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潛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工作潛力是相對於在工作中發揮出來的能力而言,是指沒有在工作中發揮出來的能力。
在企業中,人力資源部門除了要瞭解員工在現任職務上具有何種能力外,還要關註員工未來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員工是否具有擔任高一級職務或其他類型職務的潛質。
潛力測評針對的問題是:員工在現有職位上沒有發揮出的能力如何評價,相應的問題就是他還能幹些什麼。困難在於:在員工還沒有幹些什麼的時候,我們如何知道他能幹些什麼。這就是要求我們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途徑,當然可以通過一些咨詢公司來對企業員工進行功能測評,但利用企業自身的力量照樣有三種比較好的方法選擇:
1、根據以往工作表現出來的能力進行推斷,即根據上述“能力考核”的結果進行推斷,至少可以參照“能力考核的結果”。
2、工作經驗,通常以連續從事某一工作的具體年限為指標。因為就現有的科技水平條件下,沒有一種工作能使一個人在進入實際工作之前就學會幹好它。
工作年限中所包含的綜合性“經驗”,其意義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比如一位具有很長職業生涯的行家裡手的直覺,很可能會超越我們依靠各種分析手段方法所得來的判斷和結論。這種現象各個行業都可能出現。當然,也不能過分誇大工作期限(職業生涯)的意義,因為新經濟條件下,教育和培訓手段的改變,使經驗的獲得有可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3、是考試、測驗、面談、培訓、研修的結業證明,官方的資格認定許可證明以及學歷證書等等。這些都是判斷一個人知識和技能水平的依據。當然,文憑、證書之類的東西,如同前面提到的“工作年限”一樣,也只能“僅供參考”。因為就現實來說高學歷低能力的現象是越來越普遍,加之大事乾不來,小事又不幹的傾向在高學歷階層中是日漸突出。
插座學院創始人:從工作的角度,我最看重5點。
一、專業性。
這個專業性,不是純粹的專業技能的高低,而是站在管理視角的專業性。
我來舉個例子:
何川是公司新招的平面設計師,每一幅作品都很出色,同事們都說好看,都願意發朋友圈,每次發出去,都有不少人點贊。
這就是多數人認識中的專業性,也就是所謂的設計能力好。但其實,這樣的專業技能,並不是最值錢的。真正值錢的專業技能,是站在管理的角度,站在整個業務流程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工作。
我再舉個例子:
何川不僅設計作品出色,而且他非常瞭解我們的客戶,經常和市場部同事討論交流,他比公司的絕大多數人都清楚,哪種設計風格更適合我們公司的客戶。
何川不僅知道,我們公司的客戶喜歡哪種設計風格,他還知道,哪些細節設計,最能影響二維碼的掃描轉化率,以及什麼時間發佈,海報的點擊率最高。
這些,就是站在管理視角的專業性,而不是純粹的專業技能。為什麼站在管理視角的專業性更值錢?因為更容易複製,更容易計算投入產出效率。更清楚哪些工作是有效的,哪些工作是無效的。
換句話說,專業不等於有效。
有效是專業第一前提。而管理本身,追求的就是有效。所以,我會不斷觀察、分析,公司的哪名員工,擁有站在管理視角的專業性。只有具備這一點,才可能成為更好的專家,甚至可以培養專家。
二、大局觀。
大局觀,首先就是多想一點。
不是一次多想一點,是每一次都多想一點,每件事都多想一點。為什麼要多想一點?因為任何工作,都可能會在實際執行中,出現變化和無法預料的問題。
多想一點,就會少一點損失,多一點收益。人人多想一點,就是成為一流團隊。
多少算多?
沒有標準答案,主要取決於你想成為什麼級別的人才,如果你想做董事長,那就不可能只看自己部門的事,就要多關註行業變化以及整個公司的運營。
大局觀,更本質的是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細節看整體,總能退後一步看問題。
我來舉個例子:
何川是一名客戶經理,在這家公司幹了三年多了。公司為他規定了清晰的客戶拜訪流程,他也很嚴格的執行工作的拜訪流程。業績不能說,但也保持中上游。
今年,公司來了一名新的客戶經理,比何川小5歲,但業績進步很快。
何川不解,為什麼剛來的新人,業績這麼好?專門向他請教了一次。其實答案很簡單,但何川幹了三年多,從來沒想過。
這名新客戶經理,在執行工作流程時,發現其中一個環節,可以帶著技術同事一起參加,這不僅會提高客戶服務的專業性,他自己也學習到更多技術知識。
結果,他就不斷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全力爭取技術同事陪他拜訪客戶。技術同事在拜訪客戶之後,也發現很多產品改進空間。
結果,公司產品更好了,技術對產品理解更深了,客戶更滿意了,他自己成單更多了。
一舉四得,多贏。
這就是大局觀。有大局觀的人,總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為能跳出來,不受現有條件的局限。反觀那些沒有大局觀的人,總是被眼前的困難擋住,很難突破。
三、主動性。
其實,大局觀就是主動性的一種。
主動性的另一種表現,是責任心。就是「捨我其誰」,「有我呢」,「我來」。
為什麼主動性很重要?
因為主動性強的人,都會主動爭取資源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等待工作安排。我們在工作中最不喜歡什麼樣的同事或員工?就是那些說一句,乾一句的人。用土話講叫:抽一鞭子走一步。
所以,選人一定要選主動性強的。
怎麼選?就是要多用。用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嚴格判斷。主動性是成年人的一種很難改變的基本素質。言外之意,不要對沒有主動性的員工抱有太大期望。
要尊重人性,不要一廂情願。
四、學習能力。
在我的理解中,學習能力有三個層次。
首先,知道「好歹」。能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值得學習的。也能知道什麼是不好,什麼是必須摒棄的。
其次,有空杯心態和強烈的改變意願。不僅能看到好東西,還能快速模仿實踐。
為什麼很多員工看起來很聰明,但成績一般呢?因為不謙虛,不空杯,而且不願意改變自己。看起來很聰明,看起來什麼都懂,但其實眼界狹隘,知大於行。
這種員工一定不能提拔和重用。
第三,有搭建體系的能力。
學習某個方法和技巧是很容易的。不容易的或者更重要的是搭建一個體系。在我看來,搭建體系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搭建之後,持續優化體系、讓體系落地能力。其實,這種「搭建體系」的能力,在很多一線員工身上就能看出來,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幹部才具備。
五、韌性。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理解「韌性」,可以先想想另外兩個生活中的常見事物:
橡皮筋和彈簧。
韌性,其實就是不容易斷,不容易折。韌性,就是抗折騰。韌性的背後,是一種適應變化的能力,是一種樂觀的天性,是不那麼在意一時得失的胸懷。
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所有最後成大事的人,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難纏的、不可預測的甚至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事。有可能今天萬事大吉,明天地動山搖。今天早上充滿希望,晚上又倍感絕望。
所以,韌性就變得非常重要。有韌性的人,能屈能伸。有韌性的人,能取能舍。有韌性的人,不會輕易放棄。
韌性,不任性,大事可成。
回歸正題:如何判斷一名員工的潛力?以上,就是我最常用的5個評估角度。
- 一、基於管理視角的專業性。
- 二、凡事多想一點的大局觀。
- 四、能夠搭建體系的學習能力。
- 五、適應變化的韌性。
不錯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