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源分類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稅源分類管理就是根據稅源的特點,按照納稅人規模大小、登記註冊類型、行業產業特點、納稅信用等級等實際情況,將其劃分成若幹類型,找出規律,實行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稅源分類管理有多種形式,如按行業、按規模、按性質、按管理環節、按區域等。分類管理是社會專業化分工在稅收工作中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稅源分類管理的原則[1]
稅源分類的方法有多種,但必須遵循如下的原則:
第一,區別原則。稅源分類管理要針對不同納稅人的特點,劃分管理對象,區別管理重點,採取有針對性地管理措施,充分體現分類管理的作用。
第二,效能原則。稅源分類管理要緊緊抓住稅源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既要突出管理重點,又要便於操作,節約徵納成本,提高徵管效能。
第三,協調原則。稅源分類管理既要做到徵管、稽查、計統等綜合管理和各稅種管理相配合,又要加強和財政、工商、統計、銀行、審計、發改委等部門的協作,形成徵管合力。
第四,服務原則。稅源分類管理要針對不同納稅人的服務要求,增強納稅服務意識。改進納稅服務方式,優化和創新納稅服務手段,實現管理和服務的有機結合。
稅源分類管理的依據[1]
(一)按行業分類
依據以上四個原則,在稅源管理範圍比較集中,納稅人數量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宜採取以行業分類為主,兼顧規模分類的管理方法。主要依據在於,行業是區分納稅人不同生產經營活動的第一特征.不同行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行業標準、技術設備、物流渠道、結算方式都不同,還由於納稅人的財務制度規定是以財政部行業財務制度為基礎而建立的,核算的方法、內容及科目的設置等有明顯的行業特點,所以,行業不同,納稅人經濟核算情況也不同,行業不同,計算納稅人應納稅款情況也不同。因此,稅源分類管理首先以行業作為第一划分標準。
(二)按規模分類
做好稅源管理分類工作,要結合轄區內納稅戶生產經營規模的大小,針對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把規模作為分類管理的一種標準,把稅源分為重點稅源、一般稅源和零星稅源。這樣以行業為主、以規模為輔,可以構建一個結構清晰、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稅源分類管理模式。特別是對那些經營規模較大、會計核算複雜、利潤形成隱蔽以及納稅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實施專業化、有針對性的重點管理。
(三)按性質分類
性質不同的企業,其行政管理、財務管理、收入分配等有較大的區別,分類管理要很好地把納稅戶經營性質與行業、規模等特點結合起來實施科學合理的分類管理。可將稅源按照國有企業、合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進行劃分,按照納稅戶的不同情況分性質分類別進行管理。
(四)按管理環節分類
在納稅戶數較多而稅收管理人員教少的情況下,稅務機構內部可按照徵管流程設置專業崗位,從事戶籍管理、申報管理、欠稅管理、稅收檢查等分類管理工作,建立以分類管理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徵管流程為導向的專業化稅源管理新模式。可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稅源管理的專業化、標準化。
(五)按區域分類
對專業市場、個體工商戶、房屋租賃、零散稅源由於點多面廣,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現疏漏,加強區域巡查,強化戶籍管理,有效防範漏徵漏管戶,就需要實行按區域分類管理的辦法。
稅源分類管理的實施要求[1]
(一)轉變稅收執法理念,實現稅源管理標準化
稅源管理要擺脫以完成稅收任務為導向的思想,要轉變執法理念,變完成任務型為規範管理型 也就是說,我們考核稅收徵 點稅源納稅戶,要對重點工程(項目)重點監控。對大型稅源納稅管工作的視角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稅收任務的完成情況,更要關註稅源管理方式、方法和質量,以稅源管理質量的高低作為評判徵管質量的主要標準。按照“分類管理與專業化、社會化管理相結合,強化重點稅源監控”的稅源管理工作思路,逐步行成一套有效可控的稅源管理方法,實現稅源管理的標準化。
分行業從稅源管理的流程、手段、方法上制定標準,並按照標準進行管理。結合實際,建立、完善各行業稅收徵管制度、辦法,總結、歸納和探索各行業稅源管理的 性點、新手段、新辦法,按照“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原則,編寫適用實際操作應用的各行業稅源管理標準規範文本,指導稅源管理實踐,實現行業劃分合理、稅源管理制度健全、稅源管理手段科學、實際操作應用性強,稅源管理和徵管質量可持續穩步提升的目標。
(二)建立分類管理指標,實現管理目標可測化實行稅源分類管理,必須要建立分類管理的指標,依據指標科學制定管理方法,全面監控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申報納稅情況。在以行業為主,規模、性質等其他分類為輔的分類管理體系下,首先要建立行業管理指標,然後在各行業下分別建立規模、性質管理指標,實現稅源專業化管理。
1.分步實施,建立分類管理指標
(1)確立指標體系 根據行業特點,從納稅人的戶籍管理、申報管理、欠稅管理、發票管理、稅收檢查等方面設置管理指標。
(2)開展典型調查,探索行業管理規律。選取每個行業中若幹個典型企業,通過典型調查、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等多種形式,瞭解不同區域、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模、工藝流程、投人產出比、能源耗用、財務核算信息以及行業標準等,在典型調查、實際測算、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找出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
(3)採集行業信息,確立行業指標值。在開展行業典型調查時,應採集最能有效測算該行業生產經營情況的有關主要信息指標,按照確定性(即必須能夠最有效地反映、控制該行業的稅收情況)和真實性(即必須是真實的、納稅人不可更改的)原則,確定各行業主控指標,如建築業施工總面積、建設合同價款、其他項目價款等:房地產企業購買的土地面積、土地價款,不同戶型,不同樓層面積銷售價格等。同時,根據行業實際,確定2.4個指標作為輔控指標,對主控指標進行補充和校正。
(4)科學測算,建立行業評估數學模型。通過開展行業典型調查,對企業的涉稅信息進行認真分析測算,篩選出具有行業規律性的信息指標,運用數據統計原理(如行業指標值、指標預警範圍、指標離散繫數、標準差等),建立行業評估數學模型,科學測算,開展行業評估。
2.按規模分類管理,促進稅源管理專業化
(1)加強監控,強化對重點稅源的管理。重點稅源企業一般具有財務核算健全、財務電子化管理程度高、納稅意識較強、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各級地稅機關要根據當地稅源現狀確定本級重點稅源納稅戶,要對重點工程(項目)重點監控。對大型稅源納稅戶,要積極探索駐廠管理辦法,及時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源變化情況。對建築業、房地產業等重點稅源行業實行專業化管理,在一個區域內實行統一征收、統一管理,提高稅源管理針對性。
(2)充實力量,穩固對一般稅源的管理。對一般稅源的管理根據其經營具有可持續性、地點固定、行業穩定、稅源可觀等的特點,採取劃片管理,並充實管理力量,加強催報催繳、稅法宣傳、清理漏徵漏管,全面推行辦稅公開制,保持一般稅源征收的穩定性。
(3)加強戶籍管理,實施綜合治稅,確保零星稅源應收盡收。零星稅源的特點是納稅人分散、經營規模小、稅源難掌控,加強零星稅源的管理應從以下幾方面八手:第一,要加強戶籍管理,實行源泉控管。嚴格稅務登記審批。將辦證業戶納入戶籍管理,對申請註銷、停歇業戶的嚴格核查審批,審批前繳清稅款。同時建立定稅、調查、繳稅、調整稅額檔案,偏遠地區也可實行委托代徵。第二,對集貿市場稅收要加強部門配合,實施綜合治理。第三,對臨時戶要加強社會監控,健全防範體系。要藉助社會協稅、護稅網路,爭取黨政領導和部門對稅收工作的關心支持。要建立信息情報點,定期走訪,瞭解情況,巡迴管理。對釘子戶、難纏戶,要加強與工商、公安部門的聯繫,實行綜合治理。
(三)明確稅源管理職責,實現各管理部門協作化稅源管理工作涉及到徵管、稅政、計統、稽查等多個部門,以及徵、管、查多個崗位,充分發揮部門的合作十分重要。
1.設立機構。完善制度
要進一步明確稅源管理相關部門及人員的職能、責任和工作程式、工作標準,並加強工作的督查考核。實施機構內分離模式,在稅源管理部門設立專門機構或專業人員實施稅源分類管理,通過分類管理、精確分工、協同運轉,以專業化的管理全面提高稅收徵管整體質效。
2.明確崗責,提高效率
要進一步理順徵管、稅政、計財、稽查等部門在稅源管理中的職責,進一步明確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稅務稽查各環節的工作內容、部門職責和工作機制,完善“四位一體”稅源管理運行機制。各級地稅機關要通過建立信息化、專業化、立體化稅源管理體系,加強各級機關之問、各部門之問的縱向互動和橫向聯動,增強稅源管理的合力,保障體系運轉職能清晰、責任明確、執行暢通、運行高效。
3.相互協作,密切配合
分類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需要在各級、各部門之間相互溝通,交流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在信息採集中,要根據信息的來源,建立省、市、縣三級信息採集渠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等各種信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級採集。檢查部門、管理部門等各部門要通力協作,查管互動,為稅源分類的確定和評估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