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低碳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低碳戰略(Low Carbon Strategy)

目錄

低碳戰略概述

  所謂低碳戰略,就是以低碳作為發展模式、產品標準和無止境目標的巨集觀架構。低碳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企業使命與理念、產業結構與項目規劃、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原材料初級產品及其他上下游供應鏈採購、生產銷售與物流產品服務與回收,企業文化品牌傳播、人才團隊與規模控制、建築節能資產管理資本運作融資模式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可以進行低碳戰略的整體規劃和實踐,實力有限的企業可以分階段、分環節地先做一部分。

實施碳戰略的原因[1]

  企業制定和實施碳戰略,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國際大勢所趨節能減排如同早先的全球化一樣,已成為一種國際趨勢,企業必須隨潮流而動。在人類200餘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大量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含碳能源)的消耗已經使得地球變暖成為事實,並帶來了更多的災害性天氣。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將低碳經濟寫入政府文件;生效於2005年的《京都議定書》則為低碳戰略提供了一個有保障的金融機制;2007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更是將低碳戰略一舉推到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

  到2007年底,國際社會已經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一個總的共識是80-20原則,即在20年內力爭把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80%。

  要達到這個目標,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大國肩負著巨大的減排壓力。在2007年11月國際能源機構(IEA)發佈的最新《全球能源展望》中,預測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將增長50%,其中40%是由中國和印度拉動的。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未來必將通過落實更多的節能減排法規來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而這些法規的落實,將對國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衝擊。

  國家政策所向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企業節能減排的力度。2006年,中國政府的十一五規劃確立了節能減排工作的硬指標: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但是,2006年全國萬元GDP能耗與上年相比只下降了1.23%,並沒有完成預定的平均每年下降4%的目標。2007年的萬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66%,仍然沒有完成4%這個目標。

  連續兩年能耗下降沒有達到指標,將促使政府拿出更為嚴厲而有效的措施。今年7月1日,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安排了2008年的工作,其中提出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使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種節能減排的迫切願望,加上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國策,都在呼喚企業制定自己的節能減排長期戰略,使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避免被各種環保新政打個措手不及。

  消費者人心所歸埃森哲大中華區副總裁丁民丞在分析埃森哲一項針對全球7500多名消費者的調查時稱,全球的消費者更青睞那些能夠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服務。這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可能出現新的模式,這將迫使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這項調查發現,世界各地85%的被訪者對氣候變化給予了極度或一定程度的關註,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更是有高達97%的消費者關心氣候變化,而且更為積極地採取行動。新興國家超過80%的被訪者(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區域)儘量避免乘坐汽車、不買空運入境的食物、選擇乘火車而不是飛機,而且使用替代能源的人數也是其他地域的兩倍。

  調查也發現,有64%的被訪者表示願意支付更高價格購買低碳的產品和服務。在這部分消費者中,人們願意支付的額外費用平均高達11%。

  企業未來競爭優勢所在考慮到能源的日漸緊缺,以及油價的不斷上升,在節能減排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毋庸置疑將節省更多的能源費用。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節能減排能力將成為企業的一種長期競爭優勢。根據高盛銀行在2007年7月公佈的一份報告,在其所調查的6個行業中—能源、礦產、鋼鐵、食品飲料和傳媒—那些在執行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面處於前列的企業創造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自2005年8月以來,其市場業績超越了一般股票市場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在同一時期的市場業績要優於同行。

  此外,由於公眾將節能減排的領頭羊企業視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典範,企業也因此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這種聲譽將帶來潛在的商機以及品牌溢價

低碳戰略的發展階段

  低碳戰略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節能減排(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使用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碳捕獲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第一階段指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排放量,以及用新興的碳交易手段促進減排意願;

  第二階段則從源頭上著手,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代之以更為清潔的能源 (包括風能、太陽能等);

  第三階段則側重於末端治理,力圖將化石燃料燃燒後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到貯存設施中或者固化,從而使零排放成為可能。

如何制定低碳戰略[1]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碳捕獲還太過遙遠,而新能源的使用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下唯有節能減排切實可行。那麼,企業應該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低碳戰略呢?

  美國Pew研究中心於2006年10月發佈了一份名為《搶先一步: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企業戰略》的研究報告。報告的作者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安德魯·霍夫曼教授深入調查了包括美國鋁業杜邦惠而浦殼牌等在內的31家大型企業,併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企業制定氣候戰略的8個步驟(見圖1)。這8個步驟又分為三個階段:戰略制定、關註外部和關註內部。這些步驟沒有一定的順序,企業在制定自己的碳戰略時,可因地或者因時制宜。

  步驟1:評定碳排放企業在這個步驟中,要分析整個價值鏈中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包括排放的來源、種類,以及排放量的大小,這是整個低碳戰略的起點。

  在低碳戰略方面領先的公司幾乎都會測量直接排放,如公司自身由於發電或者燃燒煤炭等產生的排放。大部分的公司還會測量間接排放,如因為用電而導致的排放。另外,還有一些公司將其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造成的排放也計入自己的排放量中。例如,美國最大的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就將其家電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量計入自己的碳核算中。

  在這個步驟中,既可以使用絕對排放量進行衡量,也可以使用相對排放量。前者是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而後者是單位產品、單位產值的排放量。前者可用來評估企業對環境的總體影響,而後者多用來設定企業的減排目標。

  企業可使用實際的排放數據,或者使用基於能源、材料消耗而估算出的數據。前者成本高昂,並且需要大量人力,但後者則由於存在多種估算方法而顯得複雜。

  很多公司已經開發出了測量和跟蹤排放量的新系統,有些系統已經和SAP信息系統整合在了一起。例如,水泥行業的Holcim公司的SAP企業資源規劃平臺就與一個二氧化碳模塊連為了一體,其排放可根據產量、能耗、使用的燃料類型等自動算出。

  步驟2:衡量風險和機遇企業在這個步驟中不僅要考量自己的運營或者銷售會受到什麼樣的負面影響,還應該看到減排中蘊含的機遇。

  很多公司都在使用標桿比較這個工具,旨在發現行業中減排方面的最佳實踐,從而進行效仿。當然,更重要的是避免輿論風險。若企業在減排方面被冠以落後之名,其潛在的損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是減排方面的領導者,自然會獲得很大的益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的積累,很多公司將減排重點從避免風險和保護利潤,轉向了開拓機遇和提高銷售上。例如,為現有的產品線找到新的用途。杜邦公司就基於其特衛強(Tyvek)產品線,為歐洲顧客開發了一種特殊的房屋罩,可減少房屋的能源消耗,從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步驟3:評估多種行動計劃這個步驟與設定減排目標緊密相連。有些企業習慣於先設定目標,然後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有些企業則傾向於評估各種解決方案之後,再設定目標。

  低成本的減排方案包括鼓勵節能行為,比如在企業中強調人走關燈、用可視電話會議替代出差等。還有一些公司則採用突破性的技術達到減排的目的。比如殼牌公司正在加州建造一座氫能發電站。在該項目中,殼牌在加州的煉油廠生產的石油焦將首先被分解為氫氣和二氧化碳,然後,發電站將把氫氣燃燒的能量轉化為電能,為南加州32.5萬戶家庭提供電力。而大約400萬噸二氧化碳在捕捉後將被轉移、深埋到地下的油庫中,進一步提高採油的效率。項目建成後,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同時又是碳排放量最小的氫能發電站。

  步驟4:設定目標和目標值大多數公司通過分析各個事業部的風險與機遇來確定要達到的目標,而不是給所有的事業部設定統一的目標。從短期來看,企業會把設定能源效率目標與設定減排目標區分開來,儘管從長期看,這兩個目標將統合在一起。

  通常情況下,減排幅度最大的公司通常都設定了張力目標(stretchgoal),即必須通過較大的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例如,杜邦公司1994年就給自己制定了到200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1990年降低40%的目標,這一目標在1999年成功實現。如今杜邦的新目標是: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1990年減少65%。而惠而浦的目標則是,到2008年,在銷售量增長40%的基礎上,生產和產品使用能耗降低3%。

  步驟5:確立財務機制在這一步,企業要考慮的問題包括:為了達到減排目標,企業要花去多少成本?以及要使用什麼樣的財務工具支持這些目標?

  衡量減排的成本可以使用三種方法。第一是絕對值,例如,杜邦公司計劃支出5000萬美元來開發管端控制技術,以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第二是歸一化成本(NormalizedCost),例如能源公司Cinergy(已合併入Duke公司)預計2004年減排1噸二氧化碳需要花費8.28美元。第三是財務回報,例如,美鋁一般不投資節能減排項目,除非該項目在一年內能夠收回投資。

  而當節能減排項目本身由於回報低而無法滿足企業的財務要求時,企業可以考慮進行碳交易。碳交易市場日趨活躍,清潔發展機制(CDM)為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使企業有可能去採納回報率低的環保項目。碳交易的具體情況可參見本期組文中的《碳交易:發展中國家的免費午餐》一文。

  步驟6:發動組織一方面,企業的碳戰略能否成功實施,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員工是否買賬。為了獲得員工的支持,很多公司將碳戰略與獎勵結合起來。例如,杜邦公司就將環境績效指標與員工的獎金關聯了起來,並且設立特別獎項,對傑出的環保業績予以獎勵和認可。

  另一方面,高層的支持幾乎是碳戰略成功實施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10月,沃爾瑪首席執行官李斯閣(LeeScott)宣佈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只購買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實現零污染、將運輸卡車能效提高一倍、削減20%的溫室氣體排放等,並要求數以千計的供應商參加該項減排計劃。這一計劃一開始遭到高管們的抵制,但很快他們就轉變了態度。原因正是李斯閣本人100%地致力於可持續發展計劃。

  在很多公司,碳戰略已經從一種邊緣戰略轉變為企業的核心戰略。為了達到這個境界,戰略的發起者和實施者必須很清晰地將碳戰略與企業業務戰略聯繫起來,讓所有的核心業務部門都涉足其中。例如,寶潔公司就把碳戰略與消費者的需求掛上了鉤,使整個組織都動員了起來。還有些公司則成立新的團隊來實施碳戰略,這類團隊有的是跨部門的,有的則具有特殊的專長。

  步驟7:為政府新政做準備由於企業的業務戰略和政府政策有很大的關聯度,因而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希望能夠參與到政府政策的制定之中。Cinergy公司的一位高管認為,參與政府的政策制定,能夠避免政策風險。否則,一個監管機構或者一位國會議員很可能會發佈一項讓公司資產一夜貶值的法案。有時,這種迫切的參與態度不單單是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更是希望能夠向政府建言獻策,使之能夠出台合理有效的政策。

  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受訪公司都認為政府關於低碳經濟的政策很快就要出台,大部分企業預計出台的時間大概在2010~2015年之間,這些政策的內容包括:基於市場的交易、碳捕獲、對先行者的獎勵、減排的稅收優惠等。我國基於清潔發展機制的碳交易也已經漸入佳境,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通過出售碳減排量獲得經濟收入。中國財政部近日也已經表態,與節能減排掛鉤的相關的稅收收費基金補貼轉移支付等政策優惠工具將陸續出台,促進節能降耗。

  步驟8:管理外部關係企業在低碳戰略方面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包括:非政府組織(NGO)、政府、公眾、投資者等。這些外部群體,特別是諸如Pew研究中心、美國環保協會等NGO,能夠為企業提供關鍵的知識,以及完成商業目標的手段。與口碑良好的NGO合作還能提升企業形象

  例如,Cinergy公司在首次制定基準排放指標時,就得到了美國環保協會的協助。該協會重新審查了Cinergy公司對排放的定義,批准了衡量溫室氣體減排量的方法,評估了該公司溫室氣體基金的落實情況。現在美國環保協會是Cinergy公司溫室氣體管理委員會的一名成員。

  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並與其良好互動也非常重要。瑞士再保險公司通過拍攝環保公益片,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很多人對節能減排的態度。鑒於投資者對企業的環保責任日益關心,將企業的低碳戰略及時通報給投資者,也可以減輕來自投資者的環保壓力。我國證監會也已經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每年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順應了投資者的呼聲。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針對節能減排的各項政策已經在地平線上露出了它們的輪廓,一旦這些政策落地,世界商業的版圖就將發生劇變,未雨綢繆的公司將搶先獲得優勢,而無動於衷的公司可能在掙扎中滅亡。在高位徘徊的油價,也為企業的低碳戰略提供了合理的理由。投資者對低碳公司的日益青睞,也在對企業施加壓力。制定低碳戰略,不僅是為了地球,為了全人類,而且也是為了公司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中國低碳戰略的兩件大事和七項對策[2]

  在氣候變化議題上,中國除了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更大的發展權外,決策層還要從國家戰略層面上抓緊做好兩件大事,不可再等。

  第一件大事是,2012年前抓緊征收“國內碳稅”,以遏制發達國家的“碳關稅”出台。征收“國內碳稅”能夠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在國際“碳關稅”壓力中,變被動為主動。儘管美國提出的“碳關稅”是違反自由貿易原則的,但從趨勢看,發達國家已經設定了這方面的話題我們不能被動等待,中國應在發達國家征收 “碳關稅”之前,先征收國內碳稅。雙重徵稅是違反WTO原則的,如果我們征收了國內碳稅,美國再征收碳關稅就是違法;二是在國內生產中,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瑞典的經驗值得借鑒,瑞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從來就沒有超過0.5%。其成功之道就在於,他們通過對石油課以重稅(標準是每噸100美元)來推廣生物能源。在重稅之下,瑞典眾多企業競相尋找低成本的生物能源,將很多生物質廢棄物變成了能源。今天瑞典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已超過50%,成為世界工業化國家使用生物能源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三是政府可以將碳稅帶來的收入,補貼那些節能減排成效好的企業。

  第二件大事是,抓緊研究“稀土—碳排放權”捆綁計劃。如果說碳排放是美國對中國“發展權”的限制,那麼,稀土等戰略資源就是中國對西方“進化權”的限制。中國必須打好稀土等戰略資源這張牌。為此,筆者建議:以稀土等戰略資源出口配額多寡,換髮達國家的減排技術。據世界自然資源研究所一項研究表明,在基準減排情景下,中國需要60多種技術,其中40多種是我們不掌握的核心技術。中國可以通過控制出口配額多寡,換髮達國家的減排技術。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國際趨勢,也是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通過多途徑探索減排方式,才是解決國際“碳”壓的根本之策。

  第一,做好“碳預算”。一是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各部門和各地方政府都要做好“碳預算”。建議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將“碳預算”列入部門和地方政府預算框架,今後政府的每項決策,不僅要考慮資金的收入和支出,還要考慮碳的排放和吸收。這意味著把減排工作滲透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二是“碳預算”要按人配額,以實現“扶貧”和“遏制奢侈浪費”的雙重功效。堅持“減排人人有責,配額公平對等”原則,在全國範圍內設定一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普式上限,“按人配額”。將來富裕人群如果配額不夠,可以向低收入人群購買碳排放指標,這是一種等價交換的關係,既能達到“扶貧”的目的,又能遏制“奢侈浪費”。三是建立地區間或省際碳預算轉移支付機制。為了保證總量平衡,中央從全國“一盤棋”角度,用落後地區的碳盈餘去填補發達地區碳虧空。發達地區用資金來交換碳排放空間,可以看成是一種公平的補償。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一是與國際低碳城市、低碳企業建立合作聯盟。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歐美髮達國家,在減排方面已積累了很多經驗,我們要在合作中學技術、學經驗。國際間的合作可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從中小城市、企業、商業項目入手。在節能減排上,中小型城市、企業、商業項目的合作,比國家間和大城市間的合作更容易量化,標準也好制定,減排效果也便於檢驗。二是與周邊國家結成低碳化產業供應鏈。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中國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中國製造業應該專心做上游(戰略決策、技術研發、品控標準、資源整合與金融運作)和下游(品牌塑造、營銷傳播和客戶服務產業鏈,而將產業鏈的中間環節轉移到周邊成本更低的國家。

  第三,建立“碳匯造林補償基金”,充分發揮人工造林的碳匯功能。森林是重要的碳匯,通過建立“碳匯造林補償基金”,將人們的消費行為與造林面積捆綁在一起:即按消費行為計算排放量→按排放量計算造林面積→按造林面積計算補償金額。把增加林業碳匯與工業減排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上。

  第四,提高水電和核電比重,降低火電比重。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和構成,煤炭占能源的比例達70%,60%的碳排放是因為運煤產生的。與火力發電相比,核電是清潔、環保型能源。與核電相比,水力發電是一種較為安全的清潔能源。水電沒有核輻射危險,與煤電相比,每一千瓦時的水電電量大約可以減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克。

  第五,構築“以鐵路為骨幹”的環境保護型現代化交通體系。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火車對環境的污染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在我國未來的低碳經濟發展中,應大力發展鐵路運輸,構築以鐵路為骨幹的環境保護型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第六,重點控制大型超市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少建大型超市,鼓勵就近購物;儘量減少公差和國際間飛行。

  第七,儘快建立“碳足跡”標示制度,引導“斤斤計碳”的消費方式。在超市商品上明確標示“碳足跡”(貼碳排放標簽),是發達國家最廣泛的標示制度。中國應該儘快建立“碳足跡”標示制度,並將“碳足跡”作為科普知識進行推廣,以此在全社會倡導“合理物質消費”,反對“攀比奢華”的生活方式。

可口可樂的低碳戰略[3]

  在中國消費者看來,可口可樂代表的不過是一家著名跨國公司生產的碳酸飲料,但可口可樂公司首席執行官穆泰肯特卻希望,未來10年,可口可樂能成為中產階級和年輕人環保信仰的一部分。

  這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過去10年間,可口可樂已經搶先按高標準的環保要求進行佈局。2009年11月,可口可樂中國系統獲得“2009中國飲料行業實踐社會責任優秀企業”稱號,通過實施101項節能減排項目,可口可樂年節約用水591410噸、年節能1211噸標煤、年減排1955噸。

  一家原本被認為是能耗和水污染大戶的跨國公司,如何在中國建立自己的低碳競爭力?

  打造“綠工廠”

  上海,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可口可樂中國總部園區和全球創新與技術中心,看起來更像是來自未來的一群建築。由於採用了風能供電和高能效的整合設計模式,整個園區的用電峰值降低了近15%。雨水收集系統每年將為園區節約60%的用水量。

  從某種程度看,這也是可口可樂在中國將近40家工廠的精華版。工廠的綠色運營歷來是可口可樂低碳戰略的重要部分,其低能耗模式不外乎三點:節約、迴圈、新能源。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如果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和節水措施,可口可樂工廠不允許開工生產。在位於亦莊的北京可口可樂工廠,負責管理污水處理設備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天可處理的最高容量是2000噸,現在每天產生的總污水量不過五、六百噸,“使用節水設備後,污水越來越少了。”經過處理後的污水可以澆花養魚迴圈使用,其COD值僅為30多,遠優於亦莊經濟開發區不多於500的排放標準。

  “我們正在申請安裝雨水收集系統。”北京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公共事務及傳訊部高級主任陳翊透露,這套系統價格不菲,但成效很大,安徽的可口可樂工廠安裝雨水收集系統後,富餘的水甚至可以提供給市政。

  據瞭解,可口可樂中國系統的39個裝瓶廠全部都實行了水資源迴圈利用的項目,將可再次使用的水的排出量降到最低,其中,12家廠已實施了廢水線上監控系統,以便持續監測廢水水質。2008年,可口可樂中國系統節約了16億升水。

  節水與迴圈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可口可樂的“水足跡”。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公共事務傳訊總監李小筠告訴《經理人》,截至2009年9月,可口可樂中國每生產1升飲料的耗水量為2升,較2004年提升36%。

  此外,行政辦公也厲行節能措施,工廠園區統一使用太陽能路燈,下班時間統一關燈、使用再生紙、垃圾分類等方法融入到員工的辦公習慣中,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公共事務及傳訊高級經理田文紅說,這些習慣已經被自己帶回家裡。

  低碳供應鏈

  “打造低碳供應鏈的目標是為了與原材料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用戶一起合作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李小筠認為,低碳供應鏈不僅體現可口可樂對環保的重視,也可以降低總的營運成本,達到環保和經濟雙贏。

  可口可樂的供應鏈管理標準讓供應商們又愛又恨。1993年以來,可口可樂加大了對供應商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審核認證力度,標準堪稱嚴苛。記者從供應商保齡寶(36.99,1.14,3.18%)公司瞭解到,可口可樂通常委托第三方公司來進行審核,0分為綠色,三年後覆審;1~7分為黃色,三個月自我完善,三年後覆審;8~27分為橙色,一年覆審;如覆審連續28分以上,則取消供應商資格。保齡寶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也是幫助公司完成低碳轉型的一個好的途徑。

  1998年以後,可口可樂開始了全方位的供應鏈低碳改造。與綠色工廠不同的是,供應鏈的低碳化要寬泛和複雜得多。

  收縮供應鏈是一項很智慧的減排措施。可口可樂絕大部分飲料的生產、銷售、消費都在同一地區內完成,通過減少空跑和引進生物柴油技術,配送車隊的約20萬輛運貨車可以節約很多燃料。

  2008年,可口可樂與飲料瓶供應商合作,將飲料瓶的最後一道工藝—吹瓶生產線搬到北京可口可樂的工廠車間里,陳翊介紹,空瓶成品占用的體積較大,占用卡車的數量多,而未經吹瓶工序的原材料僅為拇指大小的一條,大大節約了運輸資源,現吹現灌裝,也避免了空瓶在長時間的運輸中被污染,耗費清洗的水資源。這等於把供應鏈的長度縮短為零。

  多年來,可口可樂註重與上游供應商合作,推廣創新技術、使用環保材料,降低碳排放。包裝材料的減負是重點,引進先進技術後,可口可樂8盎司玻璃瓶的重量減輕了近60%,2升PET塑料瓶和20盎司玻璃瓶也分別減輕了30%和20%多。田文紅透露,明年的世博會上,可口可樂將引入用生物材料製造的飲料瓶,達到100%降解。

  目前,可口可樂公司著手推行的一項可持續製冷計劃,向經銷商推廣不含氫氟碳化物絕緣體的新製冷設備,可GHG減排75%。可口可樂還開發了自主產權的能源管理系統(EMS),使冰櫃的節能效率提高了35%。

  “碳友好”的回報

  不止存在於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可口可樂的“碳友好”戰略遍佈企業生態系統的各個層面。

  2008年奧運會以來,可口可樂與政府機構和PET樹脂及再生的行業領導人接觸,推進回收和再生項目的發展,並積極推廣可口可樂在材料和垃圾方面的迴圈經驗。

  通過公益的方式,可口可樂進行一系列的環境友好的佈局行動。從2005年開始,在青少年中推出的“留住一桶水”行動;向WWF捐助2000萬美元,用於資助保護全球最重要的七個淡水河流域,其中包括中國的長江流域;並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水利部以及商務部合作,協助政府改善國內的水資源管理與飲水安全。

  全面施行“碳友好”戰略,難免會讓人對可口可樂的投入的具體成本有所猜測。有關專家分析,除了像污水處理、節水設備等少數看得見的投資外,大部分低碳投資是隱性的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李小筠告訴《經理人》,這是對未來生態環境的長期投資,無法用會計上的數字來計算短期的成本和收益

  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中國區總裁路躍兵認為,低碳經濟時代,跨國企業推行低碳發展路線,實施氣候變化的友好戰略,除了履行造福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可大大改善與所在國政府與消費者的關係,獲得可持續的長期回報。

參考文獻

  1. 1.0 1.1 支維墉.低碳戰略:理由和方法
  2. 董小君.中國低碳戰略的兩件大事和七項對策
  3. 魏薇.可口可樂的碳友好戰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低碳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