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征收稅款,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開徵、停徵、多徵、少徵、提前征收、延緩征收或者攤派”。稅收精細化管理在稅款征收環節主要是依法徵稅。從稅收內部管理出發,強化制度、加強監督、運用電腦科技手段減少人為操作的隨意性,是堅持依法治稅的重要措施。稅收精細化管理在稅款征收環節的重點,就是要運用電腦對納稅人的申報、開票、入庫等環節進行控制,減少人工操作,從而達到強化制度、加強監督的目的,同時,要大力推行稅控裝置,加強以票管稅的力度,剋服多徵、少徵、提前征收、延緩征收的隨意性,確保稅款足額及時入庫。
(三)稅收檢查環節
按照徵、查分離的現代徵管模式,稅收檢查的職能大多由稅務稽查來完成。稅收稽查是稅務部門實施稅收徵管職能、打擊偷逃稅行為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堵塞徵管漏洞、查漏補缺、對徵管過程進行“回頭看”的最後一道程式。作為稅收精細化管理的最後一道環節,稅務稽查的作用體現在對精細化徵管效果的檢查上,是對前兩個環節成效的把關。由此,稅收檢查環節的主要工作目標是:查找徵管漏洞、打擊偷逃稅行為,並將檢查情況及時反饋給征收部門,促其及時改正。具體工作實施中要註意兩個方面:一是要堅持電腦選案制度。電腦選案,保證了稅務稽查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避免人為因素干擾,使選案的範圍更廣泛、概率更科學、均衡。二是落實稽查反饋制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稽查結果反饋給徵管部門,有利於徵管部門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精細化管理信息共用、資源共用,提高徵管效率的需要。
稅收精細化管理要以目標為指導,以制度為基礎,以執行為重點,以考核為手段,抓住重點環節,抓好重點工作,全面提高稅收徵管工作的水平。
(一)目標明確。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高效率的管理方式,突出特征就是目標十分明確。稅收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兩高兩低”。一是提高管理質量。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不斷提高綜合執法水平,確保各項稅收政策貫徹落實到位;結合技術變革,不斷改進徵管手段,切實提高管理質量。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依據稅收法律法規,通過各方面管理和服務工作,使稅款實徵數不斷接近法定應徵數,保持稅收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三是降低管理風險。嚴格執法程式,註重工作細節,嚴密管理制度,加強監督制約,最大程度降低管理的各種風險。四是降低管理成本。既要降低稅務機關徵稅成本,又要降低納稅人納稅成本。實施稅收精細化管理,必須圍繞上述基本目標,結合稅收工作實際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定更為具體、可以量化、能夠比較的長期、中期、近期執行目標,使從事各項稅收管理工作的每個人有明確的努力方向,不斷以目標來進行自我衡量,自我糾正偏差,達到個人目標,從而實現整體目標。
(二)組織保障。一要規範機構設臵。本著依法、求實、精簡、效能的原則,按照“有利於強化管理、有利於優化服務、有利於降低成本”的要求,簡化和規範內外部機構設臵,規範機構職能,減少管理中間層次,加大管理力度,增強稅務機關的應變能力,橫向上有利於規範業務流程和保持部門之間的業務銜接,縱向上便於上下級國稅機關職能部門信息溝通和工作聯繫,使稅務機關對外反應時間最短,對納稅人的反應效果最大,從組織機構、徵管體制上保證精細化管理的深入推進。二要健全崗責體系。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合理界定徵、管、查職能,做到職能不交叉、不重覆;按照單位、部門、崗位的工作職責,結合各個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制定各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責,做到職責清晰、責權分明、相互銜接、相互制約,從而建立起完善的、操作性強的崗責體系。三要優化工作流程。根據稅收業務和信息化的內在規律,按照辦稅申請“一站式”、信息採集“一次式”、辦稅服務“一窗式”、稅務管理“一級式”、檔案管理“一戶式”、業務運行“一網式”的總體思路,科學設計流程,把縱向的層級審批控制轉變為橫向的流程式控制制,使流程簡捷、順暢、高效,並以流程為導向,對整個稅收業務進行系統梳理整合、簡化優化,尋求最短路徑、最少環節、最簡程式、最優方案,形成環環相扣的流水線式作業,做到事前能預警、事中能控制、事後能監督。四要合理調配人員。設立合理的業務技術劃分標準,將稅務人員分為政工類、征收類、管理類、稽查類、法制類、信息類、後勤類、計統類、財務類、文秘類等,以滿足專業化分工的需求,做到人員安排妥當,組織保障有力。
(三)制度細化。稅收管理主要涵蓋征收、管理、稽查三個環節,建立健全各環節管理制度,是稅收精細化管理工作科學、規範的前提和基礎。應針對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制定細化的制度和辦法,全方位構建制度保障體系,使所有稅種的征收管理和徵管工作的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對外要從稅務登記、發票管理、納稅申報、稅款征收、稅源監控、個體稅收管理、納稅評估、納稅服務等基礎工作入手,建立科學合理、重點突出、規範有效的日常監控機制;對內要在稅額核定、資格認定、稅收減免、稅務稽查等重點工作中建立合理分工、相互監督的分權制約機制。主要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一是實體與程式結合。既要貫徹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等各項管理的實體性法律、法規,又要貫徹稅收徵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覆議法等程式性法律,規範徵納行為,完善執法手段,保護納稅人合法權益。各項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既要註重實體也要註重程式,避免實體、程式違法或實體與程式脫節。
二是綜合徵管與專業徵管結合。長期以來,由於綜合徵管與專業徵管部門之間職責交叉、協調不夠,造成一些制度、辦法互相矛盾,影響了執行效果。必須理順兩者之間的關係。綜合徵管相對於分稅種的專業管理而言,是對稅收徵管工作進行全面、總體和綜合的管理。專業管理就是抓稅種管理,必須符合稅收徵管的一般規律和總體要求,遵循統一的徵管程式和徵管制度,各項管理措施必須與統一的徵管制度相協調、相融合。綜合徵管部門和專業管理部門都應從全局出發,既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要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三是業務應用與技術支持結合。細化的制度和辦法涉及大量的技術應用問題,離不開信息化手段的支撐,信息化手段要為業務運行提供切實保障,業務應用和技術保障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應建立需求提交機制和系統維護機制,切實抓好需求維護和數據維護工作。業務部門制定製度需要技術支持的,應事前告知技術保障部門,在取得技術支持後方可發佈實施。對應用系統運行中發現的問題,業務部門應向技術保障部門提交業務需求,由技術保障部門統一進行維護。
(四)執行到位。決策之後不執行等於零,布臵之後不執行等於零。執行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環節,直接關係到精細化管理的效果。稅收管理精細化要圍繞征收、管理、稽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各項制度落實到位。
1.規範征收。一要完善視窗功能。將辦稅服務廳視窗整合為“申報納稅”、“發票管理”、“綜合服務”三類。納稅人到稅務機關辦理涉稅事項,統一歸併到辦稅服務廳受理,由辦稅服務廳實行“一站式”服務,同時根據稅務管理“一級式”要求,規範行政許可,避免納稅人多級多頭辦稅。依托信息技術,推進“一窗式”管理和涉稅服務的優化,充分發揮辦稅服務廳在辦稅服務中的視窗作用。二要嚴格申報審核。採取人機結合的辦法,加強金稅工程報稅、認證數據與納稅人報送的增值稅申報表進、銷項稅額的比對,“四小票”和代理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比對,納稅人使用發票金額與申報金額或核定定額的比對。充分利用金稅工程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完善審核、審批制度,加強出口退稅審核。通過對申報資料完整性、數據邏輯性的審核,嚴密監控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三要嚴格欠稅管理。依法做好減免稅和延期申報、緩繳稅款審批管理工作,加大催報催繳的力度,提高稅款的徵期入庫率。加強與銀行、國庫等有關部門的配合,及時掌握納稅人欠稅情況,通過定期公告、嚴格加收滯納金等措施,加大清繳欠稅力度,控制新欠,減少陳欠。四要加強稅收分析。認真研究稅收收入與GDP、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各個稅種與其相對應經濟指標的相互關係,加強巨集觀稅負和稅收彈性分析,通過比較分析主要稅種、行業和不同地區的稅收負擔水平及對重點稅源企業的微觀分析,預測稅源變化趨勢,增強組織收入工作的預見性和前瞻性。
2.嚴格管理。以構建新型的稅收管理員制度為契機,明確稅收管理員的工作內容、標準、時限、責任和行為規範,將管事和管戶有機結合,突出管理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實現稅收業務的“一網式”運行,並按照“一戶式”要求收集和整理納稅資料,充分掌握納稅人與稅收相關的動態信息,管理稅源,監控稅基。一是加強戶籍管理。實行全面登記制度,強化稅務登記管理,準確掌握納稅人稅務登記事項,嚴格按照規定程式加強對停歇業戶、非正常戶、註銷戶的管理,健全戶籍管理檔案,做到納稅戶籍明瞭,稅源分佈清楚,源頭控管有力。加強部門協作配合,定期交換信息,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摸清稅源底數,解決漏徵漏管問題。二是實行分類管理。在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律和涉稅信息變動規律的基礎上,對納稅人進行科學分類,採取不同管理方法。對重點稅源企業,要以掌握其基本情況,分析其物流、資金流等為主要內容,及時預測其稅源變化趨勢,綜合評價其納稅情況,實施重點監控;對小規模納稅人要依法規範徵管程式,加大監管力度;對個體納稅戶要按照“管住戶籍、電腦定稅、申報納稅、盯住大戶”的要求實施管理。三是規範信息採集。按照有效管理的原則,統一採集內容、採集方式和採集標準。對法定必須實地調查的涉稅申請、預計將要發生的涉稅申請和各部門在同一時段找同一納稅人採集信息的,應適當合併,設計綜合信息採集調查表,集中下戶,進行“一次式”採集,避免多頭下戶,重覆採集;對法定需要納稅人定期報送的信息,採用電子化處理,實行“一盤式”報送。取消非法定的事前調查環節,強化事後監督和檢查。四是開展納稅評估。採取專業化與信息化結合、人機結合的方法,以納稅人信息資料“一戶式”儲存和信息的集約化管理為突破口,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規範統一的納稅評估工作規程和分稅種、分行業、分納稅人註冊類型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數學模型,選準評估對象,採取“個案評估”、“行業評估”、“專項評估”等方式開展納稅評估,以增強評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找準管理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強管理基礎工作。
3.強化稽查。一是明確稽查職責。稽查局主要負責查處偷逃騙抗稅案件、虛開發票案件和牽頭實施稅收專項檢查。不涉及立案的日常檢查、發票協查由管理部門負責,確有偷逃騙稅或虛開發票等嫌疑的,移送稽查局查處。二是規範稽查程式。完善選案制,主要從舉報案件、日常管理過程中移送的案件、上級交辦和外單位轉辦的案件中確定稽查案源。建立立案制,稽查部門查處所有案件,原則上都要先立案、後檢查,有問題的,要依法處理;查實沒有違法問題的,才可按規定的程式銷案。實行全審制,已經檢查的案件,要全部經過審理部門審理才能結案,重大案件必須移交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委員會審理。改進複查制,實事求是確定複查面,按照隨機抽查的原則,選擇複查對象。同時,建立首查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增強稽查人員的責任意識。三是明確打擊重點。重點查處各類涉稅發票、騙取出口退稅和利用做假賬、多套賬或賬外經營手段偷逃稅款的案件,充分發揮稽查的打擊職能。認真開展案例分析,發揮稽查對稅款征收和稅源管理的監督與促進作用。四是改進稽查方式。在確保金稅工程協查系統和綜合徵管軟體稽查模塊穩定運行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稽查業務相關軟體。積極拓展金稅工程協查系統的功能,充分發揮發票協查的信息聯動優勢,為稽查辦案服務。提高檢查手段的技術含量,拓寬稽查信息渠道,推廣稅務稽查查賬軟體。加強稽查人員財務電算化知識和信息技術手段的培訓,實現檢查手段由憑經驗查賬向依托信息化支撐的轉變。推行調賬檢查,統一專項檢查,實行各方參與、一次進戶、票稅統查。
(五)考核量化。一是量化考核指標。按照目標管理要求,制定考核指標,逐項加以量化。“執法規範”可量化為稅務登記率、處罰率、滯納金加收率、許可審批錯誤率、覆議撤銷或變更率、行政訴訟敗訴率等指標。“征收率高”可量化為稅收增長率、GDP稅收貢獻率、稅收與GDP增長彈性繫數、入庫率(或欠稅率)、稅收優惠到位率、稅收流失率等指標。“成本降低”可量化為征收成本率、納稅成本降低率、直接徵管成本降低率等指標。“社會滿意”可量化為納稅人滿意率、行風政風評議排名、投訴率、納稅成本率、網上申報普及率等指標。二是改進考核方式。按照“簡化、量化、細化、硬化”的要求,改進考核方式,註重徵管過程的考評,並通過信息手段,對業務運行過程實施動態監控和自動考核。各項指標凡能夠通過電腦進行考核的,一律通過電腦自動生成考核結果,以利於分析和應用,確保考核口徑的統一,排除考核數據等指標的人為因素。三是實行績效掛鉤。完善績效考評制度.將考核結果與個人收入、能級評定、公務員考核、評先評優掛鉤,做到獎懲分明。在完善內部考核與監督機制的基礎上,制定稅務人員能級管理辦法,推行能級管理,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標準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稅務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稅收管理精細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將職級待遇與能級待遇分開,規範收人分配。建立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
(一)轉變思想,突破認識瓶頸
稅收精細化管理是新時期從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一種全新的稅收管理理念,是稅收徵管不斷適應形式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我國稅收徵管歷程的一次變革。作為一種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廣大幹部職工還有一個認識接受的過程,要不斷加強教育學習,充分認識和理解精細化管理的精神內涵,把廣大幹部職工的思想統一到推行精細化管理的迫切性中,統一到推行精細化徵管的實際行動中。在思想上要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創新思維的轉變。稅收精細化管理只有質量效率的總目標,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言,在推行過程中要敢於打破陳規,跳出傳統思維,圍繞總目標善於創新思維,通過理論創新帶動機制創新、實踐創新,達到提高徵管效率的目的。二是收入目標由收入型向質量型轉變。稅收徵管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堅持依法征收;按照平等、尊重的原則,增強廣大納稅人的依法納稅意識,提高全社會的稅法遵從度,營造良好的納稅環境。三是管理思路由粗放式向精細化的轉變。要科學合理設計工作流程,重組稅收業務,簡化優化納稅環節,形成環環相扣的工作鏈接,加強稅收評估和預測,剋服稅收管理預測性不強、準確率不高、漏洞不斷的問題。四是管理手段由傳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的轉變,大力實施“科技興稅”。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減少人工操作,限制人為性和隨意性,實現管理的程式化、標準化。
(二)完善體制,突破職責瓶頸
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就是要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分明、責任落實。第一,要從規範機構職能入手,完善體制。按照依法、精簡、效能、統一和有利於履行職責、強化管理、優化服務的原則規範內外部機構設置,合理界定徵、管、查各環節的職能,從組織機構、徵管體制上保證精細化管理的深入推行。第二,要明確界定徵管機構的徵管範圍,特別是同城征收單位的征收範圍,避免因徵管範圍不清而出現漏徵漏管。第三,全面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目前,國家稅務總局已制定了稅收管理員制度,在貫徹這一制度時,註意三個方面:一是優化稅收管理員配置。對於稅收管理員要按照其政策水平、執法能力、經歷經驗建立檔案,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在稅收管理員的配置上,要將熟悉稅收業務、財務制度、熟練掌握納稅評估的高級管理員,充實到重點稅源管理崗位,通過優化配置,使稅收管理員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二是要進一步細化分工,明確職責。稅收管理員的主要職責就是稅源管理,與其無關的工作應儘量少佈置少安排,但其工作職責應做到量化,如工作內容、工作標準,辦稅時限,約談納稅人次數等。三是強化執法責任追究制。對管理員要加強監督,發現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失職的,要及時糾正,實行責任追究。
(三)創新機制,突破效能瓶頸
考核是精細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環。科學的考核機制是實現稅收精細化管理目標的重要保證,只有實現考核機制與精細化管理的對接,才能真正發揮精細化管理的作用。考核要圍繞精細化管理的主題,創新思維、更新手段、加強力度。一是考核指標要量化。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工作職責、工作標準都已明確到崗到人,考核指標就應相應量化到崗到人,並根據各類標準要求合理設置考核分數,才能發揮考核的監督、評判作用。二是考核手段要更新。為適應工作流程規範化、程式化的要求,考核手段上儘量減少人工打分考核,要充分利用電腦記錄打分,確保考核的公平公正。三是考核要與獎罰掛鉤。考核就必須有獎罰,獎罰要和經濟利益、政治榮譽掛鉤。在保護工作積極性的前提下,適度拉開獎罰檔次。為調動工作創新創優的積極性,要設立創新創優的激勵機制,以獎罰措施激發工作潛力,調動工作活力。
(四)加強電子信息化建設,突破技術瓶頸
稅收精細化管理必須要有強大的電子信息技術作支持。就目前現狀來看,在電子信息化技術上要加強四個方面的建設,才能適應稅收精細化管理的需要。一是要加快人才培養力度。在加強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要強化稅收一線稅收人員電腦知識的培訓,提高電腦運用操作水平,普遍提高全員應用電腦的能力。二是加強基礎硬體的投入。儘快配備、更新所必須的信息設備,網路化建設要加快步伐,實現網路“局局通”的目標。三是加強軟體開發力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的開發實用創新的軟體程式。四是加強與外界網路連接,拓寬信息來源。在技術條件成熟的前提下,要實現與工商、銀行等相關部門網路的對接,加快信息傳輸,為精細化管理提供更寬廣的信息資源,進一步節約成本,提高徵管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